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上甘岭战役 >

第4部分

上甘岭战役-第4部分

小说: 上甘岭战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力依然不减!四天后又担任纵队的尖刀连,攻击杨围子,纵队下达的任务是摧毁12个地堡,撕开80米宽的突破口,结果八连仅十分钟就消灭50个地堡,扯开宽400米的突破口,为九纵最先突入双堆集黄维兵团司令部立下头功,要知道杨围子的守军也非等闲之辈,是国民党军嫡系中的精锐第十四军的建军师第十师,八连的勇猛由此可见。入朝后,在五次战役中又获军授予的“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朴达峰阻击战中,该连七班班长柴云振率十余战士,七分钟就攻下三个山头,当攻下第三个山头时,只剩下柴云振一人,他毫不畏惧,用阵地上美军遗留的弹药,独自一人打退了美军的反扑,并乘胜夺取了第四个山头,对整个战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他被授予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但他因为重伤回国治疗,伤愈后就与部队失去了联系,退伍还乡。——直到1983年十五军才知道他在四川老家,就在《四川日报》上连日发表寻人启事,这才将失踪数十年的英雄找到,把几十年前的军功章颁发给他。1986年他应邀随志愿军代表团访问朝鲜,途经北京时老军长秦基伟专门将他请到家中,设宴款待表达一位老将军对一位老战士的敬意! 
  18日晚,八连140余人就在连长李宝成指导员王文用的带领下,向597。9高地一号坑道运动,上597。9高地必经的高地北侧一条1500多米宽的山坳是美军炮火的封锁区,一条用炮火铺就的死亡之路。无论在这之前还是在这之后,好多部队都在这片炮火封锁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典型的就是24日晚十五军军部警卫连96人通过这片封锁区,伤亡达72人,占75%。但八连可是非同寻常的,在通过前先将这片区域的地形、地貌、道路以及美军炮火和照明弹的发射规律摸清楚,然后派出尖刀班将威胁部队通行的七个敌军地堡一一炸掉,这才出发,全连以疏散队形,时而冲刺,时而匍匐,时而卧倒,时而跃进,沿着半山腰悄无声息地向一号坑道运动。到了高地,带路的七连通讯员却因炮火将阵地轰击得完全变了形,而找不到坑道口。就在四下寻找中,连长李宝成无意间掉下了坑道,这才找到了坑道口,八班长崔含弼自告奋勇担当向导,把部队带进坑道,他在满地弹片碎石的阵地上来回爬行二十多趟,将全连带入坑道,自己军衣被磨得一片褴褛,胸腹和腿臂全都血肉模糊,战后他被授予“钢铁战士”的光荣称号。——至19日凌晨四时许,八连仅以5人伤亡,几乎满员地进入了一号坑道,奠定了当晚反击胜利的基础。 
  八连整个运动过程太过隐蔽寂静,不仅美军一无所知,连他们经过的六号坑道里的战友也没发现,六号坑道里有一三四团一营营长李正庸指挥的一营残部二十多人,一营是15日夜间反击上的阵地,在坑道里已经坚持了三天,只要再坚持几小时就可配合反击部队,里应外合夺回阵地。但由于通讯中断,他们不知道反击部队已陆续上了高地,只待天黑发起反击,中午十一时许,美军包围了坑道口,手雷如雨点般落下来,李正庸完全丧失了继续坚守的信心和勇气,独自一人冲出坑道,坑道里的其余人一见,军心大乱,也随着向外冲,被美军候个正着,遭到了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喷射,无一幸免。更严重的是六号坑道被美军加以利用,改建成一个坚固的火力点,使得当晚反击的一三五团六连为夺下这个火力点付出了伤亡超过全连三分之一的巨大代价,以至于差点无力攻下0号阵地。带伤逃回的李正庸受到开除军籍的处分,被遣送回国。 
  19日太阳刚落山,十五军集中46门9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和火箭炮第二零九团的全部24门十六管132毫米火箭炮,对597。9和537。7高地实施猛烈炮火准备。——特别要提的是这种十六管火箭炮,1941年由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研制成功,是四五十年代最具威力的压制火炮,十六管联装,运载车同时就是发射车,火力猛,机动性高,二战中刚投入使用时出于保密原因,没有命名专门的名称,只是在炮架上有个生产厂的字母标记“K”,就被苏军士兵亲昵地叫做“咯秋莎”,那是苏联姑娘常用的名字,也是一首优美的流行歌曲名字。而德军则因其发射时的独特声音,把它叫做“斯大林管风琴”。志愿军所装备的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紧急向苏联购买的,堪称志愿军的军中宠儿,备受优待,行军路上所有的人、车都会不约而同为它让道。由于其发射时会产生大量火药与烟雾,极易暴露发射阵地,所以确定火箭炮参战时都事先选择好发射阵地和炮击目标,计算好射击诸元,然后由警戒部队护卫开道,直奔发射阵地,展开后立即开火,射击一完就火速撤离。一般只在阵地上停留四五十分钟,美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报复性还击。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火箭炮团以营或团规模出动七次,毫发未伤,同时给予了步兵强有力的炮火支援。——这次炮击极为成功,一举摧毁美军75%的防御工事。 
  炮火射击刚一延伸,步兵随即开始反击。537。7高地地形简单,易攻难守,反击的三个连攻势如潮,仅二十分钟就夺回了全部阵地,便按照事先规定,转入防御。这场激烈反击的重头戏是在597。9高地。已进入坑道的八连等炮火开始延伸射击,就冲出坑道,首先攻下1号阵地,接着向3号主峰阵地冲击,被东侧一个地堡火力所阻,八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均人枪俱伤,他拿起一颗手雷带伤冲去,在向地堡接近途中,又多处负伤,但他一直匍匐到距地堡两米处,然后趴在地上稍事休息,积攒最后的体力,一跃而起,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几乎在同时,东南山梁上的8号阵地,四连一位叫欧阳代炎的副排长,双腿被炸断后,毅然滚入敌军群中,拉响手榴弹。八连夺下3号主峰阵地继续推进,在攻击9号阵地时被美军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拦,这个主地堡是以一块巨石掏空建成的,由于角度制约,十五军曾集中十多门火炮轰击也未能将其摧毁,苗族战士龙世昌带着爆破筒冲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了,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腿齐膝被炸断,但他仍顽强地向地堡爬去,终于爬到了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中插进去,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筒推出来,龙世昌再向里推,双方僵持着,龙世昌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就在这时爆破筒爆炸了,地堡与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了,八连乘势收复9号阵地。 
  从另一个方向反击的一三五团六连,经过大半夜的血战,攻占了6号、5号阵地,伤亡殆尽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了,二营代理参谋长张广生率领五连二排赶来作为二梯队,继续攻击,这才夺回了4号阵地。当攻到0号阵地时,这一个加强连只剩下16人了,张广生叫通师部,直接向师长崔建功报告,崔建功厉声命令:“八连已占领主峰阵地,如果你们攻不下0号阵地,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反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0号阵地!”0号阵地的美军凭借着由四个地堡组成的子母堡竭力抵抗,张广生和六连连长万福来将剩余人员编成三个小组,实施连续攻击,但三个小组伤亡殆尽还没能完成任务,此时,万福来身边已经没有一个战斗人员了,他心急如焚,跟随张广生的营部通讯员原来也是六连战士的黄继光,和六连通讯员吴三羊、肖登良一起请战,张广生立即将这三人编成一组,指定黄继光为班长,去完成爆破任务。黄继光什么也没有说,带着两人就向前冲去,并不像后来报道中的还说什么豪言壮语,那纯粹是杜撰,因为在军情如火的紧急情况下,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六连指导员冯玉庆用机枪掩护三人向地堡冲去,这三人果然机灵,交替掩护,很快炸掉了两个子堡,但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只剩黄继光一人了,他继续向主堡跃进,突然他也中弹倒地,但仍带伤匍匐前进,顽强爬到主堡前投出手雷,由于主堡很大,手雷只炸塌一角,里面的人换了一个射击孔又开始射击,此时黄继光已七处负伤,没有任何武器,他爬到地堡的射击死角,向后面招了招手,冯玉庆恍然明白他的意思,对张广生和万福来叫到:“黄继光要堵枪眼!”话音未落,黄继光一跃而起,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击孔,冯玉庆端着机枪冲上阵地将枪膛中的所有子弹泼进地堡,这才转身抱起黄继光,紧跟着冲上阵地的万福来注意到黄继光身上原先的七处伤口,竟无一滴鲜血,他明白黄继光最后一滴鲜血已经洒在前进的路上了,但黄继光仍在弥留之际用生命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至此,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全部阵地被尽数夺回。10月19日也因此以黄继光、赖发均、欧阳代炎和龙世昌等人为代表的广大忠勇将士用生命和血肉所谱写的辉煌,永铸十五军和志愿军的史册! 
  战役结束后,黄继光被追授“二级战斗英雄”,因伤回国在黑龙江阿城医院治疗的万福来得知后,作为亲眼目睹黄继光这一壮举的唯一幸存者,冯玉庆和张广生都在以后的战斗中牺牲了,他觉得不把当时的详细情况讲述出来,怎么对得起死去的英雄?所以他忍着伤口的疼痛,请人代笔记录下他的口述,上报十五军政治部。根据他这份材料,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决定追授黄继光“特级战斗英雄”,同时撤消以前的“二级战斗英雄”,并追记特等功。同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荣誉称号,并追授金星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中央军委随后发布命令将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六连命名为“黄继光连”。直到今天,黄继光连每天的晚点名,连长都要首先高呼第一兵的光荣名字:“黄继光!”全连齐声应答:“到!” 
  四川省政府决定将他的故乡中江县石马乡改名为“继光乡”,作为永远的纪念。 
  十五军刚刚恢复阵地不过一个多小时,天就亮了,20日一早,美军出动30架次B—26轰炸机对上甘岭进行地毯式轰炸,300余门重炮同时实施轰击,40多辆坦克由于受地形限制无法实施集团突击,干脆抵近高地作为固定火力点,直接支援步兵进攻。美军投入战斗的步兵共三个营,采取多路多波次集团冲锋,后三角队形,兵力由小到大,一波接一波,在宪兵队的督战下,轮番冲锋。 
  志愿军代司令邓华知道这一情况,指示秦基伟敌军以营团兵力在狭窄地域实施密集冲锋,是用兵上的极大错误,应抓住这一时机,大量歼敌。秦基伟将这一指示传达给崔建功,要求部队树立起“一人舍命,十人难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放开打。并告之全军都在关注你们,而且会全力支援你们! 
  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相隔百米就无法看到信号枪的光亮,双方只好都使用迫击炮发射信号炮弹来进行联络。 
  黄昏时分,部队已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后援无济,无力再战,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四个阵地外,其余阵地均告失守,崔建功原先苦心安排只攻不守的王牌连八连无法撤下,继续在上甘岭战斗,此时仅剩15人,在连长李宝成的率领下退入一号坑道。 
  当晚军参谋长张蕴钰赶到四十五师师部,听取作战情况报告,崔建功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3500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全师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营了,张蕴钰大为震惊,责问为什么不及时报告?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元表示还能组织机关和勤杂人员继续战斗,张蕴钰痛心不已。秦基伟知道这一情况立即在军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决定从军部的直属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人员补充四十五师。鉴于四十五师已无力组织反击,便改变战术,以坑道斗争与小分队反击为主要手段,消耗疲惫敌军,为主力调整部署准备大规模反击赢得时间。 
  十五军的上级单位第三兵团也做了部署调整,以四十五师全力争夺597。9和537。7高地,确保坑道,争取时间为以后的反击创造条件。以二十九师接替四十五师除这两高地外的所有防务,另将十二军第九十一团调到平康以北地区,归十五军指挥。战役第一阶段对表面阵地的反复争夺遂告结束。 
  在七昼夜的激战中,十五军投入了四十五师三个步兵团共二十六个连,炮兵十九个连各型火炮46门,火箭炮六个连共24门,抗击美韩军七个团共十七个步兵营,十八个炮兵营共三百余门火炮,与之反复争夺,战况殊为激烈,阵地几度易手,十五军伤亡3500余人,毙伤敌近7000人。 

  


战役经过(三)
 
  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597。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美军虽然占领了表面阵地,但坑道仍在志愿军手中,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的部队里应外合,对于美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坑道一日不除,美军一日不得安生,因此20日以后的战斗就是以坑道为争夺焦点。 
  上甘岭守备部队的残部退入坑道之初,由于建制被打乱,弹药匮乏,又与上级失去联系,缺乏坚强领导,对坚持坑道的意义还不很清楚,因此秩序混乱,军心涣散。以一号坑道为例,坑道里有80余人,来自十六个连队,其中伤员55人,武器装备随意摆放,一天里竟发生了九起枪械走火事故!无线电通讯也是一片混乱,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共有二十一部步话机,由于推广了一位步话机员的发明,才解决了在炮火下架设天线的难题,使用时将软天线缠绕在手榴弹的手柄上扔到坑道外,在满地弹片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