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

第7部分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第7部分

小说: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看来,大明江山迟早会送于满虏!”

  卢象升没有做声,眼光落在烧得通红的木炭上,好久没有抬起头来。作为一位边防军的统帅,他对敌人的野心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处在他的地位,他不愿再多说什么话。他认为做一个忠臣宁可自己饮恨而死,也不应该在别人面前张扬“君父”的不是。另外,李奇的事件给他的心理上震动很大,他觉得自己一举一动都在受着东厂的暗探监视,随时会报进宫中。

  “今天的满洲自认为是金源①的再起,”杨廷麟见卢象升不做声,接着说,“所以杨文弱、高起潜等就是黄潜善、汪伯彦②一流人物!”
   
  ①金源——金国的别称。

  ②黄潜善、汪伯彦——南宋初年的两个仅臣,秉承宋高京赵构的心意,主张对金妥阶、投降,阻挠和破坏对金抗战。

  卢象升注意到顾显悄悄地向里边张望一下,不敢进来。于是他抬起头来,对客人笑一笑,打趣地说:

  “伯祥兄,数载京官,还没有磨练好你的脾气,依然书生本色,一谈起国事,悲歌慷慨,不减当年。好,请吃饭吧。吃过饭以后再聆高教。”

  在吃饭时候,因为有一群幕僚相陪,他们没有继续谈和战大计,只是随便谈谈近来朝廷上的一些无关紧要的新闻。饭后,卢象升又把杨廷麟让进里间,郑重地问:

  “伯祥,目前国事一天不如一天,我虽然不敢说祖宗三百年江山①会葬送在我辈一代手中,但情势确实十分危急。你另外还有何高明之见?”
   
  ①祖宗三百年江山——明朝从开国到现在只有二百七十多年,但当时人们习惯,喜欢说“祖宗三百年江山”

  杨廷麟沉默片刻,从嘴角露出来一丝苦笑,说:“我本来还想奉陈一个愚见,可是如今觉得说出来大人也不会采纳,采纳了也不好去行,还是不说吧。”

  “什么高见?快请说出。”

  “皇上打算等洪九老、孙白谷①把李自成消灭之后,调他们来京勤王,大人知道吧?”
   
  ①洪九老、孙白谷——洪承畴字亨九,当时士大夫们尊称他洪九老。孙传庭字白谷

  “知道,怎么样?”

  “我曾经这么希望,由大人出头,建议皇上赦李自成之罪,召他带兵与东虏作战,将功赎罪。同时召洪九老与孙白谷即速来京,分任蓟辽总督与辽东巡抚。大人率宣大、山西劲卒,加上李自成之众,攻敌之前,洪九老与孙白谷于长城内外扼敌之后,畿辅州县坚壁清野,号召在野豪杰、父老兄弟,人人执干戈以卫桑梓,则东虏可一战而溃,胜负之势从此改观。”

  卢象升笑着摇摇头:“伯祥,这才真是书生之见。这样的意见怎么敢奏闻皇上?”

  “是的,我也想到大人不会采纳,皇上更不会采纳。”

  “李贼溃灭在即,你想,皇上岂能使洪总督、孙巡抚功亏一篑?再说,像李自成这班流贼,在内地因利乘便,东西流窜,有时还能使官军吃点亏,好像他们还有一些本事。其实,他们一旦离开内地,一无奸细猾民供其驱使,二无饥民供其裹胁与号召,就无从施其伎俩,何能与虏作战?”

  “不,总督大人差矣。大人前几年虽然同流贼作过多次战,屡获大捷,但流贼并不像大人说的那样不堪一击。如真不堪一击,何以十年以来,如火燎原,朝廷竭全国之力不能扑灭?况且据下官所知,李自成与其他流贼不同。他善于用兵,常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虽为高迎祥旧部拥为诸贼首领,号为闯王①,但粗衣恶食,与士卒同甘共苦。其部队纪律严明,部伍整肃,甚至比官军还强得多多。如果朝廷真能赦其不死,待之以诚,使其立功疆场,实在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惜,区区愚见,无人敢向皇帝建言耳。”杨廷麟看见卢象升的脸上流露着很不以为然的神情,觉得不该对他说这么多,于是又笑着说:“廷麟叨在相知,故敢不避冒昧,放肆陈言。要是在别人面前,像这些话,我连一个字也不会说出。”
   
  ①闯王——“闯王”一词不是绰号,而是代表军事领导地位的称号。在明末十三家义军中只有高迎祥一家有这个称号,第一个闯王是高迎祥,称“高闯王”。崇祯九年七月间在盩厔县(今周至县)黑水峪同洪承畴作战时,高迎祥因病重隐蔽在山洞中,不幸被人出卖,为官军所俘,牺牲。

  卢象升含着讥讽微笑地问:“阁下对李自成何以知道这么多?”

  “剿贼为国家大事,可惜朝廷上对流贼情形多茫茫然略无知识,如在鼓中,如在梦中。不知己,不知彼,何能取胜?廷麟一年来对此稍能留心,故敢说略知一二。”

  杨廷麟实际上对农民军的情况略有所知,是一位做御史的朋友喻上猷告他说的。近几个月,张献忠派一位姓薛的将军住在北京活动,这个人因为喻上猷是湖广省在京城的一位名流,所以也常常拜望他,同他拉关系。喻上猷趁着这个机会,向薛将军了解到十三家①的起事经过、发展历史和目前情形。所以喻上猷对李自成的了解,比那些只靠塘报、邸抄和道听途说去妄谈农民军的京官们清楚得多。喻上猷又将李自成等人的情况转告了廷麟。现在杨廷麟一看卢象升对农民军抱着很深的成见,他就不敢再提一个字了。他把眼光移到墙壁上,看见中间挂着关公像,旁边是卢象升写的岳飞的《满江红》,字体娟秀而遒劲,一望而知是从王羲之草书帖变化出来的。下边署的日子是昨天,除阳文“象升”图章之外还有一个阴文闲章:“大夫无境外之交”。杨廷麟明白象升写这首词和用这个闲章是有无限感慨的,于是勉强一笑,说:
   
  ①十三家——明末由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起义的农民军共有十三个支派,称做十三家。有时合在一起,有时分开,或者几家合在一起。高迎祥、张献忠、曹操等都各自是一家的首领,地位是平等的。李自成原是高迎祥的部将,高牺牲后他才被推举为高迎祥部队的总首领。十三家后来成了一个习惯的名称。如清朝初年在川东、鄂西持抗清斗争的农民军也号称十三家,实际上绝大部分是李自成的旧部。另外在川北活动的,由黄龙和姚天动领导的农民军也曾十三家。

  “即使岳武穆生在今日,恐也会雄图难展,徒自凭栏长啸,壮怀激烈。”

  卢象升叹口气说:“伯祥,你看,我一到这里,心中就觉得奇怪。不知何人在大厅座后的屏风上写着文文山的《正气歌》,在这间卧室中挂一幅关公像,好像这就是我的下场。”

  “大人!你一身系社稷安危,何出此不祥之言?”

  “唉,这是天数!”

  “啊?……”

  “弟几年来出生入死,心力交瘁,无奈贼愈剿而愈横,虏愈防而愈强。今日大敌压境,京师危急,弟身为总督,欲战不能,不战又无以上对天子,下对士民。处境如此,岂非天数?”

  “畿辅屡受鞑子蹂躏,民气可用……”

  不等朋友说完,卢象升截住说:“不能光看民气。南宋初年,中原与河北民气何尝不好?无奈朝廷自有主张,致使李纲无功,宗泽殒命,岳少保见害于风波亭。民气有什么用!”

  “老大人身为统帅,大局尚有可为,不应如此灰心。”

  “不瞒你说,弟从今而后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至于成败利钝,付之天耳。”停一停,卢象升不放心地问,“伯祥,招抚闯贼之议,你可同别人谈过?”

  “不曾同别人谈过。”

  “此事重大,我劝你千万莫同第二人谈,免得惹出是非。朝廷对张献忠的招抚也只图羁縻一时,以后看情形再说。张献忠并无归顺诚意,熊文灿迟早会败在这件事上。如今谁要是再建议招抚闯贼,那就太不识时务了。”

  他们又谈了一些别的问题,不时地发出叹息。约摸到三更时候,杨廷麟告辞要走,因为他明天早晨还要迸宫早朝。卢象升也不留他,叫仆人端出酒来劝他饮了几杯。卢象升原来酒量很大,自从父亲死后,为着守孝,滴酒不再入唇。为着怕路途上会有危险,他派了五十名骑兵把杨廷麟一直送到德胜门。在辕门外分别时,他握着朋友的手说:

  “伯祥,请你转告京中故人,我卢象升决不会辜负主恩,也决不会辜负诸位故人和京师百万士民的殷切属望!”

  不知是由于他的感情激动,还是由于他的心头上压着难言的愤懑和悲痛情绪,这位勤王大军统帅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声音竟然微微地有点打颤。幸而刺骨的寒风在呼啸着,这种微微的战栗没有被杨廷麟觉察出来。

  第二天上午,卢象升把大小将领召集到行辕来听他训话。他叮咛大家尽忠报国,不要因为兵少势孤而气馁。训话刚毕,杨嗣昌到昌平来了。他把杨嗣昌迎进大厅,奉茶以后,开门见山地问:

  “学生与高总监分兵的事,阁老大人知道了么?”

  杨嗣昌笑着兑:“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先生还得分一回兵。”

  “什么?!”卢象升掩饰不住吃惊地问,同时感到有一股凉意蓦然从脊背透入心里。他又轻轻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又要分兵?”

  “新任总督陈方垣①已经到京。皇上的意思是叫他统率山西援兵。他大概今天下午就会来昌平拜谒阁下。学生一来是代朝廷来向老先生慰劳,二来也是把皇上的这个决定奉告阁下。”
   
  ①陈方垣——方垣是陈新甲的字。

  卢象升没有马上回答,简直不知道说什么话好。他认为这又是杨嗣昌和高起潜捣的鬼,他们竭力使他没法同清兵作战,免得妨碍他们秘密地同敌人进行议和。他的心中非常愤激。但是这件事既然得到了皇上的同意,他就不好发任何牢骚。悲愤、失望、压抑和沮丧的情绪织成一张又厚又重的网,网住他的心头。他在心里说:“算了,倒不如赶快战死沙场,免得受群小摆布,多生闲气!”过了很长时候,他竭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淡淡一笑,说:

  “既然是出自上意,学生当然遵旨分兵。这样很好。学生身戴重孝,本不宜为三军主帅。今蒙皇上圣恩,使学生只率领宣、大兵马,免有覆灭之虞,心上就轻松多了。”

  他们谈了一阵闲话,话题转到了议和的消息上。卢象升再也忍耐不住,完全忘记了个人利害,望着杨嗣昌的脸孔,愤愤地说:

  “文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敌兵蹂躏京畿,公等不思如何派兵遣将,决胜疆场,而日日主张议和。难道不想一想,南宋之事,千古所悲,岂可重见于今日?更不想一想,长安①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②岂能免乎?”
   
  ①长安——因为长安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京城,建都的时间也最久,所以明、清两朝的士大夫喜欢拿长安作为京城的代称。②袁崇焕之祸——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很有才能的统帅。崇祯二年清兵入塞,进攻北京。袁崇焕时任蓟辽督师(即总督),率兵星夜入援,布阵于北京东郊。崇祯帝中敌人反间计,疑他与敌人订有密约,把他下狱,处死。这一大冤狱,在崇祯年间没有人明白真相,所以卢象升拿杨嗣昌比袁崇焕,说他会落袁的下场。直到清初为了要修明史,清朝统治者才把这一事件的真相公开。

  杨嗣昌满脸通红,说:“若如此说,老先生的尚方剑当先从学生用起!”

  卢象升用鼻孔冷笑一声,说:“我既不能奔丧,又不能战,吃尚方剑者应是我,而不是别人!”

  杨嗣昌站起来,背着手来回地走了一阵,然后站在卢象升的面前,勉强笑着说:

  “九老,你不要以长安的流言蜚语陷人。”

  “流言蜚语?”卢象升又冷笑一声,“周元忠赴满洲讲和,来往已非一日。此事发起于辽东巡抚方一藻,主其事者是你本兵杨文弱,北京城无人不知,何谓流言蜚语!”

  杨嗣昌的态度很窘,心中十分恼恨,但只好苦笑一笑,捋着下巴颏上的胡须说:

  “老先生既如此信以为真,学生就不必说别的话了。”

  把杨嗣昌送走以后,卢象升回到屋里,想着今后的对敌作战更加困难,同时不由得联想到秦桧和岳飞,愤慨地说: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①
   
  ①自古……于外者——相传公元1140年岳飞进兵朱仙镇,金朝侵略军的统帅兀术准备从开封撤退,一个汉奸书生劝他不要走,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这前一句话因为说出了封建时代许多爱国将帅的共同遭遇,所以就成为历史上的名言。

  几个幕僚走了过来。那一位曾劝他把千里雪赠送给高起潜的幕僚小声劝他说:

  “大人,你刚才同杨阁老当面争执,使他不好下台,似乎不妥。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必与彼作口舌之争?”

  “我实在忍耐不住!”卢象升顿脚说,“目前敌兵深入,京师戒严,而他们的眼睛只看着陕西剿贼,不惜受城下之盟,叫我如何能不说话!”

  “可是他目前既是本兵,又是辅臣,深蒙皇上宠信。这样同他争吵,今后他更要事事为难。大人纵然胸怀磊落,不戚戚然以谗忌为念,然而今后大人如再想同东虏作战,就更加困难重重。”

  “如今我们的人马只剩下一万多一点,当然更困难了。但不管成败利钝,我决心以一死报国!”

  当他用极其悲愤的声音说出来“以一死报国”这几个字以后,他的心中一酸,不由得滚出来两行热泪。幕僚们都低下头去,很久很久,不敢抬起眼睛望他。

  但是直到现在,他还在希望杨嗣昌回心转意,而且对皇上也没有完全绝望,总以为皇上只是一时受了蒙蔽。他想了想,叫仆人拿来笔砚笺纸,给杨嗣昌写了一封短短的信,在信中这样写道:

  老先生若能回心僇力,以济国家,即胸中有如许怪

  事,弟终不向皇上一言。若仍闪烁,奸欺到底,自当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