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评注菊与刀 txt打包-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是在日本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之间的竞赛,而是日本人所信仰的精神与美国人所信仰的物质之间的较量。”如果美军打了胜仗,他们还会反复地说:“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必定将会失败。”在塞班岛、硫黄岛战役溃败时,毫无疑问,这一说法成了很自然的辩解之辞,但这并不是专门为失败而准备的托词。在日军胜利的日子里,也一直鼓舞着士气。早在偷袭珍珠港以前,它就已经是一个公认的宣传口号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陆军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16【16萨评:荒木大将,即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对于日本民族而言,日本的“真正使命”就是“要在全世界弘扬皇道,不必担心力量之不足。为何日本人要担心物质的东西?”
当然,像其他任何备战的国家一样,日本人也很担忧。在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于军备的财政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很大比重,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17【17萨评:日本海军的造舰经费一度占国民总收入的30%,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在偷袭珍珠港那年,将近一半的国民总收入用于陆、海军的军事装备。只有17%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用。对于物质化的军备不关心并不是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区别。但是,日本人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只不过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象征,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气概的象征一样。18【18萨评:说到这一点,中国人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责任。正是在甲午战争中,装备不亚于日军、兵力远胜日军的清朝辫子兵却大败于日本,使日本国民对“精神胜过物质”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可以说,甲午战争对日本人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美国一贯注重国力的强大,而日本始终强调非物质资源的重要性。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的增产运动基于它自身的前提。日本人认为,精神代表了一切,是永恒的。物质当然也是必须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就会消失。日本的广播电台经常叫嚷说:“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物质当然不能维持千年。”这种对精神的信赖完全体现在了战争之中。在日军的战争手册中有一句宣传口号:“以我们的训练来对抗敌军数量的优势,以我们血肉之躯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这就是军队传统的理念,并不是专门为这次战争而制订。日军部队手册的第一页就用粗体字印着“阅读必胜”四个字。日军的飞行员可以驾着战斗机以“自杀式冲击”的方式冲向我们的军舰,这就是无数“精神战胜物质”的例子之一。19【19萨评:我们要说,作者对日本人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不过,究竟日本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还是美国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她并没有说。美国人真是正确的吗?长津湖畔美国大兵的溃败就没有了道理。还是让我们用一句中国特色的话来评价吧——战争是一门综合艺术,单纯强调物质与单纯强调精神,都是要吃苦头的,二者需要一个平衡。】日军将这支部队称为“神风特攻队”。“神风”有这样一个故事: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日本时,他的船队在途中因遇飓风而全军覆没,是这次“神风”挽救了日本。20【20萨评:其实所谓“神风”发生在忽必烈的两次东征中,这两次东征都因为台风而失败。后人评价,假如蒙古人不是仓促使用了原金朝简陋的造船厂生产的战舰,而是用征服南宋获得的泉州或广州造船厂生产的坚固的大船,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 交战中的日本人(3)
即使在民间,日本当局也大肆宣传精神优于物质这一信条。例如,人们不是在工厂里干了12个小时又被整夜的轰炸搞得筋疲力尽了吗?他们就说“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高”,“越是疲倦,就越能起到锻炼效果”。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不是很冷吗?大日本体育会就在广播中命令大家做热身体操,声称这一体操不仅能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而且可以代替极其缺乏的粮食。而一般老百姓需要粮食来维持正常的体力,他们说:“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食品缺少,不可能做什么体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越是缺乏食物,我们就越要用其他方法来增强我们的体力。”这就是说,必须通过消耗更多的体力来增强体力。美国人看待体力的观点是,计算昨天是否达到8小时或5小时的睡眠,是否有合理的饮食,是否寒冷,再计算还有多少体力可以用来消耗。与此相反,日本人从来不计算体力贮存这样的问题,认为那是物质至上主义。21【21萨评:美国的计算方法在日本军队中曾经遭到嘲笑,讽刺美国人是带着各种充足的给养和装备才敢打仗的军队,完全忽略了人可以凭借发挥潜能创造奇迹。这我们倒不能完全认为是日本人的专利,因为大多数装备不足、补给不足的军队都会强调精神作用。然而,想出用做体操的方法弥补食物的不足,那就是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了。】
日本的广播在战争中的做法更为极端。它们甚至宣称在战斗中有精神可以战胜生理上的死亡的例子。有一家广播电台曾播送过一个英勇的飞行员战胜死亡的奇迹:
空战结束后,日本的飞机都是三四架一组地返回机场。大尉是最先回来的一批。在从飞机上下来之后,他用双筒望远镜观察着天空。当他的部下返回机场时,他计算着数量,脸色有些苍白,但却十分坚定。在最后一架飞机返回后,他写了报告,并提交给总部。在总部,他向司令官进行汇报。然而,刚汇报完,他就突然摔倒在地上。在场的军官们急忙上去搀扶,但他已经死亡。经过检查,发现他的身体已经冰凉,在他的胸口上有一个弹伤。一个刚刚死亡的人身体是不可能如此冰凉的,而大尉的身体却像冰块一样凉。所以,大尉肯定是死了很久了。但是,他的精神支撑他进行了这次汇报。正是这个大尉所具备的强烈责任感才使他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当然,从美国人的角度看,他们肯定会觉得这个故事编造得太荒诞。22【22萨评:这里本尼迪克特有一点主观主义,其实这个故事的蓝本正是来自西方。战场上一个骑兵给拿破仑送报告,拿破仑一边看信一边问:“你受伤了?”“不!”那士兵回答,“我被杀死了。”说完翻身落马而死。这两个故事很相似,不过双方的解释截然不同—西方根据拿破仑骑兵的事引导出了肾上腺在危急时刻对人体的作用,而日本的解释是精神战胜物质。】然而,所有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却并不认为这则广播是在吹牛。他们相信,日本的听众肯定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荒诞无稽的故事。首先他们指出:这个广播如实地说明这位大尉的英雄事迹是“一个奇迹般的事实”。为什么不能有奇迹发生呢?灵魂是可以训练的。很显然,这位大尉是一位自我修行的行家。既然日本人都懂得“伟大的精神可以存在千年”,那为什么这种精神就不能在这位大尉身上停留几个小时呢?他将责任视为自己的核心准则。日本人相信,通过特殊的修炼,一个人的精神能够达到最高境界。大尉已经这样做了,并且已达到了这种境界。
作为美国人,我们完全可以对日本人的这一系列极端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贫穷民族的托词,或者是被欺骗者的幼稚幻想。但是,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如果我们如此看待日本人,我们就很难对付他们。特殊的训练和纪律以及一些禁忌和对某些事物的排斥,这些信条已深深根植于日本人心中。但是,这些信条并不仅仅只是某些怪癖的体现。23【23萨评:在若干美国人心中,今天的拉登和基地组织之所以会和美国作对,就因为他们是精神病。这种看法让美国人觉得省事,可以免于去思考那些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但在实际中只能使麻烦更大。】只有当美国人了解这些信条之后,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在战败时会承认“光有精神是不够的”;才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承认“企图用‘竹矛’来守住阵地只是一种幻想”的真正内涵。24【24萨评:美军攻占冲绳的时候,很多狂热的日本人正在用竹枪训练,准备“本土决战,一亿玉碎”。这一幕被当时的照片如实地保留了下来。然而,日本的领导者对此却是明白的。天皇决定投降,其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御前会议上军部汇报用于本土决战的部队装备不足,连防守东京沿海九十九里滨的师团都配不齐枪,于是天皇勃然变色,放弃了本土决战,改而宣布投降。】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听到日本人的“光有精神是不够的”的论断时,我们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是他们在战场上、在工厂中与美国人的精神进行较量之后而得出的结论。正如日本人在战败后所说,他们在战争中“完全依赖主观感觉”。
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 交战中的日本人(4)
日本人在战争期间关于各种事情的看法,例如等级制的必要性和精神力量高于一切,都为比较文化研究者的工作提供了素材。他们大肆宣扬安全、士气等问题只不过是为了进行预先警告。不论遇到什么灾难—城市的空袭、塞班岛的溃败、菲律宾的失守等等,政府总是对日本民众进行如下解释:我们早已预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要担心。收音机仍然大肆进行宣传,期望日本人能够继续坚信,他们仍然居住在一个完全已知的世界之中。25【25萨评:二战时期,包括这之前的日本人即便受到相当的教育,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可以对某一个技术问题作出有创造性的贡献。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判断上,他们自然地把自己当做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并且相信这个零件的命运和机器整体完全一致,于是将思考的责任交给开动机器的人——在这个时候,就是军部和天皇,既然他们还没有觉得惊惶失措,就说明这台机器的运转没有问题。既然这台机器运转没有问题,自然作为其中的一个零件的自己就没有问题……从这一点上看,对上司极端信任的日本人和把政府天然看做恶人的美国人,没有共同语言。】“美军占领了基斯卡岛,从而使日本本土处于美国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内,26【26萨评:基斯卡岛属于美国阿留申群岛,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一度攻占此处,后因美军反攻而放弃。不过,这里接近北极圈,气候恶劣,日本人没必要担心美国人由此轰炸日本本土。估计是作者弄混了基斯卡岛和南方的塞班岛。塞班岛被美军攻占后,B…29轰炸机开始由此轰炸日本。此外,成都等中国空军机场,也始终是轰炸日本的重要基地。】但是我们对此早有估计,并进行了必要的准备。”“敌人肯定会以陆、海、空三军同时向我们发动攻击。我们的作战计划对此已经作了充分的考虑。”日本战俘,即便是那些希望日本尽早在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中失败的战俘也认为,轰炸不可能完全摧毁日本本土,“因为他们早就做了预先警告”。27【27萨评: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美军的轰炸直到最后也没能摧毁日本人的意志,但是,轰炸却摧毁了日本的工业基础,使日本的军事机器无法给日军生产出作战所需要的足够的飞机、军舰和大炮。即使意志再坚强,日本人也不能变魔术一样从炸成碎片的工厂里生产出战斗机来。所以,意志和士气不是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充分条件,这倒又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好例子。】当美军开始轰炸日本城市时,飞机制造业协会副会长在电台中发表讲话说:“敌机终于飞到我们上空了。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我们飞机制造业的全体成员早就预料到了此事,并对此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轰炸,因而,没有什么担忧的事情。”一切均在“我们预料”,“我们对此已有备无患”,只有坚持这样的信念,日本人才能继续坚持自己的必要主张。那就是,“我们不应认为自己是被动地受到了进攻,而是我们自己主动地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这边。”日本人会说:“敌人啊,如果你愿意进攻就进攻吧。”他们决不说“要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相反,他们会说:“我们所等待的事情终于到来了。我们欢迎它们。”海军大臣在国会演说中引用1870年的伟大武士西乡隆盛的格言说:“有两种机遇,一种是偶然遇到的,另一种是自己创造的。面对困难,必须自己创造机会。”28【28萨评:日本人也有引用名人名言的传统。如前所述,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后虽在内战中失败,但因其颇有文采,在日本民间很有威望。】另外,据电台报道,当美军突入马尼拉市中心时,山下奉文将军29【29萨评:山下奉文,日本陆军著名将领,甲级战犯,卢沟桥事变时是侵华日军在华北的指挥官之一。因突袭攻占新加坡而得名“马来之虎”,二战末期担任日军在菲律宾的最高指挥官。】“微微一笑地说:敌人的行动正合我意……”“马尼拉市在敌军于仁牙因湾登陆后不久后就陷落了,山下将军可能事先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因而将军的部署与战况的发展相一致。山下将军的作战计划正在逐步实施。”换句话说,只有失败才意味着成功。30【30萨评:作者的道理说得不错,但这个例子不太对头。事实上就这件事而言,日本人倒是说了实话,战后缴获的日军作战计划表明,鉴于双方实力的差距,菲律宾战役中山下奉文从来就没有准备和美军在无险可守的马尼拉硬拼,留在那里的都是一些准备牺牲掉的二流部队。美军还没登陆,他早就带着“菲奸”劳雷尔一行和日军主力撤退到了碧瑶山区。山下认为,菲律宾的日军制空制海权都已经丧失,只能利用山区崎岖的地形和美军纠缠,事实上他这一手的确有些道理,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虽然轻取马尼拉,却始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