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白话鬼谷子 >

第16部分

白话鬼谷子-第16部分

小说: 白话鬼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能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选择与自已观点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稳健,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是与天时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必须使自已的说辞合于情理,合情合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

    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就要先存水。这些都是与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内符”与“外摩”的相适应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之术,哪有不发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欲望而施行“摩”之术,哪有不听从游说的呢?所以说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

    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居功,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成功。

    '解析'“摩”篇是“揣”篇的姊妹篇。

    “摩”意为研究、揣摩,推测事情。所以“摩”意就是“揣”情之术。

    “揣情”和“摩意”的规律,则是秘中成事。所谓“用之有道,其道必隐”,而隐微之道的关键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事无患。”秘中成事是成就各种事业的规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中概莫能外。

    神奇的善摩者们,走向神明境界的关键即如此。鬼谷子曰:“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神明是智者崇仰的概念,从韬略的角度观察,神明是与阴谋为一体的。无精彩之阴谋不达神明之境界。古人言“阴谋”并非今日的贬义,而是在神秘中使功成事遂的高招。比如管仲在他的著作《管子》中论商汤是以阴谋而得天下,而成为一代明君。管子云:“女华者,祭之所爱也,汤事之以千金。曲逆者,祭之所善也,汤事之以千金。内则有女华之阴,外则有曲逆之阳。阴阳之议合而成其为天子,此汤之阴谋也。”

    由此可知,古人并非鬼谷子一人评论过“阴谋”。不少人都曾高度地评价过“阴谋”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犹如神明一般,其价值妙不可言。“阴谋”

    是神秘的,然而它所成就的大事却焕然而卓越,光明而正大,有如日月之高悬,有目共仰既然神明的决策常常源于“阴谋”,那么“阴谋”的实践又当如何?鬼谷子认为:“揣情”、“摩意”。

    “揣情”、“摩意”,常常因机而发,顺情而得。本篇提出十种“摩”

    的基本法式。即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十法。而这十法却因人性参差,万物纷坛而因机而行。

    所谓“十法”就是“摩”的十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在人们明确了行为目的后,即可择法而行之。

    “摩”的行为方式也是有规律的。高明的“摩”者。善于独立思考,能辩察对象的内心欲求,他们如同湖边垂钓的渔翁一样,投饵藏钩、稳健自得,鱼儿也就自然上钩了。把握对象的内心,从而游说他,设谋使之对我方言听计从,是件难事。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一定的规律,从同气相求的角度认识它,将心比心,将事比事,往往能够驾驭他人,驾驭天下。

    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都借天意来征服天下人心。先秦陈涉、吴广如此,刘邦如此,黄巾军如此。洪秀全也以此“摩”尽天下人内心,而自编神话谋得起义。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自幼苦读四书五经等,但几次投考秀才皆名落孙山。

    后来,洪秀全在西方基督教宣传品《劝世良言》的影响下,创立了拜上帝教。

    先后编写了《原道救世歌》等,宣传说中国人原来信奉的一切神仙佛道等皆是妖魔邪神,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真神。

    为了鼓舞广大人民跟随他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洪秀全精心编造了一个神话。用神话宣传说,洪秀全在考试失败后得到的《劝世良言》,是皇上帝赐给他的“天书”。回到家后曾大病40 余天。在此期间,忽有天使下凡接他到天上去,天母在圣河为他洗去了污秽,圣贤之士为他剖开胸腹,换上新的五脏六腑,终此脱胎换骨。洪秀全见到了一位满口金色胡须拖地,相貌魁伟,身形高大,高踞宝座之上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超越时空,无所不能的真神皇上帝。皇上帝见到洪秀全后十分高兴,说洪秀全是他的次子,带领他从天上俯瞰全世界,只见人世间妖雾弥漫,鬼怪横行,迷害人民,众生惨凄。

    然后,皇上帝特赐给他一口宝剑和一颗印玺。上帝的长子,也就是其哥救世主耶酥教他如何用宝剑斩妖魔,印玺则是震服邪神的宝物。最后,皇上帝命洪秀全下凡人间做太平天王,救世诛妖。

    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洪秀全等又利用当地所谓鬼神附体的迷信方式,宣传有一个拜上帝会会员临死时鼓乐之声由天而降,被天使迎入天堂,不久,这一拜上帝会员的神灵附于一名幼童身上。这个幼童忽然神情昏迷,口中念念有词“三八二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三八二一”隐“洪”

    字:“禾乃玉食”隐“秀”字:“人坐一土”隐“全”字;四句联起来的意思就是:“洪秀全当作你们的君王”。

    洪秀全编造的这一承上帝之命,下凡诛妖的故事,虽是荒诞不经的神话,但当时广大群众,热切地希望改变受苦受难的生活,因此,幻想能有一个真命天子出世,铲除人间不平。洪秀全利用人们这一心理的要求,掀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历史研究也多在揣摩研究中,从事物的两种定性结果里考证事物的真相所在。

    比如,汉末,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兵败?原因一直不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军确实兵败赤壁,然而一千多年来对其败因的评说,以“火烧论”为多见。近几年来有学者对“火烧论”提出质疑,认为曹操败北的主要原因是疾病。“疾病论”不是没有道理的。史料中这方面的记载不少。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述:“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先王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王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王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军引归。”(《三国志。蜀书。先王传》)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数万人,与权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关于曹军疫病流行的时机,《三国志》似乎未交待清楚。《资治通鉴》上说的十分明白。

    “??进,与曹操遇于赤壁,时曹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卷六十五)。可见曹军患病是在赤壁之战之前。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给孙权写信,对这次战败颇不服气。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俾周瑜虚获此名。”(《曹操与孙权书》)

    当代历史学家翦伯赞也认为,曹操败北的原因是“曹操远道疲惫,军中又流行时疫,战斗力不强。”

    可以认为曹操若不是遇到大障碍,是决不会轻易“自退”的。也决不可能随便“引军还”的。曹操兵败赤壁,除了军事方面的原因,疾病流行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知,许多科学研究,历史考证的结论也是在对立事态的揣摩中得出结论的。

    “揣摩术”就是通过别人表现出来的情况去了解他们掩饰的情况。摩是揣的一种方法。揣摩之后内部就有反应,这叫内符。揣摩最难,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揣摩要趁对方特别高兴的时候,去使他狂热,于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想法,从而揣出他的真情;或者趁对方特别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使其不能自持,于是露出实意。情绪在心里变动,必然要表现在外边,所以可以通过人的外表看到的情况来判断内心的活动。揣摩的方法很多,可用和平进攻,可用正义责难,可用奉承讨好,可用愤怒刺激,可用名望威吓,可用行动逼迫,可用廉洁感化,可用信义说服,可用利益诱惑,可用谦卑欺骗。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率领大军西进攻打匈奴,班超也随军效力,为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对付匈奴,窦固派班超为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一行36 人,历尽千辛万苦,首先来到鄯善。开始几天,鄯善王对他们态度很友好,不几天就变得冷淡了。班超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前来施加压力,迫使鄯善王不敢接近汉朝的使者。恰巧鄯善王的侍者来访,班超故作已知道地问:“匈奴的使者来几天了?住在什么地方?”这件事本该是瞒着班超等人的,经班超这么一问,竞把鄯善王的侍者给唬住了,他只好说了实话:“他们已经到了三天,驻地离这里有三十里。”

    班超立即把这个侍者扣留起来,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商议对策,对他们说:“我们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

    大家都说:“如今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听您的。”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对匈奴人发动火攻,使他们摸不清咱们有多少人,他们一乱,咱们就能把他们全部收拾掉,消灭匈奴的使者,鄯善王才会对汉朝友好。”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到了黑夜,班超率领着36 个壮士偷袭匈奴使者的营地,他让10 个人擂鼓呐喊,制造声势其余的人放火烧帐,冲杀进去。一时间,匈奴营帐大火熊熊,鼓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匈奴人从梦中惊醒,到处逃窜,大都作了班超等人的刀下之鬼。

    战斗结束后,班超派人把鄯善王请来,叫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级,鄯善王被吓得面如土色。班超乘机劝他与汉朝建立友善关系,鄯善王连连点头称是。

    为了表示诚意,鄯善王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

    班超把这一事件的经过报告给窦固,窦固很高兴,并替班超向朝廷请功。

    于是班超被升为军司马,继续承担联络西域诸国的重任。

    班超智勇双全,随机应变,通过鄯善王外表的变化,来判断其内心活动,用火攻的办法消灭匈奴使者,促使鄯善国与汉朝友好。

    统治者要发布政策也应赢得百姓之心,即审时度势,征服大众。清朝康熙年间曾经下令禁止吸烟。烟不是指鸦片,而是指烟草。

    烟草,于17 世纪中叶开始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便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当时的名医张介宾曾在《景岳全书》中慨叹说:“(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有种植烟草矣!”从此,它就像恶雾毒瘴,蔓延四方,危害着千百万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到崇祯未年,竟至“三尺童子,莫不食烟”,更有甚者,“虽青闺稚女,金管锦囊(烟管烟袋)与镜奁牙尺并陈矣”。一时间,男女老幼,皆当“瘾君子”,情况令人怵目惊心。

    到了康熙年间,吸烟现象更是“蔚然成风”,朝野之中,不论臣民,不分妇孺,许多人常是烟筒不离身,任情地吞云吐雾,并以能有一杆称心如意的烟筒为雅,故时人流传着这样的话:“烟筒杆,木不如竹,玉、象嘴,不如铜。”对此,康熙皇帝深为忧虑,他认为:“最可恶的是吃烟,烟这个东西最能耗人精气,不光我不吃,就是前朝的老皇帝也是不吃的。”因此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先从朝中大臣开始,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戒烟,禁烟活动。

    在一次早朝之时,康熙选定素有“烟袋大臣”之称的史贻直和陈元海二人作戒烟试验。康熙当众给他俩每人赏赐水晶烟管一支,并命其公开作抽烟表演。二人受宠若惊,当即兴致勃勃,遵旨装烟点火。谁知,他们才吸一口,便见烟火沿着透明的水晶烟管直往上冒,还发着辟辟啪啪的响声,直至唇边声仍不断。在场臣子,无不惊呆,顿悟康熙用意;史、陈二人,更是深知皇上的苦心了,自此一改陋习,戒掉了烟癖。此举成功,康熙便下御旨,传谕全国官吏军民,禁止种烟吸烟,结果吸烟之风大敛。

    康熙禁烟之法,正是最高统治者掌握了天下民心趋向,揣摩国精,出奇制胜,妙法惊人,而获得了成功。

    又如到德国去的中国人,大都在法兰克福机场下飞机,然后乘汽车或火车前往目的地。火车站就在机场下面,有电梯相通,给由飞机换乘火车的旅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西欧国家,许多飞机场都是与火车站连接在一起的,于是人们又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机场火车站”。例如在法国,旅客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飞机场还是在火车站,两种不同交通系统已完全融为一整体。

    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机场与火车站融合的建设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德国航空港协会要求迅速补上这重要的一课。在法兰克福机场火车站,乘火车去赶飞机的旅客人数比例还不算高。T993 年的3200 万飞机乘客中,只有29%在此转乘火车,而乘自家小汽车的多达53。4%,使用出租小汽车的占11。6%,使用租车的约占2。7%,使用公共汽车的占3。2%,但在慕尼黑新机场,42%的赶飞机的乘客,乘火车去机场,乘小汽车的只占40%。

    德国航空港协会干事长尼罗比施强调,“飞机场的目标必须是,让旅客总量的分布继续向公共交通倾斜,而在所有机场建设富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将使拥挤不堪的公路交通转向铁路,并大大减轻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为此,德国交通部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