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18部分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18部分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清代学者王念孙在他所著《读书杂志·荀子六成文曲》中,指出《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的〃曲〃是传抄中的误字,正确的应该是〃典〃,应该是〃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这样一来,一直解释不通的〃文曲〃才解释明白了。

  马的骑与乘

  至于乘马,早在王亥之前好几代的〃相土〃时期就已经学会了,但不太普遍,大多是贵族的专有。迁徙队伍中,更多的是负重行走的奴隶,簇拥在牛车、马骑的四周,蹒跚而行。

  余秋雨《古道西风·一》

  《世本·作篇》确实说了〃相土作乘马〃。但是,这〃乘马〃就是用马驾车,与骑无关。〃相土作乘马〃在《荀子·解蔽》作〃乘杜作乘马〃。王先谦注:〃杜与土同。乘马四马也。四马驾车,起于相土,故曰作乘马。〃

  《左传正义》:〃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礼记正义》说:〃古人不骑马,经典无言骑者,当是周末时礼。〃程树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他在1930年著的《说文稽古篇·骑马之始》论证之后说:〃是骑马之俗,当始商末周初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古代的车马》,选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文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起来的。〃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十六章第九节《车》说:〃殷代的车,不但存在于卜辞文字中,并有实物出土。〃但就是没有骑马的证据。《甲骨文编》中从〃马〃的字有好多,但是没有〃骑〃字。

  盘庚时代骑马的事目前根本证实不了,说〃簇拥在牛车、马骑的四周〃,冒出了〃马骑〃,天马行空,奇了。 
第86节:〃一不作,二不休〃的〃作〃


  〃一不作,二不休〃的〃作〃

  一不作,二不休,干就干到底。这是我们下决心干什么事的时候常说的话。可是,你要知道了这个〃作〃原本的意思,可能要出一身冷汗。

  一不作,二不休,出自一个故事。

  唐德宗时,一支军队在长安叛变,拥立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读cǐ)为皇帝。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任张光晟(读shèng)为节度使兼宰相。唐德宗命令李晟领兵讨伐朱泚,逼近长安。张光晟率兵与李晟军对阵。张光晟见李晟军声势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暗中派心腹去与唐军统帅李晟联络,表示出归降朝廷的意思。李晟一听当然表示欢迎,并说如果张光晟真的投降,一定向朝廷上奏,免他叛乱之罪。

  可这个张光晟亲自护送朱泚出城,待朱逃跑远了,他又返回长安,这才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

  张光晟投降后,李晟如约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对张光晟减罪,并给予任用。

  张光晟对李晟感恩不尽,两个人成了好朋友。李晟每次举行宴会,总要邀请张光晟参加,并且奉为上宾。一次宴会上,华州节度使路元光冲着张光晟大怒道:〃决不与反贼同席!〃李晟见众怒难犯,只得把张光晟软禁起来,听任朝廷处理。不久,德宗下旨,认为张光晟罪不可赦,理应处死。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眼看着张光晟被行刑。

  张光晟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这件事记载在唐朝人赵元一的《奉天录》卷四里。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杂谈》中认为,张光晟说的〃作〃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专指〃作贼〃、〃作乱〃。张光晟的话意思是,首先是不要作乱,如果已经作乱了,就要干到底。

  张光晟先是跟着朱泚作乱,后来又投降朝廷,作乱了但是没有干到底,结果是被朝廷处死。张光晟说〃一不作,二不休〃,实际是对自己投降朝廷的后悔。 
第87节:〃牛鬼蛇神〃是几种怪物


  〃牛鬼蛇神〃是几种怪物

  只要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牛鬼蛇神〃的。可是要问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能说明白的却极少。

  当年,造反派批斗四个〃走资派〃,写了〃牛〃、〃鬼〃、〃蛇〃、〃神〃四个大字,一个人脖子上挂一块牌子。牌子一挂,下面大笑起来,挂〃牛〃的摇晃着脑袋,很得意的样子,脖子上有〃神〃的,更有些神气了。气得造反派赶紧扯下了牌子。事后,那个〃牛〃说:〃我是牛,人民的老黄牛,我没有错误。〃那个〃神〃说:〃我是神,神全是好的。〃这是故意曲解〃牛鬼蛇神〃的自我解嘲。

  〃牛鬼蛇神〃出自唐代杜牧《樊川集》中的《李贺集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在这里,〃牛鬼蛇神〃说的是两种东西:牛头的鬼与蛇身的神,比喻荒诞虚幻的事物。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牛鬼蛇神〃却成了坏人的代名词,意思转变了,〃牛鬼蛇神〃成了四种东西。

  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有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说:〃最近一个时期,有一些牛鬼蛇神被搬上舞台了。有些同志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很着急。我说,有一点也可以,过几十年,现在舞台上这样的牛鬼蛇神都没有了,想看也看不成了。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接触不正常的现象,禁止人接触丑恶的现象,禁止人接触错误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然我并不提倡发展牛鬼蛇神,我是说'有一点也可以'。某些错误东西的存在是并不奇怪的,也是用不着害怕的,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会同它作斗争。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在这里,〃牛鬼蛇神〃转化成了错误的文艺作品。

  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人们滥用〃牛鬼蛇神〃,将一切可以〃横扫〃的对象,都称为〃牛鬼蛇神〃。直到现在,〃牛鬼蛇神〃也恢复不回原来的意义了,已经没有人用它比喻荒诞虚幻了。 
第88节:诗读〃处〃处,不可随便


  诗读〃处〃处,不可随便

  〃处〃有两个读音:一是读chǔ,意思是居住、置身在某地、安排;再一个是读chù。〃处〃读chù时,通释:地方,是表示方位的。可是在古代诗词中,〃处〃除了表示方位外,还可以表示时间,译为〃时〃。

  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何处〃就是〃何时〃,自然是说:从什么时候有了白发,而绝不是说,从什么地方得来的白发。

  李白《对酒忆贺监》:〃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处〃就是:金龟换酒时。

  韩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年春好处〃明显说的是时间,就是:一年春好时。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的不可能是某山某地,而是时间。〃登高处〃应译为:登高的时候;不可译成:登高的地方。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何处达〃,不是〃乡书〃到达什么地方,而是说乡书什么时候能到达。

  五代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处处怜芳草〃意思是常常怜芳草,而不是到什么地方都怜芳草。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年年肠断处〃就是年年断肠的时候。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就是难舍难分的时候。〃处〃就是〃时候〃,并不是〃地方〃。

  仅以上各例就说明,在古诗词中读chù的〃处〃,在多数情况下是表示位置的,但绝不可一概而论,有许多场合是表示时间的。现代汉语的〃处处〃就是〃各个地方〃,仅是表示方位的,所以,很容易以今解古。

  家喻户晓的孟浩然的《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许多人以为处处闻啼鸟,就是听到到处是鸟叫声。其实,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时时听到鸟叫声。

  诗人〃不觉晓〃,是因为〃夜来风雨声〃干扰了睡眠。夜里没有睡好,想睡个早觉又没睡成的原因是〃处处闻啼鸟〃,鸟叫声使他没能好好睡个早觉。〃闻啼鸟〃是〃闻〃,是听到的。〃花落知多少〃,是诗人的推测,这说明诗人虽然已经醒了,但是并没有外出,甚至没有起床。这个时候,窗外的世界是通过听觉感知的,而不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没有出门的人,只是靠〃闻〃,是很难分辨啼鸟是分布各处还是集中于一树的。因为诗人只是听到〃啼鸟〃时时不断,而不是知道〃啼鸟〃的分布情况,所以,〃处处闻啼鸟〃的〃处处〃,应该解释为〃时时〃,而不可解释成〃到处〃。〃处处闻啼鸟〃,实为鸟声不绝之意。

  急切想要欣赏春景的诗人,因为〃夜〃,因为〃风雨〃,而没能投入春之中。拂晓了,风雨停了,人却上来了困劲儿。是眯一阵儿,还是出去看春?诗人处于矛盾之中。

  〃再睡一会儿吧〃,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再躺一会儿吧〃,叽叽喳喳……啼鸟用一阵一阵的春之声,撩拨着诗人,让他想到〃花落知多少〃,让他按捺不住。《春晓》写的是春对诗人的勾引,诗人禁不住春的诱惑,而不是看春、赏春。

  后来孟浩然肯定是出门了,肯定是投入春的怀中了,但是,诗已结束,那些全不写了。颂春的诗许许多多,多是对春的直接描绘,孟浩然则只写了听春、想春,于是就高了别人一头。若是将〃处处闻啼鸟〃依常人之解,释为〃听到到处都是鸟叫声〃,将只是听到的解释成了全面的听看结合,那就等于是让诗人进入了屋外的春天,那样就转回了通俗的窠臼,多了直白,失了含蓄。 
第89节:〃猫熊〃变〃熊猫〃


  〃猫熊〃变〃熊猫〃

  国宝熊猫是人人皆爱的动物。一种名为〃九节狼〃的浣熊科动物也叫熊猫,为了区别,将平时所说的熊猫叫大熊猫,管九节狼叫小熊猫。

  其实,熊猫本来是叫〃猫熊〃的,是人们错称为〃熊猫〃的。

  我国古代称熊猫为〃貘〃,《说文解字》:〃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1869年,法国人戴维到四川省宝兴县考察,看到了这种西方人不曾见过的怪兽的皮,一时,引起了欧美博物界的轰动。经动物学家的研究,当时认为这是一种熊科动物(后来,另立熊猫为独立一科),而且外貌极像黑熊,又有些像猫,于是正式定名为〃猫熊〃。我国学术界也认可了〃猫熊〃这一名称。

  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正式对公众展出了〃猫熊〃这种动物的标本。当时人们写汉字的顺序还都是从右到左。可是写〃猫熊〃时,却依了英文的书写顺序,从左到右了。结果,〃猫熊〃让观众念成了〃熊猫〃。这次展览,是熊猫首次在大众面前亮相,影响很大,〃熊猫〃之名也传播开了。

  其实,学术界一直是用〃猫熊〃的,比如《辞海》就以〃大熊猫〃为正条,在〃大熊猫〃条下做了详细解说,而在〃猫熊〃条中仅说〃即大熊猫〃,不作具体解释。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宣传媒体是〃猫熊〃、〃熊猫〃并用,平分秋色。自从熊猫成为国宝,走出国门后,它的地位日渐提高,人们习惯用〃熊猫〃,而〃猫熊〃渐渐湮没无闻。到现在,若有人叫出〃猫熊〃来,反而会叫人惊奇。

  天下第一别字冒

  天下第一别字,是哪一个?还真不是那些罕见的生僻字,也不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而是感冒的〃冒〃、冒险的〃冒〃、冒犯的〃冒〃。有些常用字就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而忽视它的写法,最常用的〃冒〃字,就是一例。

  许多人都以为这个〃冒〃字上面就是个〃曰〃,下面是个〃目〃。错就错在这里,〃冒〃字的上面并不是〃曰〃,而是〃冃〃。

  这个〃冃〃就读mào,它与〃曰〃的区别是,下面那两横不与别的笔画相连。古文字中的〃冃〃是个象形字,就是画了一顶古人的帽子,那两横是帽子上的装饰物。

  由〃冃〃组成的〃冒〃,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帽子盖在眼睛上,这只眼睛其实是代表了整个的脑袋瓜。最早的〃帽〃就是〃冒〃,并没有那个头巾的〃巾〃。因为一个〃冒〃字还表示别的义项,负担太重了,后来人们又给〃冒〃加上〃巾〃,造出个形声字〃帽〃,〃冒〃〃帽〃分工。〃冒〃专管〃向外透出〃等意义,〃头上的帽子〃这个意思交给〃帽〃专管。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帽〃字的演变历程是:冃…冒…帽。

  不常用的陌生字,人们还查查字典,问问别人,可像〃冒〃这样的天天见面的老哥们儿,也就没有人太注意它了,于是错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与〃冒〃易混的形近字,没有别的字与之形体相近,错了也就不容易发觉了。 
第90节:普通话的〃普通〃


  普通话的〃普通〃

  有个喜剧小品:一个大款用方言跟别人对话。人家说:〃你说的我们听不懂,用普通话好不好?〃大款说:〃我又不是普通人啦为什么说普通话啦?〃这个大款是将普通话的〃普通〃当成了与〃特殊〃相对的那个〃普通〃了,他认为〃普通话〃中〃普通〃的意思就是〃平常的、一般的〃,普通话自然就是平常的一般的话了。听起来好像是笑话,其实,的确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普通话〃这三个字的真正意义,真的是认为〃普通话〃的〃普通〃,就是与〃特殊〃相对的那个〃普通〃。

  那么,〃普通话〃的〃普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普通话〃的〃普通〃其实是〃普遍通行〃的节缩,与平时说的那个〃普通〃并不是一码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浅谈》中专门设了个小标题〃什么是普通话〃,他说:〃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通行全国的话。〃〃普通话就是普遍通行的话。〃

  其实〃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