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19部分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19部分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一本名为《江苏新字母》的书,书中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类就名为〃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说法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当时人们称各省普遍通用之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本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是指夹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因为这种话多是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后来,大家都开始说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了,使用这种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官〃了,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代替了〃官话〃。较之〃官话〃,〃国语〃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第91节:〃仲秋〃与〃中秋〃


  〃仲秋〃与〃中秋〃

  商品广告上,有的写〃仲秋节〃,有的写〃中秋节〃,甚至有的日历上也有两种写法。〃仲秋节〃、〃中秋节〃到底是哪一个对?还是全都对?

  咱们先看看〃仲秋〃与〃中秋〃各是什么意思。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古人的字中常有这几个字,如曹操字孟德,他就是老大;孙权字仲谋,他就是老二;许慎字叔重,他可能是老三,也可能是老三以后的。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一天,而不是一个月,所以说只能是〃中秋节〃而不应该是〃仲秋节〃。《辞海》〃中秋〃说:〃夏历八月十五日。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

  〃仲〃读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节〃的〃中〃读zhōng,这个〃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写法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祭月活动。太阳和月亮,是几乎所有原始民族都祭祀的。我国的周代,祭月已经成为制度。祭月的时候,要求月亮是圆满明亮的,而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秋高气爽,是望月的最佳时间,又逢农闲,于是这天就成了祭月的日子。因为这天是秋天的最中间一天,所以称〃中秋节〃。

  中秋节最要紧的是吃月饼,其实,远在宋代就已经有月饼了。写于宋代的《梦粱录》、《武林旧事》已经有〃月饼〃这个词了,但那时可并不是家家、人人吃月饼,到了明清,月饼才成了家家必食的节日食品。 
第92节:〃仁丹〃与〃人丹〃


  〃仁丹〃与〃人丹〃

  小时候,我们在东北的一些街道墙上常见用蓝白两色写的〃仁丹〃。大人说,这是日本鬼子画的暗号:标志这条路是死路还是通路。后来,知道这并不是传说而是真的。

  仁丹本是一种药,曾在日本风靡一时。

  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占领了我国台湾。为了避暑,台湾人早就学会了用月桃种子〃砂仁〃制造清凉解暑药。一个叫森下博的日本军人,从台湾当地居民那儿学到了这种制作方法,回日本后,求教药剂师及汉学家,制成了仁丹。仁丹的成分为甘草、阿仙药、桂皮、茴香、生姜、丁香、益智、缩砂、木香、薄荷脑、龙脑、甘草、芳香性精油。其中缩砂就是砂仁。

  这种药取名〃仁丹〃。取名的日本人认为,取〃丹〃字,可以兼容道家炼丹兼修身养性的形象;取〃仁〃字,所谓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深入东亚民族人心。1905年,仁丹出笼问世,在日本一路畅销,甚至占据了中国市场。

  1907年,上海总商会通电全国,号召开展抵制日货的反日爱国运动,一呼百应,各地商家拒绝日货,日本货在中国遭受灭顶之灾,然而,仁丹仍然盘踞在中国市场。

  中医出身的上海商人黄楚九对日本仁丹在中国大地横行义愤填膺,决心反击仁丹。

  1909年黄楚九得到叫做〃诸葛行军散〃的古方,同时参考自己祖传的〃七十二症方〃,反复研制,终于研制出新的方剂,做成小粒药丸,取名为〃人丹〃。

  人丹寓意以人为本。人丹因为含有桔梗、樟脑、小茴香等,保健脾胃的功能更强一些,比仁丹好。为了生产人丹,黄楚九还组建了一个〃龙虎公司〃。

  人丹上市后,黄楚九大力宣传,凡是贴着仁丹广告的地方,都贴上醒目的人丹广告,人丹、仁丹展开大竞销。日本人自然不甘示弱,日本人想出鬼点子,在仁丹广告及说明书上用了中文、英文、蒙文、满文、藏文、回文等六种文字,但是怎么折腾,日本仁丹还是渐渐落败。

  日本人眼看人丹要将仁丹打败,便控告人丹是〃冒牌〃、〃侵权〃,要求中国政府勒令停产。黄楚九聘请上海著名大律师,与日商打起了官司。官司一直打到北京最高法院机关,到1927年才作出终审裁决,判定人丹与仁丹各不相干,可以同时在市场上销售。

  诉讼让黄楚九损失10万余元,但〃人丹〃的名声从此扩大,销路大增。这场官司的胜诉,给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

  当时在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墙上涂画着一幅旧式军人半身像的仁丹广告,其实;这是日本侵略军的路标。它的奥秘就在那两撇八字胡上:当两撇胡子微微上翘时,说明此路畅通无阻;当胡子的左角下垂时;说明左转不通;当胡子的右角下垂时;说明右转不通;当胡子的两角都下垂时,就是死路一条。侵略中国之前,日本鬼子就在中国大街小巷画满了〃仁丹〃。侵华战争中,日本鬼子就是在这种广告的指引下,走街串巷,大肆搜捕中国军民的。

  日本鬼子的这一阴谋,不久就被中国军民识破。鬼子到来前,中国人把墙上的仁丹胡子重新画一下,与原来的标志相反了。这样日军来时,照着仁丹胡子的指向,结果迷了路。 
第93节:〃雄关漫道〃莫误解


  〃雄关漫道〃莫误解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集电视剧《雄关漫道》在中央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雄关漫道》再现了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领导下,强渡乌江、突破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行程二万余里,最后与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歌颂革命先驱,电视剧《雄关漫道》是一部极好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雄关漫道〃这个标题。

  一看便知,〃雄关漫道〃出自毛泽东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全词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依电视剧标题,〃雄关漫道〃只能理解为〃雄关〃与〃漫道〃两个并列的名词。其实,这背离了毛泽东原作的意思。

  将〃漫道〃理解为〃漫漫长路〃是不对的。一、长路不能〃如铁〃。二、《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对红军攻占娄山关战斗的描写,大娄山东西走向横亘在贵州入四川的要道上,娄山关更是大娄山的一个险要的关口。当时的战场,只有〃雄关〃,是绝不可能有〃长路〃的。三、〃漫漫长路〃,说的是路长,而红军长征基本走的不是路,而是雪山、草地,如果只是路长,长征不就轻松了吗?将〃漫道〃理解为〃漫漫长路〃降低了长征的难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雄关〃无疑是名词,即雄伟的关隘。〃漫道〃就不是名词了,〃道〃是说的意思,〃漫〃是〃别〃、〃不要〃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漫道同慢道,漫说,别说。〃可见〃雄关漫道〃并不是两个名词的并列。〃雄关漫道〃其实是〃漫道雄关〃,意思是〃不要说雄关〃。

  〃不要说雄关〃什么也表达不了,只有跟后面的〃真如铁〃才能构成句子。〃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如铁一样坚固。

  如此看来,只是〃雄关漫道〃,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作为标题是不妥的。

  电视剧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雄关漫道》改编的,听说还有一部描绘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振兴的电视剧《雄关漫道》。可见,对〃雄关漫道〃的误解是不少的。

  也有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为标题的文章,这样行不行呢?也不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只是说了〃不要说雄关如铁一样坚固〃,仍然不是完整的表述。〃雄关漫道真如铁〃加上后面的〃而今迈步从头越〃才是完整的意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要说雄关坚固如铁,现在我们越过去了。这才是完整的意思。

  〃汨罗江〃与〃汩罗江〃

  汨罗江在湖南省,全长不过253公里,若不是因为屈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这条江。

  〃汨罗江〃的〃汨〃字,读〃密〃音,右边是个〃日〃字,现在,将〃汨罗江〃的〃汨〃写成〃汩〃(读古),是典型的别字。

  有意思的是,〃汨罗江〃的〃汨〃本来就是〃汩〃,是写了别字才成〃汨〃的。

  〃汨〃字只有一个用处,就是用于〃汨罗江〃,别的地方没有用〃汨〃的,这个〃汨〃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从来不说,只说它是〃汨罗江〃的〃汨〃,别的啥也不说,这也挺怪的。

  《辞源》〃汨罗江〃条说:〃水名。在湖南省东北部。上游汨水,流经湘阴县分为二支,南流者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索隐都说:〃汨水在罗,故曰汨罗。〃

  《辞源》在〃汩〃字条说:〃'汩'、'汨'古义相近,篆变为隶,形又相混。古籍中从'曰'从'日'常互通用。〃

  可见,古代〃汨〃、〃汩〃本来就是分不清的,〃汨〃是在从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误写出来的。

  当然了,我们不是古代人,还是得写〃汨罗江〃,不能写成〃汩罗江〃。

  说〃父〃

  在甲骨文中,〃父亲〃的〃父〃,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后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起笔那一小撇,其实本是一竖,那就是一根棍子。

  棍子对于最古的人类来说,有两种用处:一是生产的工具,二是作战的武器。从〃父〃的样子,可以看出父亲的社会作用,他们是家庭的生产主力,也是家庭的保卫者。父亲的负担真是不轻啊!当父亲很不容易。

  最早的中国人,是将所有的父辈全称为〃父〃的,后来为了区别,比父亲年长的前面加了〃伯〃,年少的加了〃叔〃。

  因为〃父〃在社会中最受尊敬,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父〃,古文字中,有许多人名的后面加上了〃父〃,有的人取名时也用上〃父〃,这个〃父〃有时写成〃甫〃。杜甫,字子美。〃甫〃与〃美〃是同义词,〃甫〃有了〃美好〃的意思。《诗经·大雅·常武》篇中记载一次出征的周朝将领有大师皇父、程伯休父,这些个〃父〃,也是男子美称。 
第94节:〃绿林好汉〃、〃绿营兵〃怎么念


  〃绿林好汉〃、〃绿营兵〃怎么念

  有的人将〃绿(lù)林好汉〃念作〃绿(lǜ)林好汉〃,他还说出了道理:好汉们出没的地方就是绿色的森林,所以称为〃绿(lǜ)林好汉〃。可是这样的读法和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这〃绿(lù)林好汉〃是出自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聚集在现在湖北省的大洪山一带,这地方的山名叫做〃绿(lù)林山〃。因为这次农民起义,引发了其他地区的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王莽政权,产生了东汉王朝。后来,人们就以起义的地名称这次起义为〃绿(lù)林起义〃。以后,称聚集山林反对官府的人为〃绿(lù)林好汉〃,渐渐地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也自称为〃绿(lù)林好汉〃。

  因为〃绿(lù)林好汉〃出自地名,所以不能念成〃绿(lǜ)林好汉〃。

  应该注意的是,出自历史的〃绿(lù)林起义〃开头字母要用大写,这是因为,汉语拼音规则中规定,地名开头大写的要求。

  此外还有两处〃绿〃是读lù的。

  一是〃鸭绿江〃。〃鸭绿江〃是古代朝鲜语的音译,并不是江水绿如鸭子的头。

  二是〃绿营〃。清朝军队中,满洲、蒙古等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编为〃八旗〃,称〃八旗兵〃;汉族编为〃绿营〃,称〃绿营兵〃。〃绿营〃得名于旗帜,他们的旗帜经常是绿颜色的。既然是来源于绿颜色,读成lǜ应该是不算错的,但是,现在的字典上注音就是lù,所以还以读lù为好。 
第95节:孔子真像〃丧家之狗〃


  文献

  孔子真像〃丧家之狗〃

  伟大的孔子自知伟大,因此从来没有对南坡的阳光感到得意,也没有对北坡的风雪感到耻辱。那次是在郑国的新郑吧,孔子与学生走散了,独个儿栖栖惶惶地站在城门口,有人告诉还在寻找他的学生:〃有一个高个儿老头气喘吁吁地像一条丧家犬,站在东门外。〃学生找到他后告诉他,他高兴地说:〃说我像一条丧家犬?真像!真像!〃他的这种高兴,让人着迷。

  余秋雨《古道西风·五》

  现在的〃丧家犬〃,人人明白,是骂人话,是说坏人走投无路,〃丧〃读sàng。看得出来,文章意思是说孔子让人家给辱骂了,但他没有〃感到耻辱〃反而还高兴,故而说〃他的这种高兴,让人着迷〃。

  文章说的这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是:〃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