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五日〃,这已经是扁鹊说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这时的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而桓公一感觉到自己〃体痛〃,就〃使人索扁鹊〃,根本没有忌医。
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将要死了才有体征。更不幸的是死后让人笑了几千年。
《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喻老》,寓言而已。〃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这些话是说给医生(治国者)听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子要说明的主体。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诫医生,这段文字是说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而这段说明主题的话,课本却没有选入,删除了。
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人,而扁鹊应该是他之后的战国人,扁鹊见蔡桓公等于关公战秦琼。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事情还是这些事,可是,蔡桓公变脸了,成了齐桓侯。蔡桓公、蔡桓侯、齐桓侯,到底是谁的事儿也弄不清楚了,最后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
第6节:〃坑杀〃就是活埋吗(1)
〃坑杀〃就是活埋吗
《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四十万〃系〃十四万〃之误,但学界多取四十万之说。这次〃坑杀〃一直被理解为:活埋。因为这样,长平之战就更血腥了。但是细究此事,活埋之说,却极不合理。
〃坑杀〃赵卒四十万实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许多古籍对这事有记载,叙述大同小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白起之后,又出现一次大的〃坑杀〃,那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又是坑杀,又是二十万人。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葬人的,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
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第7节:〃坑杀〃就是活埋吗(2)
越是武器简陋的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越小,武装与非武装的区别越小。在只有冷兵器的时代,树枝、石块与刀剑的差距,远远不是树枝、石块与机关枪的差距,四十万人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知道必死,动上拳脚,操起石头、树枝,没个十万八万人是难以抵挡的。再说了,将四十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况且是置之死地的四十万战士,不加绑缚是很难埋的,而要绑上四十万人,谈何容易?埋人家时,就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埋了这个,上来了那个,四十万人闹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项羽三更半夜地挖坑埋人,岂不更傻?
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说〃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万以至四十万人都推下去,再盖上土,这也不大像吧。正如《镜花缘》的林之洋常说的'坑死俺也'〃。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
长平之战〃坑杀〃的正解应该是用欺骗的手段杀害。
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四十万人中,应该包括大量的上党百姓。
因为是用了损招,〃坑杀〃对军事家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可是,后人常说长平赵军被活埋了四十万,这样说图的多是刺激。
第8节:〃指鹿为马〃别有用心
〃指鹿为马〃别有用心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试探群臣的态度的。但是,这试探群臣只是指鹿为马的一个目的,还不是主要目的。赵高的指鹿为马别有用心,那就是,调秦二世离开宫殿,进而杀之,政变夺权。
《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赵高是想把二世的头脑弄迷糊了,让他〃自以为惑〃,从而钻入赵高等人事先设好的陷阱。
《史记·李斯列传》接下来说,占卦的人对二世说:〃你现在出现了连马和鹿都分辨不清的毛病,是因为祭祀的时候没有好好斋戒。〃这样,二世就上了当,离开了皇宫,进入上林苑重新斋戒。上林苑本来就是〃国家公园〃,二世这个人是禁不住诱惑的,没有好好地斋戒,他每日游玩射猎。一天,有个行人被二世误射而死。其实,这个人是〃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的。赵高马上说:〃皇帝无缘无故杀了一个没有罪过的人,上天会生气的,一定会有灾难降临,应该躲得再远一些。〃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话,就被骗到离咸阳更远的望夷宫去〃躲灾〃了。望夷宫远离了二世的卫士,全是赵高布置的人马。到了望夷宫,〃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秦二世胡亥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赵高等人就这样发动了政变。
指鹿为马事在〃八月己亥〃,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八月,赵高杀二世〃,看来,从指鹿为马到赵高杀胡亥发动政变,是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连续事件。可见,赵高指鹿为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二世引诱出宫,然后杀掉,为发动政变做准备。
从《史记·李斯列传》所记来看,赵高想要群臣都顺从他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顺着他指鹿为马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大多数人在赵高政变的时候〃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因为这样,使得赵高杀二世取而代之的目的不能得逞,只好〃召始皇弟,授之玺〃。看得出,赵高是个很有心计的阴谋家,他知道直接在咸阳发动政变是不行的,才利用二世胡亥既迷信又贪图享乐的弱点,将二世骗出宫,在自己布置好的地方,将其弄死,发动政变。也看得出,赵高政变的急不可待。群臣〃莫从〃,这是他预料到的,但是他不能等待,还是要政变。可是,赵高的政变也是短命的,没有几天,这小子就让子婴〃夷其三族〃。
第9节: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
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
泰山中路云步桥上有个著名的景点五大夫松。五大夫松,其实原来本是一棵树,可是,因后人误解,以为是五棵松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件事是这样说的,〃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供秦始皇避雨的只能是一棵树,不可能是五棵树,所以受封的只是一棵树。因遮雨有功而受封的是什么树,《史记》并没有说,后来的《汉官仪》说是松树。所封的爵位是〃五大夫〃。〃五大夫〃本是秦代官爵中的九品,也就是最低的官爵。秦爵分为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这是民爵,算不上是官爵,从五大夫开始往上的才是官爵。本是一棵树,功劳也就是遮遮雨,得了个五大夫的爵位,已经不错了。后来人一听有〃大夫〃二字,以为是挺大的官,结果出了错误。
早在唐代就已经弄不明白〃五大夫松〃是怎么回事了。宰相陆贽有〃不羡五株封〃之句,已经将〃五大夫松〃当成是五株受封为大夫的松树了。这样一来,为始皇遮风避雨的大树也就成了五株松树。
秦时〃五大夫〃就已不存在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钦差丁皂保奉敕补栽上了五棵,现在只剩下两棵了。但〃五大夫〃的封号却因袭不变。后来这些松树附近建立了一座五松亭,这〃五松亭〃之名,就是来自误解。
第10节:漂母是做什么的
漂母是做什么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就是著名的〃乞食漂母〃。如果不是韩信的这个故事,漂母是不会为后人所知的。
人们不禁要问,漂母是干什么的?
回答这个问题真的不是很容易。有一本书叫《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其中的《知恩图报,韩信〃一饭千金〃》就说:〃有很多洗衣服的老婆婆(那时,这些老太太的通用称呼叫漂母)在河边做工。〃
可是,河边有〃诸母漂〃,这说明人很多;有一个漂母为了韩信〃竟漂数十日〃,说明漂母的工作是专业性的,并不是一般的在家里洗衣服。从这些可以看出,漂是一种行业。而中国古代洗衣服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行业,家里随时有脏衣服随时就洗了,不会找专人洗衣服的。
《庄子·逍遥游》中说: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这段话说的是,有一个宋国人,善于制造不让手龟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干漂丝絮工作。有个人听说了,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他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所得不过数金;现今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可得百金,我看还是卖了吧。〃这位客人得了这个药方,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正有困难,吴王就派他为将,率兵在冬天跟越国水战。因为有了不让手龟裂的药,吴军大败越国。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代已经有了以漂丝絮为职业的家族;这个宋人世世代代干这种工作,可见,漂丝业到庄子时代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漂丝业是个苦行当,经常要弄得手龟裂,漂丝业还是个穷行当,挣不到多少钱;因为漂丝的人很多,至少已经有人考虑研究、制作让漂丝人的手不龟裂的药物了。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就是以此为生的。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要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以便进行下一步工序。第11节:秦朝之后,是否有个楚朝
秦朝之后,是否有个楚朝
中国历史朝代是这样排序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这是我们从小就背熟了的。其实,秦之后,汉之前,应该是有一个〃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