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26部分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26部分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江城,所以又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黑龙江将军的得名,按照各地将军得名的通例,也是以城为名。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中的〃黑龙江〃就是黑龙江城,而不是黑龙江这条河,更不是黑龙江一带。

  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辖地,是从宁古塔将军辖地中分出来的,东北至外兴安岭,东南至松花江,西北到额尔古纳河,西南至科尔沁草原,面积比现在的黑龙江省大得多。但现在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一带等松花江流域地区当时仍属宁古塔将军,后属吉林将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属黑龙江省。因为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属地基本上就是黑龙江这条江两岸,如果〃黑龙江〃是江的名,就不能再使用〃等处〃字样了。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黑龙江江右岸的达斡尔族城堡托尔加城(今爱辉镇)并称此地为新瑷珲城,黑龙江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瑷珲城。而江左岸的黑龙江城称旧瑷珲,设守尉镇守。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但仍沿用黑龙江将军之名,未以墨尔根将军称。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再迁至齐齐哈尔,直到清末。黑龙江将军虽迁,但是名称却没有更改,仍然是原来的黑龙江将军。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黑龙江设省,废黑龙江将军。从此一直称黑龙江省。因年代久远,新黑龙江城又以爱辉为名,极少有人使用黑龙江城,人们就忘了黑龙江将军的真实意义,而误以为是出自江名。

  1924年7月12日,县劝学所所长王纯乐、前县议会议员陶孜诚等向黑龙江省府交递了《索还江东六十四屯呈请》(《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其中说:

  查黑龙江省瑷珲县治原名为黑龙江城,其区域系跨黑龙江东西两岸而居。初则将军驻于东岸,黑龙江省即由此而得名。继移于西岸,即今瑷珲县城也,再迁于墨尔根,三迁于齐齐哈尔,即现在之省垣也。而迄今尚称为黑龙江省者沿于此也。 
第123节:上海与下海


  上海与下海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东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

  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

  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奉祀护海女神妈祖。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始建时仅有房屋9间。嘉庆年间荒塌,又重修。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又购地8亩多,逐步扩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后殿等10余间。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被日军炮火焚毁。1941年起,重新修建。

  为了寻找下海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时候的它,小得不能再小,而且破烂不堪。

  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是因为酒。

  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因为酒,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 
第124节: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之名


  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现在有井冈山市,有井冈山风景区,井冈山也确实是一座山的名称。人们多以为,井冈山的名也与其他山的名称一样古已有之。其实在1928年之前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是红军到这里之后才有了〃井冈山〃。

  从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现在还找不到〃井冈山〃这三个字。1930年出版的《吉安县志》中记有,吉安县有个井冈市,明朝时这里设过井冈巡检司。这是提至〃井冈〃二字的最早记载。可是,这个〃井冈〃在现在的井冈山东北300多里外,与我们所说的井冈山并不是一回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来到现在的井冈山,但是当时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1928年写的,写作的地点就是现在的井冈山,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井冈山,而是说〃大小五井山区〃。大小五井,指的是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边界江西一侧山区,即现在的井冈山。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写了个报告《井冈山的斗争》。在这篇文章中〃井冈山〃一名出现了十多次,并且不再提〃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是用井冈山代替了大小五井。这是〃井冈山〃三个字首次真正在文献中出现。

  当时战斗不断,关于〃井冈山〃三个字,也没有人过多注意,因此,也没有留下井冈山代替大小五井原因的记载,我们现在也只能推测了。

  首先,大小五井是当时江西省遂川县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五个村落的总称。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与当时红军占据的范围相比要小得多,用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说明不了红军的活动地域,所以得选用一个能够说明红军活动区域的地名。于是,有了井冈山。

  其次,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表述上也很不简洁,在战斗很频繁的时期,这样的表达很不适应战争的需要。改以〃井冈山〃三个字代替,就明确、简练多了。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这个名称呢?

  在江西省罗霄山脉万洋山五指峰北有一个叫井江山村的村庄。井江山村四面是高山,村在中间,像在井里一样。因当地方言〃江〃、〃冈〃不分,又演变成了井冈山村。估计,是用这个村子的名,代替了〃大小五井〃、〃大小五井山区〃。毛泽东是个语言高手,对地名也特别注意,可能是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这个地名。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期,〃井冈山〃并不是一个山的名,而是指红军割据的地域,包括山地、村庄、城镇。 
第125节:被蒋介石误读的〃黄埔〃


  被蒋介石误读的〃黄埔〃

  〃黄埔军校〃中的〃埔〃是个使用频率极低的字,如果不是因为有个黄埔军校,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有这么个字。现在,黄埔军校的〃埔〃读pǔ,字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其实〃埔〃字本无pǔ这么个读音,是硬让蒋介石等人给错读出来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埔〃字,有两个读音,一、读pǔ,〃地名用字:黄埔(在广东)〃。二、读bù,〃大埔,地名,在广东〃。这清楚地说明,只有在广东黄埔这一个地方,〃埔〃这个字是读成pǔ的。

  在广东、福建、台湾还能找得出一些带〃埔〃的小地名,如广东河源市有埔前镇,紫金县有柏埔镇,普宁市有高埔镇;福建惠安有南埔乡,南安有杏埔村、埔当村;台湾有大埔、东埔、北埔等小地名,其他省区就难找这个〃埔〃了。〃埔〃是个地名专用字,意思是山间的小平原,是闽南方言用字。除了〃黄埔〃,其他的地名,当地人全是读成bù的。

  如此看来,〃埔〃这个字仅是个用于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方言地名用字,使用范围极窄,而且语义单一。可就是这么一个字,却偏偏要弄出两个读音来,在别的地方全都念bù,单单只是到了黄埔这个地方,就要念成pǔ。仅仅只是为一个地名就单独设立一个读音,这不纯粹是制造麻烦,没事找事吗?

  其实,〃埔〃这字原本只有bù一个读音,后来才有了pǔ的读音,问题就出在当年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和他的部下身上。本来黄埔是个很小的地方,没几户人家,〃埔〃原本也是读bù的。当年建黄埔军校的时候,黄埔师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当地人极少。蒋介石是浙江人,他的亲信也多是江浙一带吴方言区的人,上海有条黄浦江,那个〃黄浦〃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当时是多事之秋,忙乱得很,哪里还顾得上细枝末节,一看,这个〃黄埔〃的〃埔〃跟那个〃黄浦〃的〃浦〃模样也差不多,于是蒋介石带头,读成了pǔ。既然蒋介石都这么念,大家也只好跟着这么念了,后来即使是明白的人也就不好〃斧正〃了。

  后来黄埔军校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被错读成pǔ的〃埔〃也就以讹传讹、越传越广,直到让字典上多出一个多音字来,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更改了。 
第126节:正说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由来(1)


  正说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由来

  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误解多多。有的地理书说四川得名因境内的四条河流而得名,有的书说山东省因泰山以东而得名……其实,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多数来自行政区划的演变。

  河北:位置在黄河之北,但河北省的得名并不是因为这个。唐代这里大部分属河北道;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路、河北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属中书省;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8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使用至今。因此,河北省得名源自唐代的河北道。

  山西:位置在太行山之西,但得名不是直接出自太行山之西。唐代这里大部分属于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元设河东山西道;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因此,山西得名出自元代的河东山西道。

  内蒙古:蒙古各部以大戈壁沙漠为地理分界,分为两大部分,戈壁以北称外蒙古,戈壁以南称内蒙古。〃内〃〃外〃是相对中国中心部分说的。

  辽宁:这里以〃辽〃为地名,历史很悠久了,但作为省名的〃辽宁〃是后来才出现的。辽宁意为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唐属河北道;辽属东京、上京等道;金属东京、北京等路;元置辽阳行中书省;明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吉林是吉林乌拉的简化。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

  黑龙江:以黑龙江城而得名。清初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首字得名。1644年,清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安徽:以安庆、徽州取首字得名。清初属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

  浙江: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又称浙江,因而得名。唐设江南东道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明置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

  山东:金代在这里设置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河南: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第127节:正说我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名称由来(2)


  湖南:唐属江南西道、山南东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

  湖北:宋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省,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

  广东: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新中国成立初期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1958年3月15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以福州、建州取首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