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28部分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28部分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姓〃,《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女生,生亦声。〃这个解释说的是,〃姓〃是个形声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读音,意义是从〃女〃得来的,〃姓〃的本义可以理解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的共同标志。

  我国古老的姓,如姬、嬴、妫、姜、姚、姒、妘、嫪等,都有〃女〃旁,这些古老的姓也告诉我们,人类曾经有过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姓〃字,由〃女〃和〃生〃组成,意思是,由母亲而产生的。母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退出历史大舞台,但有一些带有〃女〃旁的古老的姓,却一直留到现在。

  当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时,孩子的姓也由母系转变为父系。这时候,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品开始有了一些剩余,私有观念也随之产生,为了把剩余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产生了,姓也有了新的意义确定财产继承权。

  这个时候,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呼方式,不久前在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这是中国姓产生的过程,而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姓产生得很晚。北欧一些国家直到19世纪才使用姓,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直到现在还没有使用姓,但他们采用联名制和其他方法替代了姓的作用。 
第133节:〃亚父〃当是范增绰号


  〃亚父〃当是范增绰号

  《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

  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

  一、范增当时是70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24岁,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分的岁差,应当称之为爷爷、祖父,称为〃大父〃才对,称范增为〃父〃不但不能算是尊敬,反而是小看了老爷子。

  二、范增本是项梁的谋士,是项梁死后留给项羽的〃遗产〃,如果让项羽自己选择的话,恐怕不会用范增。两个人的政治见解、脾气秉性大相径庭,总是别别扭扭的,直到弄得项羽怀疑亚父通敌,最后项羽硬是把范老头给气死了。两个人是这样的关系,项羽没有理由尊称范增为〃亚父〃。

  三、项羽也确实没拿范增当父辈对待。鸿门宴上的坐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亚父享受的是父辈的礼遇,应该和项羽的叔父项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实际上是项羽和左尹项伯爷俩坐在最高位,然后才是范增,可见项羽并没有把范增摆在父辈的位置上。

  四、爹不是谁都可以叫的,项羽称为〃父〃,别人不能也跟着叫。刘邦借口上厕所离开鸿门宴时,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这时刘邦最恨的就是范增,却也用了〃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中,陈平用了个反间计,〃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看到没有,刘邦的手下人也叫范增为〃亚父〃。

  可见,说〃亚父〃是〃尊敬之次父〃是说不通的。

  首先是〃亚父〃的〃父〃字把人引入歧路的,其实,在上古〃父〃不一定就是〃父亲〃。《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死后,鲁哀公说:〃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鲁哀公称孔子为〃父〃,就看不出来有一点叫爹的意思。对这个〃父〃,三国人王肃说:〃父,丈夫之显称也。〃古代人名之后加〃父〃,又作〃甫〃,只是男子之称,并没有父亲的意思。但是,说范增是姓范名增字亚父,也说不通。一、古人名和字多少应该有点联系,可是这〃增〃和〃亚〃却又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二、司马迁说〃亚父者,范增也〃,这也不是说明人名和字的正常语式。三、刘邦也犯不着用表示敬意的字称呼想要弄死自己的范增。

  可以肯定〃亚父〃是人名,但不是尊称,也不是字,而文雅的自号那时又没时兴起来,〃亚父〃就只能是绰号了。《说文解字》:〃亚,丑也,像人局背之形。〃〃亚〃的本义是人背上有包。从《史记·项羽本纪》看,因项羽一次一次地顶着干,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半道上〃疽发背而死〃。《说文解字》:〃疽,久痈也。〃〃痈,肿也。〃看来,这范老头背上是有个大肿包,而且毛病还不是一天两天的,最后老人就是死在这个包上了。这么一看,这个肿包与亚父的〃亚〃正是名副其实了。人们是根据他的体形特点,才叫他亚父的。亚父是因背上有个肿包而得来的绰号。

  现在学生给人家起外号,要挨老师批评,老师要找家长。当时可不是那样,以绰号呼人并非出于恶意。斗谷于菟、柳下趾、黥布、孙膑,都是以绰号名传千古。〃如司马迁著《史记》,因称史迁,更因他受过宫刑,也称腐迁了。不过这些都不用于直接称谓,也不寓褒贬,仅仅附带认识印象而已。〃(见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

  《史记·项羽本纪》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本是个隐逸之士,天下大乱时,才出来当了项梁的谋士。太公望、骞叔、傅说、接舆、老聃、鬼谷子、黄石公,这些全是绰号。隐者出身多不以名字行世,而以绰号呼之。〃亚父〃的使用就应该是这种情况。范增隐而又出,所以用姓名与绰号并称。 
第134节:为什么三国人多是单字名


  为什么三国人多是单字名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

  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极少极少。《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艺人,如东方安世;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拣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爷爷和爹爹死了,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就暗中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戴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王莽亲孙子,但出了这种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妙,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王莽还是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的名字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改成〃王宗〃的,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他那个时候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数了,但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某人是什么时代的人,看名字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第135节:阿斗的名怎么读


  阿斗的名怎么读

  刘备的儿子阿斗,愚蠢、无能,不听诸葛亮的忠言,最后弄得蜀国灭亡,自己也当了俘虏。成了阶下囚后,司马昭问他:〃还想不想你的蜀国了?〃这个浑蛋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因为这样,阿斗成为无能、愚蠢的代表,与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阿斗是小名,他的大名是刘禅。可是这个〃禅〃字经常被人念错。

  〃禅〃读chán,又读shàn。前一读音常用,后一读音很少用。读chán时,只能用于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禅杖、禅院、禅师、坐禅。读shàn的〃禅〃很少用,我国古代帝王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称作禅让。传说,尧让位给了舜,舜让位给了禹。

  刘禅的时代,佛教才刚刚从印度传入中国,当时只是在下层社会有少数信徒,在上层人物中还没有信徒。刘备、诸葛亮这些人也跟佛教不沾边,起名不可能用佛教的〃禅〃,因此说,刘禅的〃禅〃,只能读shàn,不能读chán。

  〃禅〃的读音还可以从刘禅的字看出。

  刘备在刘禅出生前,认了个养子,取名刘封。刘禅出生后,给这孩子取名〃禅〃。封禅是帝王为祭拜天地的活动,登泰山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禅〃。这个〃禅〃,读shàn。一个儿子名〃封〃,另一个儿子称〃禅〃,是有联系的。

  古人的名与字是有联系的,一般是以字解说名,如诸葛亮字孔明,以明解释亮;周瑜字公瑾,以瑾解释瑜;曹操字孟德,以品德解释操行;马超字孟起,以起解释超。

  刘禅,字公嗣,〃禅〃是帝王行为,〃嗣〃是继承,意思是要继承父业,继续当帝王。 
第136节:唐僧不是一个人(1)


  唐僧不是一个人

  总统、老师、先生、大校、二哥、局长等称谓,在特定场合起到了人名的作用,但并不是人名。后来,有些称谓有了变化,如总理是一种职务,总理不止一个人,但中国人说的总理,一度专指周恩来。以职务、称号称呼人是经常的,但有些名人总是被人们用职务、称号称呼,久而久之,他的真正姓名反而鲜为人知了。这些称号、职务被〃独占〃,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他的本名。

  唐僧是悟空的师父,是去西天取经的和尚,其实,唐僧根本不是人名,凡是唐朝的僧人都是唐僧,现在却成了〃私人所有〃,只用于玄奘一个人。玄奘本名陈袆,生于洛州缑氏(现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法名玄奘。他遍研经书,深感国内佛经译本缺乏,译文不准,决定到天竺国取经。与《西游记》中讲述的不一样,悟空、八戒、沙和尚还真没跟着玄奘去,马倒是有一匹,后来也在途中死了。玄奘在天竺国游学十多年,回长安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玄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三藏是佛经、戒律、论述或注解的总称。因此,玄奘又叫三藏法师,这已是〃西游〃之后的事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成吉思汗是个叱咤风云的名人,但是他的真名并不是成吉思汗,应该叫他铁木真。铁木真原来也不是他的名。他出生时,父亲战胜了塔塔儿部落,杀死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以铁木真为他命名。铁木真后来统一蒙古草原,蒙古各部尊他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尊称,意思是强大有力的汗王。

  在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欧亚时,出现了一位给蒙古文化以巨大影响的人,他叫八思巴。八思巴原名罗追坚参,他是藏族的宗教首领。因为7岁就能读几十万字的经书,9岁就能为别人讲解经文,被誉为八思巴。八思巴也不是人名,是藏族语神童的意思。八思巴参照藏文字母,创制出蒙古新字,对以武力著称的蒙古族的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真实姓名是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他生于释迦族贵族家庭。传说他35岁那年大彻大悟,成了〃佛〃。以后,在恒河两岸传教,他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同情不幸者,宣传因果报应。他的教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因此信徒很多。人们尊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还被称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他还有如来、大雄等十几种尊号。

  阿凡提,人人都喜爱这个机智、幽默的老人。他可不是虚构出来的,他不叫阿凡提,〃阿凡提〃是维吾尔语先生、学者、老师的意思,他本名叫纳斯尔丁,是13世纪中亚一带一位学识渊博、富有正义感的诙谐大师。后人将他的故事编成书。因为人人都喜欢他,中国、中亚、西亚各国人民都把他说成是自己人,于是阿凡提有了〃多重国籍〃。因为他是智慧的象征,凡是机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