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朝之后,是否有个楚朝
中国历史朝代是这样排序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这是我们从小就背熟了的。其实,秦之后,汉之前,应该是有一个〃楚朝〃的,只是人们一直没有承认它的存在。
我们看一下秦灭亡到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的大致过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秦制,十月为岁首),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农民起义战争。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陈胜在陈地称王,国号〃张楚〃。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项羽、刘邦继承陈胜、吴广未竟的事业,团结反秦力量,继续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战争。九月,项梁、项羽起兵反秦,刘邦起兵,英布、秦嘉、陈婴、郦商等及魏、赵、齐等地的原六国旧贵族先后起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春,义军将领召平,以陈胜名义封项梁为〃张楚〃农民政权上柱国。三月,项梁、项羽率军渡江北上。
秦将章邯击灭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后,刘邦率部归附项梁。
项梁得知陈胜败亡,拥立死于秦国的原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项梁自称武信君,掌握军政大权。
项梁战死,楚怀王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十一月,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军。十二月,项羽为诸侯上将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赵高逼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
九月,子婴杀赵高,据守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出降。刘邦进占咸阳,秦亡。
到这里,秦朝就结束了,公元前206年就是西汉的开始了,几乎所有的书都是这么说的,然而,这里有许多问题。
事实上,刘邦进关攻占咸阳灭秦时,他并不是汉高祖,只是楚怀王手下的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是项羽的部下,《史记》写到这时候一律称他为〃沛公〃。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等地的九郡,都城设在彭城。这时,项羽才立沛公刘邦为汉王。
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诸侯及将相才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刘邦才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
也就是说,生活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当时人,是不可能知道以后建立的朝代会是汉朝,他们也不会承认自己是汉朝人的。秦朝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人自然也不会称自己是秦朝人,那么,他们应该说自己是什么人?楚人。
公元前206年是西汉的开始,只是我们后人的认识。可以说,其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这段时间是〃空白〃,并不是汉朝。
后人认为这段时间是汉朝,是受了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史记》中,自刘邦被封汉王后,就开始以汉高祖纪年。
可是,细读《史记》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这样写是极其无奈的,是迫不得已的,他在《史记》中时时想说秦汉之间有一个〃楚〃,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楚朝〃,但是,他不敢明说,又闪烁其词,欲说还休。
原因不说自明,司马迁的时代,从刘邦称汉王开始,已经定位为汉朝,若是谁敢有异说,那是绝对死罪。司马迁死了,《史记》也就死了,就留不下来了,司马迁为了《史记》只好委屈,用了曲笔在《史记》中暗示楚朝的存在。司马迁虽然不是楚人,但是《史记》充满了对楚人的〃怜爱〃,所以,写陈胜、项梁、项羽与秦作战,可谓痛快淋漓,看着解恨;而刘邦的入关作战却平平淡淡。
《史记》中时时想说秦汉之间有一个〃楚〃,有许多证明。
一、为刘邦的敌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且序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是说,刘邦是皇帝,项羽也是皇帝,而且资格比汉高祖老当过西楚霸王,是刘邦的头儿,刘邦的汉王本来就是项羽封的。
二、为陈胜写了《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最后写:〃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秦是楚人灭的,是从陈胜开始的,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复立楚国之社稷,是楚朝的首创者。陈胜、吴广起义时说过:〃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个〃死国〃的〃国〃,应该是楚国。〃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这说明,当时的汉王朝是承认陈胜的。
三、司马迁虽然表面上说秦之后是汉,但他却设了个《秦楚之际月表》。《秦楚之际月表》是从陈涉起兵开始写的,止于项羽故将钟离昩被斩。这段时间,照汉纪元说法应该是〃秦汉之际〃,可太史公却叫〃秦楚之际〃,这是明言:自陈胜起,到项羽武装结束,这段时间是〃楚〃。
从司马迁的闪烁其词中可以理出这样的脉络:第一,楚经历陈胜、楚怀王、项羽三个时代。第二,这三个时代虽然不是通常的帝王血统接替,但恢复了战国时的楚国旧制,是一个基本统一中国的王朝。第三,楚从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开始,止于公元前202年,历时8年,其中,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与秦并存。
因为汉得了天下,不肯承认历史上实实在在存在过楚的事实,司马迁也没有办法。后人皆以汉为正统,不肯承认有楚存在,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楚王朝被湮没了。
虽然现在历史年表上没有必要再出现一个楚朝,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它确确实实曾经存在过。 第12节:〃西楚霸王〃等于〃西楚伯王〃(1)
〃西楚霸王〃等于〃西楚伯王〃
现代人对项羽最多的称谓是〃西楚霸王〃,因为一个〃霸〃字,项羽在人们心目中有了强横、霸气的形象。其实,〃西楚霸王〃的〃霸〃与我们现在理解的〃霸〃,意思并不一样。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西楚霸王〃在《项羽本纪》中就出现过这么一次,此后不再出现〃霸王〃,而是称项羽为〃项王〃。项羽最后在东城被围,自己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最后,太史公称赞说:〃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有意思的是《汉书·陈胜项籍传》中,虽然几乎是同样的语言,却没有用〃西楚霸王〃,《汉书·陈胜项籍传》:〃羽自立为西楚伯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然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羽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霸〃变成了〃伯〃。
朱东润《史记考索·〈史记〉纪表书世家传说例》说:〃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霸者,'伯'之借字。伯,长也,犹言诸王之长也。羽既为诸侯长矣,故《本纪赞》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可见,〃西楚霸王〃实为〃西楚伯王〃,意思就是诸侯之长。
《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疏:〃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第13节:〃西楚霸王〃等于〃西楚伯王〃(2)
《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曹聪孙《古书觉误读字字典》认为:〃五伯即五霸。〃
从情理说,〃霸王〃是项羽自封的,如果真的是取意强横、霸道,那也太〃牛〃了,那等于是自己宣称与诸侯为敌,项羽即使内心有这种想法,也不会公开亮出旗号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对刘邦说:〃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霸天下〃与〃臣诸侯〃是同义语。〃霸天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这两个〃霸〃都不是贬义,都有〃领导〃的意思,也就是〃伯〃。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西楚主伯,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西楚主伯,项籍始〃,可以理解为诸侯中为首的是〃西楚〃,并不是项羽这个人。可能是因为这个,《项羽本纪》中只提了一次〃西楚霸王〃,以后皆称项羽为〃项王〃。
第14节: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嘘。项羽不肯过江一事,自然也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议论评说的热点。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肯过江的态度。
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认为,项羽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今人《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说:〃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李宗吾的意思是,项羽脸皮太薄,太爱面子,不够〃厚黑〃。
总而言之,人们认为,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长江,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到了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时项羽本来是〃欲东渡〃的,他跑到江边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原来的计划。可叹的是,迎接项羽的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给项羽的只是渡江的条件,并没有〃足王〃的踪影,若是一支大军,估计他还是要过江的。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反倒失去了信心。
考察当时的形势,项羽即使是过了江,即使是手中尚有一些部队,过江后也没有好结果的,因为江东早已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这时的江东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讲到项羽败亡时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这已经清清楚楚说出了,楚汉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东越人已经占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东南,并且〃不附楚〃;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已经成为刘家天下。项羽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军队,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块地盘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这些他项羽自然了然于心。
然而,一息尚存,还要挣扎,于是,项羽还有渡江一搏的想法。可是,看到了亭长,心又凉了。亭长说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项王的假话。这对项羽反而是一种不良刺激。
项羽见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第15节:汉高祖写得一手好诗(1)
汉高祖写得一手好诗
唐朝有个叫章碣的人,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焚书坑》,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因为这〃刘项原来不读书〃,成了不读书才能干大事,或是读书人干不成大事的有力论据。
刘邦与项羽到底读没读过书,到底是读了多少书,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所学专业是什么,这些全得专门考证,但是有一点,这两个人的诗全写得不错。项羽的《垓下歌》是妇孺皆知的,这咱先不说它,这里单说一说汉高祖刘邦的诗。目前能确认的,刘邦的诗也就是两首,一首是著名的《大风歌》,这是大家很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