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左宗棠评传 >

第25部分

左宗棠评传-第25部分

小说: 左宗棠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盘打错了。中国军队旋又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使赫德惶恐不安。金登干在法国的谈判由此产生波折,他致函赫德
说:”真的看到这种情况出乎预料地突然发生时,还是使人伤心的。“但是,就在镇南关—谅山大捷即将取得之际,直
隶总督李鸿章、主持总理衙门的”新王爷“奕䜣却积极主张对法议和。据赫德于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七日(1885年 3月 23
日)致金登于函中说:”李在过去三个星期里特别地烦躁不安,他被皇帝派遣与日本为朝鲜事件而派来的特使伊藤博文
伯爵谈判,为了不使法国问题妨碍他,虽然没有上面的命令,他还是对这事插了手。总理衙门——特别是新王爷——在
我们直接去找茹费理以后,坚决地支持了我“④。赫德说这番话后仅 6天,法军大败于谅山,李鸿章乘机提出了”乘胜
即收“⑤的主张。他认为:”当藉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①便致电总理衙门说:”谅山已复,
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矣。“
    ②这样,李鸿章的主张不仅与赫德的思路相符,而且更与慈禧太后在不丢掉面子的情况下议和的初衷相吻合。于是,
清廷决意停战议和。二月十九日(4 月 4日),金登干在得到清廷的认可后,代表清政府与法国政府代表毕乐在巴黎签
订了《中法停战条件》。其内容为中国批准《中法简明条款》;双方立即停战,中国从越南撤兵,法国撤除对台湾的封
锁;法国允派一员至天津或北京,商定所订条约的细目。于是,清廷下令停战撤兵,并于三月二十九日(5 月13日)派
李鸿章在天津与法使巴德诺开始谈判,以签订正式条约。
    面对清廷停战、撤兵与议和的“谕旨”,左宗棠痛感失望和愤懑不平,他上奏直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指出
:法夷犯顺以来,屡以忽战忽和误我大局。上年四月十三日之约,口血未干,即来挑衅,甚且逞其无赖。??一面踞我
基隆,一面驶入马尾,乘瑕蹈隙,驯至溃坏而难收拾。
    ②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卷,第 25 页。
    ③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卷,第 35 页。
    ①《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 81 页,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②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卷,第 35 页。
    ③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卷,第 61 页。
    ④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 4卷,第 52 页。
    ⑤[清]李鸿章:《寄粤督张香帅》,《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五,页二九。
    ①罗惇《中法兵事本末》,见荣孟源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第 248页,三联书店 1954 年版。
    ②[清]李鸿章,《寄译署》,《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五,页二四。
    前车宜鉴,大局攸关。津约五条已置越南于度外,占踞之基隆与新失之澎湖,岂可再涉含糊耶?自去秋至今,沿海、
沿边各省惨淡经营,稍为周密,今忽隐忍出此,日后办理洋务必有承其蔽者。如果基澎不遽退还,则当道豺狼必将乘机
起噬,全台南北不独守无可守,抑且防不胜防。此要地之不得不争,所宜慎之于先者也。??此边军之不可遽散,所宜
防之于后者也。与左宗棠有同感的张之洞在接二连三地提出反对撤兵、议和的建议后,自知“人微言轻”,便致电左宗
棠希望他能力挽狂澜。张之洞说:闻洋约十条数日内即画押,无非利法害华之事。洞请发沿海、沿边疆民筹议,不报。
洞前后电奏二十二次,三争撤兵,余争条约、地界、商务、刘军、义民;初则切责,后则不报。人微言轻,无术挽救。
若再草草画押,后悔易追!
    公有回天之力,幸迅图之。张之洞以其少壮有为想挽回局势却“无术挽救”,左宗棠则虽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亟望一吐“四十余年之恶气”,却也无“回天之力”。左宗棠对清廷的衰朽面目已完全看透,张之洞的电报除去徒然增
加他的几分苦恼之外,他已无言以对。他深知清廷发出了“由李鸿章分咨沿海、云粤各督抚如约遵行”的“电旨”和派
李鸿章在天津议订条约,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四月二十七日(6 月 9日),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在天津与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中法
新约》),规定:中国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中国同意在两广、云南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法国享有减税通商权;以后
中国建造铁路时,应向法国商办。当然,在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加进了“言明必不致有碍中国威望体面”①的字眼,这
也算是满足了慈禧太后的心态。战争的结局是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事实收场了。
    五月初六日(6 月 18 日),左宗棠以“身体赢瘦、饮食锐减”,“头晕眼花”,“喀血时发”②的实情向清廷上
奏请求告退。六月十七日,他再次上奏恳求交卸钦差差使回籍,并陈述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微臣衰朽残年,谬膺重寄,
成功未奏,方切疚心。”③中国不败而败,左宗棠何以心甘?!
    即使在身体病重和失望有加的情况下,左宗棠在六月份仍上两折,对保卫台湾和加强海防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
他认为:“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湾,以资镇摄。”④清廷对此予以采纳,于光绪
十一年九月初五日(1885年 10 月 12 日)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福建巡抚事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台湾设立行省,刘
铭传为首任巡抚。左宗棠还在专设海防大臣的奏折中提出“师船宜备造”、“巡守操练宜定例”、“铁路宜仿造”、
“士气宜培养”等意见,并指出由新设的海防大臣“驻扎长江,南拱闽越,北卫畿辅”。①在台湾设行省的同一天,清
廷下令设立海军事务衙门,命奕䜣总理海军事务,这与左宗棠的建议也有密切的关系。七月二十七日(9 月 5日),业
已 73 岁的左宗棠在两日前接到了清廷“俯
    ①《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二二至二四。
    ②[清]张之洞:《致福州左中堂》,《中法战争》(资料丛刊),第 4册,第 504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弟 1册,第 467页,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②《恳恩交卸差使回京复命并恳先行回籍调理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二九。
    ③《再恳交卸差使展假回籍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三四。
    ④〔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40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帝国主义侵略类。中法战争案卷》,第 107号卷。
    如所请“的”上谕“,但耗尽了毕生心血的他再也无力返回湖南老家了,这一天他病逝于福州,临终之前,他在口
授遗折中说: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左
宗棠死后,清廷发布”上谕“称:”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叠著战功“,”运
筹决胜“,”底定回疆,厥功尤伟“,”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着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襄
“。③他的”左文襄公“之名由此而得。
    ②《左文襄公实录》,第 8页。
    ③[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404页。
    五、立言传世早在春秋时期,鲁大夫叔孙豹便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
朽。”①本书传主左宗棠也深悟“立德、言、功,为三不朽”②之古训,在立德、立功的同时颇重立言,并以立言即其
思想的底蕴来指导其行动,成为一个善治文书,勤于笔耕的兼政治、军事、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对于他的“立心行事”,
与左宗棠为“同乡布衣之交,共事日久,相知最真”的杨昌浚有如此评说:“凡有利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见无不为,为无不力”,其“果敢之气,刚介之风”足“振顽懦”。
    ③可见左宗棠所立之言与其所立之德、之功有机地融为一体,具备了“虽久不废”,为后人所称道的价值。于是,
尽管左宗棠的著述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封建的毒素,但就其积极意义和价值主体而言,仍可以不朽之作留传于世。左
宗棠生前以幕宾跻身仕途,他先后为担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和骆秉章代拟奏稿,因而《张大司马奏稿》和《骆文忠公奏
稿》向来被视为左宗棠之笔。左宗棠在襄办曾国藩军务时,代曾国藩撰写奏章,这样在《曾文正公全集》中也夹有左宗
棠的墨迹。左宗棠致友人函也被视为珍品保存,宁绍台道史致谔的《史氏家藏左文襄公手札》即是一例。左宗棠声名鹊
起之际,其著述屡被《京报》、《申报》所载,一时脍炙人口。光绪七年(1881年),《盾鼻馀瀋》在长沙开雕,是为
左宗棠首部问世的结集,内容主要由诗文构成。
    左宗棠辞世后,其奏稿、札件、诗文、函牍及家书被陆续整理刊行,主要形成以下几种版本:《左文襄公奏疏》
(3 编),光绪十二年(1886年)锓版。
    《左文襄公全集》(135 卷),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雕,杨书霖等编辑。全书包括左宗棠的奏稿、谢折、说帖、
告示、批札、咨札、书牍、诗文,以及卷首和附录张亮基《张大司马奏稿》、骆秉章《骆文忠公奏稿》、罗正钧《左文
襄公年谱》。其中左宗棠的奏稿 64 卷,谢折两卷,说帖、告示各 1卷,批札 7卷,咨札 1卷,书牍 26 卷,文集 4卷、
诗集 1卷及联语,其他各卷为附录。杨书霖等人在整理编排《左文襄公全集》时,信守“凡出自公手而有关事实者,虽
夹片数行必录;幕府所拟,必经公修饰最多者始行编入”的编辑方针①,这对于保留左宗棠的著述原旨和反映左宗棠的
言论本意是有益的,但也使许多出自幕府的文字散逸,实属可惜。然而,这部全集在问世后的近百年内,以其内容广袤、
史料翔实的特点颇为学界看重,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巨著。
    《左文襄公家书》(2 卷), 1920 年刊行、左孝同辑。内收左宗棠自咸丰二年(1852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
与夫人、仲兄、子侄函札157 通,分为上、下两卷。是书为上述《左文襄公全集》所未收,却可视为《全集》的一个部
分,其内容不仅在筹兵筹饷以及用人行政等方面为“有章奏书札所未尽、可相印证者”(左孝同语),而且在训谕家常
琐事方面又反映出左宗棠的人生价值观及家庭教育等主张。继左孝同辑《左文襄公家书》梓行
    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②《祭沈丹林先生文》,《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91页。
    ③《闽浙总督杨昌浚奏》,《左文襄公全集》卷首,页八。
    ①[清]杨书霖:《《左文襄公全集)跋》。
    后,上海大东书局、群学书社、新文化书社、启智书局部印行过此书,卷数或分或不分,内容则没有改动。20世纪
30年代出现了中央书局印行的《左文襄公家书》(《清代十大名人家书》之一),此书体例芜杂,内容可疑,绝大部分
内容是利用左氏给师友朋僚的函札,移花接木、连缀补苴而成的,作伪痕迹显然易见。①《左宗棠全集》(20册),上
海书店 1986 年版,为《左文襄公全集》光绪刻本的影印本。
    《左宗棠未刊奏折》(1 册),岳麓书社 1987 年版。该书为《湘军史料丛刊》之一种,收录左宗棠自同治元年
(1862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的奏折 479件。书中所收各件皆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件,为前此各出版物所未刊。
    《左宗棠全集》(15册),岳麓书社 1986 年起陆续出版。该书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负责会同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岳麓书社等单位组成《左宗
棠全集》整理组进行整理出版工作,全书拟分为 15 册,计有奏稿9 册,札件 1册,书牍 3册,诗文。家书 1册,附录
1 册。目前已出版奏稿 7册,诗文。家书 1册,札件 1册。《左宗棠全集》奏稿,以光绪年间开雕的《左文襄公全集》
奏稿、谢折为底本,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辑出左氏未刊奏疏,并从其他出版物搜集左氏奏疏,进行增补。
奏稿 9册中的前 8册,收录左宗棠起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止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奏折。奏稿第 9册为由左
宗棠所执笔的《张亮基奏稿》、《骆秉章奏稿》的内容。《左宗棠全集》札件,包括批札、咨札、告示、说帖,时间起
自咸丰十年(1860年),迄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仍以《左文襄公全集》的有关内容为底本,另增补了一些内容。
《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分为家书、文集、诗集、联语四个部分。其中家书部分以左孝同辑《左文襄公家书》为底
本,用湖南省博物馆藏左宗棠家书手迹进行校勘;文集、诗集、联语部分仍以《左文襄公全集》的相应部分为底本,另
收入湖南省图书馆藏《左宗棠会试文》、秦翰才辑《左文襄公集外文》以及其他原件档案资料。《左宗棠全集》书牍,
内容为左氏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的函牍。《左宗棠全集》附录,包括有左宗棠年表、左宗棠
传记资料选辑、左宗棠著作版本目录、左宗棠研究论文、书目索引等项内容。这部书一经出齐,势必将成为内容比较完
备的、当之无愧的左宗棠“全集”。
    思想篇
    ①引自岳麓书社版《左宗棠全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