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30314妇女与传媒-卫 >

第2部分

030314妇女与传媒-卫-第2部分

小说: 030314妇女与传媒-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在事业上的成功,对社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它也包含了女强人她缺少女人味,缺少女人味。所以在报道当中,也可能记者是好心,也可能他记者无意识地强调。记者好心就是说,不光报道你在事业上的成功,我也报道你有女人味,那么实际上客观效果它实际上还是强调私人领域中的家庭角色,尽管这是公共领域中的事业型或者成功女性。

  比如在很多的对成功女性的报道中,记者肯定要提问,你事业上这么成功,那么你还是不是一个好妻子?那么很多女性会自然而然地谈到自己歉疚,比如对丈夫照顾得不够多,对孩子照顾得不够多或者家务承担得不够多,或者觉得歉疚让丈夫也承担了家务等等。那么女人就会表达这样一种歉疚。尤其对一些公众人物的采访,比如说对杨澜的采访。那么记者肯定会问,你事业这么成功,如果让你在事业和家庭中做一个选择,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那么一般的成功女性或者公众女性她都会回答我会选择回到家庭,如果非要我做选择,我会回到家庭,这样她保留了女人味,得到一个被社会认可的形象。

  但是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杨澜和赵忠祥搭档做节目,不会是提问赵忠祥我们不会问一个成功的男性或者公众人物说如果让你在事业和家庭中做一个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我们记者从来不会提这样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采访背后的一种文化的意义。

  那么,还有一些公共领域中的形象。比如说,需要受教育的女童。我们都知道就是说在农村尤其在贫困地区很多女孩子得不到同男孩子一样受教育的机会,那么我们国家就发动了一个“春蕾计划”。“春蕾计划”的宣传口号是“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那么我在这儿也选上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宣传口号,是“投资今天的女童,明天的女性”,它为什么没有写母亲?而我们为什么说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亲?实际上它也在强调,就是媒介在各个方面它实际上都强调女性你是私人领域中的家庭角色,你是一个母亲,你是一个妻子。我们对男童的救助计划里,我们不会提出一个今天的男童明天的父亲。那么我们在谈到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的时候,报道会写到,我们为什么要让她上学呢?因为她将来会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未来有好处。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女孩子不能得到和男孩子同样的上学的机会,这是一个公共问题,这不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这是一个公共问题,是儿童的人权问题。那么女孩子她作为女性,她有女性的权利,这个女性的权利就是说和男性同等发展的权利。作为一个儿童,他有受教育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里说这是他的发展的权利,这是他的人权的问题,而不是说她能不能当母亲的问题。我们在考虑这个口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比较,“投资今天的女童,明天的女性”,这个含义就是说我们让女童上学,我们实际上它是一个赋权的过程,给予她权利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获得的是什么呢?获得的是她将来,在未来的生活中她能够选择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包括她选择是否做母亲的权利,也包括她选择合适做母亲和怎样做母亲的权利。这个宣传口号实际上又强调了女性的家庭角色。

  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就是也是公共领域女性作为什么?女性在媒介报道中,有时候是作为祸水。女人就是红颜祸水这是非常传统的,也是非常封建的这样一种观念。那么在这种观念下,就是很多公共的问题都被归结为女人的问题,包括比如足球队输球,是因为女人上了足球队的车。它实际上也是把公共问题私人化了。

  那么在公共领域中,对女性的报道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很多女性是暴力的受害者,包括女性不幸被强暴。那么在这类的报道中,实际上这些暴力受害者也被写成了就是贞女,所谓抗暴的烈女,所用的词汇也是非常封建的。比如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者刚烈行为,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迫,这种精神压迫使很多女性感到了巨大的社会压力。那么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一个最典型的报道,是关于一个四川女孩——唐胜利的报道。那么这个报道以后呢,有很多记者做过统计,大概又有22个女性就仿效她跳楼,就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清白。这是媒介报道对社会的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把这样一个妇女受暴,妇女人权问题变成了一个个人的是不是能保住自己的清白,自己能成为贞女这样一个非常私人化的问题。

  那么在公共领域,女性比如现在我们都是信息时代、高科技了。女性经常是高科技或者是科技的一个旁观者,那么在这个领域相应地男性是科技的主导者。比如说对新媒体,对新的技术,男性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享受者。那么我们也可以看一些手机的广告,那么男人拿着手机,他是掌控者。那么在很多的广告当中,你可以看到女性是男性使用高科技,使用高科技男性的一种崇拜者,也是男性被观赏者。比如说一个计算机广告,一个男孩子在噼里啪啦地打计算机,打得非常快,一个女孩子抱着一个娃娃站在他旁边特别崇拜地看着他,然后说“真棒”!女孩子就是这么一种很其实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或者女孩子她们都使用电脑,但是它在做广告的时候,它就很自然而然地会选择男性。比如像这样一个广告,它是一个便携式电脑,这个便携式电脑是干什么用呢?是成功男人点睛,我们看到这样的广告说电脑是给成功女人点睛,几乎没有这样的广告。像这个广告,那么男人他在使用这个电脑,使用了很长时间以后,他累了,累了以后他就看这个画面,当然这个画面不是特清楚,实际上是一个女性泳装照在那儿跳舞。那么女性呢!就是在男性使用电脑的时候,使用高科技的时候,她是一个被观赏者,她根本不是电脑的使用者,高科技的使用者。

  还有一种形象,就是这是最普遍认同的。媒介中最普遍表现的一种形象,它既出现在公共领域里,也出现在私人领域中,就是女性作为男性的被看者。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女性如何要漂亮,女性如何要瘦身,实际上这是一种男权文化对女性心理和身体的一种控制,就是我们的身体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身体,要用男性的眼光来看我们是不是合乎标准。那么标准是非常单一的,就是所谓的西方模特那样一种标准。比如你一定要长得高个,身材很好,那么很多广告它直接就写了,它特别强调女性被观赏性。

  像这个广告,男人欣赏有曲线的女人,所以你要减肥。比如有一个丰乳广告,就比如说女人的乳房一定要是大的,一定要是性感的,有一个丰乳广告,只有挺得起胸,才能抬得起头。就是说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话,你就没有自信,如果你没有自信的话,你就不能成功,你就没有甜蜜的爱情,没有好的家庭,没有好的事业。其实你有没有一个大的乳房或者你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化的容貌,跟你未来的生活它实际上它没有这样的必然的逻辑的联系。但是媒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很大的一个是商业目的,就是让你花钱去买这些美容瘦身的这些东西,那么让你去追逐这样的标准。那么在追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你花费了很多钱,而在于你逐渐地失去了自我,对自己身体的肯定,对自己性格的肯定。那么这个失去我觉得就是说,对女人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就提倡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爱和接受我们自己身体,而不能盲目地追逐广告或者这种商业的宣传。

  那么在电视剧中呢,也有很多人也做了很多研究,它有很多传统的模式,尤其在非常流行的电视剧中。比如说它有一个传统的模式,就是男人给予财富,男人给予女人财富,女人对男人出让权利。那么从最早的你像中央党校的李慧英她就研究过《北京人在纽约》这样一个电视剧,当一个女人阿春爱上了一个男主角叫王启明的时候,她出让的是她发展的资源和权利,她把她的饭馆给他了,明明这个女人的经营能力比这个男人强,但是她仍然让他当一个总经理。那么男人给女人的是什么呢?是财富。比如说那个美国人大卫爱上了中国的郭燕,那么他就送她汽车,男人给予女人的是财富,那么在另外一个电视剧中。比如前些日子播出的《永远有多远》,是同样的模式。那么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像刘慧芳的女性形象叫白大省,那么她爱她的男朋友,她就把她特别好的位置让给了她的男朋友,她出让的是资源,出让的是这种权利,而这样的女人被歌颂视为非常善良非常纯朴,非常纯洁的一个女人,就所有的男人都歌颂她;那么另外一个女性形象叫西单小六,西单小六就是她特别想要这个资源要这个权利,一定要自己经营这个酒吧,所有的她的男朋友都告诉她你不要经营酒吧,我可以给你钱,我可以养着你,但是西单小六就是要资源,这样她跟男性也有一个冲突。所以你看它整个都是从男人的眼光来描述女人的形象。那么最后,就是这部电视剧特别希望最好是女性两个特点,既出让权利这一种善良和年轻漂亮性感能合二为一,这样男性就可以得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那么这是一种电视剧的传统模式之一,如果你要分析电视剧中的两性关系,就是有这样的性别问题。

  像女性杂志我们也都知道,它偏重于什么样的内容,很多我们一看那个报摊上的女性杂志,很多比如都是我们叫大美人或者里边是时尚化妆瘦身,或者怎么样让自己更能吸引男性的目光?怎么样更有吸引力?这类的我们叫性别歧视的文本,其实是很多的。

  新闻和教科书实际上在咱们国家被认为是最正面、最主流的传播媒介。那么即使它表现的也是最正面的最主流的一种价值观,但是就在这种价值观里呢,我们看到女性被表现的比例比男性要少得多。我们对新闻报道也有一个评价,就是媒介没有能充分报道及妇女运动和妇女的问题。比如像1996年对新闻的监测,已经发现男性主要新闻人物占89%,女性只占16%。那么在言论被引述主要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那么妇女的新闻难以进入主流新闻像妇女贫困,妇女健康,还有妇女就业,男女平等的机会,家庭暴力种族冲突,还有对妇女的暴力,像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些新闻很难进入主流媒体中的要闻进行报道。基本上说新闻媒介对妇女的问题实际上它缺乏一定的性别敏感。

  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当中,比如在卡拉OK中的泳装少女形象,还有在歌曲中表现那种女性等待男性,对男性的这种等待。最典型的比如说像《野花》,这个歌词“只要你拍拍我的肩就会听从你的安排”,这里有大量的这种对女性的一种被动,那种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这种情景。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要谈到的媒介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新兴媒介,那么在新媒体当中,很多人就是寄希望于在新媒体当中男女可以变得更平等,网络可能带来更多的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我们来看,这还是一个深化,不光是女性的上网比率比男性低,而在于即使女性到了50%以后,它这个男女平等还有问题。为什么呢?就是说女性上网干什么?在网上她能看到什么?能使用它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像这是我从网页上下载的,那么“加工美女送POLO汽车”,就是把女性跟汽车跟物品一样出卖。“为你最心动的美女投一票”,像“名车美女谁领风骚”。那么我们会看在所有的汽车最好的汽车旁边可能都有一个美女,或者最漂亮的房子旁边也有一个美女,然后它的广告语可能说你怎么会不心动呢!包括有一些广告说你可以买一个“二房”,实际上是二手房,但是它用了一个“二房”这样的语言。

  因为互联网你可以看到很多形象,所以就是充斥互联网很多页面展示女性的性感。但是我举这两个例子特别典型,就是它是被男性网友们评出最性感的形象,当年最性感的形象。那么这些刚刚我说了它还是强调女性的被观赏性,又强调她的私人角色,又强调她的被观赏性,那么强调来强调去,你会发现女性完全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形象。

  那么对两性形象我可以有一个总结,就在大众媒介中,媒介推崇的是典型的男人和典型的女人。而女性呢是附属于男性的,媒介在女性私领域化以及将有关妇女权益的公共问题它也把它公共化,在这方面它是非常一致的。那么这个实际上会对公众,尤其对青少年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这种现象应该改变。那么谈到改变的时候,很多人会提出来,这种系统性偏差,它是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应?有人说本来女性的科学家或者女性领导,她就没有那么多嘛,所以我们的媒介没法反映。那么媒介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的,它实际上是说你的每一个新闻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媒介选择什么?媒介如何选择以及它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报道这样一个实践?那么这个就是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没有绝对的真实。

  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可以改变媒介的这种选择。那么影响大众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根据以往的研究有很多因素。我这儿列了几个:比如说媒介工作者个人、媒介常规、媒介机构、媒介机构以外的因素。比如包括信息来源,包括利润商业等等,还有最重要的影响力量是意识形态的力量,这些都影响媒介对社会现实的选择。那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说媒介中出现这么多对女性形象扭曲的这种形象,那么它不是一个媒介或一个记者他一时的糊涂或错误。而是各种媒介内外,就是媒介机构内外的因素的一种共同的影响,或者说一种综合的影响。那么我们在媒介进行改变的时候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