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 作者:许地山-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前约三世纪之初,而盛于汉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底二。三、七、八月,《仲夏
纪》底位乐篇》,《季夏纪》底《音律篇》等,都有“阳气”、“阴气”底名辞。阴阳
是属于气底,《庄子·则阳》有“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底话,
《淮南·天文训》“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高诱注“袭合也,精气
也”。《庄子·大宗师》,《淮南·您真训》、《泰族训》等篇有“阴阳之气”底话,
通常学说“阴阳”便够了。宇宙是形质或精气所成,故《吕氏春秋·有始》说“阴阳材
物之精’,《易·系辞传》也有“精气为物”底文句。气有阴阳,而此阴阳与物质底关
系如何就不很明了。在宇宙里,有明暗、昼夜、男女等等相对的差别,从经验上说,别
为阴阳,本无何等标准,但到后来一切生与无生物都有了阴阳的差别。有时以积极和消
极的现象为判别阴阳底标准,例如《天文铭*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气,从超越阴阳底现象说,为万象底根元。这气也名为精,是万物所共具,在《吕
氏春秋·正月纪》八十月纪》《十一月纪》里有“天气”、“地气”,《二月纪》有
“寒气”、“暖气”,《义赏篇浦“春气”、“秋气”,《应同篇》有五行之气,这都
是超越性质底气。万物得这气才能把各个的精采或特能显示出来。帕氏春秋·季春纪·
尽数》说:“精气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
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汽在物体里头,无
论是生物或无生物,都能发挥其机能或能力,故一切各有其特殊的气。从性质说,气有
阴阳底分别。但这分别毫不含有伦理的或宗教的意义。鬼神、男女、善恶、生死等等,
虽有阴阳底差异,在起头并没有什么轻重。在《淮南子》时代,对于宇宙生成底神话好
像有两种,一是天地剖判说,一是二神混生说。前一说是浑饨初开,气轻清者为天,气
重浊者为地底见解,《诠言训》说:“洞同天地,浑饨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
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宇宙一切的事物都从太一剖判出来,
故阴阳是从太一或太极分出底。《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
出阴阳。”又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易·系辞传》也说:“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礼记汛运》说:“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
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这虽是解释《苟子》里底话,却也源于道家底名词。这“一’
浮是道家所常用,有浑饨底意思。《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洞瞩,
故口太阳。道始于虚零,虚霆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
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无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
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
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二神混生说,如《精神训》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支漠闽,倾
像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放精神,
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
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
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混生,棋生
也。”这是阴阳二气。至于男女两性,在《淮南》别篇里还有一个化生者。做林训》说:
“黄帝生阴阳;上骄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婚所以七十化也。”文娟七十化不详。
黄帝,高诱注说:“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骄、桑林,皆神名。”相传
女娟也持土为人,依这里底说法,两性是黄帝所化生。个人身中也有阴阳,最主要的便
是魂魄。《主术训》说:“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元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
通
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元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
化,知不能得。”《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一样的意思。
阴阳在创物底事功上有同等的地位。一切事物都具有这二气,故《苟子叫论》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易》底八卦互合而为六十四卦也是本着这个
原则而来。阴阳相互底关系有并存的与继起的两种。并存说是从生物上两性接会底事情
体会出来,如上头所引机论》底文句,便是这个意思。《吕氏春秋·正月纪》,赐》泰
卦《家传》,《淮南·本经训》等,都有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合而后万物化生
底见解。阴阳底感应有同类相引,异类相会底现象。《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说
“以阳召阳,以阴召阴”,《览冥训》说“阴阳同气相动”,是相引底现象。《览冥训》
又说:“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而无雌,又何化之所能
造乎?”这是异类相合痛说法。继起说以阴阳性质相反恰如男女,故时常现出调和与争
斗底现象。阴阳二气有这现象,才有生出万物。若二气配合则极平等,万物便没有特别
的性质,一切都成一样了。《韩非·解老》说:“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这恐怕是
汉初底说法。又,阴阳有动静开闭底现象,如《庄子·天道》及《刻意》说:“静与阴
同德,动与阳同波。”顺道训他说:“与阴俱闭,与阳俱开。”故动是阳的,静是阴的,
开是阳的,闭是阴的。动静开闭不能并存,故有继起与胡胜底现象。《吕氏春秋·仲春
纪》说仲春行冬令则阳气不胜,注说因为阴气乘阳,
故阳气不胜。阴阳在四时底次序上有一定的配置,时令不依次序则阴阳气必因错乱
而相争斗。仲夏与仲冬是阴阳相争底月份,一年之中二气底强弱都从这两个月份出来。
昼夜底循环,寒暑底更迭,便是阴阳继起底关系。这也可以名为阴阳消长说。《月令》
与《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便是本着这观念而立底说法。在《苟子·天论》里已有消长
底观念,如“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
生,各得其养以成”,便是这说法。这思想是战国末年成立底思想。阴阳消长与时间变
化底关系,大概是由于生物现象由发生以至老死底观念所暗示。动的、生的,属于阳,
静的、死的,属于阴,放生物在时间上有阴阳底分别。《吕氏春秋·季春纪·图道》说:
“物动则萌,萌则生,生则长,长则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国道也。’
卫明表示生物在时间上有动静底现象。《恃君览·知分篇》说得更明白:“夫人物者,
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无固有衰赚废伏,有盛盈益息,人亦有困穷屈
匾,有充实达遂。此皆大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
阴阳说本与道家思想不很调和,道家把它与自然无为连结起来,成为本派底宇宙观。
《庄子·知北游》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与《天运》底“调理四时,太和万
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经纶,一清一浊,阴阳调和”,都是与无为
结合起来底说法。《原道训》底“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也是从无为底观点说。
四时底运行是因阴阳底变化,如《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
相生,相杀”,都是道底表现。道家承认事物变化底现象,但对于变化底理由与历程自
派却没有说明,只采阴阳说来充数。《您真训》起首说阴阳末分底境地,与《诠言训》
所说底太一,究竟是将阴阳化生万物底说法附在道上头。《本经训》说:“帝者体太一,
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
伸曳四时,纪纳八极,经纬六合,覆露照导,普泛无私,妈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阴
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何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
转于无原。四时者,春生,复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阔张激,不失
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予之与夺也,非此无
道也,故谨于权衡准绳,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是放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
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
于方外,名声传于后世。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国履方,
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则四时者,柔而不脆,刚
而不暇,宽而不肆,肃而不悻,优柔委从,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用
六律者,伐乱禁暴,进贤而退不肖,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
开闭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也。”这又是把太一。阴阳、四时、六律顺序配合帝
王霸君统治下底四等政治,显然是太一高于阴阳,阴阳高于四时,四时高于六律底意思。
六律或者包括礼乐在内。从生生底程序看来,万物皆从一而生。被疑为后来补入底《老
子》四十二章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在《天文训》里解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
物生。故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里也未解明为什么是这样生法。
在阴阳说上,道家采用来说明性情底是属于阴静底一点。万物变化为无思、无虑、
无欲、无为底自然历程,故应守以虚静。《说林》说:“圣人处于阴,众人处于阳。”
阳是活动,活动是有所作为,故圣人不处。此外与养生说也有关系。生所以能和顺是因
阴阳底调和。《泰族训》说:“阴阳和而万物生。”《极真训》说:“圣人呼吸阴阳之
气,而群生莫不颗颗然仰其德以和顺。”嗜欲情感不要过度,因为这和自然现象里底四
时不调和一样足以伤身害生。四时不调,必有灾异;情欲不和,必有疾病;这都是阴阳
不调和所致。阴阳现象本无何等善恶底关系,后人以善属于阳,恶属于阴。是不合道家
思想底。
丑 五行说
自齐威王、宣王底时代,稷下邹衍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五行玄学渐次流行于各
派思想中间。这思想底根本是以宇宙一切的现象有一定的秩序,都受必然的法理,所谓
五行所支配。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自然是人生所必须的,故在未
经稷下学者说过以前,或者没有何等玄学意义。后来用这五种物质附在星名上,因占星
底关系而产生五行说。在《尚书·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底句。三正,
前人改为天地人之正道,依新城先生底研究,说是春秋中叶以后所起底历法。在用周正
以后,春秋后期有所谓三正论。至春秋末期,更进一步取五行为五德终始说而为三正循
环论。战国时代以古代日用五要素底基配合新知底五星,而成立新的五行说。《皋陶漠》
底“抚于五辰”,特秋繁露》底“天有五行”,都是指五星而言。邵康节《是极经世书》
说:“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刘向计录》说:“甘公,楚人,战国时,作《天
文星占》八卷。”又“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卷。”看来,观测五星底元
祖为甘公、石公。他们是占星家,以五星底运行与人间底水旱凶丰有必然的关系,于是
开导了五行说。五行说底重要应用,为五德终始说,战国时代底相胜说与汉代底相生说
合起来,便成五行玄学。据现代研究底结果,五行各以其优势支配万物底见解,传于文
字底当以《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所说底为最古。《礼记·月令》是取自《吕子》底。
五行有性与质底两方面:属于性底,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名类》里有“木气”、
“火气’它名称;属于质底,如《淮南·泰族训》底说法。《泰族训》与《洪范》一样,
在五行之外加谷为六府。《目子·似顺论·处方》以金木水火底性质不同,说“金木异
任,水火辣事”,也是从物质应用底方面说。自五星底知识发展,便将天地一切的原理
都纳在里头,将一切事物配置起来,例如《吕子·十二月纪》以五行配五帝人管子·五
行则之配官职,《四时》以之配日月星辰、气血骨甲等,《地员》以之配五音等。甚至
不能配得恰当底也强配上,例如以五行配.四方,强加入中央主;配四季强以复季为土,
黄色。到汉代,五行底分配更多。董子对策,以五行配仁义礼智信,实为最牵强的分配
法底例。在理论底应用方面。如《地形训》以五方说民俗物产底差异。《本经训》以天
下乱底原因是由于五遁,都是。
五行有相生相克底现象,故历代帝王以五行之德王天下。崔述《考信录》疑相胜说
始于骏衍,相生说始于刘向、刘款。但在《天文训》与《地形训》里以五行有一定的秩
序,终站循环,各有生壮老死底变化,故相生底观念必然随着相胜而起。生克等于阴阳
消长底现象,故《天文训》强分一年为五分,于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