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2徐海东 >

第17部分

02徐海东-第17部分

小说: 02徐海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增欲说:“好!祝你马到成功!”   
  半壁燃烧着的大别山等着徐海东去加油:成千上万的窑工雇农等着徐海东去领导。      
打土豪夺盐卡 威名扬窑家 
  1927年6月。黄陂县城。   
  店铺大多关着门,街上行人稀省少。摆地摊的小贩和卖柴的农夫三三两两蹲在街头,显得十分冷落。一个头戴草帽,身穿蓝布大褂,大褂里面偶尔露出北伐军灰布戎装的青年,跨着大步,汗流满面地步在大街上,给这被灼热空气欲要闷死的小城带来了生机。   
  “元清!”突然有几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向那青年打招呼,随后七嘴八舌地问,“你从哪里来呀?”   
  “好久不见你进城了,是不是这两年发了财,不做窑工了?”   
  徐海东一扭头,只觉得面熟,却记不清他们是谁了,便点点头应酬几句。他想:我这次回乡,特意路过县城,主要是打听党的县委机关是不是还在这里。因为自从“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共产党被诬为“异党”,转入地下了。对眼下这些人不摸底细,不能随便暴露身份。还是打听一下农民协会在哪吧!因为它始终是个公开的组织。徐海东蹲在一个卖小吃的老人跟前,悄悄问道:“您知道农民协会在哪里吗?”   
  老人用疑惧的目光看了他几眼,向一个门指了指,一句话也没有答。   
  徐海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了老人指的小院。使他失望的是,喊了一圈,一个人也没有。他呆呆地站在一堵墙前,墙上贴着两张红标语,那红纸虽已褪了色,但上面写着的“劳农神圣”、“打倒土豪劣绅”几个大字却依然十分清晰、醒目。   
  “嗨!从哪里来的?”一个穿大褂的中年人边进院边向徐海东打招呼。   
  徐海东随口说:武昌。”   
  中年人又问:南京政府是不是要和武汉政府开战?”   
  徐海东有些警觉,便摇摇头说:不知道。”徐海东意识到,蒋介石叛变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偏僻的小城。还是先回家去,找个熟人摸摸情况再说。他和那中年人哼哈了几句,便离了县城。   
  大别山的草木的情,似乎在欢迎游子的归来。家乡的村落依旧,茅草屋比过去变得颓败一些,山冲里的瘠地薄田,稀疏的麦子黄了,而插下不久的稻秧还来不及返青,像是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   
  最使徐海东心动是陪伴他十一年的徐家老窑,那徐家七代人在这儿当过窑工的大土堆子,此时正昌着滚滚浓烟。徐海东加快了脚步,赴向了窑场。   
  “元清回来了,元清回来了!”   
  烧窑的、做坯的、挖土的窑工们吵吵嚷嚷叫着,停下手中的活计,迎着徐海东,围扰过来,问东问西。   
  四哥徐元江说:去年,北伐军打到武汉后,黄安、麻城两县闹农会。咱们这儿也闹起了农会、把夏店区的李阳亭老财主打死了,可喜庆了。   
  “闹农会,谁是头儿呀?”徐海东没等四哥说完,就急切地打听领头的是谁。他想,这个“领头”的肯定是共不党员,找到他,也就与党组织联系上了。可是,乡亲们对详细情况就不知道了。   
  一个窑工说:当时吹来一阵风,说是参加农会的人,就像那太平天国的长毛,决没有好下场。接着,由地主、老财领头又闹起了红枪会,农会就再没听说了。”   
  此时的徐海东已不是从前的窑工,见过世面,是个共产党员。他在与亲人团聚的同时,没忘自己的任务:找党组织,继续闹革命。可惜,刚的点线索,又断了。他想:只好一边在家干活,一边打听消息了。   
  傍晚。徐海东家里。   
  房,还是那座破茅草房:床,还是那张旧木板床。   
  从目失明的老母,伸出一双颤抖的手摸着徐海东的肩和胸,直问到:“还走吗?”   
  徐海东理解做娘的心情,安慰着说:不走了!”   
  “这就好,这就好!我们徐家人,就是你不恋家里那座破窑,可是,树叶总归要往树底下落,回来不走了就好!”   
  老人的心思,徐海东是能体谅的。可是,当妈的不了解,儿子是共产党员,还有更大、更重要的事要做。   
  媳妇田德载见完婚不到半年就出走的丈夫回来了,高兴得直流眼泪,脸红红的,忙里忙外,为丈夫张罗着茶水和饭食。   
  徐海东在家里暂住,一面到徐家窑做些活计,一面四处打听,寻找县委领导。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没有线索,他总是闷闷不乐。妈妈虽看不见儿子的愁容,但已发现儿子不像从前那么爱笑了。她以为儿子吃不下粗米杂粮,便告诉儿媳妇每天做点可口菜,饭前再倒一盅酒,让儿子吃得高兴点可是从前一次能喝半斤白干的徐海东,如今一滴酒也不沾了。他是怕“借酒消愁愁更愁”!他脑子里一直在翻腾的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翻脸了,共产党变了非法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然而,党指示他,要奋斗下去,要尽全力来挽救革命。可是这革命如何挽救法?这会儿又能做点什么呢?必须找到党组织。可是,去了两趟县城,私下了解一下农会的事,但都一无所获。   
  阴雨连绵。几天过后,徐海东站在大门口,伸着懒腰,正准备再去趟县城,打听情况,迎面碰上一个青年人,身穿白褂蓝裤,头戴草帽,斯斯文文,看那样不工不农,倒像个教书先生。徐海东还没有认出他是谁,他却叫了一声,“海东!”   
  徐海东迟疑了一下,细一看,“这不是田道生吗?!”   
  原来,田道生在武昌与徐海东分手之后,一直在大别山活动。两人互诉离别之情之后,田道生兴奋地说:“黄陂县委书记陈金台,在河口一带,组织农民自卫军,正需要你这样的军事人才呀!”   
  知道了地方党组织的下落,徐海东像是失落的孩子找到了亲娘。一刻也不能停留,马上前往河口。   
  1927年6月28日。河口区的一个小村庄。   
  村庄不大,但很整洁,零散地分布着十来户人家。   
  中共黄陂县委书记陈金台和徐海东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海东同志,你来得正好。你在北伐军干过排长,你来组织训练农民自卫军吧!”瘦削的县委书记高兴地说。   
  “农民自卫军现在有多少人?有多少支枪?”徐海东急迫地问陈金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教训太深了,共产党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只能遭受屠杀。   
  “没有枪,只有梭标和大刀。农民自卫军有十三人。”陈书记似乎有点抱歉,“不过我这里有一支手枪,十四发子弹。海东同志,县委希望你能担任河口区农民自卫军的队长,这手枪就交给你。”   
  徐海东愉快地接过手枪,庄重地说:“陈书记,没关系,有了这支枪,又有县委的领导,我有信心拉起队伍。没有枪,我们从敌人那里夺。”   
  陈金台满意地望着徐海东,默默地点了点头。   
  徐海东又回到了行伍之列,开始了为中国的贫苦百姓、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而进行的武装斗争生涯。   
  农民就是农民,自由散漫是他们的天性。再加上没武器,梭标、大刀算是“硬家伙”了,有的用红布包块木疙瘩,插在腰间,算作手枪,也有赤手空拳的。   
  徐海东按照军队的操典来训练他的农民自卫军,做“立正”、“稍息”、齐步走“,严格军事纪律和生活作风,还给他们讲革命道理。不料,牢骚话不时的蹦出来:   
  “这像个什么军队,连支钢枪也没得!”   
  “没有枪,镇不住地主豪绅,更不要说打仗了。”   
  “还不如先散伙,等以后发了手枪再集合!”   
  结果,十三个人有一大半不愿意干了。不干就不干,革命靠的是自觉自愿,不能强迫。但是隐伍一定要扩大。   
  大革命时留下的火种还在,刚刚被压下去的农会热还没散尽。   
  徐海东东奔西走,举事实摆道理,进行发动,窑工中兄弟们,特别是徐家窑的兄弟,纷纷加入农民自卫军。队伍扩大到四十人。   
  钢枪,在农民自卫队员的心目中是稀世珍宝,也是徐海东日暮途穷思夜想东西。他盯上了驻夏店区盐卡民团的一个班,有七支长枪。徐海东决定打民团夺枪。   
  徐海东装扮成个卖窑货的,这是他的老本行。他挑着窑货,戴着遮住眉眼的大草帽,在于堂寺盐卡周围,边叫卖,边侦察情况,根椐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得出结论:只可智取,不能强攻。   
  7月21日下午。于堂寺盐卡。   
  盐卡坐落在省城武昌通往黄陂县城的公路上,是进入黄陂县城重要的哨所之一。公路两旁,高山险峻,绿树成荫。   
  太阳光懒洋洋的,照得守卡团丁也懒洋洋的。   
  两名团丁倒背着长枪,站在卡子边。   
  没戴帽子的高个团丁打了呵欠,口水流了出半尺长。   
  “妈的,这天头难熬啊。口里寡淡,多久没见荤了。连个小鸡也抓不来。”   
  矮个子团丁眯着老鼠眼,听了高个子团丁的话,咕嘟吞了泡口水,条件反射地也伸个懒腰,打个呵欠。   
  “是该吃点什么了。妈的,上个月的饷钱还没发,吃介屁!”   
  咯吱,咯吱,咯吱,一阵响声传来,从武昌方向的公路上,移动过来一乘滑竿。有一管家模样的人,一颠一颠地跑在前边,滑竿后跟着两个挑东西的人,一个担行李,一个挑两个箱子,走得汗流浃背。两个脚夫抬着绑的竹靠椅的滑竿,走得很起劲。竹椅上坐着个人,因凉篷遮掩,看不太清脸。但,宽檐凉帽、黑绸裤子,白绸衫子、手特文明棍,却清晰得很。从中透出了气派和地位,令人一看便知。   
  “是个有钱的!”两个团丁几乎异口同声。   
  “干什么的?”高个团丁有些讨好地喊道。   
  “老总辛苦了,”管家模样的人忙上前,不卑不亢地说,“我家‘老爷’从省城回来,看望刚上任的县太爷。他们早年共一个先生发蒙,情同手足。”   
  滑竿上的‘老爷’从竹椅上下来,迈着四方步,踱到一棵白果树下,拉着长声说:“嘿,老七呀,这树下倒挺凉快,歇歇吧!”   
  被称作老七的管家忙点头应道:要得,要得,‘老爷’。”   
  “既然是县太爷的朋友,那就歇歇吧。”高个团丁把纸烟夹到耳后说。   
  矮个团丁笑嘻嘻地说:要得要得,不碍事!县太爷的朋友能在我的这个卡子多停留一会儿,那是我们有福气呀!”   
  “阿福,到那边搬几个西瓜来,解解渴。”“老爷”。“老爷”吩咐着。   
  不一会儿,那个挑行李的阿福就从盐卡边小街上买回来两个大西瓜。   
  阿福把西瓜开成好几瓣,递给“老爷?一块,瓜瓣红艳欲滴。两团丁咕嘟着吞涎水。   
  “老爷”不失时机地说:“老七,让两个老总也来吃瓜吧!”   
  老七对不时向这边看的两个团丁说:“老总,我家“老爷”请你们吃瓜,别客气,我们“老爷”仗义得很。”   
  “莫客气,莫客气,多谢多谢。”两个团丁边说,边一溜小跑似的来到大树下,各捡一大块西瓜,迫不及待地啃起来。瓜皮盖住了脸,顺着腮帮子流西瓜汤。   
  “干什么?你们不好好站岗,呃!”从盐卡边的房子里走出一个人,边说边向树荫下走来。   
  高个团丁比较机灵,忙站起来说:“报告班长,这位‘老你’从省府来,是咱县太爷的朋友。他请我们吃瓜!王头儿,你吃瓜!”   
  老七连忙送上一块瓜:“王班长,我家‘老爷’请您吃瓜。”   
  王班长看了看对面的“老爷”,点头微笑。   
  王班长暗想:现在兵慌马乱的,蒙骗人的事很多,我得盘查。于是,他接过西瓜,边吃边说:“谢谢。欢迎在我们卡子这儿歇脚,听说武汉有过北伐军,你说北伐军啥样?”   
  一谈起北伐军,“老爷”的兴奋劲来了。从北伐军的创建、规模,说到北伐的口号、纪律、打胜仗的喜庆。。。。。。“老爷”正说着,转念一想,这家伙是在考察我,别露出马脚来。   
  “你在省府里干什么事?”王班长有些信服,但为了拖延时间,多吃几块西瓜,还不停地问。   
  “我家“老爷”是交通大队长。”老七忙搭腔。   
  王班长端详一下“老爷”的脸膛,黑黑的、胖胖的,不像整天坐办公室,确像总是外出的。他心里有了底。   
  “妈的,这上好的西瓜,只有当官的才能吃上,老子们在这里守卡子。”王班长说。   
  “老爷”心领神会,顺杆说:“王班长,你领兄弟们在这里守卡子,大热天的,好辛苦呢!老七阿福,你们再去拣大的多抱几个西瓜来,咱们都是为党国效力的。王班长,你把其余的弟兄们喊出来,我替你们的县太爷请你们大家吃西瓜。”   
  没等班长表态致谢,高个团丁捷足先登,跑到房子跟前大叫:“兄弟们,快快快,到那边吃西瓜,真甜(口也)!”   
  房子里在睡觉的团丁趿拉着鞋,衣衫不整地跑了出来,老七和阿福领着两个挑西瓜的也刚巧回来。后边还跟几个手握空绳卖柴归来的樵夫。   
  “老爷”说:“你们几个樵夫也来吃瓜吧!算你们的运气好。”   
  大家一起在树下大吃西瓜。   
  抬滑竿的两个脚夫,找地方解手去了。   
  王班长吃完第五块西瓜,打了个嗝,说:“嗯,饱了,肚子的点胀。”忽然,他觉得腰间被硬硬的东西顶住。低头一看,霎那时,两腿发软,瘫在地上。   
  “‘老爷’徐海东正用手枪顶住他,压低了声音说:“给我老实点,下命令,叫你的兄弟们乘乘举手投降,不然我要你的命。”   
  “‘老爷’别开枪别开枪,我投降。你们都给我别动!”王班长举起双手冲着团丁们嚎道。   
  老七阿福等马上拿起菜刀,樵夫们拾起绳子。   
  正在吃瓜的团丁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捆住了胳膊,乘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