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 >

第7部分

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第7部分

小说: 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听过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对吗?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鲜花,但是当一个人的心被乾隆皇
                              帝所问的那两条船所遮蔽的时候,为着名,为着利,我们能看见的世界,差不多
                              也遍布饲料,因为饲料是可吃的东西,是有用的,而鲜花是审美的,是启迪心智
                              的,不要认为只有牛羊看见饲料,其实我们自己今天也往往在抱怨饲料太多,而
                              鲜花太少,这就需要我们重归到庄子所说的道,我们去看一看在那些最卑下的甚
                              至是最污秽的最不堪的东西里,有没有真正的道理。那么放低我们的心去发现,
                              这是一种态度。大家知道佛家的僧人啊,在出家的时候他们都穿僧鞋,这个僧鞋
                              的形状很有意思,即使是冬天,他们穿那种很厚的白布袜子,那个鞋呢仍然是前
                              面露五趾,后面露脚后跟,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鞋?僧人再俭朴,也不至于
                              省这点布。 
                              '画外音'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感悟
                              到了。那么在僧人前露五趾,后露脚跟的的鞋子里,是不是也隐含着道呢? 
                              (重复上面的几句话,略)其实穿这样的鞋,是为了提醒一个道理, 其实
                              六根通道要去掉贪、嗔、痴、怨、疑、慢,这些个内心障碍,六根要清静的话,
                              就让你看到这六个洞,这六个洞实际上是要你看得穿,要能够通透,但真正奥秘
                              就是他为什么要把你放在脚下呢?为什么是双鞋呢?用佛家的话讲,人只有低下
                              头,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头,是看不见的。所以其实逍遥游的境界,告诉我们
                              放眼长天;但《逍遥游》里面又告诉我们道无所不在,在《庄子》这本书里,它
                              可以告诉我们道在尿溺,只不过你愿不愿用心去发现,佛祖在讲经布道的时候,
                              有此一说,所谓释伽牟尼拈花而弟子中只有伽叶在微笑,所以伽叶在微笑的那一
                              刻叫做有所心会,心领神会他懂了。我们还设想两种结果,第一是佛祖拈花举座
                              一片木头,没有一个人笑,那么这个讲经失败了;第二种就是佛祖一拈花,举座
                              人全笑了,其实那也很失败,也不可能,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道理,只要它是一种
                              精妙的,只要它是一种贴近人心的道理,人的参悟都会有深有浅,都会有远有近,
                              都会根据人心智的不同,人阅历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跟他理想境界的不同,
                              而有高下之分(于丹心语)。 
                              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一个规整件,告诉你每个人把道理都懂得像一加一等于二
                              那样精确无误。所以当佛祖拈花的时候,只有伽叶在微笑,当庄子亮出他《逍遥
                              游》的时候,又有多少心灵真正得到游历的长空,真正有几个人能够与他的天地
                              精神共来共往呢?这句话我们不能我们不能去追问庄子,但我们可以追问自己的
                              内心,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是南宋张孝祥写的一句词,其实当我们阅读
                              《庄子》,每一个人有了拈花微笑式的感悟,当我们徐徐地合上一页,感到悠然
                              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为他的《逍遥游》给了我们一个
                              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四、认识你自己 
                              '画外音'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但于丹教授却认为,
                              最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
                              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
                              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
                              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
                              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
                              自己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
                              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
                              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
                              的时候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
                              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
                              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
                              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
                              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
                              们自己。因为人生的变化呀,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一个
                              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那么走到一定的阶段人
                              可以站立起来了,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
                              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此财富、声誉、
                              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
                              三条腿。这样的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
                              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那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撼而充满了温暖富足
                              之感呢?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体系在以不同的话题不断地追问着。在《庄子》
                              整个这本书中,亦幻亦真,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庄子有时候说,自己梦到自己是
                              一只大蝴蝶,但究竟是蝴蝶梦了自己,还是自己转而为蝴蝶,这是说不清楚的。 
                              '画外音'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
                              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
                              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有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它动物,有很多的规则是我们
                              所不知道的。他说比如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那你醒了以后轻则腰疼,
                              重则是落下半身不遂了,然后他问你觉得泥鳅也是这样的吗?泥鳅住在那儿它就
                              正好,你要让它住人的火炕,那没准就烤成鱼干了。庄子甚至说象丽姬、象毛嫱
                              这都是人间的美女,我们形容美女往往有一个词叫沉鱼落雁之容,说看到她那些
                              大雁就飞散了,鱼就由于羞愧就潜到水底去了。庄子说那些个雁也吓跑了,鱼也
                              都惊逃了,他们真的就觉得这个美女就那么美吗?也许是他们认为丑陋而被吓跑
                              的。所以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
                              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己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你所
                              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其它自己的心只有清楚了,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
                              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我想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
                              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方式强加于人。庄子讲了不止一个这样的故
                              事。在《至乐篇》里他说,鲁国国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鸟,突然之间飞来了,
                              国君觉得毕恭毕敬。 
                              '配音'国君:这是我国最好听的音乐,好听吗?这些肉都是给你吃的,快吃
                              吧;这是鲁国最好的酒,你喝吧,来,干一杯。 
                              每天用这样的礼仪在供奉这个海鸟,而这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
                              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抑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配音'国君:你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给你最好的了。 
                              这是为什么呢?庄子的总结说这叫以人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是以人
                              喜欢的那种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对等它,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
                              生活里头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是不
                              是在这样养育着呢? 
                              '画外音'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世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
                              不能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掉自己的好心,却
                              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能认清客观的
                              事物呢? 
                              其实原来小的时候,中国传统养孩子有一种方式就是打蜡烛包,说孩子的腿
                              要长得直,生下来就用小被子把这孩子紧紧紧紧地给裹起来,而且怕孩子总是在
                              吸手指,怕那个小手吸起泡来,或者咬破,就给孩子带纱布的小手套,打蜡烛包。
                              但是按照今天最科学的这种抚育科学来讲,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你
                              包住他的手,固然他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他也不会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认知
                              神经从一开始就是受局限的。所以现在医院里面宁可提倡经常看着孩子,给他剪
                              指甲,也一定不要束缚他,而且这个蜡烛包现在也都散开了。这些从科学上来讲,
                              已经可以解决,但是我们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给他打了一个精
                              神蜡烛包,总在以成人的世界标准,告诉他,你的腿要想长得直,就必须绑起来,
                              你以后要想出名,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你从三岁必须弹钢琴,你从四岁必须
                              学美术,你从五岁必须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六岁上小学,你有什么去跟
                              别人抗衡,而六岁一上学,你必须比别人多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