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电子科学发明家 >

第18部分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18部分

小说: 电子科学发明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受听众欢迎。贝尔父子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大西洋西岸。后来,父子两人在 

波士顿开办了一所聋哑学校,一边教聋哑人克服不能说话的困难,一边研究、 

试验助听器。 

     俗话说,根深叶茂。贝尔从小对人类的语音就有兴趣,后来又进行过好 

多年的研究,因此,他具有很丰富的语音学知识。当时,想发明电话的人很 

多,只有贝尔一个人捷足先登,这不是偶然的。 

     当时,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已经广泛应用,成了一种新兴的通信工具。不 

过,电报只能传递电码,有一定的局限性。能不能发展一步,用电流直接传 

递人的语音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发明家、科学家的兴趣。人们苦思苦想, 

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探索,都没有成功。因为发明电话要比发明电报困难得多。 

用电线传递电码,只要按规定截止、导通就行了,可是语音是声波的振动, 

它怎样从导线上传送呢?几年来,贝尔也一直在探索这个奇妙的问题。他家 

从祖辈起就研究语音,语音学是他的专业。对他来说,发明电话,不只是美 


… Page 71…

好的理想,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担负起了时代的使命。 



                             了不起的理想 



    有一天,一次偶然的实验启发了他。 

    贝尔正在研究聋哑人用的一种“可视语言”。按照他的设想,是在纸上 

复制出语音声波的振动,好让聋哑人从波形曲线看出“话”来。由于识别曲 

线很不容易,设计没有实现。但是,贝尔在实验中却意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 

现象:在电流导通和截止的时候,螺旋线圈发出了噪声,就好象发送莫尔斯 

电码的“滴答”声一样。 

    这个细节,一般人是不会留意的。贝尔是个有心人。他重复了许多次, 

结果都一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贝尔脑海里出现了:在讲话的时候,如果能 

够使电流强度的变化模拟出声波的变化,那么,用电流传送语音不就能够实 

现了吗?这个思想成了贝尔后来设计电话的理论基础。贝尔的发现,看起来 

是偶然的,实际上是长期酝酿的结果。 

    年轻的贝尔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电学界的几个人。他很有信心 

地说:“我相信这是可以办到的,我一定要找出办法来!”可是听的人却不 

以为然,有的只是付诸一笑,有的耸耸肩膀。一个好心的学者劝他说:“你 

所以产生这种幻想,是因为缺少电学常识。你只要多读两本《电学入门》, 

导线传送声波的妄想,自然就会消失了。” 

    贝尔碰了钉子,一点没有泄气。他想,要是莫尔斯还活着,一定会支持 

我的。他决心动身去华盛顿,向约瑟夫·亨利请教。 

    亨利是电学史上一位很杰出的人物。他曾经同法拉第互相独立地发现电 

磁感应现象。事实上,他的发现比法拉第还要早些,只是没有第一个发表罢 

了。亨利还发明过摆动式电动机、继电器。莫尔斯的电报机就是根据他提出 

的原理发明的。亨利为人谦虚,不重名利。他一生有很多发明,却不愿申请 

专利。许多本来应该由他享有的荣誉,他都让给了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欧洲和美国都不了解他。后来人们才发现,他的伟大不在法拉第之下。为了 

纪     念     他     的     卓     越     贡     献     ,     1893153 

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电学家会议上,决定在实用单位制中,用他的名 

字“亨利”作为电感的单位。亨利晚年担任美国史密森学会首任会长,威望 

很高。贝尔去拜望他的时候,他已经七十三岁了。 

    1873年三月的一天午后,天空飘着细雨。一个头发黝黑的青年来到亨利 

的寓所,他就是刚下火车的贝尔。老科学家当时正在午睡,贝尔不愿打扰他, 

就站在细雨中静静地等候。两个小时以后,老人醒来,年轻人的外衣已经湿 

透了。这位科学界的老前辈从来没有见过贝尔,但是对贝尔一家以及他们成 

功的聋哑教学法早就知道了。老人很客气地接待了来访的青年。 

    贝尔向亨利讲了他的发现,并且详细解释了用电传送语音的设想,由于 

兴奋,他的两眼闪闪发光。亨利被年轻人的热情感动了。 

    贝尔讲完以后,怀着微微紧张的心情问亨利:“先生,您看我该怎么办 

呢?是发表我的设想,让别人去干,还是我自己努力去实现呢?” 

     “你有一个了不起的理想,贝尔,干吧!”亨利慈爱地回答他说。 

     “可是,先生,在制作方面还有许多困难;而更困难的是,我不懂电学。” 

     “掌握它!”这位大科学家斩钉截铁地说。 


… Page 72…

       这句话对青年发明家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年以后,贝尔还是这样认为: 

   “没有这三个令人鼓舞的大字,我肯定是发明不了电话的。” 

       这确实是肺腑之言。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有不少象亨利这样胸怀大略 

  的老将,为后来的人开辟了道路。戴维提携 

                                        ① 

       法拉第,第谷(1546-1601)把凝结了毕生心血的天文资料赠给刻卜勒 

                    ②                                 ③ 

   (1571-1630),亨斯洛(1796-1861)教授对达尔文的尽心培养,都是 

  科学史上老一辈大师关怀新秀的范例。正是这样,法拉第、刻卜勒、达尔文 

  才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于亨利的鼓励,贝尔终生都没有忘记。 



                                       两年苦战 



       贝尔回到波士顿,遵照亨利的指示,象莫尔斯当年一样,专心致志地读 

  起电学来。他的业余时间全用在电的研究上了。贝尔这时二十六岁,精力充 

  沛,刻苦用功,再加上搞聋哑教学实验接触过电磁器械,所以没有学习多久 

  就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发明电话,需要有丰富的语音学知识和电学知识。 

       贝尔在语音学方面根底深厚,现在又掌握了电学,就象插上了双翅,可 

  以凌空高飞了。 

       1873年初夏,贝尔辞去波士顿大学语音学教授的职务,正式搞起实验 

  来。他试图把电学和语音学结合起来。万事俱备,只少一个得力助手。因为 

  研究电话,不但要有制作的人,而且进行送话和收听的试验,必须要两个人 

  合作才行。一天,贝尔偶然遇到一个十八岁的年轻电气技师沃特森,两人一 

  见如故。他对贝尔的理想坚信不疑,表示一定全力相助。沃特森后来履行诺 

  言,始终不渝,成为贝尔终身的战友。 

       近郊公寓的一间灰尘满地、拥挤闷热的小屋,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实验室 

  和卧室。两个发明家整天关在屋子里,一边研究电声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 

  用的机器。贝尔一有新的构思,沃特森马上就去制造。沃特森生怕不能圆满 

  完成贝尔苦心设计的方案,干得很精心。科学发明和文学创作一样,也要付 

  出艰苦的劳动。贝尔研制的电话是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没有什么实物可以参 

  考,只能反复试验,从失败中积累经验。贝尔绞尽脑汁,梦中都在想着电话 

  设计,有时,半夜灵感来了,他就立刻起床画图,沃特森也紧密配合,照图 

  制造,一直干到天亮。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他们究竟试过多少个方案,有过多少次失败,已 

  经无法统计。最后,制成了两台粗糙的样机。贝尔的设计是这样的:在一个 

  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人讲 

  话的时候,薄膜受到振动,炭杆同硫酸接触的那个地方,电阻发生变化,电 

  流随着变化,有强有弱,接收处利用电磁原理,再把电信号复原成声音。这 

  样就实现了用电流传递声波。 



① 第谷·布拉赫,丹麦著名天文学家。他用三十年时间对行星的位置作了大量的精确观测。他的助手刻卜 



勒总结这些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② 刻卜勒,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仔细地分析了第谷留下的天文观测资料,发现行星沿着椭圆形轨道运 



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③ 亨斯罗,剑桥大学教授,达尔文的指导老师,对达尔文一生的事业有重大影响。 


… Page 73…

     为了验证机器的效果,他们把导线从住房架到公寓的另一头。试验开始 

了,贝尔和沃特森对着自己的装置大声呼喊,可是,他们听到的声音不是从 

墙壁来的,就是从房顶上来的,机器象聋哑人一样毫无反应。他们一连试了 

几天,好心的邻居们默默地忍受着他们的大喊大叫。直到发明家的嗓子都哑 

了,通话还是没有成功。 

     两个朋友有点失望。两年来,他们废寝忘食,耗尽心血,造出来的电话 

竟是不争气的“哑巴”! 



                               难忘的时刻 



     为什么会失败呢?贝尔苦苦思索着。是设计不对,制造有错,还是用电 

流传递声音果真不行。 

     夜幕降临了。贝尔望着窗外闪烁的繁星,眼前浮现出亨利亲切的面孔。 

他仿佛又听到了老科学家坚定的声音:“你有一个了不起的理想,贝尔,干 

吧!” 

     贝尔正在锁眉沉思,忽然听到沃特森在背后呼唤:“先生,您听!”贝 

尔转过头去,困惑地望着助手。沃特森用手指着窗外,神色惊喜地又说:“先 

生,您听!” 

     窗外,隐隐地传来一阵吉他的声音,那叮叮冬冬的音响,象山泉般在夜 

空里荡漾。贝尔凝神听着、听着,豁然醒悟。他跳起来朝青年技师猛击一拳 

说:“有啦!有啦!沃特森,你真行呀!” 

     原来,他们的送话器和受话器灵敏度都太低,所以声音微弱,很难辨别。 

吉他的共鸣启发了聪明的年轻人。贝尔马上设计了一个音箱的草图。他们一 

时找不到材料,就把床板拆了。两个人一齐动手,连夜赶制,等音箱做好, 

天已经亮了。他们只吃了几片面包,又接着改装机器。两个发明家一连忙了 

两天两夜。到第三天傍晚,机器终于改装好了。当时正是夏天,很闷热。贝 

尔和沃特森浑身汗淋淋的,脸上却露出兴奋的神色。两人在心里都感到:曙 

光就在前头! 

     他们架好了电线。贝尔在实验室里,关严了门窗。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 

间的另一头,把受话器紧紧贴在耳边。准备完毕,贝尔一面调整机器,一面 

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沃特森屏息静气地听着,受话器里的声音起初细如游丝,后来突然清晰 

地传出贝尔的喊声:“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原来贝尔在操作 

机器的时候,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由于疼痛,他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呼 

唤求助。这是人类通过电话机传送的第一句话!沃特森听到以后,惊喜万分, 

急忙呼叫贝尔的名字:“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候两人欣喜若狂, 

互相大喊起来,谁也分不清对方和自己喊的是什么。 

     贝尔和沃特森不约而同地推开房门,向对方奔去。两个战友在走廊里相 

遇,热泪盈眶地喊着对方的名字,互相拥抱起来。历史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1875年六月二日傍晚。当时贝尔二十八岁,沃特森二十一岁。两个敢想敢干 

的青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电话制作成功了。神话变成了现实。他们勇 

敢创新的精神,直到今天还激励着很多有志于发明的年轻人。 

     当天夜里,贝尔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妈妈写信: “今天对我159 

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我觉得,就象把自来水和 


… Page 74…

煤气送到各家一样,把电话安到用户那里的日子就要来到,朋友们不用离开 

家就可以互相交谈啦!” 



                            不知疲倦的宣传家 



     贝尔趁热打铁,对样机作了改进。经过半年努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 

实用的电话机。1876年二月,贝尔申请了发明专利。 

     青年发明家本来以为电话机一定会被人们争着买去使用。不料,人们由 

于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对电话这项新发明也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 

     事实使贝尔很快地明白了:发明电话只是成功的一半,要使电话被社会 

承认,还必须经过一场艰苦奋斗。 

     几个月以后,正好费城举行美国建国一百周年纪念博览会。这是一次难 

得的机会,贝尔和沃特森赶到费城,在博览会上表演用电话通话。开始,他 

们的电话机被陈列在教育厅出口处的一个角落里,一连几天没有人理睬。评 

判员也不把电话机放在眼里。后来,巴西王太子彼得洛来参观博览会 (这位 

王太子以前到过北美,曾经听过贝尔的语音学讲演),他看见电话机以后, 

很感兴趣。贝尔兴奋地向王太子介绍了电话机的妙用,并且当场作了表演。 

王太子从耳机里听到贝尔的话音,惊奇地对左右说:“我的天,这钢铁的玩 

意儿竟会说话!”评判员这才开始重视起来。第二天,贝尔的电话机就被搬 

到博览会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成了重点展览品。参观的人络绎不 161 

绝,大加称赞。其实,人们为电话机喝采,谁也没有把它看成实用的东西。 

在人们眼里,电话机不过是新奇、有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