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余杰杂文集 >

第5部分

余杰杂文集-第5部分

小说: 余杰杂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无法回避的问题:当我们对孩子的死亡熟视无睹的时候,我们民族还有
什么希望呢?然而,还是有御用学者滔滔不绝地谈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
是世纪”──我不知道,一个充斥著文盲和疯子的国家,怎么能够领导世
界、怎么能够主导全球文明的发展方向?

────九月四日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卡拉OK厅中的男人和女人们 


在这座并不贫穷也不富有的小城,开张最多的是卡拉OK厅。这座城市刚刚开始经济的腾飞,老城轰然倒塌,新建的花花绿绿的建筑向城郊延伸。街道上,建筑材料还没有收拾干净,两边鳞次栉比的卡拉OK已经开张了。 
“天外天”、“楼外楼”、“小瀛州”、“芳草地”、“红太阳”、“凤凰台”……一家接一家的招牌、标志和夜间闪烁的霓虹灯,标示著城市最有活力的去处。当街的铺面是餐馆,OK厅在后面的曲径通幽处。一间间华美富丽的厅堂和包间,地毯、墙纸、吊灯、音像设备、沙发、塑料花、正在唱歌或做唱歌之外的事的人们。当跑调的歌声传出门外,传到街道上时,街道上匆匆行走的人们往往皱起眉头──他们都是没有钱破费的可怜人。
卡拉OK厅里的男人们都是成功的男人。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桥,他们凭著智慧与机遇,以及智慧与机遇以外的东西,终于到达彼岸。在中国,此岸是烦恼人生:挤公共汽车、啃大白菜、睡亭子间、做美丽了无数年的梦;彼岸则是快乐人生:坐豪华轿车、吃飞禽走兽、住广厦别墅、享受提前实现的梦境。卡拉OK厅,为彼岸的男人而存在。他们不是官员便是老板,这是两种能在任何地方获得尊重的身份──尤其是卡拉OK厅。他们在这里比在自己的家里还要舒服,舌间的美酒,杯里的女人,是辛劳了一天之后最好的休息方式。是的,他们太累了,官场、商场、战场三位一体,在明枪暗箭、尔虞我诈中生存下来,比那些此岸的人的想象要艰难得多,复杂得多。
女人们也在战斗著。她们并排坐在暗红色的真皮沙发上,等待著客人的召唤。在这四季都开著空调的房间里,她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温度,永远是盛夏的打扮,背带裙、小背心、牛仔短裤、水晶凉高跟鞋,裸露著大片大片的面积──肩、背、腰、肚脐和大腿,捕捉著黑暗中窥探的眼光。狩猎的是被窥视者,被狩猎的是窥视者,这里执行著另一套逻辑。她们的脸上涂著厚厚的脂粉,嘴唇打上了鲜艳的口红,脸上冻结著冰凉的笑容,微笑是指挥一组脸部肌肉精巧地配合运动的产物。她们翘著“二郎腿”。让大腿更加修长,让裙子显得更短。她们涂著指甲油的手指夹著燃烧的香烟,香烟越燃越短,正如她们的青春。她们却浑然不觉。
这时,肥大的身躯的面孔贴了上来,娇小的她们迎了上去。
她们的身世并不扑朔迷离。也许昨天她还是一名初中课堂上的学生,不用功,成绩平平。没有考上高中,既不愿到父亲工作的每月只有二百元工资的小厂里干活,也不愿留在家里受窝囊气。某一天在父母的责骂声中跑出来,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最能赚钱的行当。也许她刚刚嫁给一个同村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她干不了农活,受不了穷,跑到城市里来。可她一没技术,二没文化,能做什么呢?这个庞大的行业里,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女子,没几个拥有传奇故事。她们几年前还那么胆小、羞怯、没心眼;几年后却已练达人情世故,一眼看透男人的内心世界,知道怎样让对方愉悦,怎样赚到更多的钱。这就是风尘。她们跟老板商讨分成的比例,不愿干了,立刻转到另一家。这个行业是流动性最大的行业,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小姐却换了无数个新面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门口永远是闪烁的灯火。
关于爱情,她们无话可说。她们相信的只有钱。关于信仰,她们同样无话可说──那些伟大的偶像般的男人们,在她们面前露出猪的本性。那些万人大会上宣讲理想与崇高的男人们,那些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不可一世的男人们,那些在电视节目满脸和霭可亲的笑容的男人们,那些名字在报纸上散发著诗意的男人们,那些在剪彩仪式上手拿金剪刀剪彩的男人们,那些制造著灿烂的辞章和颠扑不破的真理的男人们,扑到她们的身体上时,都变成了一堆蠕动的烂肉。她们还能相信什么呢?她们的小屋,只有一张弹簧床,一只皮箱。客人走后,她们擦洗著脸上的脂粉和男人的唾液,耳边还回荡著男人野兽般的喘息,腹内汹涌著经潮的疼痛,她们捏著一大把钞票,这是一个农民几个月、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而她们只需要几个小时。她们想笑,脸上的表情却比哭还要难看。镜子里越来越近的三围显示了她们已不再年轻。退役吧,退役后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找个老实男人成个家,却不知道还能不能有儿子?再三修补的处女膜,还是一条通往幸福的孔道吗?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她们梦见了满天星辰。
男人们在这里谈成了白天里谈不成的生意,暖昧的灯光下,欲望在蛹壳里激荡著,发出金戈铁马的声音。白天,彼此那样不同,文质彬彬的官与粗俗不堪的商,不苟言笑的官与笑容可掬的商,被欲望征服时却变得如此相同。还在唱歌的时候,就已经急不可耐,目光像一双手,抚摸著坐在沙发另一端的女人的隐秘的地方。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如意,他们的世界不是一轮满月:家里是蛮不讲理的黄脸婆、整天打电子游戏机的儿子、接二连三的有事相求的穷亲戚、一笔账目正受到上司的追查、一个下属正在兴风作浪准备取而代之。没有卡拉OK厅轻松一下神经,行吗?连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这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从广袤的乡村和小镇涌向城市。城市容纳了她们,她们也容纳著城市的阳具。城市教会了她们很多东西,她们也给城市增添了很多东西,她们终于把城市缩小在自己的子宫里,她们却告别了母亲的身份。华伦夫人与茶花女,李师师与柳如是,仅仅是异国的或过去的传说,今天她们无数的同行们正在凸现著这个时代仅存的真实。
这是一座陷落的城市。城市在进行著最后的、无所不在的巷战。战争,在卡拉OK厅及类似的场所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之间展开。
金庸在他最后的杰作《鹿鼎记》中暗示,要了解中国,先得了解皇宫和妓院。
今天,皇宫已经消失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夏瑜的自觉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的鲁迅日记写道:“夜成小说一篇,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

就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强大的的脉搏从遥远的地层下传来,被敏感的鲁迅先生感觉到了、捕捉到了。《药》是为了纪念那场已经逝去的革命,以及在革命中殒身不恤的先驱。而鲁迅选择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自己的纪念,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谁能够保证今天的“五四运动”不会蜕变成另一场闹剧般的“咸与维新”呢?谁能够肯定今天拥簇到刑场上去像鸭子一样伸着脖子的看客会比前些年少呢?

有人说,《药》是鲁迅为作为同乡的“鉴湖女侠”秋瑾而写的——从汉字本身复杂的影射功能来分析,“秋”对“夏”、“瑜”对“瑾”,简单而明了,无须再作进一步的索影和考证。然而,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篇鲁迅写给自己阅读的小说,《药》是鲁迅给自己开出一张药方——正因为如此,《药》是鲁迅写得最凝重、最沉痛的小说之一。

在小说的结尾处,两位苍老的母亲不期而遇了。她们的儿子,一个奉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一个吃过对方的人血馒头。可是如今孩子们都变成了小小的坟头。两个儿子各不相同,两个母亲却惊人的相似:“她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古往今来,在这个庞大得没有边际的帝国里,母亲们都是被凌辱者与被蒙骗者。面对暴力和谎言,她们无遮无掩地赤裸着。历史书上有太监的身影,却没有母亲们的声音。

统治者从来就不把母亲放在眼里。夏瑜的母亲对着儿子的坟流着眼泪说:“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其实,“他们”并没有冤枉夏瑜,他们总是能够极其准确地从人群中发现夏瑜的身影——从谭嗣同到秋瑾,从刘和珍到闻一多,从王实味到林昭……刽子手砍下头颅,刺刀割断喉咙,子弹穿透胸膛,“他们”何尝对“夏瑜”们心慈手软过?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哪一页不是蘸着鲜血写成的?)而白发更多的华大妈也在儿子的坟前恸哭了一场,她呆呆地坐着,不知道在等待什么。除了眼泪之外,母亲们找不到别的表示愤怒的方式。一夜之间,她们的背都被苦难压驼了。真的,母亲们的苦难比儿子们还要深重。(因此,我无比厌恶那诸如“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的淫词艳曲——“祖国”时刻都在辜负“母亲”,“祖国”从来都是作为“母亲”的对立物而存在。我爱“母亲”,我不爱统治者的“祖国”)

没有人会理解你(包括你的母亲),你的结局是在民众的唾沫中死亡,那些向你吐唾沫的人当中,有你的兄弟——对于这样的命运,夏瑜早已知道得一清二楚。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热情似火的大学生们喊出“理解万岁”的口号时,我不得不感慨于历史的吊诡与无情。我们的退却已经超过了我们的底线,我们错误地把愚昧当作智慧来供奉。真理总是被彻底地忘却,而谬误总是能够沉淀下来。其实,“理解”了又怎样,“不理解”又怎样?只有那些缺乏信念和信仰的人,才会不断地乞求他人的“理解”;而一个真的勇士,即使带着沉重的枷锁也会纵情地舞蹈和放歌。“理解”意味着要求某种回报,而夏瑜是不需要回报的。肩起闸门是夏瑜们自己选择的事情,至于孩子们是否都会跑到光明里去,那是孩子们的事情。

在茶馆里,刽子手康大叔对着一班低声下气的街坊高谈阔论道:“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你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几千年来,在诺大的帝国网络内部,除了作为“天子”的皇帝之外,一般只存在两种人,一种是奴隶,另一种是奴才。我们生下来就是奴隶,鲁迅说,奴隶再向深渊堕落就成了奴才——而对于大多数的奴隶来说,奴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身份。在《药》里,在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说康大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那么那些津津有味地倾听他讲“故事”的大众就是奴隶。奴才是罪恶的实施者(当然是在皇帝的命令之下),而奴隶则是每一次罪恶忠实的看客。因此,在东方那绵延不绝、金碧辉煌的宫阙下,作为“漏网之鱼”的夏瑜,从来就没有奢望过要获得那些网中之鱼的“理解”——他去撕咬那坚固的渔网,仅仅是他自己的选择。他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网依然没有破。不过,他已经尽力了,他死而无憾。

康大叔讲到,有一身好功夫的狱卒阿义因为没有在夏瑜的身上捞到油水,便狠狠地给了他两个嘴巴。当听众开始为这一情节喝彩时,康大叔却缓缓说道:“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听众之一的花白胡子的人说。
康大叔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人们恍然大悟地说:“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鲁迅先生写到这里,“狂人”的意象再次凸显出来。在那些“奴在心者”看来,一切的自觉者都是疯子和狂人,一切的呐喊者和爱人者都是破坏“规矩”和“稳定”的坏人。这是东方社会特有的“眼光”。韩国学者金彦河在他的博士论文《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中的疯狂主题》中指出:“鲁迅透过狂人和疯子发现了缺陷文明和苛酷命运的韧性反抗者,即使它们是歪曲的形态;进一步他又发现了民众潜在的革命动力和现实上歪曲外表之间的矛盾。”在写《药》的同一年里,鲁迅在杂文《暴君的臣民》中写道:“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之苦’做赏玩,做慰安。”显然,鲁迅与“民族魂”这个莫名其妙的谥号无关,他是这个民族最恶毒的诅咒者和最决绝的背叛者。这个民族有自己的魂吗?鲁迅的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金彦河所论:“鲁迅认为,中国人本质上是吃人的人、暴君的臣民和死灵魂,并且中国文明不过是掩盖这些丑恶本质的好看的外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本人也是狂人和疯子序列中的一员,他对“寻根”和“招魂”都没有什么兴趣,那是国粹派们喜欢的工作。

说到底,鲁迅依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药》中,没有出场的夏瑜的声音贯彻始终。夏瑜始终像一块闪光石一样,在屋子的角落里默默地发着光;夏瑜始终像一团燃烧的火花一样,在寒冷的冰川之中独自发散着温暖。夏瑜是一个自觉者,也是一个献祭者。与其说夏瑜们是“中国的脊梁”,毋宁说他们在人间活出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脊梁的状态来——他们让自己拥有了不屈不挠的脊梁,与“中国”无关。当夏瑜在说阿义“可怜”的时候,他的态度是诚恳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正如耶稣怜悯那些殴打他的士兵和群众,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夏瑜们从来就不相信乌托邦和黄金时代,而这正是他们乐观主义的基点。当耶稣走上十字架的时候,并没有指望信徒们会为解救他而发起暴动,也没有指望自己的鲜血立即就能唤醒沉睡中的人们;同样的道理,当夏瑜在献祭出自己头颅的时候,并没有奢望从此以后人人都成为“天下”的主人,也没有奢望从此以后这个邪恶帝国就能迎来片片灿烂耀眼的阳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