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杂文集-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东部时间二ОО三年六月九日上午十一点,希拉里在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庞诺书店曼哈顿分店签名售书。新书上架首日共卖出四万多册,刷新了该书店非小说类书籍的单日销售记录。我打开宾馆的电视,多数电视台都把希拉里的新书出版作为重点新闻。电视画面显示,签名售书场面火爆,书店门口人头攒动。由于路人排起长龙,原计划一小时的签售活动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半小时。埋头签名两个多小时后,希拉里笑称自己的手“快要断了”,不过她满足地说:“这两个多小时真是快乐的时光。”这一天,她共签售了一千多册书。
以八百万美元的天价买下该书版权的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早就料到该书的轰动效应,首印就高达一百万册。但读者的狂热程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当晚便宣布立即再加印十万册。今天,文学书籍想要达到这样的销量恐怕是难于上青天。
美国的一些政治分析家认为,希拉里试图通过此书吸引国民的眼光,她写书不光是为了金钱,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纽约政治观察家格林伯格评价说:“对于希拉里,人们或爱或恨,但决没有中间路线。”在希拉里的狂热追随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名充满智慧律师和政治家、一名关心女权和弱势群体的自由主义者。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希拉里则是一个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和政治伎俩的女人。但无论是她的政敌还是狂热追随者,都不得不折服于她巨大的公众影响力。
那么,希拉里有没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候选人乃至第一位女总统呢?
据我在美国的观察,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美国著名记者卡尔·林巴赫尔在长达四十页的特别报道《希拉里·克林顿:谋求总统竞选》中指出,从一九九三年和丈夫克林顿进入白宫的时候起,希拉里就已经在为自己竞选总统作准备了。她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克林顿的继任者,克林顿政府中的人员也公开谈到了他们夫妇的“十二年计划”,也就是说克林顿打算连任两届总统,希拉里则至少任一届。
二ОО一年初,希拉里以第一夫人之身登上国会议席,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参议员任上,希拉里不断成为国民瞩目的焦点。当媒体猜测她可能竞选美国二ОО四年总统大选时,她却表示自己不会参加明年的竞选。尽管如此,无论在哪里,她都是民主党阵营中最受公众欢迎的一位。民意调查显示,希拉里在受欢迎程度上超过了宣布二ОО四年参选总统的几位民主党候选人将近四倍。
我在华府访问期间,与美国政府、国会和智库中的一些杰出人士漫谈时,他们大都认为希拉里走的是一条稳妥的“长线政治”道路。她并不是没有竞选总统的野心,但她所瞄准的是二ОО八年的总统竞选,而不是这次。参议院的一位官员告诉我,希拉里在参议院中还是一个“新鲜人”,为了表示对资深议员的尊重,每次会议她都是第一个到会,在门口等待老人们的到来。因此,她的“能量爆发”也许是再下一届总统竞选。
在访问美国国会两院的时候,我特意注意一下了这段时间国会所有对外开放的辩论会,想看看她在国会中的表现。遗憾的是,这期间并没有希拉里出席并发言的会议。我走马观花地参观过一些参议员和众议员的办公室,并与他们的特别助理进行了会谈,但我却没有机会叩开希拉里办公室的大门。
在一九九八年克林顿访问北大的时候,我却亲眼目睹过希拉里的风采。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这一天她在北大的活动。作为一名律师和女权的呼吁者,她访问了北京大学妇女法律研究和服务中心,她写道:“这个中心是一个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的小型办公室,和我年轻时候在阿肯色大学担任法学教授所办的机构出奇地相似。这个中心积极以法律促进妇女权益……我在中心碰到几位当事人,其中一位妇女因为未经公司的计划生育部门核准就生下第一胎而遭到开除。这个中心成立于一九九五年,财源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迄今为止已经为将近四千人提供法律咨询,提供援助的诉讼案超过一百件。”希拉里一直宣扬“女权即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都适用。“女性的历史等于是一部沉默的历史,已经持续太长的时间。……妇女权利不能与人权分开,也不是人权的附属品,而且女性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我引述自己的经验,描述我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女性,她们努力提倡女性教育、保健、经济独立、法律权利和参与政治,以及终结大多数国家妇女受到的极度不公平、不义的待遇。”这段希拉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的发言,已经成为当代妇女权利的一篇经典宣言。
当时,我并不知道希拉里在北大参加了这样一个小型活动,我是在北大图书馆新馆门前的草坪上见到她的。那天上午,在草坪上举办了美国政府向北大图书馆赠送书籍的仪式,克林顿夫妇携女儿参加。在北京五月灿烂的阳光下,希拉里越发显得光彩照人,那种成熟而智慧的女性魅力,是站在旁边的、还是高中生的女儿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我站在拥挤的北大学生中,望着二三十米外也站着向我们致以微笑的美国第一夫人。我从她和她丈夫的身上感受到了一个国家的活力与朝气,而这正是中国最缺乏的气质。后来在北大办公楼礼堂举行的克林顿演讲和问答会,我就没有“资格”凭票进去了。具有进去旁听乃至提问“资格”的,是那些我所向来鄙视的“干部学生”和“党员学生”们。
希拉里的美丽并非天生丽质。她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中西部、芝加哥附近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时候起,她就不是一个喜欢打扮的女孩。在她与克林顿举办婚礼的那天,母亲才发现新娘居然连一件像样的礼服都没有准备。即使在成为阿肯色州州长夫人之后,她的打扮依然显得土里土气。难怪在参加克林顿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之后,挑剔的新英格兰地区媒体形容她是“中部不会穿衣服的乡巴佬”。后来,希拉里才聘请形象顾问和公关公司,彻底改头换面。摘掉了像老处女一般的黑框眼镜,换上了深蓝色的隐形眼睛,惹得美国媒体一片惊呼:“第一夫人有一双像海水般深邃的蓝眼睛!”
在两个星期之后的访问计划中,我访问了北卡罗来纳州第三大城市格林斯堡。到机场接我的是一对退休教授夫妇——戴维和艾伦。戴维是一位政治学家,爱伦则研究女权问题,支持妇女的堕胎权,是坚定的民主党人。爱伦的政治观点与希拉里相似,她认为在二ОО八年或者再下一届的选举中,希拉里有可能脱颖而出,她本人就会投希拉里一票。
我们在一家颇有南方风味的餐厅里一边眺望夕阳的余晖一边吃晚饭的时候,爱伦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承认希拉里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她甚至比克林顿还要聪明。但是,我不知道她如何能够在短短几年间就变得如此漂亮?她是不是整过容呢?”席间,爱伦还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她的弟弟也是耶鲁毕业生,是希拉里的同学,还曾经约会过希拉里。不过,大概她弟弟没有克林顿长得英俊,最终被克林顿“横刀夺爱”。这段掌故却不曾出现在希拉里的回忆录中。
在回忆录中,希拉里毫不讳言她大学时代的“左倾”——直到现在,某些华府的保守派还把她看作是危险的“激进分子”。在希拉里就读卫斯理大学和耶鲁大学期间,正是美国动荡不安的六十年代,越战和黑人民权运动使这个国家出现了南北战争以来从所未有的分裂。虽然希拉里的父亲是保守的共和党人、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但希拉里本人却是激进的自由派、反战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她走出社区中产阶级狭隘的圈子,接触黑人、拉丁裔贫民的生活,并成为政府的激烈批评者。
一九六九年五月四日,当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的四位示威学生死于国民兵的枪下时,希拉里哭泣着跑出耶鲁法学院的大门。她在手臂上别上黑色臂章,出席了耶鲁大学法学院学生的投票,通过抗议政府的表决。希拉里写道:“表决大会由我主持,我了解同学如何认真拿捏法律规定公民责任的分际。”我有机会在一个雨天抵达耶鲁,由东亚系教授康正果陪同我参观校园。当我置身于暑期宁静而空旷的耶鲁法学院大厅时,很难想象当年二十二岁的希拉里就在这里英姿勃勃、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
西谚云:知人,先知其友。有人喜欢从书中揣摩克林顿夫妇感情和婚姻的起伏,而我在阅读希拉里的回忆录时,却对她涉及的朋友和她所尊崇的人物很感兴趣。有意思的是,她所赞美的几位伟人,也正是我心目中的“当代英雄”,他们是马丁·路德·金、韦塞尔、哈维尔、曼德拉和特蕾莎修女等人。
希拉里中学时代的牧师琼斯,曾经带领孩子们去当地的演奏厅听了一次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由此,希拉里才眼界大开,开始思考美国社会在人权、种族和性别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希拉里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她“悲愤交加”,此事堪称她的“成年礼”。马丁·路德·金的平等思想影响希拉里至深。
希拉里与韦塞尔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华府“大屠杀博物馆”的开馆典礼上。韦塞尔就波斯尼亚问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即将结束时他转身对克林顿说:“总统先生,我到过前南斯拉夫,亲眼目睹之后,夜不成眠。身为犹太人,我说,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制止那个国家发生的流血事件。”韦塞尔如此关注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命运,超越了种族的界线,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怀。
希拉里早就读过韦塞尔写的《夜》,为其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体验所震撼。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韦塞尔一直在为无权者的人权而呐喊。他的这次演讲坚定了克林顿政府出兵制止发生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种族屠杀的决心。希拉里写到:“我崇拜韦塞尔的文笔以及献身人权的事业,从当天起,他还有他的夫人玛丽安就成了我的朋友。”
也是在同一次典礼上,希拉里第一次见到了捷克总统哈维尔。他这样描述哈维尔说:“哈维尔虽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人物,却很羞涩,但他的辩才无碍,为人风趣,极富魅力,令我深为折服。”寥寥数笔,哈维尔的形象呼之欲出。他虽然走上了政治舞台,却保持了纯粹的知识分子的个性。哈维尔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他的羞怯,这种羞怯在当代的政治人物身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哈维尔与克林顿都热爱音乐,克林顿首次访问捷克时,曾经与哈维尔一起游览天鹅绒革命的重镇爵士乐俱乐部。哈维尔送给克林顿一支萨克斯管,并坚持要求克林顿上台演奏,随后自己也拿起铃鼓来助兴。那次演出的CD成为捷克人收藏的珍品。
一九九六年,希拉里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问捷克,再次与哈维尔会面。刚刚丧偶的哈维尔没有在布拉格城堡总统官邸宴请客人,而是邀请两人到自己家中共进简单的晚餐。当两人到达时,哈维尔早已捧着鲜花和小礼物在人行道上等候,小礼物是由哈维尔的雕刻家朋友制作的头饰。晚餐之后,哈维尔陪同客人步行穿越老城区,来到当年捷克地下音乐的圣地查理士桥。昔日,哈维尔经常甩掉特务,来此会见朋友、购买音乐磁带。如今贵为国家元首,哈维尔依然经常一个人来此挑选音乐家们自己制作的歌曲磁带。
与作为朋友的哈维尔相比,曼德拉堪称希拉里最为尊重的老师。曼德拉曾经亲自陪同希拉里和女儿雀儿喜参观曾经有“人间地狱”之称的罗宾岛。在那间囚禁了他十八年的黑牢里,曼德拉告诉希拉里,他曾在此花好几年的时间设想一旦获释之后要做什么。曼德拉悟出真理:“无论何时何地,宽恕向来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此,希拉里感叹说,生命的陨落与自由的丧失同样是无比的痛苦,而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就是马丁·路德·金所说的“根植于仇恨的罪恶渊薮”。曼德拉不仅自己走向了宽恕,还带领他的人民走向了宽恕,为那些依然在战乱在冲突中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表率。
在第二度访问南非时,克林顿夫妇特意向曼德拉请教如何妥善地运用权力。希拉里写道:“我们和曼德拉走过罗宾岛监狱牢房时,空气中已有一丝寒意。曼德拉当年在这里的石灰岩采石场工作,当时黑人即使在寒冬也只能穿短裤。采石场的工作非常单调,曼德拉趁看守不注意在石头上写下单字,教同伴认识。多年暴露在有腐蚀性的灰尘下,曼德拉的泪腺受到损害,眼睛容易流泪和发炎。”这是回忆录中少有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希拉里把曼德拉当作父亲来看待。看来,“铁娘子”偶尔也会露出些许的柔情来。
希拉里与特蕾莎修女的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九四年华盛顿饭店舞厅的全国祈祷早餐会上。她们是当代最著名的两位女性,大概也是最不一样的女性。一个在世俗的政治波涛中挣扎,一个却在精神生活和慈善活动中升华。那么,希拉里眼中的特蕾莎修女是怎样的呢?“初次见面时,我对特蕾莎修女的娇小甚为意外。她衣不择采的素朴简约风范也令我印象深刻,在严冬的酷寒天候中她仍只穿一般的袜子和便鞋。”当然,希拉里也不掩盖自己与特蕾莎修女在堕胎问题上的分歧。特蕾莎修女一直以一种充满爱意的方式劝说希拉里改变看法。
特蕾莎修女希望在希拉里的帮助下在华盛顿地区建立弃儿之家,使孩子们在被领养前有一个温暖的居所。希拉里克服华府官僚主义的阻力,终于促成了华盛顿地区特蕾莎修女女童之家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