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_2-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幼安!你晓得,你娘去世早,家里就你一棵独苗,从我心里说,是舍不得你远走的!既然你自己愿意去,我也不拦你。”
他一听,高兴极了。
1931年9月,乡苏维埃主席动员赤卫军和青年参加主力红军,他第一批报了名,全乡六七个村子共40多个青年被批准参军。临行前,父亲对他说:
“你放心走吧!家里事不要挂念。”
然后,他再三叮嘱:“到队伍里要听领导的话,守纪律,好好干,解放穷人。”
父亲的眼睛湿润了,儿子也不知不觉地落下泪水,父子俩依依不舍。
从此,刘震告别了孤独的父亲,告别了养育的故乡。这一离别就将近20年。1949年底,广西战役结束后,他在武汉治病疗养,便回到久别而又思念的故乡,一踏上故土,家乡的山山水水依然如故,村庄基本还是原貌,只是显得旧了些,但是父亲却已离开了人世,当年同他一起参军的40多名伙伴都已先后为革命捐躯,幸存者只有他一个人。
2三员虎将
在刘震的战斗生涯中,他与曾同班一起战斗过的韩先楚、陈先瑞被誉为我军的三员“虎将”。
刘震1931年9月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在陂孝北县游击大队当战士。这是徐海东的部队。参军第三天,他就参加反“围剿”战斗,结果,第一仗第一个冲锋,就抓了两个俘虏,缴了两支枪。几个月后,他调往鄂东北道委特务4大队1分队1班,与从黄安县独立师调来的韩先楚成为一个班的战友,班长叫陈先瑞。在以后几十年的战斗和交往中,他们总叫陈先瑞“老班长”。
刘震和韩先楚、陈先瑞三人“很有缘分”。
韩先楚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第二年就当了排长。一次连里抓了个“探子”,他去一看,这人自己却认识,就把他放了。放了“探子”还了得,他被撤职“发配”到陈先瑞任班长的炊事班背锅。没过多久,刘震也罚去背锅。因为夜里打遭遇战,他把背的一袋光洋弄丢了。谁知两人背了一次锅后,却知道了炊事班的辛苦,平时常到炊事班背锅,打仗时再回去当兵,而班长陈先瑞对此也不闻不问,由此,三人成了“铁哥们”。
刘震在部队干了3年多,直到1934年还是手枪团的一名副班长,暂代党支部书记之职。5月初,徐海东军长指挥红25军奇袭皖西罗田县城,缴获了上百件武器,还有法币7000元。这时是红25军最困难的时期,一下子缴获这么一笔巨款,个个喜笑颜开。可是,在支部总结会上,刘震却说:
“这一仗不能算全胜。”
参加会议的军长徐海东一听,有些奇怪,问道:“你说说看。”
刘震说:“我们主要是战术运用上出现问题,一在进攻敌人山头时,火力没组织好,机枪没起到掩护作用,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二在退却时没周密部署,队形混乱,致使部队有损失;三是手枪团进仓库背法币时机略晚,如早半个小时,就可以多运出一些。”
徐海东一听,高兴地说:“你这个刘震倒有些战术眼光,可以当连长指导员!”
几天后,他就被破格由副班长提拔为75师224团1营1连指导员。这时他才19岁。韩先楚笑他说:“刘震,你是三句话升了两级半。”半年后,他升为营政委。长征途中,一次徐海东指挥后卫团打阻击被包围,骑匹白马,眼看被敌人追上了。此时,韩先楚是1营营长,刘震是1营政委,两人一挺机枪轮换着打,掩护徐海东冲出重围。然后,又你帮我,我帮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赶上了队伍。第二年,刘震升为团政委,第三年升为师政委。在此期间,韩先楚、陈先瑞也是职务连升,当年一个班的仨“哥们”成为红军中有名的青年战将。
1946年到东北后,刘震为2纵司令员时,韩先楚是3纵司令员,刘震以好新奇、喜欢用新式武器、新战术的“洋司令”出了名,而韩先楚则以猛打猛冲的“旋风司令”而闻名,两人屡立战功。由于仗打得好,1949年做到了军长,刘震为39军军长时,韩先楚为40军军长。陈先瑞则留在陕南任军区副司令员、19军副军长,一度曾号称“陕南王”。1951年,三人又在朝鲜战场上汇合在一起,刘震为志愿军空军司令员,韩先楚为志愿军副司令员、19兵团司令员,陈先瑞为19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授衔时,刘震和韩先楚两人被授予上将,而他们当年的老班长陈先瑞却是中将,一个班出了三位将军成为我军中的一段佳话。一次,仨“哥们”聚在一起,两位上将还是老班长长、老班长短的,陈先瑞笑着说:
“战士是上将,班长是中将,这兵叫我怎么带?”
刘震说:“什么这将那将的,战士什么时候都听班长的。”
三员战将的生死情谊持续了他们的一辈子。
3五次负伤(1)
刘震是我军一员有名的猛将,他不仅用兵如神,作战也十分勇敢,不怕死,敢于战胜敌人。在战斗生涯中,他有许多英勇善战的故事,在和平年代,他也有着英勇不屈的经历,他一生五次负伤,这些伤痕诠释着战将对于生与死的深厚理解。
(1)
1934年11月,时任1连指导员的刘震随红25军开始了长征。12月初,红25军主力进入陕南境内。陕军2个团慌忙迎头堵截。结果,当红25军先头部队进至三要司时即遭到守敌凭借九泉山的阻击。刘震所在的225团受命由九泉山东南侧实施正面攻击,1营攀登徒岩,担任一梯队,战斗到黑夜,全歼守敌。但激战中,1营政委牺牲,刘震被任命为该营政委。
第二天,部队又在庾家河与陕军发生激战。战斗中,刘震率部奋勇杀敌,结果,左手被子弹击中。
红25军两战打垮了陕军的连续追堵,胜利完成了入陕的战略转移。但是刘震新官上任,就第一次负了伤。由于身负重伤,不能跟随部队转战,只好把他留下来了。但他决不离队,一个人忍痛挨饿沿途乞讨,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追上了部队,又回到了1营。
(2)
1935年3月,红25军乘胜开辟了陕西洋县华田根据地。
陕军尾追而来,4月9日,红军在陕南一个叫九间房的地方伏击敌军。在战斗中,刘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结果一敌军官见一猛将冲上来,立即拨枪,刘震没来得及躲避,右颏被敌击伤,好在是手枪不如步枪的子弹穿透力强,结果子弹被几个牙齿抵挡,没有危及刘震的要害,只是却给他留了一个永久的伤痕,落下了一个“歪嘴子”,说话时嘴巴一歪一歪的。
刘震平时性情开朗,活泼乐观,说话也很风趣,结果,1营上下见着他,就喊:“歪嘴子政委!”
(3)
1935年夏,红军路过漫川关附近时,正向荆紫关前进的敌陕军警备1旅也赶到。红军虚晃一枪,又来了几天急行军,在陕西山阳县袁家沟口一带停下,布下了一个“口袋阵”。
当陕军警1旅急急追来时,谁知掉入了红军早就准备好的“口袋子”,枪炮声一响,敌兵被突然的打击惊呆了,混乱了,有的滚下马,有的东奔西跑,寻找藏身之地,企图夺路而逃,也有的往山上冲……刘震率3连冲到半山腰时,迎头遇到一伙使用手枪的家伙,战士们劈头盖顶就是一顿手榴弹,把他们压了下去,乘胜抓俘虏夺手枪。
激战中,刘震看到散兵中一个军官模样的敌兵,拼命往山下跑,急忙紧追而去。那家伙发现有人追击,就躲到河沟边一个大石头后面,然后回身频频射击。这样,两人枪来弹去,玩起了“捉迷藏”。可射来射去,刘震却出问题了,他的手枪里只剩一发子弹了,怎么办?他胆子大得很,眼睛一扫,趁着敌兵向枪里压子弹的一刹那,“嗖,嗖”几个箭步蹿上去,一下子抓住他,就扭打起来,结果,一个拼死挣扎,一个则牢牢扭住不放。刘震尽管身材高大,不料这个敌兵也不是个弱者,在生死的扭打中,敌兵竟然慢慢别过枪来,“砰——”开了一枪,一发子弹穿透了刘震的左臂。正当刘震全身无力、难以支持的紧急关头,营里的掌旗兵赶到,把旗杆下的铁旗脚对准敌兵的脑门狠狠地猛戳下去。敌兵嚎叫一声,手枪掉落了,刘震获救了。
原来,被戳死的这个敌兵是敌旅部的卫队长。刘震说:“难怪他力气这么大,我半天都扭不过他!”
此战敌警备1旅被一举全歼,连旅长也被活捉了。刘震只身奋勇追歼逃敌的故事也在部队传开了。刘震又伤了手臂,不久就愈合了。这是他第三次负伤。
(4)
1935年9月,长征中的红25军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与红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红25军编为军团的75师,辖223团和225团。刘震任225团政委,年仅20岁,团长郎献民。
此时,蒋介石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开始了,大军压境而来。为了打击南线孤立冒进之敌,军团长徐海东、副军团长刘志丹决定包围甘泉,调动延安之敌前来增援,在运动中歼敌,第一仗指向了劳山,战术又是“口袋阵”。75师负责扎“袋口”,待敌全部通过九沿山后,扎死“口袋”。
10月1日拂晓,敌110师从延安出动了。狡猾的敌人虽有防备,但却把红军设伏的地点“估错”了,当进入被伏击地时,还以为“出了龙潭虎穴”,放心大胆地将两路纵队改为四路纵队开进。结果,先头部队一到白土坡时,突然被堵住了前进之路。同时,红军骑兵团也出击,把他们的退路也断了,敌首尾受挫,遂向心靠拢。225团和其他伏击部队一齐从公路两侧山上猛烈冲击,各种火器一起开火,打得敌人乱成一团。
这一仗刘震和团长郎献民带领各营在敌阵中英勇冲杀,抓到五六百俘虏,缴获不少武器弹药。
劳山大捷后,徐海东决定继续包围甘泉,待南面之敌出援后,再在运动中打一个歼灭战。
果然不出所料,敌107师619团4个营北上增援甘泉。趁来敌立足未稳,徐海东立即命81师243团围攻甘泉,主力自王家坪一带向道佐铺开进,逼近榆林桥。
10月25日拂晓,75师、78师乘晨雾同时由东西两面向榆林桥守敌发起攻击。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攻占了周围所有高地。225团的任务是从河边隐蔽接敌,配合从山上往下的部队夹击榆林桥守敌。激战后,守敌大部被歼,唯有镇北敌团部和西头的敌军依托坚固的窑洞进行顽抗。
中午,军团长徐海东亲自指挥,刘震率1营为一个梯队,团长郎献民率2、3营为另一个梯队,攻打敌团部,但是这伙敌兵非常顽固,并且战斗力很强,225团几次猛冲都没有成功,顽敌的火力很猛,子弹像雨点一样打来,团长郎献民亲自率领战士冲锋,全部壮烈牺牲,刘震也接着上阵,在猛打猛冲中,也负了重伤,但战士们并不罢休,仍继续勇猛地往前攻打。在干部们的带领下,1营战士最后搭人梯爬上了顽敌据守的窑顶,从烟囱口往下扔手榴弹,结果,炸得敌兵哭爹喊娘。激战至傍晚,顽敌被全歼。
劳山之战,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刘震又一次新官上任后负伤——这是他第四次负伤,也是在战场上最后一次负伤。1936年4月,红223团扩编为73师,刘震调任73师政委。
(5)
在和平年代,刘震也有一次负伤的经历。
那是在“文革”中,他受尽林彪集团和“四人帮”的迫害。在一次批斗中,他的两根肋骨被打断,造成终身残疾,以后一直不能系腰带。
1973年5月复职后,他调沈阳军区工作,有一次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视察,他的老部下任茂如私下问他:
“1967年挨批斗后,把您弄到哪里去了?”
他很轻松地说:“劳动改造呗!”
任茂如问他:“被打得厉害不厉害?”
他说:“把我装在麻袋里,跌断两根肋骨。”
他的老部下听了心里很难过,他反而宽慰说:
“这都过去了,不要再提了。”
他豁达的胸怀,深深感动了他的部下们。
4智勇双全(1)
刘震在我军中以“善战”而出名,他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就显示出智勇双全的战斗品质。
(1)
1934年10月,红25军长征一开始,就遭到敌军的前堵后追。
11月26日,部队在河南方城县的独树镇附近遭敌“追剿队”突然袭击,因雨雪交加,能见度差,前卫部队发现敌人较迟,加之战士们的手指冻僵,一时拉不开枪栓,以致迎敌不力,被迫后撤。敌人乘机猛烈冲击,并从两翼实施包围,情况十分险恶。正在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赶到前线,指挥部队就地抵抗。
刘震和连长带领1连在被敌兵占领的段庄、马庄的正面抢占了一个小山头,堵住敌兵,掩护部队突围。敌人连续冲击了四次,都被一一打退。在第五次反冲击时,连长英勇牺牲,吴焕先政委命令刘震代理连长,指挥作战。刘震当即向全连动员说:
“这是关系到我军能否打进伏牛山和继续西进,也就是关系我军生死存亡的一仗,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吴政委的命令,打退敌人的进攻。”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反复冲杀,全连伤亡将近一半,只剩下40多个战士了,但还是始终坚守着阵地,决不后退一步。掩护任务完成后,他们奉命撤退,他说:“不能让一个伤员掉队丢下。”和战士们把全部伤员抬上。
在随后的转战中,刘震带头抬担架,连续抬了十几个日日夜夜,战士们戏称他为“担架连长”。刘震说:“这些在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伤员,如果因跟不上队伍而长眠在深山老林,那就是指挥员的过错。”
(2)
在指挥作战中,刘震有一个特点:善于使用突击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刘震为旅长的八路军4纵队4旅奉命改编为新四军4师10旅。
由于淮上反顽斗争的失利,部队减员严重,士气低沉,战斗力大为削弱。在日、伪、顽、匪夹击之下,10旅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严峻。
在此状况下,10旅当面之敌——国民党142师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