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_2 >

第2部分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_2-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关了一个多月。

  白色恐怖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和仇恨。

    画笔当武器D有个穿长褂的陌生人带着我走出警察局大门,我们后面还有两个持枪的警察尾随。乘车、走路、穿大街、过小巷,最后才到曹家渡一家南货店。老板在保单上盖了章,警察拿着它走了。我还没有来得及向老板表示感谢,就听见楼梯上的急促脚步声,还高喊“汤泽民”。

  我转头大惊:“赖羽朋!”

  我抱着他伤心地哭了,他当然也泪流满面。赖羽朋离开“集美”学校后就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学读书。一次大学生集会上,他听到《布尔乔亚》漫画的作者刚到上海就被无辜拘捕的消息。到处托人探听,才晓得“康德”就是我,于是求房东把我保出来。

  以后,我就挤住在他的小屋里。南货店老板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还为他画过一幅素描人像,表示感激。

  一间小房放了两张木板床。屋里堆满了各种书:文学、社会科学、杂志、讲义……精神食粮十分丰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读书乐,乐读书”,有书在手,足矣。

  赖羽朋订了一份《上海报》,上面常登漫画。赖羽朋又动员我去投稿。我画了一幅《望风而遁》,讽刺见人民大众狼狈逃窜的邪恶丑态。没过多久,赖羽朋拿着新出版的《上海报》,上面果然刊登了那幅漫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赖羽朋有许多青年朋友,常来斗室相聚。有时天南地北闲谈,有时交换读书心得,有时专题辩论……我总是专注地听着,从中吸取精髓。偶尔我还用刚到手的稿费,去附近买回生煎馒头,请大家美餐一顿。

  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活来源全靠漫画稿费收入。那样,当然只能节衣缩食,半温半饱。后来,白色恐怖日渐加剧,《大众文艺》被无理查封。我失去了珍贵的精神食粮,也失去了赖以活命的收入来源。

                画报社被封

  赖羽朋见我闷闷不乐,介绍我到杨树浦工厂区办的《画报》编辑部工作。没有工薪,只供三顿饭。这份工作只能埋头苦干,不能对人谈起。我当然守口如瓶。

  所谓编辑部,其实是在一间向北的小亭子间里,除了画具外,只有一张小木板床。负责人叶坚比我大几岁,独挑全部重担。我去了以后,他才减轻了负担。

  《画报》每月出版一期或两期,出版日期不定,版面只有一张小报那么大。每期要登四五幅漫画。漫画由我完成,所宣传的是武装夺取政权。评论、报道、通讯……文字编排全由叶坚掌管。

  最初几天,我仍住在赖羽朋家。早晚在路上奔波。后来,我和叶坚都感到往返费时太多,也不安全。叶坚便把他自己睡的小木板床让给我。就是刮风下雨,他也外出“打游击”。

  叶坚是个好心肠的兄长,常常带些干点让我早晚填肚子,还介绍我加入CY,是我的单线联系人。

  好景不长,我们设在工厂的印刷《画报》的暗室被密探发现。工部局派警察贴上了封条。《画报》停止出版。我失去了工作机会。叶坚立即为我在提篮桥的一条弄堂里找到可栖身的小亭子间,要我马上搬去住。他通知我,CY联系人叫李东平。解放后,我才发现当年的李东平是《渔光曲》导演蔡楚生的夫人,真名陈曼云。后来,联系人又换成“老夫子”。其实他很年轻,真名叫什么,我至今不知道。

               看话剧背电影

  凑巧我与沈叶沉住在同一条弄堂。他已改名沈西苓,在泰东书局负责橱窗装饰。沈曾留学日本攻读图案专业,似乎学以致用,我却感到大材小用。因为他在日本时还到有名的筑地小剧场实习过。他早把自己列入电影编导行列,只是等候机会上戏。

  沈西苓总是拉着我同去大道剧社看苏始排话剧。苏怡是大道剧社剧务部长兼导演,湖南省麻阳县人,比我整整大十岁。见我好学,便对我侃侃而谈。听他谈话时我非常专注,有时还写上几笔。他待我亲如兄长。

  苏怡在排练时,极富灵感,即兴冒出的火花让人叹服。有时,反应慢一点的演员不能马上领悟,他会耐心阐明含义。所有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苏伯”。

  我们相识在排练棚,相助在危难中。我们的友谊称得上肝胆相照。他多次向我伸出热情的双手,我之所以能迅速走进影人队伍,很大原因是他和沈西苓的鼎力襄助。

  除了看排练话剧,沈西苓又约我同进电影院。那时,上海已有好几处外国资本家操办的电影院,票价都很贵,我们没有经济能力进去看。提篮桥的虹口大戏院,建立于本世纪初,是西班牙商人用剥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建造起来的,偷工减料,设备简陋,票价比别的电影院低。当时规定,买一张门票可以不出电影院连看几场。我和沈西苓总是带着干粮进去,从第一场看到最后一场。长达十几小时反复看一部影片,对于我们人门极有帮助。

  我们总是把一部影片的镜头结构、转场方法、场景设计、对话内容、字幕处理、音乐起止、人物刻画……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交换心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断地看电影、背电影,我对电影有了初步了解。

                普罗美术

  许幸之和沈西苓计划成立时代美术社,他们邀我当发起人之一。这样,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不同的美术观点,了解世界美术流派。增加理论知识,进而用以指导实践,有助于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时代美术社社员在北四川路一家小咖啡馆碰过好几次头。大家都赞成许幸之和沈西苓提倡的“普罗美术”(即普罗列塔利亚美术——无产阶级美术),强调美术作品要表现劳动者,美术家要为劳动大众服务。

  时代美术社成立后,还举办了一次苏联美术图片展览。开幕那天,到了许多青年学生和美术界的朋友。他们都是业余美术爱好者。大家边看图片边交谈。有时两个人的问答变成了十来个人的集体讨论。学术空气很浓。

  鲁迅先生看了展览后,对我们的活动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希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许幸之趁势又开办了“小小美术讲座”。报名听课的人很多。我要求系统听讲,许幸之高兴地说:

  “来吧,我免收你的学费。”

  我上课时特别专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自觉进步极快。记得我的一幅木炭人体画,许幸之特别赏识。他是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他对我的器重,使我追求艺术的信心倍增。

                我办广告社

  我的CY联系人“老夫子”经常拿些宣传提纲要我定时绘成图画。我对他说:

  “你帮助我开家广告公司,对外承接业务,对内画自己的东西。”

  “老夫子”是位思想活跃的人物,当然支持。可是,钱从哪里来?

  想来想去,我只好去向大道剧社老板开口。听完我办广告公司的想法,他满口答应借钱给我。我把钱如数交在“老夫子”手里。他在老靶子路上租到一间两楼面街的屋子,又在楼下挂块牌子。广告公司算开张了。

  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想到叶坚离开时带我去过司徒慧敏家。他曾亲口对我说有事可以找他商量。征得“老夫子”同意,不但司徒慧敏请到了,而且能写会画的朱光也来了。朱光的毛笔字非常漂亮。

  我们的业务开展得顺利。附近的药店、商场、百货铺、书屋,都找我们布置。甚至工人读物,也要我们帮助设计封面、画插图。柯灵(当时叫高季琳)就有本书是我设计完成的。

  司徒慧敏的母亲很喜欢我,常叫司徒带我去她家改善生活。我也把老人当自己母亲敬重。我和司徒成了极亲密的朋友。我工作忙,没有时间去他家吃饭,司徒的妻子邓雪琼总是烧了好小菜,亲自送到广告公司楼上。

               田汉惜用写字台

  有个阴沉沉的傍晚,苏怡匆匆赶到我们楼上。进门就说:

  “你把台子收拾一下,田老大今晚要在这里写东西。”

  一会儿,田汉先生到了。我第一次见到他。他没有多说话,只是和我紧紧握手,表示信得过自己人。田汉把挟来的一个厚纸包打开,里面是一块钢板、一盒蜡纸、一支铁笔。他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停过刻写。我也没有睡觉。

  第二天清晨,他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我取出几块干点,冲了一杯糖水请他填肚。他风趣地说:“肚皮正在唱空城计。”一口气喝完了糖水,干点拿在手里边走边吃。时间对他,太宝贵了。

  几天后,苏怡才对我说:

  “那晚田汉刻的是《钟声》剧本。边印边分发给大家,晚上就在一所大学里演出。”

  田汉比我年长12岁,当时已是知名文人。他创作的刻苦,使我受到极大教益。相比之下,一表人才的朱光,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就不那么“闪光”。

               朱光惜钱不还

  朱光只比我大四五岁,一表人才,有学问,有主见,待人接物潇洒老练,我十分崇敬他。只是他有个习惯,我很不喜欢。朱光经常开口向我借钱,光借不还,而且再借时从不提前欠。我性格的一个特点是能容忍。他不提,我也视作他从未借过钱,甚至从不在司徒慧敏和“老夫子”面前提起。

  他每次开口,我都如数给他。日子久了,我也算不清他到底借了多少钱。

  不知是哪一天,朱光招呼也不打,就不来工作了。以后,朱光在我记忆中除了“借钱不还”以外,别的印象都淡薄了。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光在什么地方,我一无所知。1960年夏,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家楼下驶来一辆漂亮的小轿车。下来的正是朱光。他走进我家,洒脱不减当年,而且更有风度。原来,他不辞而别去了苏区,又辗转到延安。解放后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副省长等要职。因公来上海,特地安排几个钟头时间见见青年时的挚友。他亲自用车来接我和我妻子。赵丹夫妇和郑君里夫妇是自己去的。

  席间,朱光举杯严肃地说:

  “从前,我向晓丹借过许多钱,现在记不清,也还不清了。就用这杯酒聊表我还债的心意。”说罢,他一饮而尽。

  他的话简单,分量重。这时,我感到欣慰。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死里逃生进影坛






死里逃生进影坛

  1932年1月28日深夜,我刚入睡,忽然被强烈的枪炮声震醒。靠马路的窗玻璃哗哗响,仿佛楼房都在晃动。

  我一骨碌翻身下床,赤脚奔向窗口,只见不远处炮弹横飞,浓烟滚滚。我的住房正处在攻击目标之内……

  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一·二八”事变。

  我慌忙穿好衣服,悄悄下楼,小心翼翼地沿着屋檐往四川路桥方向移动。平生第一次冒着敌人的炮火死里逃生。

  四川路桥是日军重火力封锁线,也是我求生的必经之地。生与死的搏斗,就展现在过桥路上。胆战心惊到了桥头,我才停下脚步,镇静片刻,然后鼓足勇气飞奔过桥。速度之快,我自己也惊异。一直跑到公共租界,我才喘着大气慢慢平静下来。

  我朝法租界内的天一影片公司走去。我的好兄长苏怡在那里任编导,沈西苓是那里的布景师。我相信他们会救助我。

  苏怡一面大骂日本帝国主义,一面把我带到他的宿舍。沈西苓把钱送到我手里,关照我到附近小店包伙。宿、食两大问题,当场得到解决。

  我感到闲荡不是办法,便对沈西苓说:

  “我去摄影棚帮你画布景天片,不要邵老板一分钱,你可以腾出手做别的。”

  沈西苓当然欢迎。过了两三天,他才告诉我:“邵醉翁答应让试试。”

  苏怡反应快,跺着脚大吼:

  “邵醉翁怕你画不好,你就露点本事让他开开眼界!”

  从此,我涉足电影圈。

               布景挑选了我

  摄影棚里的生活,既新鲜,又艰苦。沈西苓正着手编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计划由“天一”拍摄。为了脱身,他再次向邵醉翁正式推荐我顶替他的布景设计职务。邵醉翁一口答应,并定下月薪40元。

  说心里话,几个月来,我在摄影棚里辛辛苦苦工作,虽然是帮沈西苓的忙,得益的却是邵老板。像我这样不取他分文的劳动力,当时上海滩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裘艺香导演新片《小女伶》,就是我担任布景设计。我主动与摄影师吴蔚云配合,避免临时返工。摄制组对我的创作成绩非常满意。邵醉翁主动将我的月薪增加到每月60元。

  这段时间,我精力充沛。拍戏之余,还画漫画继续投稿。有个叫陆小洛的记者,他到“天一”找沈西苓写稿。沈西苓忙于筹备《女性的呐喊》,挤不出时间落笔。在他的推荐下,陆小洛盯着我要稿。我便写了《导演狂想曲》,叙述一位自命绅士的电影导演,拼命追求一位有进步思想的女演员,结果话不投机碰了壁。写稿的同时,我还画了插图。

  陆小洛收到稿件,十分欣赏。他对我说:

  “我们的《电影艺术》本来只登有关电影的消息和评论。而你写的《导演狂想曲》不仅文艺性强,而且还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生活小说,我们决定连文字带插图全部刊登。”

  《电影艺术》创刊后,很受读者喜爱。司徒慧敏、沈西苓、夏衍、郑伯奇(小说家、剧作家,主编《世界画报》、《电影画报》、《新小说》等刊物)等都在《电影艺术》上发表过文章。可惜,《电影艺术》只出了4期就被无理查禁。

              《白金龙》的机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