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 >

第13部分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第13部分

小说: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墨客,他们的一句诗,半阕词,难道不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吗?这就是无古今。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今天我们的生命,我们才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

  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谓的不死不生,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我们所提倡的外在与世界随遇而安,尽可通畅,与内心的坚持,内心的清明互为表里。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在外在表面的随和中,才能够不动摇,因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道家并不是真正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一批仙人,去做着精神上的欢畅遨游,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画外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的对待死亡。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而我们现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对生死的旷达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谈笑论生死》。

  于丹《庄子心得》]08:谈笑论生死

   

  内容简介: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那么在生活中,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事物,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判断?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和感受到压力时会以轻生的方式寻求解脱?我们现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对生死的旷达?我们又如何才能看破生死?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

  [画外音]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而人生就像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撼。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那么,在生活中,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事物,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呢?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和感受到压力时,会以轻生的方式寻求解脱?我们又如何才能看破生死?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心得•;谈笑论生死》。

  今天我们说《庄子》里面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那他也不觉得说,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得很好,说有兄弟两个人,他们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上,两个人回家的时候,恰好忘记了看通知,就在停电梯的这一天,他们深夜才回,电梯已经不走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裹走到楼底下就非常发愁,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商量一下,说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开始爬楼。就开始爬,爬到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所以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20楼,然后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取。然后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又很轻松,互相说说笑笑的,继续往上爬。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抱怨指责了。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你也没有看通知啊,哥哥说我是看完了我给忘了,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两个人就懒得吵了,说安安静静地爬吧,怎么也得爬完,然后他们又很安静地爬了20层,终于到了家门口,站在80层楼梯口上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一看,想起了一件事,说钥匙忘在20楼里,在背包里。

  其实这是一个什么寓言呢?这说的就是人的一生。人在最早看到人生这条通道,我们假设它是80个年头的倒计时,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我们不畏艰险,从脚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爬到20岁的时候,这就是人走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认同规则了,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我们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啊,先把它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了温饱,有了社会的名分,回过头来我们再捡起梦想实现不迟。放下以后有这么一段轻松,大家很好,大家往前走。走着走着呢,人生随着越来越年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是到了兄弟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自己内心仓皇犹豫,所以吵吵闹闹,这样一路走上去。真正走到40岁,所谓年届不惑的时候,所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唐,互相扶持着再走,走到60岁沉默了,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珍惜的,让我们安顿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这个时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而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终于走到了80层。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还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它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20楼回不去了,这就是一条不归路。其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寓言,它说了我们这样的一生。

  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也许先要回到这样一生的倒述,我们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倒计时里,我们以什么样对生命的态度,去最终面对死亡。

  [画外音]庄子到楚国去,半路上看见一具骷髅。

  [配音]庄子:你是贪心而死的吗?你是亡国的时候,被刀剑砍死的吗?你是做了坏事,连累父母而自杀的吗?你是饿死的吗?你是冻死的吗?又或是你的春秋已尽,自然地躺在这里的呢?

  [画外音]天色已暗,庄子就以骷髅为枕,躺下睡着了。

  [配音]骷髅:唉,听到你白天所说的话,你好像是个辩士。你刚才所说的那些,都是人生的累赘,死了以后就没有那些东西了。死了以后没有君,没有臣,也没有春夏秋冬,舒舒服服地和天地混在一起。

  [画外音]庄子以这样一个离奇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庄子之所以对死亡旷达,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顺应,既然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么死亡还有什么可怕,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说这一生,我们大家作为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呢,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大家一起走完这一生很好。后来呢,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孔子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说你们三个人,这么好的手足兄弟,有一个人先走了,你们对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吗?那么子琴张和孟子反两个人就笑了,就问他说你真懂得什么是礼吗?子贡觉得很气愤就回去了,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的唱歌,你说他们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是我错了,他说本来他们都是一些心游世外的人,而我是一个拘泥世内的人,我怎么还派你去帮助做丧事呢?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地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于丹心语)。

  评论人:小眼睫毛 评论日期:2007…3…10 22:56

  《庄子》里面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子来生病了,那么子犁去看他,看见子来的妻子、儿女所有人都围在那儿,大哭着觉得子来马上不久人世,已经要死了。子犁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看着,然后就呵斥他的那些亲人,说你们都走得远远的,你们不要再打搅这样一个马上要有大变化的人。把他的亲人们都呵斥走了,子犁就问他,他说真伟大啊,天地造物,下面又会把你变成什么呢?是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还是把你变成虫子的手臂,不知道要把变成什么啊。那么子来就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开始跟他讲: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这四句话讲出了人生的一个历程,首先,大块载我以形,土地、天地之间造化,锻造出了我的生命,赋予我一个形体,这是我来到世界之初,但是有了这个生命,就要完成他的社会化,就要去穿越,所以叫做劳我以生。人的这一生没有不受劳苦的,在这样的劳顿中去进行穿越,这一辈子要受很多的磨砺,到了晚年叫做佚我以老,这个“佚”就是让我休息,它终于给了我一个晚年,让我可以悠悠闲闲地,可以去安享我的晚年,但是晚年的这个休息,也还是有限的,最后给我的安顿休息休息,叫做息我以死,它最后给我一个最大的休息,就是用死亡来成全我最后的安顿。这就是我一生的描述,所以子来说,我相信善待我生的,也一定会善待我死,我是怎么样被安排来这个世间走的,我还会好好地离开去。说完这个话以后呢,他就安安静静地睡去了。睡了一觉,再醒的时候清清醒醒,身上的大病都远远地走了,所以这个子来重新又复苏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说一个人,其实当他的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也许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被超越了。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庄子•;养生主》。这是《庄子》里的一句话,他说油脂啊,在那烧啊烧啊这个柴火,油脂烧完了,但是火仍然是照亮的,油脂是有形态的,但火光是一种光芒,人的身体,人的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有一些思想,仍然可以传承。所以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那么说到今天,应该说在物理寿命的延长上,今天这个时代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人到了老,闭不上眼的事情在心头纠缠的已经越来越多。庄子讲了这么多亲人的生死,自己的生死,了然穿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人生有形的一生里面,他对它的看法,可以有全然的不同,也就是说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油脂停留的长度。可以说人生这个形态,穿越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叛读跟它的质量是各不相同的,有限之生可以活出的快乐和它的解读永远不同。

  [画外音]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想要知死,先要懂得生。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三个人,在路过一个墙角的时候,看到了同样一个情景,就是一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阴湿了的雨迹,那么它一爬到潮湿的地方,梆,就掉下来了,然后这个蜘蛛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那个有雨湿的地方又掉下来了,如此一遍一遍周而复始。这三个人看过以后,每个人都在想到了自己的生命。第一个人想,说我看到这个蜘蛛,就照见了我自己,人的一生碌碌无为,一直周而复始,做着徒劳的这种努力,其实和这只蜘蛛是一样的,就是这样爬上来再掉下来。那么第二个人看了以后想到,说我看见蜘蛛这样爬,才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误区,我们只看到眼前,以为只有一条路,其实潮湿的那一片地方并不大,如果这个蜘蛛能横着爬,绕过那片潮湿,它很快就可以顺着干墙爬到更高的地方,所以我要让我的人生变得更聪明,有的时候人生需要绕路走。而第三个人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