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 >

第7部分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第7部分

小说: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人,其实庄子讲的这些寓言,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听的真正就是一些故事吗?有很多故事可能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小鹰,它从小就是跟鸡群长大的,主人把它放到鸡群里头从小一起给它养大了,它一直就认为自己是一只鸡,所以主人真正要放这只鹰的时候,怎么打,怎么骂,怎么给它吃的,诱惑它都不行,它就认为自己是鸡飞不起来,最后这个主人太失望了,他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把它扔了吧。把这只鹰带到了悬崖边,象一只鸡崽一样一撒手,垂直向悬崖底下掉下去。

  [画外音]掉下悬崖的雏鹰,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一只和鸡一起长大的小鹰还能不能恢复它雄鹰的本性?而这样的一个故事,又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重复上面,略)就在坠落的过程中,这只鹰扑棱扑棱翅膀,在没有坠地的时候,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悬崖坠落这样的一个高空的落差中,它的天性被恢复了,因为它知道它的翅膀是有用的,而过去你养育它的过程中,一直把它和鸡群喂在一起,没有用过它的翅膀,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于丹心语)。

  也就是说你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职业,让你用心去做,而不是用脑子去谋生,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获得过被激发的乐趣,你没有享受被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会被遮蔽了。也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爱情,如果不遇到他真正所爱的那个人,这个人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的,尽管他和其他人有家庭,生儿育女,过着寻常人眼中的一生,但是他的生命没有燃烧过,因为他没有遇对那个人。

  其实我们想一想,每一个是耶非耶,蝶耶庄耶,这一生的大寓言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这是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的一个命题,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吗?那么怎么样去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又教给我们一种认识你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个话庄子是假托了孔子的一段话。说孔子的学生颜回跟他讲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魏国,阻止暴虐的国君,他老师特别不屑一顾,说你别去了,像你去了以后,那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给杀了。颜回说那我总要出去做事,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臊,你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颜回就问他老师,说我们家可穷了,我已经长年没有吃到过肉了,我一直就过这苦日子,这算不算就是斋戒啊?老师就笑了,说这不算斋戒,不是指外在祭祀上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那颜回说什么是心的斋戒,孔子告诉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是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这段话虽然假托于孔子,但是是出自《庄子》。那么在庄子《人间世》里面,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有向外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个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情,比如说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有太多事情由于被安排好,所以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尝试,甚至没有挫折,所以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渔王的人,这个人在捕鱼上技能太强了,它在方圆几千里内,被称为是一个渔王,甚至是渔神。他自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跟从他出海,但是这三个孩子捕鱼的技能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比上他的父亲。所以他父亲特别沮丧,说为什么三个孩子为什么一个都不如我呢?后来有一位哲人去点拨他。他问这个渔王:他说你这三个孩子开始从事捕鱼是什么时候?他父亲说特别早,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有离开过渔船。然后又问他,说你这个孩子学习技艺都是跟你学的吗?渔王说从小我手把手地教他们,一丁点闪失都没有,我总是把我最高的决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然后这个人问了第三个问题,说那他们捕鱼的实践都在哪里?渔王说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不可能有闪失,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问完这三个问题,这位哲人就告诉他,你三个孩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一生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一生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而且说由于他们没有离开过你出去实习,他们并不知道由他们的坎坷和教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什么,他们手里拿到的是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其实这个故事,也适用于每个人的心。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经验,真的都是宝贵的吗?在今天我们老有一句话,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不走过那一段,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弯路呢?其实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于丹心语),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庄子始终保持着对自我清醒的审视,从物理意义上人生的状态到精神意义上人生的境界,他始终保有清醒的关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持一双灵魂的眼睛,这件事情没有别人可以做,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于人而迷失自己的心。如果保持有这样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那么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内心真正的愿望。

  在庄子的《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我们权且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我们今天真正解得开吗?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这样一个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象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这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就是一个行为艺术,而且他拿着的那个刀呢,是能够叮当响着,完全合着乐章的节拍,表现得非常从容漂亮,那头牛稀里哗啦解开了以后,如一摊泥委地,骨骼清晰,牛肉全都剥下去了。那么看的人必然大惊,说你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庖丁的解释,他说,臣之所好者,在乎道也,而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他说人如果有一个更高明的眼睛,我们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仅依凭技巧的话,三年之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它的骨骼了,是透过厚厚的牛皮和牛毛,我能够看到骨骼肌理的走向,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缝隙,而不再去硬碰,这样的话我就获得了一种效率,我就可以让它在我游刃有余的过程中,如泥委地。所以这个庖丁说,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良庖岁更其刀,割也;族庖月更其刀,折也《庄子•;养生主》。一个优秀的屠夫,他一整年才换一把刀子,因为他是在那儿割肉,他是在骨骼之间,顶多是斩断筋,他所遇到的都是柔软的东西,而族庖月更其刀,是折也。他说技术不高的屠夫,一个月就得换一把新刀,为什么,因为他在那儿砍骨头呢,如果老砍骨头,这刀自然就会坏了。这个庖丁非常骄傲地说,而我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是为什么呢?他自己说了一句很有奥妙的话,叫做以无厚入有间,他说我的刀本身就是薄的,并不厚,而骨骼之间是有缝隙的,我用不厚的刀准确地进入了缝隙,我又怎么会磨损呢?所以整整19年拿在手中的一把刀,还像新的一样。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画外音]像庖丁解牛那样,正确全面认清世界上的事物,是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但是于丹教授认为,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能够有自知之明,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做到有自知之明,而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呢?

  庄子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行为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真正内心里面的这种大道、大言、大仁、大廉、大勇,一切一切都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这种内敛于心被庄子说成叫做天府,一个人的心要象天府一样含住天地万物,而天府里有什么呢?还有两个字叫葆光,他说这个葆光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你内心保全一种大的光明,这种光明它是在天地万物都变化,比如说大海都上涨的时候,它水位也不上升,而大家都从这儿舀水,它的水位也不下降,你不知道它源头是哪里,但是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普照万物,这是一种内心的光芒,也就是说从认识你自己到发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历程,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天府,可以有一种葆光的能力,到这个时候,人就不以外在的事功,来论自己的能力了。大家都知道有名医扁鹊,华佗扁鹊是作为中国名医的代称,但是有一次魏王问扁鹊,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个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说,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们三个人中,我的医术最差。魏王说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俩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病都没显出征兆呢,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铲了,这个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是真正在给病人去除预先的病;那么他说我二哥呢,能治的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时,刚刚开始,他用医用药,就把病给压下去了。所以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这个病如果酝酿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所以他能治小病的名声,就流传于乡里,他说我为什么说我的技术最差呢?是因为我只能在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再出手,我能做的就是给人破脓血、动手术、敷药,看起来血淋淋这些事,都是我去做了,结果一做就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声就传遍天下。但你其实看看我们这三个人的阶段,防患于未然者最高,但天下不称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被人认为是治小病,名传乡里;到人生命垂委这时候才挽救人,怎么挽救他都有后遗症,这人都受损了,但是我却名传天下。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能评价一个人的质量,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于丹心语)。中国民间是有这样的说法,说有一家主人带着一个小猴和一个小驴在一起生活,这个小猴就很机灵,它就总在房上跳来跳去,那个主人就见了人就夸,说我的小猴太聪明了,后来小驴看它老受表扬,自己也很费劲,有一天终于踩着柴垛艰难地上了屋顶,结果一上屋顶就把主人的瓦给踩破了,结果被主人给拖下来暴打一顿,这个小驴一直就想我终于做了小猴的事情,为什么它要受表扬,而我要挨打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样的境遇,发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就是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刻意强调了社会通行的标准,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流行,是有一种潮流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庄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怎么样可以不流于俗呢?首先认清你内心的愿望,你真正在以你自己生命的方式善你自己吗?在今天可以说在一个媒介充分发达的时代里,流行的标准是很可怕的,流行是一种势力,这就像每一个人都会受广告的干扰,去决定自己购物的方向,流行是一种洗脑,流行可以告诉你,它未必是好的,但是你必须要从众,我们往往有一个概念的混同,认为流行就是时尚,但其实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而流行有时候就象流感一样,它只标志着一种数量,并不代表品质上的高级。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只有确立了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不强加而真正尊重,对于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每一个年龄的生活方式以他本来的样子,去让他发挥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整个《庄子》一个又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综观起来,站在当下,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都会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们能够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于丹《庄子心得》]05:本性与物性

   

  庄子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