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 >

第6部分

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第6部分

小说: 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在某一类产品上,哈佛大学的泰德·莱维特(TedLevitt)所提到的那种全球化是最有意思的。最明显的是用电池产生动力的产品,诸如相机、手表、袖珍型电子计算器等。这些都是日本人的天下。也就是说,日本的电子业支配着全球的市场。为什么这些产品能够风行全球呢?价格便宜当然是原因之一。成本大量降低具有竞争力,还有全球的销售网等等,都是原因,然而,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很多日本生产厂商在确定设计风格时,对整个铁三角地区主要市场,对居主导性消费团体的品位加以充分掌握。过去10多年来,款式的急剧改变已经对消费者进行了关于“时尚”的教育。如此,消费者便有办法根据标准决定自己的选择。

    然而,同样的这些电子公司,却对其他产品有着不同的战略。以立体音响为例,企业就根据不同地区的审美观和产品观念进货。欧洲人比较喜欢能够藏在柜子里,体积小,性能高的产品;美国人则喜欢能够摆在客厅或卧房里看起来像古代希腊石柱的大型扬声器。当然,地位较高的美国消费者也喜欢欧洲的款式,但这只占相当少的部分。而能够在全球大型家庭电器市场上(像厨房设备)经营成功的公司,都集中精力跟个别使用者建立密切的主动联系。而在需要附加安装的产品市场(空调、电梯)上生意兴隆的厂商则把其焦点放在设计师工程师和工会的互动上。再重复一遍,经营全球产品的战略各有巧妙不同。

    以款式取胜,而品牌价值极高的产品是全球市场里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古奇牌的皮包畅销全世界,而款式则各地全都一样。它们在各地营销的方式也可说是完全一样。它们主打目标是有着一定品位和嗜好的上层消费者。在美国、欧洲或日本并非每一个人都属于这样的一个层次。然而对购买这一产品的人而言,由于品位日益趋于一致的缘故,所以他们也称得上是与全球真正有品位的人同步流行的一员。而购买豪华轿车,像劳斯莱斯和奔驰的人,更是有一定的共性。这些车在销售战略上针对全球各地特定的买主。而日产、丰田或本田则不能这么做,日产等公司必须创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形象和营销方式,有效地跟美国的“德国车消费者”一争长短,日产的Infiniti、丰田的雷克萨斯和本田的阿库拉可以为例。真正全球皆用的产品是很少的。

    古奇VS可口可乐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对全球皆用的产品下定义必然有其狭隘性,而认为很多全球皆用的产品都是奢侈品,并不十分妥当,比如可口可乐和李维斯(Levis)牛仔裤等。然而,我们若进一步地考证,会发现情况是不一样的。就以可口可乐来说,在全球各地建立市场以前,公司方面要建立起相当完备的本地设施以配合地方的需求。

    市场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消费者的偏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定下来。在日本,人们传统上偏好的饮料是碳酸柠檬汽水。跟古奇牌皮具不一样,消费者的需求并不会把可口可乐“拉进”市场,因此可口可乐公司要自己打好根基把产品“推销”出去。今天,因为可口可乐把扎根工作完成得很好,所以它成了全球热门的品牌。但是它走的路线却跟人不一样:它的每一个市场都是经过长期的惨淡经营,才把整个企业系统根植于当地的。

第一部分《无国界的世界》 第二章无国界的管理(5)

    就古奇一类的产品而言,信息在世界各地的快速流通,刺激了上层消费者一致的需求。而消费对象则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对于产品而言,只有采取寸土必争的精神才能拓展需求。假如可口可乐要培养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只能一点一滴地培养。

    区分两种全球化产品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把你自己想成在免税商店里买东西。在这里,你就像到了沙漠里的绿洲,阻碍入门的国界已经没了。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产品就展现在你眼前的架子上。要买点什么好?你会不会想提着刚买好的一听可口可乐登上客机?不会的。但是,买个古奇的皮包如何?没问题。就某种意义而言,免税商店就是我们在一个无国界的环境下的生活方式的开路先锋,不管你在哪个国家,买同样的东西,就花同样的钱。没有因为关税或课税而涨价这回事。撇开当地的居家生活方式不谈,对采购团而言,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大致可算是一个无国界的环境。消费者的势力是由来自世界的信息和形象塑造的,而你对产品所做的选择也受其决定。你想要有设计师品牌的手提包,或锐步的运动鞋(这种运动鞋在韩国制造,而销售价格3倍于同一种类但却没有品牌的运动鞋),而在铁三角地区里,到处都有像你一样的消费者。

    基本上,做出要买古奇或锐步的选择是风尚之选。而由风尚带动的选择其信息与购买某种商品的信息是不同的。当你走进世界各地任何一家711便利店想买一听可乐时,你最后选择的那种可乐,可能是摆放它的架子离你较近,可能是它的价格比较便宜,也可能是店里正在搞促销活动。换句话说,你所做出的优先选择,是在当地可乐公司整个的企业系统影响之下完成。

    而像这样的企业系统,它的品质决定于下列各因素。公司是否有办法利用在别处所发展的融资技巧,或者有无办法充分利用运营上其他方面的协调效应——比方说,营销上所占的优势,或由集中生产带来的规模效益,如此等等。即便如此,消费者之所以会选购某公司的产品,还是要看前面所提到各种发挥作用的力量,是否在当地的市场上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公司是否有能力在当地的市场上变为羽翼丰满的本地者。

    而时尚产品项目,因其价格较高,买的人较少,所谓的本土化——在某个国家组合一个全面或接近全面性的事业,并非来得那么重要。但是,对于一般的产品项目,因为其价格低,购买的频率高,因此运用技巧上的本土化是极为重要的。对于这类产品,假如你没有把企业系统根植到每个主要市场,你就没办法在全球市场上出人头地。

    可口可乐在日本的饮料市场的占有率为70%,因为可口可乐不但花了不少时间,还投下资本增强全面性的各地运营能力,特别是它的直销力量和专属的自动售货机。这说穿了,就是可口可乐货车上的新瓶换空瓶过程,而不是批发商或代理商开车买卖可乐这回事。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进驻日本时,人们对其中复杂而又多层的分销系统无法理解。所以,它利用各地装瓶机器设备的资本重建其在美国行之多年的那种销售力量。这是一种重大而目标明确的固定投资,然而却物有所值。这为日本本土的销售游戏增加了一种新玩法。它不是在海外遥控取得这种成功的,而是通过直接在本地组建运营系统实现“本土化”。一旦其销售力量得以建立,一旦公司变成十足的本土化,便可通过同一个销售网络,带动可乐以外,像果汁、运动饮料、维生素饮料和罐装咖啡的销售。可以说,它想要销售什么,便能够大批大批地销出去。

    在日本跟可口可乐竞争的国内外公司,其在广告费用上投下的上千万美元,竟如同洒在沙漠上的小水滴一样。假如这些公司只在这方面拼命使劲,是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假如它们没有建立自己特有的本土化运营力量,是难以跟可口可乐匹敌的。

    一旦全球经营的成功是靠着每个市场的运营力量,那你就得跟每个市场上目标明确的竞争者打一系列的本地战。你一定得在那个市场变成真正的本土化才行。假如市场需要有一流的销售力量时,你就要有这方面的准备。假如竞争的主力放在代理商的支持上,你在这方面就要比别人强。假如一切都做得比别人强,你就有发挥的时候。还有,你也有机会将国内的市场游戏改写成对自己有利的规则。

第一部分《无国界的世界》 第二章无国界的管理(6)

    未能建立起强烈本土化的公司,很容易就把可口可乐与古奇的经营战略混在一起。好多领导全球的品牌公司常常大发牢骚说,他们的产品在日本市场吃了闭门羹。或者更令人费解地说,他们搞不懂为什么日本消费者不买他们的东西。因为他们的产品在世界各地都要比其竞争者卖得好。这些公司不用心去了解日本的分销制度与消费习惯,反而以为日本的市场本身出毛病,也不把时间花在日本当地的工厂与公司,却仍待在华盛顿的总公司,这就是问题所在。

    当然,并非全部都是如此,有好多品牌与公司的产品在日本的零售市场上相当抢眼。雀巢、舒适(Schick)、威娜、维克斯(Vicks)、斯科特(Scott)、德尔蒙(DelMonte)、卡夫(Kraft)、坎贝尔(Campbell)、联合利华(其Timotei洗发露在日本销售第一)、川宁(Twinings)、凯洛格(Kellogg)、博登(Borden)、拉古(Ragu)、奥斯卡·梅耶(OscarMeyer)、奇巧(Kitkat),还有其他一大堆品牌。这些品牌与产品在日本已是家家户户都晓得的名字,它们都已经本土化。

    而对销售工业产品的公司而言,本土化的过程常常是另外一种挑战。因为这些产品之所以会被选用,主要是要看其性能是否优秀。假如公司降低成本或增加生产力,便能有很好的机会在世界各地被接受。然而,即便如此,这些机器也不是凭空就能运转。这些公司必须建立起全面配套的本土化功能——工程、销售、安装、财务、服务等等——之后它们的产品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随着以上因素越来越重要,企业就有必要跟当地已经具备上述功能的公司建立起某种联系。

    金融业的“产品”有其独特之处。产品的国际化已经适用于机构投资者层次上,而在个人零售的层次上就比较少见,然而有好多零售的产品现在已经在海外产生,而所回收的钱常常是跨国投资的结果。真的,外汇交易、股市和其他交易品种上的种种便利已经使得金钱变成一种合法化的全球产品,关联经济的特征已经在大部分的金融市场里出现。

    由以上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这几类产品跟名贵品牌的产品,如古奇皮包,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在主要市场的本土化是其全球制胜之路。许多一流品位与喜好已在铁三角地区建立共识。然而,在好多情形里,创造全球性的产品是要针对每个主要市场的不同需求,而自己有能力了解并且回应顾客需求,建立相应的企业系统。

    小联合国式公司

    在全球化最早的年代里,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所指出的,事实上就是联合国模式的全球化。想要在铁三角地区扩张的企业,所做的无非是将母公司克隆到每个新开展业务的国家。假如这种情形奏效,他们就会创建小联合国式的、殖民式的子公司,把利益搜刮到母公司。母公司还是属于核心的主导力量。我们现在知道有些成功的公司,虽然只在几个国家开业,但对当地的介入却极为深入。因此,弗农的模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经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把着眼点放在竞争战略的全球化。由新的战略来看,假如你是一家欧洲医学电子仪器的制造厂商,就该到美国去跟通用电气一争长短,这样的话,它才不会杀过来,在我们的本土开战。然而,到了今天,推动企业全球化的压力主要并非来自于分散或竞争的要求,而是顾客的品位与需求。他们的需求已经全球化了,而满足顾客所求的固定成本已经飙升了。这正是我们必须实现全球化的原因。

    在已经无国界的环境下,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非是指通过发现投资的宝地来构筑良好的现金流,也不是说一路跟到你对手的巢穴,先发制人地将对手腰斩于他们本土市场里,更不是说在新的殖民领域里盲目地复制本来的企业系统,而是要十分注意为顾客制造价值,等距地对待不同市场的顾客群及其需求。首先一定要瞄准顾客,这是第一要务。顾客是让你进行全球化思考时的根据。

第一部分《无国界的世界》 第三章战略至上(1)

    “具有竞争力”这个词是这些日子以来,欧美国家经济决策部门最常挂在嘴边的。竞争力的恢复是广为使用的政治口号。随着1992年的到来和共同市场的统一,其中一个令人注意的焦点便是,欧洲企业有没有办法跟其全球性的对手相抗衡?在欧美两大洲,早在政治人物谈这个问题以前,企业界的主管就已绞尽脑汁了。他们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可以遵循的成功模式。其中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形不谈,这些人所找到的模式和研究的案例都是日本。

    对好多西方的企业主管人员而言,日本人在竞争战略上的成就提供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成功战略的标志乃是借着击败竞争对手,创造实质上的竞争优势。假如说要有世界级的制造成就才能打赢,你就是把整个工厂赔上去也要击倒对手;假如需要迅速开发产品,你就要马上动员实验室迎击;假如是要掌握分销渠道,你就要拿出一套合理的架构应战。不管应战的是何事,战略的目标就是在竞争中击倒对手。

    在把阵地输给日本人10年之后,欧美的企业主管总算好好地上了一课。这一课就像是行动指南,既清晰又令人信服。作为一种衡量绩效的标准,它也是很明确的,然而事情并非完全如此。

    想要在产品的制造与开发上或分销的渠道安排上打胜仗,是个好主意,但这并非“战略”的真正意义。一旦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击败对手,战略的运用无可避免要以“竞争”来界定一切。举个例子来说,假如因为竞争的结果,最近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种能够来切片、切块和泡咖啡的厨房电子小帮手,你最好也赶快推出同样的产品;假如大家都在削减制造成本的话,你也得大刀阔斧地来一番;假如别人纷纷打广告,那你就马上联系广告代理商吧!如果你采取紧盯别人的办法的话,对手是没办法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