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戴安娜-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估计只有约十个人参加了最后的仪式。这些人是她的弟弟斯宾塞伯爵、两个姐姐和她们的丈夫、威廉和亨利两位王子、戴安娜的母亲和戴安娜的管家。
就在伦敦街头数百万民众泪别王妃之际,已有许多人等候在庄园门口,等候在她回家的路上,迎接王妃的归来。他们有的早在星期五晚上就在这里举着蜡烛,举着条幅“戴安娜王妃,我们心中的皇后,回家安息吧”。
斯宾塞家族说,戴安娜下葬时身穿一件她几个星期前刚买的但从未穿过的黑色长袖,配有特蕾莎修女送的一串念珠。
在法国,人们前往发生车祸的地点阿尔玛广场,敬献写有悼词的鲜花。当葬礼在伦敦举行时,他们点燃花束中的蜡烛。在离象征塞纳河的铜像几百米处,孩子们来到英国驻法大使馆,把戴安娜的画像放在菊花、菖兰和玫瑰丛中,这个地方已被人们称作“戴安娜王妃广场”。
在旧金山,14,000余人手持蜡烛,在城市中游行向戴安娜致意,为了感谢她为艾滋病人所做的大量慈善工作。游行队伍始终是沉默无声的,直到耳边结束埃尔顿·约翰哀婉动人的歌曲《风中之烛》。组织者琼斯说:“我们这些艾滋病毒携带者,在这个最黯淡无光的日子,和她的人民一起哭悼,我们怀念她的勇气,她的勇气给我们带来生存的力量。她那张在医院中用不戴手套的双手拥抱一个濒死艾滋病患者的照片传遍了整个世界。这种简单而深沉的同情爱心照亮世界,使世界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
在洛杉矶,艾滋病组织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烛光悼念活动,整个垒球场变成了泪水的海洋。
波斯尼亚的地雷受害人举行悼念,感谢戴安娜上个月的人道主义访问使他们的国家饱受地雷折磨的人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帮助。一位40岁的受害者说:“我总觉得似乎不是戴安娜去世而是我家中的亲人去世了。我非常想念她。”
在安哥拉也是如此,那些地雷受害者希望政府能像戴安娜一样关心他们。戴安娜最近访问安哥拉的照片使世界将反杀伤性地雷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饱受战火之苦的北爱尔兰,王妃的死使一直交火的爱尔兰天主教和亲英清教徒联合了起来为她志哀。
善良的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位美丽善良的王妃,记住她给这个世界的冲击,记住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对于戴安娜的死,经历此事件的人5年后仍记忆犹新。在戴安娜香消玉陨5周年之际,2002年8月31日,人民网的驻英国记者史宗星作了一系列采访,人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事故发生后的情形。
安德鲁·梅塞尔(BBC记者、戴安娜去世当夜值班编辑):大约深夜12点30分,我接到驻法国记者打来的电话,说戴安娜遭遇车祸受了重伤。我惊呆了。这么大的事情,我们必须赶写一篇新闻稿,还得去找播音员。那会儿,我们还没得到白金汉宫的反应,也没有来自英国驻法使馆的消息,但我预感到事情不妙。后来,我们从尼古拉斯·威彻尔那儿得到戴安娜已经去世的消息,威彻尔当时正陪罗宾·库克大臣在国外旅游。很特别的是,当我们最终证实戴安娜已经去世的时候,办公室里安静极了,整个晚上,弥漫着一种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安静。大家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在那举国悲痛的时刻,我只是觉得她刚刚找到自己的幸福,刚刚开始新的生活,而这一切突然间就消失了,这是很残酷的。对我个人来说,那个夜晚是我在BBC新闻部度过的最不寻常的一个夜晚,甚至超过了“9·11”事件发生的那一天。
米歇尔·沃勒(单身母亲):那年,我女儿莎琳只有4岁,她嚷嚷着要去伦敦参加戴安娜的葬礼。我们去了,在威斯敏斯特的大街上露宿了3个夜晚,莎琳也成了当时惟一在外露宿超过一夜的孩子。人们对戴安娜的那份感情是不可思议的,就像突然失去了一位亲近的家人一样。戴安娜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人。她有信仰,她做的很多事对我们普通人是意味深长的。那几天,我们在伦敦街头结识了许多朋友,有的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我们现在有了两位患艾滋病的小朋友,我和莎琳尽力给他们一些温暖。这是我们从戴安娜身上学到的。
帕斯卡尔·阿瑞特(伦敦市中心街道清理公司总经理):戴安娜的葬礼对每个人的道德水准都是个测试。那些日子,数百万人涌向伦敦街头,交通、食宿一时都成了大问题。我们曾估计可能会乱套,但是没有。我认识的一位78岁的老军官和他的老伴,一连好几天自愿在食品摊上帮忙。当时,买食品饮料需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但秩序井然。数十万人在街头露宿了两三天,留下了许多垃圾,葬礼后的清理工作量非常大。我指挥了市中心的清理工作,连续三天两夜没回家睡觉。我们并没有号召谁来帮忙,但一下子冒出来大批志愿者。大家都想多干点活,都想做点特殊的事情纪念戴安娜,也借以平静自己的心情。这些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第九章 自古红颜多薄命五、英伦玫瑰所留下的
再会吧!黑夜中最璀璨的星辰,
静静的,在暗郁的晚上绽放光芒,
再会吧!黑夜中最绚丽的星辰,
幽幽的,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
没有激昂,没有高呼,
只有温柔低语,向着痛苦卑微。
埃尔顿·约翰泪流满面地在钢琴前自弹自唱《风中之烛》:
你在我心中
就像那风中的烛火……
你的烛光熄灭已久
而你的事迹永远存留……
多少人怀念你的爱心,
远出你知道的数倍。
戴安娜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坎坎坷坷。风中的烛火熄灭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她的一生,一直在苦苦寻找爱的归宿。戴安娜的生命中出现过不止一个男人。
最早的一个是英国王储,她的前夫,查尔斯王子———英国王室选妃第一个条件是处女。
后来,在寂寞空闺中,她的马术教练休伊特趁虚而入,结果这个无耻的男人,为了经济上的因素,竟然把他们两个的关系,写来卖钱。
从此,戴安娜的情路,就一直风雨不断:旧汽车商人吉尔贝与她的电话幽会被录音,跟橄榄球队队长卡林坠入爱河,古董商奥利弗变成了入幕之宾,属意中的足球明星竟不顾情面地拒绝了戴安娜的邀约……
这些人有共同的特质:对她能够态度卑下,把她宠得如同掌上明珠,随时等候她的召唤,细心体贴……,只不过,他们大都是有妇之夫。
最为令人痛心的是,戴安娜正在被她往昔眷恋的情人们逐渐出卖,爱情一次又一次地跪倒在金钱的脚下。
持有戴安娜64封情书的休伊特对英国《世界新闻报》说:“给我1000万,全都归你……这些信可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历史绝无仅有的———王室成员给在外打仗的士兵写的情书。”
她做过很多善事。
1997年1月,她曾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非洲安哥拉之旅,亲自踏进地雷区视察,为全世界七万多名因误踩地雷丧生和致残的无辜者鸣不平,呼吁全社会重视遗留地雷问题。
她关心艾兹病患者,她把一个患艾兹病的孩子抱在怀里的照片曾使无数人为之震撼。她为贫困者募捐,她尽力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
她至少参与了150项慈善活动,并且是不下100个慈善机构的赞助人或主席。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她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英国特别大使”,向全世界缺乏关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她的神话与传媒密不可分。
她无疑是全世界曝光频率最高的女人,无论是在她生活的英国,还是在遥远的非洲,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每天都能从数十种报纸、杂志或电视频道上看到她。她那精致得近乎完美的笑容成了英国的象征,远比她背后的王室更为世人所熟悉。
她的美丽高贵,令人望尘莫及。
她把美丽与时装结合在一起,让世人眼花缭乱。时装界公认,她毋庸置疑地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连她那个典型的发式,也被命名为戴安娜式。
曾有一本杂志报道过,她每星期用于购买服饰的钱,大约要4000英镑。她穿过的每一件时装都高贵、华丽、独一无二;她的发型和妆容永远一丝不苟恰到好处;她从头到脚的每一件行头,都不是平民百姓所能问津。
但是她并不幸福。
她没有爱。连最平凡最贫困的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她没有,而爱却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
她为传媒带来巨大利润。
登有她照片和逸闻的报刊总是抢手的,所以那些狗仔队连死都不放过她。在这个高举个人隐私旗帜的时代相对的恰恰是个人隐私的被侵犯。传媒津津乐道她的真真假假的花边新闻,读者也兴趣不减地买着关于她的小报。大家在满足欲望和热爱她的同时,忘记了她也是女人,一个没有幸福的女人。
就在即将找到幸福的时刻,生命烛光骤然熄灭。
世界的哀悼。
世界的沉思。
为什么女人要活得这么完美而伟大?为什么要她无私无我?这种期待与幻想,是不是才是害死戴安娜,害惨了女人的酷刑枷锁?
一方面因为被注目,而得到了自信;另一方面,却因被偷窥,而丧失了自我。
当她已回复到一个没有婚姻羁绊的自由之身时,为什么人们也无法淡然地去面对她的情与欲、灵与肉的盘根错节的人类本性?
人们是在为戴安娜伤悲,还是为他/她们失去的这一个偶像而伤悲,为他/她们自己并不意识到的残酷的善良或善良的残酷而伤悲。
在媒体和大众的眼里,戴安娜曾经被塑造成一位不守妇道、奢华淫逸的罪人,转眼成为一位充满魅力、美丽动人、坚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努力奉献,因而备受赞扬的人民的王妃。
立足在这些基础上,那些在媒体上看过戴安娜的人,便自然地形成了与戴安娜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都是从看的人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戴安娜的角度来看。
事实上,人们对于戴安娜的喜爱,难道是因为她的完美、伟大?还是,因为我们在她身上也看到了自身的情欲、灵肉的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
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不但在想像上,也在真实上;但在人们的看待上,即使在自己的亲人及戴安娜自己,都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某些缺陷,例如暴食、不稳定的情绪,以及情欲的需求;因此,不但她亲弟弟斯宾塞伯爵要强调说,戴安娜是一位无私无我的人,连戴安娜本人对此都必须不断地回避自我的弱点,尤其是媒体的采访。
我们本来就是不完美,事实上,戴安娜不是因为完美而伟大,因为不完美,让人了解她的脆弱。她的承受是那么有限,她的缺陷,无关是非善恶,却让她变成了更真正的人,而让人们爱慕这种人性之美,却也同时接纳了人性的脆弱及其有限。
死亡犹如头上的光环,就像遇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一样———肯尼迪生前受欢迎的程度肯定不如他死后。
戴安娜已死了,但她曾面临的问题还活着:她的灵魂安息了,她身后的这个世界还在焦躁不安。
的确,“死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些问题并不会因她之死而消失,也不会因她之死的反思而消失,我们必须活着、思考和选择。
第十章 永恒的魅力一、美丽秘诀
自从成为威尔士王妃的候选人以来,世界各地的报刊电视争相报道她的美丽。她的美,不容忽视,几乎完美无瑕,这正是戴安娜受到热烈欢迎的法宝之一。她的美,固然天生丽质,更多是后天的修饰和保养。她每月到美容院做保养,保持皮肤的洁净、滋润。
跟一般女士相比,戴安娜的化妆问题难度比较高,她经常要在电视或者舞台的强光下出现,化妆不能脱落。不管在纽约的寒风中,还是在沙特阿拉伯的烈日下,戴安娜都必须时刻保持一脸清新亮丽的风采。
戴安娜的化妆非常考究,因为她经常要在电视上或强光下出现,不能在任何细小部位出现瑕疵,要永远光鲜艳丽,不让观众失望。除了化妆技巧,还要善择化妆品。她用雅诗兰黛透明粉底,她的化妆师认为这种粉底与戴安娜的肌肤吻合,形成天然妆容,自然清新不脱落。
她的美丽,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独到的方法。
戴安娜接受英国著名化妆师巴巴拉·戴利的建议,用桃褐色腮红,突出颊骨;用蓝色眼线液和眼影,将一双蓝眼睛衬托得更加碧蓝、动人。查尔斯常常责怪戴安娜没有努力增长智慧,却花太多的时间在容貌上,她应该多读些书,多做一些有益的交谈。事实上,戴安娜光彩亮丽的形象,已经获得公众的爱慕。这是她赢得独立和权力的最有力的武器。
眼部护理:定期做眼膜,避免出现眼袋和黑眼圈。
眼尾护理:CACI电脑科技去除鱼尾纹。脸部衰老的先兆是鱼尾纹的出现,戴安娜深谙此道,早在90年代就开始做一种名为CACI的方法去除眼部细纹的疗程。利用它使眼部四周光滑,眼睛看上去更有神采。
鼻子化妆法:在鼻翼的两侧打暗影,使鼻子显得小一点。
头发护理:每星期护理4次。据戴安娜王妃的发型师桑姆讲,戴安娜对头发绝对是一丝不苟的,她平时每星期做4次发根按摩和发质护理。
脸部护理:戴安娜每月定期到珍妮·费德开的美容沙龙做保养,肌肤细腻的诀窍是保持清洁、滋润,不须过度护理。
颈部护理:维生素E护理嗜喱防止颈部衰老。另一个让人知道年龄秘密的部位是颈部。欧洲女性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