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苏东坡传 >

第27部分

苏东坡传-第27部分

小说: 苏东坡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
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
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
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
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
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
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
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
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
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
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
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
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
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
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板。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
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
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
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
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
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
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
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
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魁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
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
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
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
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
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
    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
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
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
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
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
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
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
    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
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
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
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大约和写这两篇小赋同时,苏东坡又写了一篇短短的月下游记。一天夜里他不
能入睡,起来在承天寺月下漫步,承天寺离临皋亭很近。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
忽之感而已。这篇游记现在已然成了散文名作,因其即兴偶感之美,颇为人所喜爱。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一O 八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送至
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
拍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篇小品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
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
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他究竟怎样陶
冶出此种恬适的心境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丹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
心的自律。人在能获得心的宁静之前(心情宁静便是佛学上之所谓解脱),必须克
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
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
到心情的宁静?有印度的瑜珈术,有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
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
至发现长生不死的丹药。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常生之术十分着迷。人身的
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
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身体
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修炼得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所谓长寿秘诀,包括很多因素与目的,以及瑜珈、佛道,及中国医学传统的要
素。长寿的目的包括身心两方面。在身体方面,其目的在求容光焕发的健康、体格
精力的强壮,以及祛除缠绵的瘤疾;精神方面,在于求取心灵和情绪的稳定以及灵
魂元气的放发。再加上朴质的生活,某些中药的辅助,便可返老还童,享受长寿,
这些,在道家看来,就与长生术在不知不觉中融合起来。简单说,这种方法在中国
叫做“养生术”或是“炼丹”。所寻求的丹,是内外兼指。“内丹”,按照道教的
办法,是练肚脐以下部位;“外丹”是中国炼丹家所寻求的一种长生不死之药,一
旦得到手而服用之,便可骑鹤升天。外丹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汞的合金。在这一点上,
长寿术和炼金术却混而为一了,完全与欧洲的炼金术相似。当然,对一个哲学家而
言,人若高寿而健康,又有黄金花费,到天堂去反到成为次要。因为还有什么要请
求上帝的呢?
    苏东坡的弟弟子由练瑜珈术倒走在他前面,根据子由自己的话,是在神宗熙宁
二年(一O 六九),他从一个道士学的,这个道士是给苏东坡的次子看病,方法是
吹“神”入腹。子由到淮扬送兄长到黄州时,苏东坡发现弟弟外貌上元气焕发。子
由在童年时夏天肠胃消化不好,秋天咳嗽,吃药不见效。现在他说练瑜珈气功和定
力,病都好了。苏东坡到了黄州,除去研读佛经之外,他也在一家道士观里闭关七
七四十九天,由元丰三年冬至开始。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可以看出,他大部分
时间都练习打坐。他在天庆观深居不出则是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这种功夫反倒在
道家中发展得更高深,其实是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苏东坡同时给武昌太守写信,
向他请教炼朱砂的方子。在他写的一首诗里,他说在临皋堂里已经辟室一间,设有
炉火,以备炼丹之用。
    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
    安道软朱砂膏,某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
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腹脐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
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此外又有事须少俭啬……
    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
悦神度日,宾(广西宾州,王巩今居此)去桂不甚远,朱砂差易致。或为置数两,
因寄及。稍难即罢,非急用也。穷荒之中恐有一奇事,但以冷眼阴求之。大抵道士
非金丹不能羽化,而丹材多在南荒。故葛稚川(葛洪)求峋楼令,竟化于廉州,不
可不留意也。陈噪一月前直往宿州见子由,亦粗传要妙。云非久当来此。此人不唯
有道术,其与人有情义。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某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
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人也?
    印度瑜珈术功夫及其理论何以中国道家比中国佛家反易于吸收?其理亦至为简
单。诚然,中国佛教中亦有禅宗一派,专下打坐功夫,为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哲学
之混合。不过,实由中国道教先有自然之基础,才能吸收瑜珈之要义。道家之特点
在于重视自然的冥想沉思,重视由清心寡欲以求心神的宁静,尤其重视由修炼以求
长生不老。在庄子《南华经》里,我们发现有几个词语,劝人凝神沉思,甚至于凝
思内观,这显然是印度教的特性。即便我们退一步,承认这是后人窜改的,但此种
窜改至晚已是在第三或第四世纪了。
    在其他宗教里,再没有把宗教和身体锻炼结合得那么密切的。炼瑜珈术时,由
于控制身心,就导人入于宗教的神秘体会。其领域由控制反射和不随意肌,进而叩
精神能力较深的境界。其益处为身心两面。由于采取身体的某种姿势式与呼吸的控
制,再继之以冥坐,瑜珈术的修炼者可以达到对宇宙巨大物体遗忘的心境,最后修
炼者则达到物我两忘完全无思想的真空境界,其特点是恍惚出神的喜悦。修炼者承
认此种喜悦的空虚状态只是暂时的,除非死亡才能继续;不过,这种恍惚的喜悦感
确实是舒服,使练此功夫的人都愿尽量享受。现代练瑜珈术的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承
认他们获得的身体健康、心清宁静,与情绪的均衡,都非以前梦想之所及。中国的
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珈,称之为“打坐”,或“静坐”、“内省”、“冥思”,或
是其他佛道两家的名称。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式,如“孔雀姿”、“鱼姿”,
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式为满足,这
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珈的贡献。
    一般而论, 我们在此并非对练习瑜珈术感到兴趣, 只是对苏东坡在元丰六年
(一O 八三)详细说明的瑜珈术练习有些好奇而已。那时,他对佛经道藏已然大量
吸收,而且时常和僧道朋友们讨论。以他弟弟为法,他开始练气功和身心控制。对
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想法,他并不认真,但是即便没法得到,但对获得身体健康与心
情宁静,他总是喜欢。须要知道的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在实际和理论上,都和
西洋不同。按中国人的看法,人不应当浪费精力去打球追球,因其正好与中国人的
养生之道相违反,中国人的养生是“保存精力”。而瑜珈对身心卫生的方法最适合
中国文人,因瑜珈的精义是休息,是有计划的、自己感觉得到的休息。不但规定在
固定时间停止呼吸,并且身体采取休息的姿式,并且还要消灭静坐在臂椅中时头脑
里自然的活动。练习瑜珈全部的努力,可以用简单而非专门的术语描写为——在于
努力少思索,以至一无所思。最后这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
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
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儿,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
后达到恍惚出神的愉快境界。
    瑜珈的特点是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气的吸入。
这时胃中轻灵无负担,浑身处于一完全放松的姿式,深深的呼吸,身体则保持于非
常容易得到氧气的状态,而同时并不消耗同等量的精力,而别的运动则不然,所以
说养生之道再没有如此理想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如果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在家中练这种功夫,人的头脑可以锐敏到感觉出自身内在的生理功能的活动。因为
在最后阶段,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为微妙的阶段,
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两个思想之间那段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
思,而能觉察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个阶
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释。一种解释是个人的灵魂与世界灵魂完全的融合,
这正是印度教修炼的目标。但是,不管人对宗教的看法如何,瑜珈术使人获得的心
境,虽然与睡眠和自我暗示状态相似,还是不同于此等状态,因为心灵还保持完全
的自觉和反射的控制,而且瑜珈术的修炼者分明记得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一切活动。
    苏东坡在描写自己的修炼时,他发现瑜珈术有很多明确的特点。他控制呼吸,
似乎是脉搏跳动五次算呼吸的一周期。吸,停,呼的比率是一:二:二。停止呼吸
最长的时间是“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闹得二十余息也”,照印度的标准,较低
的限制,是大约一百四十四秒。像一般瑜珈的修炼者一样,他计算他的呼吸周期,
也和他们一样,他自称在控制呼吸时(吞吐比例规则)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动而规律。
在集中注意力时,他也是凝神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