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遇,友情如故。
有的人不忙不快乐,苏东坡就是这一型。那时陕西旱象出现。已经好久不雨,
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者的职责。
苏东坡突然活动起来。心想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不然神不会发怒。现在若不
立刻下雨,黎民百姓就要身蒙其害了。苏东坡现在要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向神明呈
递。在这方面,他是万无一失的。他现在准备立即在神明之前,以他那雄辩滔滔的
奇才,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在渭水以南,有一道高大的山脉,通常称之为秦岭,而秦岭上最为人所知、最
高、最雄伟的山峰,叫太白峰。太白山上一个道士庙前面,有一个小池塘,雨神龙
王就住在其中,这个龙王可以化身为各种小鱼。苏东坡就要到那个道士庙里去求雨。
他为农人求雨,但是也像一个高明的律师一样,他想办法教龙王明白天旱对龙王也
没有好处。在奉承了几句话之后,他在那篇祈雨文里说:“乃者自冬祖春,雨雪不
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五起。
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
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
其局以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由太白山下来之后,他继续游历各处,特别是上次漏过的名胜。在当月十一日,
他曾求过雨,回到城里,十六日,曾下小雨,但是对庄稼则嫌不足,农民也不满意。
他研求原因。人告诉他在太白山的祈求并不是无效,但是神由宋朝一个皇帝封为侯
爵之后,再去祈求便不再灵验。苏东坡在唐书上一查,发现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
为公爵的。山神实际上是降低了爵位,大概因此颇不高兴。苏东坡立刻为县官向皇
上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他又与太守斋戒沐浴,派特使敬
告神灵,说他们已为神求得更高的封号,又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
十九日,苏东坡出城去迎“龙水”。全乡下人人振奋,因为这次的成功是他们
极为关怀的事。乡间早已来了好几千人,当地十分热闹,在“龙水”未到时,已然
阴云密布,天空昏黑。老百姓等了好久,雨硬是不肯下。苏东坡又进城去,陪同宋
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
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到了城里,他
祷告乌云的诗里有:“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疆以祷祈,对龙揪而
恳望,优愿明灵敷感。”祷告已毕,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他俩走到郊区,忽然来
了一阵冷风。旗帜和长枪上的缨子都在风中猛烈飘动。天上乌云下降,犹如一群野
马。远处雷声隆隆。正在此时,一盆“龙水”到来。苏东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龙
水”,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随即念了一篇祈雨文,这篇祈雨文和其
它的祭文至少还保存于他的文集里。仿佛是有求必应,暴雨降落,乡间各地,普沾
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小麦、玉蜀黍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
现在欢声遍野,但是最快乐的人却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
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这篇文章是选
苏东坡文章给学生读时,常选的一篇,因为文笔简练,很能代表苏文的特性,又足
以代表他与民同乐的精神。
这件事之后,太白山的山神也升了官,又由皇帝封为公爵。苏东坡和宋太守为
此事再度上太白山,向神致谢,又向神道贺。次年七月,又有大旱,这次求雨,却
不灵验。苏东坡失望之余,到幡溪求姜太公的神灵。姜太公的神灵直到今天还是受
老百姓信仰的。姜太公在周文王时是个贤德有智慧的隐士,据稗官野史上说,他用
直钩在水面三尺之上垂着钓鱼。据传说他心肠好人公正,鱼若从水中跳出三尺吞他
的饵,那是鱼自己的过错。普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此意。
苏东坡此次向姜太公求雨是否应验,并无记载。但是不管信仰什么神,信佛也
罢,信一棵得道的老树桩子也罢,这并不是怀疑祷告不灵的理由。祷告不灵永远无
法证明,因为根据佛经,若出什么毛病,总是祷告的人不对,普通是他的信心不足,
所谓“诚则灵”,便是此意。所有的神都必须要显出灵验,否则便无人肯信了。再
者,祷告也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祷告,或是具有祷告的那种虔诚态度,毕竟是很
重要的;至于是否灵验,那倒在其次。
无论如何,后来苏东坡做其他各县的太守,只要事有必要,他还是继续祷告。
他知道他的此种行动是正当无疑的。他也就相信神明必然会竭其所能为人消灾造福。
因为,倘若明理是人性最高的本性,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会听从劝告,也会服
理。但是在苏东坡几篇论到天灾的奏折里,他也按照中国的传统指出来,朝廷若不
废除暴政以苏民困,向神明祷告也无用处。这就是中国凭常识形成的宗教,这种看
法就使中国古籍上有“尽人事,听天命”的说法。在知道了中国人所有的愚蠢行为
之后,这种谚语又让我重新相信中国人毕竟是伟大的思想家。
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
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说他是火性并无不当,
因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
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这个跳动飞舞的火苗,据说曾经两度和邪魔外祟争辩。因为他深信,不但是神
灵,即使是妖魔鬼怪,也得对他那义正词严的攻击要顺服,所以他有所恃而无恐。
他痛恨一切悻乎情理的事,甚至妖魔鬼怪也得对他的所作所为,要能判别何者为是
何者为非。妖魔等物也许有时会遗忘或分辨不清,可是在苏东坡的雄辩口才之下,
他们就会自见其行为的愚蠢,也得立即罢手。
有一次,他在从凤翔回京都的路上,正顺着一条山路行走,经过白华山。侍从
之中一个人忽然中邪,在路上就把衣裳一件一件脱下来,直到脱了个精光。苏东坡
吩咐人勉强给他穿上,把他缚起来,但是衣裳又掉了下来。大家都说一定触怒了山
神,那个兵才中了邪。苏东坡走到庙里,向山神说道:
某昔之去无祈,今之回也无祷。特以道出祠而不敢不谒而已。随行一兵狂发遇
祟。而居人日:“神之怒也”,未知其果然否。此一小人如蚁虱耳,何足以烦神之
威灵哉。纵此人有隐恶,则不可知。不然人其懈怠失礼或盗服御饮等小罪尔,何足
责也,当置之度外。窃谓兵镇之重,所隶甚广,其间强有力富贵者盖有公为奸意,
神不敢于彼示其威灵,而乃加怒于一卒,无乃不可乎?某小官一人病则一事缺,愿
恕之可乎?非某愚,其谅神不闻此言。
祷告完毕,苏东坡刚一离开那所山神庙,一阵山风猛向他脸上扑来,转眼之间,
风势愈狂,竟尔飞沙走石,行人无法睁眼。苏东坡对侍从说:“难道神还余怒未息?
我不怕他。”他继续在前走,狂风越发厉害。这时只有一个侍从携带他随身的行李
在后面跟随,别人和马匹都正在想法避风,因为觉得实在无法前进。有人告诉他回
庙去向山神求饶。苏东坡回答说:“吾命由天帝掌握,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他。
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他能奈我何?”然后,风逐渐减低,终于刮完,并无事故发
生,那个兵也清醒过来。
苏东坡对自己有急智和看不见的精灵相斗,坚具信心。有一次,他和一个邪魔
力争不让。那是此后数年,他在京师身为高官之时,他的二儿媳妇(是欧阳修的孙
女)一天晚上也中了邪,是在产后。年轻的儿媳妇以一老姐的声音向周围的人说:
“我名清,姓王,因为阴魂不散,在这一带做鬼多年。”苏东坡对儿媳妇说:“我
不怕鬼。再说,京都有好多驱鬼除妖的道士,他们也会把你赶跑的。不要不识相。
显然是你糊涂愚蠢才送了命,现在既然已死,还想闹事!”然后他向女鬼讲了些佛
教对阴魂的道理,又告诉她说:“你给我老老实实的走开,明天傍晚我向佛爷替你
祷告。”女鬼乃合掌道:“多谢大人。”儿媳妇于是霍然而愈。第二天日落后,他
给佛爷写了一篇祈祷文,焚香,供上酒肉,把女鬼送走。
此后不久,他次子的小儿子说看见一个贼在屋里跑,看来又黑又瘦,穿着黑衣
裳。苏东坡吩咐仆人搜查,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奶妈忽然又倒在地板上,尖声嘶喊。
苏东坡过去看她,她向东坡喊道:
“我就是那个又黑又瘦穿黑裳的!我不是贼,我是这家的鬼。你若想让我离开
奶妈的身上,你得请个仙婆来。”
苏东坡对鬼斩钉截铁的说:“不,我不请。”
鬼的声音缓和了点儿说:“大人若一定不肯请,我也不坚持。大人能不能给我
写一篇祷告文,为我祈祷?”
东坡说:“不行。”
鬼的条件越来越低,用更为温和的声音请求可否吃点儿肉喝点儿酒,但是苏东
坡越发坚强。鬼被这个不怕鬼的人慑服了,只请求为他烧点儿纸钱便心满意足。东
坡仍不答应。最后,鬼只要求喝一碗水。东坡吩咐:“给他。”喝完水之后,奶妈
跌倒在地上,不久恢复了知觉,但从此断了奶。
苏东坡在凤翔那一段,发生了一件事,使他有点儿不光彩,在他后来的日子里
不愿提起。到那时为止,他和上司宋太守处得很融洽,宋太守与他家是世交。此后,
来了一位新太守,情形就有了变化。新太守姓陈,是武人出身,严厉刻板,面黑体
壮,两眼炯炯有神。他与苏东坡同乡,认为他少年得意,颇把他看做暴发户。陈太
守为官以来,颇负美誉。曾在长沙捕获一恶僧,此一僧人颇与权要交往,他仍将此
僧交与有司法办,全境之人,无不惊异。又有一次,他捕获七十余男巫,这些男巫
平素皆鱼肉乡民,他将他们强行遣返故乡,耕田为农。那时有些寺庙暗中干些邪污
败德之事,他拆除了几座庙。据说他的兵卒奉命站定不动时,敌人的箭从天上稠密
飞来,兵卒们仍然屹立不动。
现在苏东坡新来的上司却是这样的一个人。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向他俯首致敬,
但是对苏东坡而言,我们都不难猜测,现在是两个不妥协通融的硬汉碰了面。二人
之间遇有争论,便舌剑唇枪,恶语相加。苏东坡年少多才,有才自负的年轻人而要
向外在的权威俯首拜服,实在难之又难。也许苏东坡感到最大的不快,是陈太守往
往改动拟妥的上奏文稿。陈太守往往在苏东坡造访时不予接见,有时使他久候,久
到是够让他睡个午觉的工夫,用以表示不悦之意。二人的龈龋不和,后来竟闹到陈
太守向京师上公文,陈明苏东坡的抗命情形。
苏东坡的报复机会不久到来。陈太守在太守公馆里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以
便公务之暇,登台观望四野景物之胜。不知何故,陈太守吩咐苏东坡写一篇文字,
预备刻在凌虚台的石碑上,作为兴建此台的纪念。这个诱惑对年轻多才的苏东坡,
是欲拒不能了:他必得藉此机会来玩笑一番。作文章刻石留念,自然是为传之久远,
必须庄重典雅,甚至富有诗情画意方为得体。显然是他不得直接攻击陈太守,但是
知道向老头子放支玩笑的小箭,总无伤于人,亦无害于己。今天我们还可以读到那
篇《凌虚台记》:
台于南山之下,宜起居饮食与山接也。……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太守陈公杖屡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
其身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高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
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
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就复于公日,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缓,狐险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
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
则秦穆之祈年第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
欲其求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
较?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钦?而或者欲以夸世而
自足,刚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倘若苏东坡年龄再大些,文字之间的语调儿会更温和些,讽刺的箭也许隐藏得
更巧妙些。这篇记叙文,本为庆祝而作,却在沉静中沉思其将来坍塌毁坏之状,并
含有太守不知所住之城外有山之讽刺,在中国志记文中尚属罕见。但是陈太守这个
老头子确实肚量够大,竟不以为什。这一次他对此文一字未予更动,照原作刻在石
碑上。
由此可见,陈太守为人心地并不坏。在二人分手之后,东坡也看出此种情形,
因而有修好之举。成了名的作家常有的应酬,就是应子侄辈之请为其先人写墓志铭。
墓志文字必须赞美亡故者,但多为陈词滥调,而且言不由衷,故无文学价值。写此
等文字古人每称之为馅媚死者,但是此等事仍为作家极难避免之社交应酬。在这一
方面,苏东坡自己应有极严格的规定,而且确实做到了。他绝不写一篇此种文章,
即使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