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障碍了自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习性他断掉了,他露出来全是自性,这叫圣人。所以圣贤豪杰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只要你肯把烦恼习气淘汰掉,你就转凡成圣。六祖惠能大师是最好的榜样,你看他一念放下,立刻转凡成圣。他没有学过,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都没有听过。听到五祖的教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智慧现前,障碍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自然就贯通,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没有他这个能力一下放下,咱们慢慢放,天天放、年年放,不可以一天不放,自然也能到他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三卷) 2008/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下方无上慧菩萨」。我们将偈颂第一首念一遍:
【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
这首偈是介绍无上慧菩萨的名义,就是名号的意思。菩萨是第九住,「法王子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从法王教生,当绍佛位,故名无上」。文字虽然不长,可是意思很深。法王子是谁?我们每个人都是,只要从法王教生,就是法王子。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白,我们依据佛陀的经典,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是法王子。清凉为我们说出学习的次第,首先要信,信心清净。说到信,我们会想到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说的六个信,第一个要「信自」,要相信自己,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多,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首先要相信的。佛门讲直下承当,千万不要客气,说不敢当,我当不起,那你就成不了佛。实在说,佛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佛性就是佛。一切众生从哪里生的?都是佛性变现出来的。佛性在什么地方?佛性就在自己身上。任何一法都没有离开佛性,植物、矿物、自然现象也是佛性变现出来的。《妄尽还源观》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个体,这个体就是自性,「自性清净圆明体」,那就是佛,那叫真佛。从这个体里面起二用,二用怎么起来的?起心动念,这叫无明。所以一念无明就起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宇宙现前。宇宙怎么来的?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一切法是从心性变现出来的。起心,宇宙现前,动念,动念就是我,正报现前。所以我跟宇宙,诸位要知道,佛法里面讲的正报就是我自己,我们自己,每个人自己。别的人呢?别的人是我们的依报,依报就是我依靠生存环境的现象,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有自然环境,那都是说为依报。正报就是自己,禅宗里面说得很好,「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正报,什么人能把这个问题找到,这就叫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要真的直下承当,我有佛性,我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是因为我有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的自性清净圆明体障碍住,这才变成这个样子。变成这个样子,不是真的,是假的,宇宙是假的,人也是假的,自己也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自性清净圆明体,我们一般讲灵性,这是真的。灵魂不是真的,灵魂因为它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断掉,还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中国人称灵魂。古人不叫灵魂,古人叫游魂,《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这个变就是在六道轮回里面不断的在转变,游魂为变。第一个我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
第二个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毗卢遮那佛,跟我们讲的句句都是真话,决定没有一个字是妄语。他们应化在世间,目的是什么?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帮助我们修行成佛,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要知道。这叫「信他」,信自、信他。然后讲的是「信事、信理」,事是事上的修行,理是修行理论的依据。像一体、二用、三遍,这都是理,但是第三跟第四,那里头就有理、有事,不像第一跟第二全是讲的理,要信理、信事。再有两个,「信因、信果」。因果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宇宙开始那一天,因果就开始了。你看看起心动念是因,这两种作用是果,宇宙出现、我出现,这是果。性相、理事、因果可以说是同时发生的,你找不出先后,都是在一念之间。所以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一念。
一念这两个字,真正懂的人不多,我们初学佛听到一念,好像是懂了,其实完全没懂。经典上说的一念不是我们一般常识里头的一念,我们常识里面的念头一念太粗,而佛法说的一念太微细,微细到我们无法想像。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弹指,一弹指有多少个微细念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单位,一百个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微细念头,那个一念,所以我们没有法子想像。那个一念,菩萨讲「念念成形」,成形就是两种作用,宇宙出现了,我出现了,就起这两种作用。有这两种作用,自自然然就三种周遍,都是连带发生的,就在这一念当中发生的。他跟我们讲,「形皆有识」,形是物质世界,识是精神世界,这也说明精神跟物质是同时生起的,没有先后。精神里面一定有物质,物质里头一定有精神,决定是分不开的。这桩事情我们在这些年里面看到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确实做出证明,科学的证明,矿物里面有见闻觉知、有受想行识,这就是精神,矿物里头有。
所以,我们也要学做法王子,也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到我们真正有了成就,也就是要代佛教化众生,就是当绍佛位,则称之为无上慧菩萨。前面我们将《华严经》上所说的「菩萨十戒」学习过了,这个戒是德行,你没有德行不能成就无上道。有了戒之后还得要放下,从哪里放下?从布施。《华严经》上菩萨十种布施,这跟其他经教里不一样。我们知道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教人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教一般初学的。现在我们看看佛怎样教菩萨布施,当然这十种都不是我们能做到的,可是我们要知道。最好我们得认真学习,对於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有大利益,这个要知道。真的放下执著,就成阿罗汉果,我们学《华严经》就入华严境界;放下分别,我们在十信里面就是高级的菩萨,十信里面是九信、十信的菩萨,到这个地位;如果把起心动念放下,我们就超越十法界,真的入华藏世界,这真的入了,不是假的。那是什么地位?就像现在我们经上讲的十住菩萨,我们就入这个境界。所以,这十条我们也应该学习,能做到不能做到是另外一桩事情,一定要懂得,看大菩萨跟我们一般学习的确实不一样。
这十种施,第一种叫「分减施」,减是减少,分是一分一分的,我们看经文,「谓菩萨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妙饮食,分与众生,然后乃食。」你看看这就是分减施,分给别人,减少自己的受用,能分给别人。这不是说我们世间一般人,这是说出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跟佛一样,每天乞食托钵,所以他没有什么财物,没有这些。这是说明从自己物质享受的这部分,有多余的、有好的,好的分给别人,这个慈悲。托钵得到好的饭菜,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托钵并不是托了之后就吃,不是的。托了之后回来,从前都在树林底下,回来跟佛陀在一起,把每个人托的饭都会在一起,饭统统会在一起,然后分而食之。所以佛门里面常讲这一钵是千家饭。世尊这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陀自己也去托钵,那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出去托钵。托完回来之后都会合在一起,然后每个人钵里面拿的饭,你说是不是千家饭?这不是假的,一钵千家饭是真的。所以是分而食之,这是真平等。没有托到的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些人托的是有多的,都能吃饱。吃饱之后还有多的,多的不能留到明天,这些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餐,多余就供养这些鸟兽,供养它们。这是第一段,后面还有一段。
「复念身中八万尸虫,依我身住,愿令普得充满,於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分减施。」八万尸虫是什么?你看这个「尸」,我们的神识、灵魂要离开这个身体,身体就变成死尸。现在我们的灵性跟肉体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他是活的。八万尸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我们身上的细胞,细胞需要营养,我们饮食补充营养,供养谁?就是供养这些细胞,它们需要。而且这个细胞,我们知道它不断的在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确实有周期性,这个周期性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七年。我们身体上任何一个细胞,七年就统统都换新的,也就是七年之前的细胞全都没有了。譬如人到八岁的时候,他的细胞整个换成新的,前七年的没有了,到十五岁的时候,前面七年的细胞又换成新的,不断的在换。这好事情,不是坏事情。换,如果全部都换新的零件,像我们的车一样,统统换新零件,那不就是新车吗?如果要换成旧零件,那就变成老车,甚至於变成不能用。可是绝对大多数人换,在少壮的时候还不错,可是到晚年的时候是愈换愈差劲,为什么?这里头的道理一定要懂。在少年的时候,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他很快乐、他很天真,他不懂事。所以第一次换的,到十五岁你看那第一次换的,那个少年就是美少年,到二十一、二岁,再第二次换的时候也都不错。可是慢慢长大,他懂事了,他起了贪瞋痴慢,他起了烦恼,他有了不善的念头,这对於换细胞就影响很大。如果恶念多、善念少,就愈换愈坏,愈换愈差,就这么个道理,你怎么样供养它也不行。富贵人家天天用补的东西来补它,他这尸虫生活得很好,能不能换得更好?还是在意念上的问题,还是佛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我们永远保持正念,像诸佛菩萨、阿罗汉一样。他们怎么换法?现在我们才晓得这个换的事实是真的,并不是七年七年的周期,不是这个,现在我们晓得他念念都在换,他都不同。你看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一弹指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他每个念头都不一样。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所以说相似相续相,这个要换是刹那刹那在换,我们没法子预计到的。如果念念都清净,那不就是如来的清净法身吗?念头里头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愈严重,换的就愈差,愈清净,换的就愈好。现在我们懂得为什么佛菩萨叫清净法身?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念念清净,他念念都非常接近、相似,所以他的身体真的是所谓金刚不坏身。天人智慧比我们高,烦恼比我们轻,所以他们长寿,他们不容易衰老,修行证果的人更不必说,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么一个道理。这个地方是菩萨示现。你看我们为什么要饮食?是来补充能量的,让这些细胞会愈变愈好,这个一期的生命,一期就是从生到死这一期,这一个阶段,会养得更好。养它干什么?这叫借假修真,这身是假的,用这个身体来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对了。我们没有这个身体就不能修,没法子修,一定要借这个身体来修,叫借假修真。所以说「愿令普得充满」,这就是时时刻刻念到我们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要平等的爱惜它、要照顾它,这个现在我们讲环保、讲卫生,佛门菩萨统统都能够很周密的照顾到。
然后下面有两句,「於凡所受之物」,这就多了,就是在日用平常当中,凡所受用的这些物品,「悉亦如是」,我们生活上所需的这些物质的受用,都应该常常想到别人。我们要减少自己的,去帮助别人,这是佛陀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他们对於物质的需求达到最低的限度,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无不是常常念著众生苦,尤其是众生没修福,决定是在过贫穷苦难的生活,常常想著他们,我们常常省一点。在现前的社会,许多科学家告诉我们,现在诸位晓得这是金融风暴,危机。科学家告诉我们还不止,接著还有什么?粮食的恐慌。人口不断膨胀,估计这几年缺粮的人可能会达到十亿,没得吃,这是危机;还有水源的危机、能源的危机,这是人类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对於饮食起居都要懂得节约,懂得节省。照明的灯,不是在读书,光度可以减弱一点,省一点电。我们能省一点,就是帮助别人多一点,我们能节省一点水,也就是帮助别人多得一点水资源。时时刻刻要做如是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有菩萨这个善意、善念,这样就好,很少,好,把自己福报分一部分给别人,这叫分减施,这我们还能做得到。
下面第二个叫「竭尽施」,这我们就很难。我们看经文,「谓菩萨得上妙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资生之具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可以说是必需品,这个范围很大。有福报的人,像帝王之家,那是非常的富足;贫穷、一般家庭里面,那就是必需之品,他没有多余的。这都是好东西,上妙之物。「或有人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这不太近情理。假如有个人来问你要,你是菩萨,菩萨你所有的要全部给我,你就大慈大悲都布施给我,全部给我。这个难,可是菩萨能做到,菩萨不是跟我们的想法,前面是分一部分给你,这是人家全部都要。「菩萨自念,应为饶益诸众生,故随所有物,一切尽施,乃至身命,亦无所悋,是名竭尽施」。人家要你的身体,身体也都布施,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萨道的时候,割肉喂鹰,老鹰没得吃,饿得可怜,佛把身上肉割了去喂老鹰,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老虎,这是竭尽施,这一般人做不到。菩萨为什么能做到?我们把十种施讲完之后做总结,为什么他能做到。
第三叫「内施」,这个内施跟一般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