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2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27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伦常里面讲的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些关系你有没有处好?这问问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有没有做到?父子的亲爱,父慈子孝我有没有做到?兄友弟恭有没有做到?君仁臣义,君是领导人,在我们道场,住持是领导人,首座、维那、监院都是领导人,这是领导班子。领导人要把仁做到,被领导的人要把忠做到。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敬、信要做到,互相尊敬,互相信任。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都能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些道德都能相应,来生到人道。如果人际关系没处好,这些基本的条件不及格,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到哪里去?你想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心重的人干什么事情他的方向目标是贪婪,这个人来生是饿鬼道;嫉妒、瞋恚,他是地狱道;愚痴,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善恶,往往都颠倒了,这是愚痴,畜生道。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细心想想,我们的前途在哪里?不必问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如果没有清净慧,就是摆在面前的事实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愚痴,没有智慧。
  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贪瞋性质很猛利,说实在话,很容易断,最难断的是愚痴,为什么?有戒定就能把贪瞋止住,痴不行,痴一定要智慧,没有智慧他回不了头来。所以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不是在戒律成就、禅定的获得,不是的,为什么?这个世间人做得到。中国古人讲的礼,那就是戒律成就,世间人做到了;中国人讲的专一,那是佛家讲的定,也做到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都对这个原则非常尊重,只是到近代,也不过一百年的样子,这一百年的疏忽,把古圣先贤的教诲放弃了,造成现前的灾难,天灾人祸真正的原因是在此地。这是科学没法子探测到的,只有在圣贤教诲里面,你就很容易发现。我们得人身谈何容易!得人身遇到佛法,难中之难。遇到了佛法,没有遇到殊胜的缘,三因里头没有殊胜的缘,正因、了因不容易现前。了因就是所讲的智慧,有智慧他才觉悟,有智慧他才会回头,没有智慧的人学佛也不会觉悟,也不会回头。
  佛教菩萨回头,第一个,从贪婪回头,学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要用现在的话说,付出不求回报,全心全力的付出,物质也好,精神也好,菩萨修的布施波罗蜜。从一切恶业回头,恶业是十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再跟恶业相应,依纯净纯善,这叫持戒波罗蜜。瞋恚是大毛病,喜欢发脾气,喜欢说粗话,这是地狱因。贪是饿鬼因。你能把这个放下,学习柔和、温良、和颜悦色,这是忍辱波罗蜜。忍辱能成就一切善法,它是清净心的前方便,凡事不能忍,你的心就不会清净。心清净就是三昧、就是定。像一盆水一样,没有染污、没有波浪,禅定波罗蜜。从迷惑、从散乱回过头来,那就是般若波罗蜜。佛教菩萨这六门功课,在大乘教里面,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不能够离开。五十一位菩萨境界有胜劣不同,功夫有高下不等,但是他所学习的功课科目是一样的,六个科目,内容不一样,内容当然有浅深广狭不同,这真修。
  学佛,佛教是教学,教学里面有师生的关系、有同学的关系,同学里面还有同志的关系。同学,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学校在一起学习,叫同学;同志,同一个学科、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更亲密。我们大家都学佛,这是同学,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同学。我们这几个人统统学净土,我们的方向是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是亲近阿弥陀佛,这是同志,最亲切!怎样才能成就?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训,要依教奉行,我们才能成就。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慈悲,都做出修行证果最好的样子给我们看。布施,做出样子,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牺牲奉献,舍己为人,没有一丝一毫、没有一桩事情是为自己利益著想,这是现在人无法想像的。为什么这个人不为自己想?因为觉悟的人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为别人著想是真正为自己著想。这话不好懂,这是事实真相,觉悟的人知道,知道得最透彻、最清楚是佛菩萨、法身大士,所以他能做得那么圆满。我们久远劫来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不知道,总认为自他是二,自不是他,他不是自,对立起来了。对立的时间太久了,对立的样子太普遍了,所以认为这是真理,认为这是事实;把别人看作自己,人说这个人头脑有问题。我们是凡夫,学佛懂得一点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认真的在做,做的时候外面人感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这样做?不为自己,哪有这种道理?必定有企图,必定有目的。不但诸佛菩萨一生教学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企图,世间圣贤也做到了。孔孟的教学有什么目的、有什么企图?如果说他有目的、有企图,无非是希望一切众生过更好的日子而已,自己再清苦也无所谓,这就是他的目的,这就是他的企图,所谓凡圣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我们的烦恼习气太严重,要不除,永远不能见佛,此地讲『终不见诸佛』,实在讲见佛就是见性,我们见不到自性,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这首偈子跟前面相似,前面是用灯做比喻,这首偈子是用太阳做比喻,『明净日,瞽者莫能见』,眼睛瞎的人,眼睛瞎了见不到。这个瞽就是比喻你有无明、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三重障碍,障碍著你的清净眼,你见东西就看错了,你就见不到了。『无有智慧心』,这说得多清楚、多明白,你有智慧心你就见到自性,见到自性你就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自己,大而无外的宇宙是自己心性现出来的。《华严经》上佛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今天讲宇宙大自然的现象,这是心现的,是自己自性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的变化,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所起的作用,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识,所以唯识所变。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只有现,没有变,没有变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所说的极乐世界,那是心现,没有识变,为什么?那里面的人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我们是中下根性的凡夫,学这个法门,生到净土是带业往生。没错,带著烦恼习气到极乐世界,可是烦恼习气要有缘它才会起现行,没有缘,虽有,它不起作用,所以烦恼习气到极乐世界很快就断掉了。譬如贪心,为什么会有贪心?这个地方,你物质、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它缺乏,缺乏你就要收藏,这就起贪心,你要想拥有。如果它不缺乏,它很多,贪心就没有了。我想诸位都知道,在物质里面什么东西对我们人是最重要的?你要问外面的人,人家一定说是钱财最重要。错了,没有钱财你还能活下去,你不会死。那是什么东西?饮食最重要。一个星期不吃饭也饿不死,最重要的是空气,五分钟没有空气人就不能活了,命就没有了。谁贪空气?有哪个人把空气储存下来?这是宝贝,活命的,为什么他不储存?它太多了,遍地都是,用不著储存。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心里所想要的东西,念头才动,它就现前,你说你还要不要储存?还要不要收藏?不要了,所以贪婪的心自然就没有了。
  极乐世界的人人人谦虚,人人对人都是敬爱、关怀照顾,你的脾气发不起来。到那个地方再也看不到有一个人会跟你冲突,这就是说极乐世界没有恶缘,你到那个地方去,你虽有恶业,恶业不起作用,种子要遇缘才起现行,那个地方没有缘,所以好修行。世尊为我们选择这个道场,十方如来也赞成释迦牟尼佛的选择,异口同音附和、赞美,这个缘多稀有,这个缘多难得。所以往生净土是一了百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你就获得大圆满,听经闻法也不会吝法,太殊胜了。想学什么法门,随自己的心意,你就听佛在那里讲这个法门。想听《华严》的,阿弥陀佛每天讲经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想听般若的,听的是《大般若经》。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到底说哪部经?佛哪一部经也没说,可是我们每个人听的时候都是自己最欢喜的、最向往的这部经听到了,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自性弥陀为自己说法。还是因果,还是感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真心取净土那是智慧心。
  我们在这个世间,断烦恼、开智慧谈何容易?可以说在末法,古大德跟我们讲,已经不可能了。我们想想他们的话,说得不过分。冷静思惟观察,内心妄念不止,停不下来,前念灭、后念生,而这些念头绝大部分是与十恶相应,很少与十善相应。要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起心动念绝大部分是与悖逆道德相应,随顺道德的太少了。所以说凡夫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当然是轮回业,果报自然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我们就要记住佛陀的话,肯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恶业多、善业少。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心里起心动念的作用,这个心起心动念就是作用,这作用里面,善心所把它归纳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二十六个,这是归纳,烦恼心所归纳为二十六个。这就说明我们起心动念是善少恶多,善的力量薄弱,恶的力量强大,你转不过来。用什么方法?方法是教育。
  《三字经》上前八句话,那是真理,那是真言,那是宝。前面两句把凡圣的根本明白的说出来,本性本善;佛菩萨的本性本善,十法界众生的本性本善,一点差别都没有。本善里面,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二十个字,圆满具足。「本自清净」,清净是什么?没有染污,染污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染污,根本没有。「本不生灭」,生死轮回是生灭,本性里头找不到。「本自具足」,我们今天讲的,人生在世,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没有欠缺,样样圆满。佛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是把我们生活所需,物质也好、精神也好,归纳为三大类,你看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具足,没欠缺。第四就是「本无动摇」,本性从来没有动过。这句话意思非常重要,本来没有动过,不动就是真心,动摇了就不是真心。这说明什么?禅定的重要,禅定是真心现前。所以定开智慧,定起用就是智慧,不定起用就是烦恼。我们的心不定,所以这个心起作用全是烦恼。定心起作用,我们学佛的人讲成就佛法,世间人讲成就依正庄严,或者是现在时髦的话,成就真善美慧,心不动他能做到。末后说「能生万法」,这句话说明整个宇宙是自己自性所现的,宇宙之间这些森罗万象的变化,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在主宰的。所以我们念头净,宇宙清净,我们念头善,整个宇宙就善,境随心转。
  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我们听了怎么样?不止听一遍,这是佛的慈悲,佛只要你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他可以跟你说一千遍、说一万遍。这比我们中国圣人高明,我们中国圣人没有这么大的耐心,「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就不愿意教你。这个房屋有四个角,方形的,夫子说,你看这个角,这是直角,九十度,你立刻就要晓得那三个也是九十度,一样的,这孔老夫子会教你,你能以三隅反。如果说这个角是九十度,再问:老师,那个角是多少度?这老师就不想教你了,你太笨了。可是佛慈悲,你问这个角,九十度,问那个?佛告诉你那也是九十度,还有第三、第四个?第三个也是九十度,第四个也是。佛肯这样教法,慈悲到极处。这部《华严经》这么大的经典,你前面听了不懂没关系,后头会无数次的重复,好就好在这个地方,不厌其烦,不厌重复。所以佛的示现、佛的教诲我们要细心体会他的意思,我们才能真正学到。
  本性,也就是正因,是相同的。所以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从性上说都是圣人。在佛法里面讲,从性上说都是佛,所以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性上讲的,哪有差别!但是习相远,习是什么?习性,不是本性,习惯,每个人所染的习性不相同。本性是先天的,习性是后天的,就是你所学的。古人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孟子的母亲对於这桩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她要帮助她的儿子,成就他,搬了三次家,孟母三迁,为什么?环境影响小孩。最早孟母住的地方在农村,在乡下,孟子看到人家常常去埋葬死人,他就学了这个。孟母看到这个,不行,这里不能住。搬到都市,靠近市场,这个市场是杀猪的,邻近这个地方,孟子就学杀猪。他母亲说这也不是好事情。最后搬到一个学校,私塾附近,孟子就学读书,这个好,孟母决定长住在这个地方,让他学读书,学诗、学礼。习性关系。现在目前这个社会,父母对这桩事情疏忽了,现在小孩睁开眼睛,他面对的是电视,稍稍长大了,他会玩电脑,电视、电脑里面学些什么?学会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你说这多可怕,这个现在是整个世界的风气。我们在外面时间久了,旅行的地方多了,愈是偏僻、愈是落后,那个地方有人情味,那个地方的人心行善良,愈是大都会就感到愈复杂、愈险恶。这是什么?习气,习相远,这个远是跟你自己的本性本善相去愈来愈远,你本来是佛,现在居然起心动念都是三途,都是杀盗淫妄,都是贪瞋痴慢疑,这还得了!这太远了,距离太远了。换句话说,你本来是佛,现在你堕到三途去了。这怎么办?这才要教育。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讲经说什么?教育,教什么?教你回头,回头是岸。
  我们年轻无知不知道,听了学校老师的,真的是误导,说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我们以为它真的是迷信,所以对它产生反感、厌恶,不愿意接触它。后来知道它是教育,它是教学,这也是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的接引老师是方东美先生,他把我这个错误的知见纠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