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金刚经》的后半部,它不是讲四相,讲四见,这里讲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不是说相不执著,连念头都没有了,见是念头,念头都没有了。阿罗汉还有念头,但他不著相,这个境界就高!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注解我们先看《疏》,「二泯能缘」,能缘是自己,所缘是外面境界。「上半牒前生过」,上半是前面两句,是属於过失,什么过失?「有无生见,同世非实」,跟世间一样,不是真实,是凡夫知见,「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你还是著了相,你没有离相。也就是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著相,你著了相。所以说同世间,你是同世间人的见解,同世非实,你不是真的离相。下半是后面两句,如实等无异,此名真见者,「下半见等无生」,等是等前面一首偈所讲的无生,前面一段讲的,你能见到一切法不生,这是「真见」。大师后面还有注解,怕我们看他这个注注得太简单,不能了解他的意思。他这个小注讲,「有无生见者」,由上面说的,「知世皆无生,今牒此言云」,就是根据这句话说的,牒前生过,根据这句话说的,「若见见世间,谓见世无生,既有此见」,这个见就是生,你还是没有见到真的无生,所以「同世间,非真实也」,没真离,没真放下!下面举个例子说,「故古人云,无生终不住,万象徒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顾」,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你还起心动念,你没有真放下。以为放下,我都放下了,有没有放下?我都放下了,还执著「我都放下了」,你还没放下。真放下,真放下没话可说,已经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是真放下了,起心动念没放下。
所以《金刚经》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很多,前半部是小乘境界声闻缘觉,后半部是菩萨境界。我们记不住全经,记住经上重要的几句话就好,无四相四见是重要的,可以常常提醒自己。最简单的,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息灭我们的烦恼贪瞋痴慢。看到顺境自己喜欢的,起了贪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把念头打掉;见到不如意的事情,瞋恚心生起来,不高兴要发脾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够把火气就降下来。为什么?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当真,假的当真的,你才会起贪瞋痴慢。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根本不是真的,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智亦无得」,这讲到能缘上来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会起心动念吗?你还会生烦恼吗?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国人讲七情五欲,那就是烦恼,不生了,这叫真功夫,这叫真正超越。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这些东西存在,我们时时刻刻要提起观照,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里修。不是在念经,不是在念佛堂念佛,不是在禅堂参禅,是在生活当中去修。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的真诚心现前、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慈悲心现前,这是真修行,这是大乘。贪恋你就堕饿鬼,瞋恚你就堕地狱,糊涂那就畜生道,糊涂是愚痴、没智慧。在哪里修行?在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是讲我们生活。
所以古人讲这个境界,「无生终不住」,为什么?有些人是住在「我已经得到无生」,那个没有得到,他住在那里,错了,他著相。我已经放下,其实他没有放下,他那个放下没有放下,他不是真放下。真放下是什么?真放下连放下的念头都没有,他真放下。万象徒然流布,万象是森罗万象,为什么?各不相干,你在里面得大自在了,这些外面境界已经干扰不了你!我们用现在话说,影响不了你,也就是说它没有能力再诱惑你。因为你对这个境界知道得很清楚,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在里面不会生贪恋,也不会生厌恶,所以你的清净平等心在那里现前了。你还有喜欢、还有讨厌,你就要晓得,你的心是染污的、不清净。所以「无生终不住,万象徒流布」,万象不能再干扰你。后面讲「若作无生解」,如果你还以为「我不错了,我现在外面境界已经不能诱惑我了」,你还有没有断掉诱惑?没断,为什么?你还有这个念头,念头还在。「还被无生顾」,你没有真的见到,你不是真功夫,你假的,充其量你到一个相似的境界,没有达到真实。但是这个境界是什么?往往自己以为入境界,自己以为得到了。得到怎么样?什么一个态度?叫增上慢,瞧不起别人,你们修行不行,功夫不够,我够了。其实那是假的,功夫真正够的时候,决定没有傲慢;还有一点傲慢什么?傲慢是烦恼习气,你烦恼还在!
这不单在佛法,在世间法也如此,你看《论语》里面孔子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老夫子一生最景仰的人、最佩服的人,圣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可是这个人怎么样?骄傲、吝啬,只要有这两种态度,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不必说了,假的,不是真的,世间法。我们学佛还有点傲慢心,你有什么成就?许多人持戒,自己觉得持戒很好,戒律很严,看到别人犯戒瞧不起他,批评他,他是不是真有戒行?没有。真有戒行的人,因戒得定。他是什么?他是因戒得傲慢,因戒则贡高,轻视别人,所以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自己不知道,自己以为样样都做得不错,其实是假的。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老师一个月,我想不止一次,至少有二、三次有人请他晚上吃饭,请客请了他,他都去,他不就破戒了吗?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很多人不知道。而且戒律,每一条戒,连杀盗淫妄统统都有,有开缘,应当开的时候你不开叫犯戒,应当持的时候你不持是犯戒,所以你要懂得规矩。什么时候是开缘?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是利益自己,对众生有利。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接引众生的方便需要开,这些理事都要懂。戒律里叫开遮持犯,每条戒都有,你都要搞清楚。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一点拘束都没有,得大自在。
「下半见等者,以经文言,若见等无异」,这个意思说「谓见等所见,同无生故」,这是什么?我所见的是虚幻、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能见的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的,所见不可得,能见还是不可得,那就对了。如果所见没有、能见有,能见有,所见就有,为什么?它是相对而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那个心想没有断,外面的相怎么会没有?它当然在。这就是我们每天看到宇宙这个现象,为什么天天都看到,时时刻刻都看到?因为我们念头没断。所以前念灭,后念就生,虽然念念不相同,但是它念念相似。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个什么现象?这我们讲得也很多,是一种虚妄,不是真实,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的相续相。真的相续相,就是前一个相跟后一个相是完全相同的,相似是前面一个相跟后面一个相不相同,但是它很接近,确实不是一个相,这才是事实真相。能所都不可得,你才真正得自在。外面相看破了是假的,可是我能见诸相的念头你没有放下是真的,你的心还是不清净,真正的法喜你还是得不到。这法喜充满。一个得不到,一切都没得到,《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一悟一切悟,说我这个悟了,那个还有问题,你没有开悟,如果开悟了,全都悟了。像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觉悟的样子,所有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只要一接触没有不通达的,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真的悟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开悟,讲出他觉悟的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境界是什么?这境界就是我们自己生命的真相,不是别人!为什么不是别人?我跟释迦是一不是二,这怎么是别人!他说他的就是我的。你看中峰禅师《三时系念》,咱们天天念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所以阿弥陀佛是谁?那就是自己,不是别人,本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今天展开《大方广佛华严经》,本性释迦,唯心华藏,你才能契入这个境界,华藏在哪里?就在此地。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地方有没有灾难?没有灾难。确实是如此,而是你不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把华藏世界完全看变质、扭曲了,实际上呢?实际上它并没有,是你自己把它看错了。自己看错了,你在错误当中你会生很多烦恼,你会受很多苦难,叫自作自受;在佛菩萨看完全没有,这是真相,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末后讲,你看末后说「若见等无异,谓见等所见,同无生故,能所两忘,名真见者」。能见、所见都要放下,放一边不行,二边都要放下,那就对了。你看末后这首偈,这首偈就是你所得到的好处,你所得到的利益:
【若见等无异。於物不分别。】
你对於森罗万象再不会分别了,为什么不分别?它全是自性,性变的。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我们进到一个黄金展览馆,我参观过,台湾陈大川居士他就是做珠宝、做黄金的,我去看他的样品展览室,差不多两万件,相都不同,琳琅满目,全是黄金。我一看就想到经上的话,「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统统都明白了之后,那么大一个展览厅里面,什么东西?就一样黄金,你就不会再分别,价值都相同的,没有贵贱。你要是著相,这个跟那个不一样,著相了;你要是不著相,全是一样,你就不起分别了。如果你要是不著相的话,能所都不执著的话,森罗万象是什么?全是自性,这明心见性。性在哪里?随拈一法没有不是。黄金在哪里?你在那里随便拈一个都是黄金。迷的人呢?就是黄金在哪里他找不到,这是什么?这是首饰,那是耳环,那是镯子,那是项炼,他著这个相,没有黄金,找不到黄金,迷了。法性在哪里?真性在哪里?所有的现象就是,它变成相分,性相是一不是二,这叫明心见性。你心平等了,再不会有分别执著,那见性了。见性的人还有分别执著是假的,没有见性,见性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七卷) 2008/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五段「精进慧菩萨」。十首偈颂我们从第七首看起,第七就第三段:
【诸佛所开示。一切分别法。是悉不可得。彼性清净故。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一切无能说。智者如是观。远离於法想。不乐一切法。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
这三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的,「后三」,后是第三段,后面这一段,三首偈就是第七、第八、第九。「明圆成无性观」,三性里头圆成实性,也不可以执著,执著就错了。第一首就是第七首偈,「牒前二无,谓能所分别皆不可得者,即圆成性净故」,圆是圆满,成是成就。佛给我们说的三性,遍计所执性,在这段里面,第一段所说的,就是前面的三首偈一、二、三;接著给我们说依他起性,这第二段;末后给我们讲圆成实,这给你讲真的。三性把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包括尽了,遍计所执是我们虚幻的想像,决定没有事实;依他起性,就是我们讲的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佛法里面讲心法跟色法,这也是把所有一切现象界包括了,现象界都不是单纯的,许多条件生起来的,发生的,不是偶然的。在佛法里面叫缘,缘聚的时候,就是缘具足的时候,这个相就现前,缘不具足这相不现前。现前,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缘聚的,缘散就没有了,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不现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自性本自具足,怎么会没有!所以一切法的真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说有、说无都错了。为什么?世尊在大经里面常常提醒我们,「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有是依他起,无是圆成实,无是什么?无是它能现,相、幻相是所现。能现、所现,能现是圆成实,所现的是依他起,但是统统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
所以佛说三性,然后又跟你说三无性,为什么要说三无性?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面对著这些境界一念不生,这就对了,这才真正叫圆成实性,清净心现前。稍稍起个念头:这是圆成实,这是依他起,错了!圆成实、依他起是佛所说的假名,你不可以执著名字相。执著名字相就错了,这个道理要懂,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是什么?就是自性。你就真正找到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你才明白,佛法里面讲豁然大悟、明心见性。问你:有没有心、有没有性?你要是说有,错了,为什么错了?我们用老子一句话来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怎么能说得出来?你怎么可以执著在名词上?名是假名。所以这个境界,宗门大德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不出来的。禅宗里面老师常常测验学生,教你什么?「离心意识,道一句来」,也就是说,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说一句来给我听听。你想想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能说吗?你怎么个说法?所以学生刚刚要开口,老师用什么方法?把头拉过来,这个手,嘴巴给它捂住,他就开悟了,他就豁然明白。所以宗门里面的教学,那方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因人而异,才想开口,一下捂住、堵住,他豁然就大悟。可是这些手段,老师厉害,老师看到这个学生功夫到什么程度?将悟未悟,走到开悟门口,就差那么一点点,他就用个方法一下诱导他,就进去了。所以我们看到宗门的传授,手段是很特别,是我们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说老实话,也不是那个老师想到的,不是,临时看到那个状况,他也没有预先在那里用什么方法,没有,全是活的,活活泼泼,这是智慧现前、智慧起用,帮助一个人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还有什么话好说,还有什么念头可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