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天皇巨星的心路历程:刘德华传 作者:夏君 方子 >

第25部分

天皇巨星的心路历程:刘德华传 作者:夏君 方子-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到头,很难听到他说:今天我休息。

  1994年,华仔在出了原创专辑《5·30分》之后,1995年,紧接着又推出一张百分百老歌翻唱的怀旧专辑,经过了重新编曲、配器后的老歌,听起来确实另有一番味道,尤其是主题歌《昨夜轮渡上》,更是十分精彩,让人不得不佩服他高超的演绎能力。

  刘德华的随感集《我是这样长大的》,就是在这张粤语专辑的录音期间撰写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刘德华在文学创作上的潜力就已经显现出来。

  他经常在学校演话剧,并自己写剧本,获奖作品《蜕变》还被搬上银幕。

  可以说,少年刘德华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更在演戏、唱歌之上;进入演艺圈后,他对文学的爱好并没有减退,稍有闲暇,他都会将自己的喜悦与悲伤流注笔端。

  与唱片同期推出个人的散文集,在华仔已不是第一次。

  这样的方式,是否带有促进唱片销路的考虑?

  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想法自然不错。

  但,将《我是这样长大的》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内中的文学价值也是不低的,这决不是一本凑数的散文集。

  《我是这样长大的》叙述平和、自然,文笔流畅、老练,在这本随笔中,亲情、友情、爱情,都在刘德华的笔下流露,流露出一个当红明星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这本书写了一个多月。

  在繁忙的演艺活动的间隙,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在感慨良多、不吐不快的时候,刘德华用笔与人交谈。

  其实,尽管工作忙得令华仔没有时间坐在书案前提笔写作,但他并没有借口忙,就停止自己写日记的习惯。

  不过,他的日记不靠手写,而是用录音机。

  在做事的时候,感到有话要说了他就说,说给录音磁带“听”。

  多年下来,华仔已积攒了好几箱“磁带日记”,这是他为自己、同时也为读者提供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是这样长大的》共收入了十三篇文章,而文章的题目,是刘德华正在录制的十三首旧歌金曲的歌名。

  在书前的简短自序中,刘德华写道:“(这些)金曲流行的年代,正好是我个人的成长年代,从念书、训练班、至演出《神雕侠侣》以至今天,这些歌曲实实在在地印证了我的青春岁月。”

  “每次踏进录音室,我就想起许多许多: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幕幕温馨的生活片断,零零碎碎,暖透心窝”。

  文章是随感而发的,并没有什么连贯性,以专辑中的13首歌的歌名为线索,刘德华在将自己——一位演艺界明星的内心感悟,直率地袒露在读者面前,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种难得的情感:真挚、单纯”。

  他要通过这种率性的文字,“我手写我心”,让广大歌迷、影迷们与他一同分享这“成长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刘德华是一位非常自律的演员,曾有一次,他为梅艳芳的戏打了一个59分的评语,于是有记者追问,你能给自己打多少分?

  60分。

  仅仅及格。

  刘德华觉得,自己所要扣掉的40分是,在性格方面要扣掉25分;另外扣除的15分是因为自己的外形——身高不够,而且鼻子上有一块受伤后留下的疤痕。

  刘德华认为,小气和情绪化是自己性格上的最大缺点,不开心时他会发脾气、摔东西。

  据刘德华自己透露,他房中贵重的东西,从不敢放在显眼、好取的地方,至于古董、名瓷,更是早已锁进了柜子,怕的是情绪一来,这些珍品会遭殃;这些东西既已存放妥当,则家中最为倒霉的就要算电话、闹钟这些不便锁起来的物件。

  刘德华家中的电话之类,一年中起码要大修3、4次,至于小修则很难统计——因为小修全由他自己动手。

  自然,这要等他的气消了之后。

  “我在家里脾气最大,越接近我的人越知道我脾气大,也越容易受到伤害,但他们会明白我的心。”

  随着年岁的增长,在演艺圈中的跌爬滚打让刘德华渐渐成熟起来,现在,他早已改掉了情绪化的毛病;而经过1993年个人演唱会前的整容,鼻子上的疤痕也已不见。

  如果现在要他给自己打分,他对自己的评分应该大大加分了吧?

  刘德华写《我是这样长大的》,当然并不是在为自己评分,但散文集中却始终保持了他一贯的自省精神,字里行间,无不透现出他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对爱情的感悟,是刘德华在这本散文集中颇为感人的部分。

  经过了许多的感情经历以后,刘德华对自己的感情生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

  刘德华认为,戏中的谈情说爱总是充满着浪漫,总是被编剧安排得合情合理,使人感觉完美。

  其实,现实中的爱情是毫无道理可言的,没有清晰的逻辑可寻。

  夜深人静之时,当刘德华坐在案前写这本书的时候,眼前肯定闪现出自己爱情生活里的一幕幕,那些难忘的、无可奈何的、不堪回首的;那些宝贵的、令人遗憾的、如梦如幻的……

  所以,他才会写道:“回想起以往的爱情,我欠缺的都是‘时间’。

  不能在对方给予我的有限时间内,表达出我对她全部的爱,在对方眼中,我一直都是付出较少的一方。”

  关于这一点,他在书中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工作和恋爱,我总没法在它们之间取得平衡,屡次在穿插片场的日子里我被问及关于将来的计划,我都哑口无言。

  ”在银幕上,刘德华演绎过无数爱情故事,“做过许多深情的汉子,恋过不同性格的女子:激情浪漫,暴雨狂风,生离死别,痴心缠绵,细水长流。”

  世间的那么多的爱情故事,都被刘德华在电影里爱过了,但他自己在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呢?

  电影中何曾有过?

  “曾经深爱过,也因此曾经受过伤,曾经问自己为何爱得这么深仍会分手,为何曾经一发不可收拾的爱情突然休止了?

  其实——早已知道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除了爱情,在这本散文集中,刘德华还写到亲情和友情。

  深挚的亲情和友情,被华仔写得那么温馨,读来让人感动。

  母亲的无私的关心,歌迷们热情的拥戴,演艺圈里真诚的关照和相互的理解,等等,都被收入书中,令人们在欣赏到刘德华电影和歌曲的同时,对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也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透过刘德华的笔端,人们了解到一位巨星的成长之路:送外卖的孩子,少年时打工的艰辛,片场见闻,训练班里同窗们的喜怒哀乐……

  一首老歌,就是一段特定的日子,一个旋律,就是一段难忘的生活。

  《我是这样长大的》以回忆性文章为主体,但也不乏议论性的文字。

  在书中,刘德华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和探索心理。

  他表达了一个这样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音乐,努力唤醒人们对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追索和热爱。

  “音乐的空间比任何空间广阔、自由,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因此在事业的中途加入了这个空间,从小听了许多许多国语歌曲、中国小调、民族音乐,所以在我的音乐里不难找到中乐的东西,在我声音里不难找到中国腔,在我唱片里不难找到中国味”。

  这个愿望,让人们读出了一个天王级明星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别的星级演员上到了某一个阶层的话,那么,刘德华则达到了一个境界。

  一个把自己放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境界。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一味地拔高刘德华,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

  刘德华也一样,他也有极度沮丧的时候。

  刘德华曾与叶德娴合唱了一首《倦》,虽然叶德娴很久没有录音了,但一进入录音棚立即进入最佳状态,只录了一晚就告成功,刘德华赞叹不已,连声夸赞她“棒极了”。

  在《我是这样长大的》这本散文集里,最为真诚的文字,大概就是这篇以《倦》为篇名的文章了。

  在文章中刘德华写道:“如果我说:‘我倦了’,大家一定以为我拍戏拍得累了,一时意气用事才说这样的话。

  可是我真要说:我真的倦透了!

  “这倦意不是肉体上的倦,而是精神上的倦。

  有时日以继夜的轧戏的确会令我肉体上感到筋疲力尽,但此时精神上的坚持,往往可以令我支持下去,直到工作完成为止。”

  刘德华回忆起在演艺圈里奋斗的十多个年头,回忆起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第一部电影、第一张唱片,回忆起那段难忘的遭到无线台“雪藏”的400天,一幕幕的往事,在刘德华的脑海里放起了小电影,想到出神时,不禁发出一声出自心底深处的叹息:“《倦》这首歌总让我有‘累’的感觉和‘泪’的冲动。

  出道至今,不断要坚持自己的路,不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路和理想之间,我还要不断地面对观众、媒介和舆论给我的压力。

  我要解释、我要澄清、我要道歉。

  这些年来,身边不断有人告诉我: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

  你要这样说,你要那样说!

  却原来做了、说了,竟惹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确实,刘德华发出这样的牢骚不是没有来由的。

  关于他的恋爱、婚姻的传闻,关于歌坛、影坛没完没了的争斗、比拼,关于歌迷、影迷间的争执、口角,这些与演艺事业无关的种种干扰,无时不在浪费着人们有限的精力。

  这些无聊的事情,更让刘德华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

  “早已知道生在这圈,是是非非少不了,闲言闲语也总有人说。

  嘴巴是人家的,我不能阻止,也无权制止。

  我只想做好本分,演我的戏,唱我的歌,跟大家像朋友一般的聊天,有商有量,有问有答。

  “清者自清,谣言止于智者,是的,这些我都明白了,可是别人不明白,别人不明白就要我解释,但在我向大家交代,为自己讨个公道之际,苛刻指责的话又来了:何必如此紧张,何需如此解释?

  “我觉得自己像是身处夹缝当中,进退两难,然后我发觉原来自己早已厌倦了再去解释。”

  有影坛“铁人”之称的刘德华,面对这些与演艺事业无关的精神折磨,竟也感到了深深的倦意。

  这,难道不值得给他在精神上制造压力的人好好深思吗?

  虽然,刘德华早在10年前就流露出倦意,所幸的是,最终他硬是靠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

  他抛开一切干扰,为人们献上了那么多好听的歌和好看的电影。

  刘德华的好电影,值得一看;刘德华的好歌,值得一听;刘德华的《我是这样长大的》散文集,值得一看!

3。“华仔天地”天地宽

  “我宁取‘华仔天地’对我的情义,我相信她们,愿意和她们分享分担彼此人生路上的喜与忧。

  别人奇怪我为何乐意花一整天的时间给这班小朋友?

  为何我有耐性跟这些小朋友玩?

  理由很简单:因为她们真!

  我无需在她们面前虚假,又无需掩饰什么。

  她们百分之百对我的真,叫我感动!”

  2004年初,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时,刘德华的歌迷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们人数众多、服装统一、热情最高,从明星走红地毯一直高叫到刘德华当上影帝。

  仅凭“刘德华”这三个字,当选红地毯人气之王就毫不费力。

  当天17时许,“华仔天地”的Fans们就已占据了文化中心红地毯两侧的有利位置,台阶右侧,几块彩色电子“华”字招牌异常醒目,让人感叹如今高科技的追星武器。

  20时许,一身黑色礼服的刘德华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整个场面沸腾起来,“华仔”、“华仔”的声浪此起彼伏,刘德华只好专门跑到隔离栏前和Fans打招呼,随后才徐徐走上台阶。

  刘德华太受欢迎了,摄影记者们屡拍不厌,因颁奖礼即将开始,红地毯司仪不得不请求他“用慢动作慢慢进入剧场”。

  当晚,刘德华的风头无人能及。

  为什么刘德华的歌迷会如此疯狂地拥戴他?

  这是因为,刘德华的歌迷会组织“华仔天地”办出了水平。

  不少明星都有自己的“追星族”,刘德华也一样,所不同的是,他的“追星族”无论人数和声势,都是让人惊叹的。

  “追星族”为八九十年代的一大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

  作为偶像,刘德华的偶像生命力可谓是最长的,从80年代初直到今天,整整二十多年,“追星族”一拨又一拨,到今日,刘德华自己都步入中年了,可还是风头不减,一直就这样被“追”着。

  “追星族”的歌迷、影迷们,均是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其中最为疯狂的,是那些天真浪漫、喜欢做梦的少女。

  在一个小品中,喜剧演员蔡明就把这类女孩子盲目崇拜的追星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刻画得淋漓尽致。

  今天,虽然对这种偶像崇拜现象持否定态度的人已经不多,人们更多的是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心灵体验,但是,在广大歌迷、影迷中,确实存在着盲目狂热的崇拜现象,也曾经发生过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

  1987年,天皇巨星谭咏麟的地位受到异军突起的张国荣的威胁,两人的歌迷便形成敌对之势,双方相遇时,不但经常互骂,而且撕、踩对方偶像的相片。

  在1987年举行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晚会上,谭咏麟的歌迷向张国荣发难,他们起哄、捣乱,致使张国荣无奈而尴尬地落了泪。

  此事震动了当时的香港娱乐圈。

  进入90年代,这种冲突又在刘德华与黎明的歌迷之间有过重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