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

第4部分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第4部分

小说: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事塑胶业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和香港市场的需要。这门新兴的工业制品价廉、耐用、美观,前景广阔。开始,他的厂从事的是一些家庭日用品、玩具、塑胶花的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尚能立足。但毕竟是小工厂。由于资金不裕,在设备、技术、人手方面不时都感到“捉襟见肘”。在生产、销售中仍处于困难重重之中。在一段时间内,工厂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又借贷无门,几至濒临危困。 
  于是,他千方百计多渠道地筹集解困的资金和办法。他一方面坚持上夜校进修,学习英语,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与经验,学习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一方面积极研制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争取订单。他咬紧牙根,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与困难的环境搏斗。 
  “时来风送膝王阁”。机缘开始向李嘉诚招手。 
  他在一段时间内所作的资金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技术准备、终于迎来了香港塑胶花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北美、欧洲各国市场迅速掀起了塑胶花“热”。塑胶花新制品,广为当时的住宅、商业大厦、酒店、文化娱乐场所所需要。在一期新英文版《塑胶》杂志的启迪下,为了学习和创新,李嘉诚在1957年初,专乘飞机到意大利考察。从中了解市场需要,也学习了有关的先进技术设计、制模、调色、枝叶配套等要领,买回了当时备受欢迎的如绣球花等等新品种。而后埋头投入研制创新,以适应市场需要。潮州人一向以心灵手巧著称,且有善于制作巧夺天工的美术工艺品的优良传统。为了工厂的生存与发展,李嘉诚和同事、工人们一起,全力以赴,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塑胶花的需要,李嘉诚将原来的工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就这样,靠产品创新,价廉物美,靠质量和信誉,他公司的产品,逐渐引起 
  了市场和客户的注目。在一个时期内,公司的订单猛增,销路广阔,形成了应接不暇之势。李嘉诚,又一次踏过困境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公司的业务和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盈利增加了,资金逐渐充裕了,也能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了。信誉有了,求贷也就不那么困难了。终于,有一回,有个外国商人前来订货,需要量较大。李嘉诚就只好对客商坦诚相告了:目前,公司的资金还较拮据,要求对方先行支付一笔货款。李嘉诚的坦诚和信誉感动了那位客户。外商说:“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的签名就是最好的保证”,“不需要再找什么担保人了”。于是双方满意地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李嘉诚的塑胶花业,经过几个回合之后,一举在香港“独占鳌头”。当时的报刊称誉李嘉诚“给香港的塑胶业带来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机缘吧。 
  到1958年(李嘉诚30岁),李嘉诚所辛勤积累的资金已经达到港币100万元。这可谓之“三十而立”了。 
  此后连续的7、8年,李嘉诚所从事的塑胶花、玩具业,都继续呈现兴旺的态势,给他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实际收益。香港的传媒界企业界给了他“塑胶花玩具大王”的美名。李嘉诚也因此积累了较为充足的资金和企业经营的经验。 
  回首这一段人生经历时,李嘉诚深有感触地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而事业给了他的深刻体会是:“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没有就此停步,更没有倒退。没有因为初步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没有躺倒在享受人生上。他又在思考着如何更进一步的进取了。 
  在大力发展塑胶花业的同时,1958年他在香港开始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1960年在柴湾又建造了一座大厦。那时,香港正处于地产业的低潮期。自己建造厂房比租赁来得便宜、实惠。李嘉诚看到,在世界上,香港社会情况是比较稳定的,它正从转口贸易港逐渐迎来工业大发展的新阶段。而港岛居民的增长率也在快速增加,商贸业也在迅速发展。而香港面积不大,有许多土地还亟待开发,香港市民需要大量住房、工业厂房和商住楼宇,发展房地产业将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这时,他手里已经积聚了有一亿港元的资金,必须主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发展新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他开始问津地产业,向地产业进军。 
  1967年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香港也发生了市民“骚动”事件。那个阶段,香港社会人心波动。在1965年前后,香港多家银行出现市民挤提现象。到1967年左右,地价纷纷下跌。地产市场有价无市。许多企业家、商号和有钱阶层的人,纷纷以低廉价钱卖掉工厂、商店、住宅,争相抛售物业、地产,跑到外国另谋发展去了。 
  这个时候,李嘉诚却有自己独到的政治眼光。他倒认为,祖国内地不可能长期的动乱,困难是暂时的。许多港人“弃船他去”,正是“人弃我取”发展事业的大好机会。大多数香港市民需要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而中国政府也在努力维护香港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香港。香港自有它特具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投资、经营环境。于是,在认定发展方向后,他集中了主要资金和主要力量,趁香港地产低潮时期,大量购入地皮、旧房。积极积聚力量,等待发展时机。在继续经营工厂生产的同时,他先后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厂房和商住楼宇。在当时的许多香港人看来,李嘉诚是“在冒着风险”,是很缺乏安全系数的,甚至说不定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和失败。但毕竟李嘉诚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当有不少人对局势持悲观、恐惧、失望心态时,他却等待着“否极泰来”。在同一时期,香港也有不少商人竟相投向地产业,都在各自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从1968年到70年代初期,李嘉诚已经先后在33个地盘上大兴土木了。到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内地政治气候,已开始从阴、多云到转向晴,社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安定。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开始实现中美邦交正常化。这些国际的大环境和中国内地的大环境,都给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有利的条件。李嘉诚看准并抓住了这一个大好时机,他决定适时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属中小型地产公司)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1972年7月31日宣告正式成立。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在他手头,已经积聚了相当的资金。在20多年的经营奋斗实践中,他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过的第一关便是资金”的道理,已经有了切肤之痛的深刻认识,他认识到,他所要发展、经营的地产业,也即当今世界认定的“第三产业”,是一个能够产生无形效益创造巨大财富的产业部门。李嘉诚认识到,经济迅速发展的香港需要着更多的现代化工业厂房、商业广场和大厦,人数激增的香港市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收入的增加,也需要着有更高档次更为舒适的楼宇居 
  室,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在前些年香港地产市场处于低潮期的时候,他凭藉过人的眼光,已经比同行业的人走快走先了一步,1972年间,他已拥有35万平方呎的楼宇面积,还有一批地盘在大兴土木。这个时期的李嘉诚,事业根基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长期的社会商业实践中,也已培养了他具有一种过人的敏感性和悟性,锤炼了他精明干练的能力。 
  “长实”成立之后,李嘉诚又决定向香港交易所申请推出股票上市。他希企通过实现股分制经济形式来发展“长实”,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1972年11月1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准在香港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法定股本2亿港元, 
  实收资本8400万元,分为4200万股,每股2元,升水1元,以每股3元价格公开发售。由宝源投资公司及获多利公司包销。当时,认购者十分踊跃,超过发行额的65。4倍,结果只好用抽签的办法予以解决。这在香港股市史上是罕见的。 
  李嘉诚,从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的时候起,就下决心要攀登“香港地王”的高峰,并明确地以香港老牌英资素有地王之称的“置地”公司,作为竞争的强大对手和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当年香港有句俗谚,叫做“撼山易,撼置地难!”但李嘉诚锐意进取,还明确确定公司发展的策略方针是“从稳健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健”。他决不靠“投机取巧”,也决不靠“巧取豪夺”,他要靠的是“诚实”、“真材实料”和“信誉”,还要靠信息、靠机遇,更主要的是要靠意志、信心和毅力。李嘉诚对他的事业,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当一件事被他看准而且开始进行的时候,他就一定会把它做到底。“长实”的出现与股票上市,被当年的舆论界称誉为“地产界升起一颗 
  光芒四射的新星!” 
  李嘉诚有一个一贯的性格,就是不会为目前的短暂胜利或成功而沾沾自喜而裹足不前。他深知积聚资金和拥有足够实力的重要性。在“长实”成立推出股票上市之后,翌年,也就是1973年,“长实”的股票又获准在伦敦挂牌上市,受到英国投资者的欢迎和重视,购买者纷至沓来。1974年5月,李嘉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公司,实收资本港币5000 
  万元,双方各付现金2500百万元,各占50%权益。由于能引进加拿大等外国资金,这就使“长实”得以拥有更雄厚的外来资金,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规模的再扩大,从而大大增强了“长实”的竞争实力。同年6月,“长实”的股票又获准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香港证券界中又一次开了先河。李嘉诚的“长实”,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又跨进了一大步。继之,到了1976年,李嘉诚又一次发行股票,让更多的香港投资者也可以拥有“长实”股票,从而使资金基础更形牢固。众所共知,一个企业的信誉决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而一个企业的资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十分雄厚的。这需要靠长期积累。港人有的评论说:“幸运之神经常眷顾着李嘉诚!”此话也不无道理。但是,每当回首人生、回忆往事时,李嘉诚总还是强调这么一点:“我在30岁之前(1958年之前),运道对于我来说,最多只有5%,95%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30岁之后,运道的成份占多些,大概是10%。直到近几年,命运之神才顾及我多一点。” 
  李嘉诚,靠的是他的自强不息、好学不倦、待人以德、目光如炬。靠的是他的“重信誉,然言诺,少空话,多实绩”而拥有众多香港市民的信任。在众多华人企业家中也特别引起英资财团的“另眼相待”。李嘉诚是一个企业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只知赚钱、只为赚钱、只会赚钱”的企业家,更重要的,他更是一个“最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的经济战略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他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诸如“等待时机”、“看好天气”、“绕过暗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早著先鞭”、“未雨绸缪”、“人弃我取”、“化腐朽为神奇”、“避开困难绕道走,利用顺境大步进”等战略战术。这就使到李嘉诚往往能处于主动位置,善于抓住机遇,在有利条件及时机下,大步地加速发展自己,在某些发展阶段,简直是“气势如虹”,锐不可当。从某一个角度说来,也就可以说是“幸运之神经常眷顾着李嘉诚”了。但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智慧与谋略,也因此印证了另外一句至理名言:“没有知识是干不了大事业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李嘉诚不断推出“长实”股票,由香港走向国际股市,并且稳健地取得盈利给股东和股民们带来利益,进而更赢得信赖和信誉,是促使“长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股份制集团公司的关键步骤。同时,在“资金”上也开辟了一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大好渠道。古人有云,一个成功的人物,都要重视“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积其德义”,此乃真谛。这也是每个在香港成功的华人财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长实”成立,股票上市,李嘉诚把事业推向又一个新阶段后,他总是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默默耕耘”着。这是他又一个可贵的显著的性格特征。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长实”的大发展。他经常运用发行新股票的办法来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壮大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在地价低潮期继续购入物业、地盘,等待 发展机会;保持卖出与买入(物业、地皮)的适当比例,使之平衡,也保持正常的营业额与利润来源;适时可靠而有效地与有关财团、公司合作,或以合资形式或以组成联营公司形式携手发展地产物业。李嘉诚向来主张“平等竞争”,“有钱大家赚”,讲求商业道德。而“长实”的不断发展则使股东、股民们不断地获得利益。所以,他赢得市民、股东、股民们的敬佩与拥戴。被舆论界赞誉为“股市高手”。 
  1960年,李嘉诚持1亿港元资金进军地产。 
  1972年,“长实”成立,股票上市。法定“股本”2亿港元。 
  1977年,继续集资,获新资金1。1亿港元。又与香港大通银行取得协议随时贷款2亿港元。“长实”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了。 
  从拥有的楼宇物业和地盘的面积来看,李嘉诚在1972年,开始拥有35万平方呎的面积。 1975年,拥有的面积增至510万平方呎。1976年,发展至拥有635万平方呎。1977年,跃增至拥有1020万平方呎。1979年,发展至1450万平方呎。而当时的英资“地产大王”置地公司,则只拥有1300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