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恰同学少年-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子升不解的眼光,毛泽东义愤地告诉子升:“那位丁德庵的田,不管你丰年灾年,那是一粒租子都不能少。这几年,年景不好,这位老爹欠了他十担谷的租还不上,利滚利,驴打滚,就算成了一百多担的阎王债。这位老爹进城来求他姓丁的宽限宽限,他却看上了老爹的女儿芝妹子,逼他拿芝妹子抵债,芝妹子还不满十四岁,居然要去给他七十岁的人做第十三房,他也下得了这个手啊!”
“爹……”芝妹子扑进父亲怀里,父女二人抱头痛哭。
子升一脸的难以置信:“怎么会是这样?”
酒楼的老板叹了口气,证实道:“你们两位是外乡人,不晓得底细,这位丁老爷,那是我们安化最大的一霸,家里的田,数都数不清,光佃户都有好几千。这种事算得什么?他家里逼租逼债,哪年不要逼出几条人命哦?”
一位食客道:“丁德庵丁德庵,安化人人都喊他‘丁刮干’,不把你刮得干干净净,他从来就不会松手的。”
其他围观的人或是面露不忍,或是默默点头,丁德庵的恶劣,显然为大家所公认。
子升简直不敢相信:“满口礼义诗书,道德文章,居然……居然为人如此卑劣!”
“他不在脑袋上贴个仁义道德,还贴个我是坏蛋啊?我告诉你,越是这种道貌岸然的读书人,越不是个东西!”毛泽东转向那父女俩,“我说,这个租,你们也不用交了,田是你种的,凭什么给他交粮?”
老农却直摇头:“不行啊,丁老爷养了家丁,家里又有人做官,欠他的债不还,一家人活活打死的都有啊!”
毛泽东火了:“他打你?你不晓得打他?他再养家丁,未必比你们几千佃户还多?你们几千人,一人一根扁担,冲到他家去,吃他的大户,你看他还耍什么威风?”
子升急了:“润之!你这不是鼓动人家聚众闹事吗?”
“聚众闹事怎么了?跟这种土豪劣绅,就是不能客气,大家一条心,谁怕谁呢!”
“可你这不是搞暴动吗?真要惊动了上面,吃亏的还不是这些农民?”
“那你说怎么办?”
子升略一沉吟,起身,向围观的众人抱了个拳:“各位先生,这对父女的遭遇,大家也都看在眼里。我这儿呢,倒是有个主意,希望能帮他们一把,只是要有劳各位一起帮个忙,不知大家肯不肯?”
八
丁府书房,丁德庵正在欣赏子升写的那副对联,仆人一把推开了房门:“老爷,大喜了!”
丁德庵边扣马褂最上头一颗扣子,边匆匆迈出大门。门前的情景让他愣住了:黑压压一片都是县城里的商号老板和街坊们,簇拥着正中的一块匾,五六个吹鼓手还在起劲地吹吹打打。
子升上前一步,手一抬,鞭炮、鼓乐齐止。
子升朗声:“安化各界商民代表,为感本县世家丁氏诗礼教化,表率乡里,特向丁老夫子德庵先生献匾。”
丁德庵一时乐得合不拢嘴:“哎哟哟哟……这怎么敢当……怎么敢当?”
子升依旧大着嗓门:“老先生不必过谦,丁氏一门,既承忠烈遗泽,又秉仁义家风,道德廉耻,无所不备,高风亮节,泽被闾阎。晚辈受安化乡民之托,特书此匾,唯求略表全县乡亲敬慕仰仗之情于万一也。”
他伸手掀去匾上蒙的红绸,露出了“造福桑梓”四个大字,与此同时,锣鼓、唢呐各色乐器同时大作。
喜出望外之下,丁德庵只顾一个劲地抱拳拱手:“哎哟哟,这个这个……德庵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就在他伸手要接匾之际,人群中的毛泽东悄悄向旁边一让,一推躲在身后的那父女二人,父女二人一头扑了出来,扑通跪在丁德庵脚下,拼命地磕头:“丁老爷,您行行好,我求求你了,行行好啊,丁老爷……”
丁德庵措手不及,吓得倒退出两步,两边的家丁一看不对,当场就要冲上来,毛泽东却抢先扶住了那老农,扯着嗓子:“哟,这位老伯,您这是干什么?有话慢慢说,丁老爷可是大善人,万事都有他老人家做主。”
子升也上前来:“对对对,有丁老爷在,不管什么难处,您放心大胆地说。”
看看四周人群,丁德庵赶紧用眼睛瞪住了家丁们。
那老农抬头欲诉,看见丁德庵和身后气势汹汹的家丁,吓得又把头低下了,他女儿急了,头一扬:“我、我们是丁老爷家的佃户,年景不好,欠了老爷的租还不起,老爷他、他……”
毛泽东:“老爷他怎么了?”
女孩:“老爷……我爹说丁老爷要我去做小。”
丁德庵的脸登时挂不住了。
毛泽东:“胡说八道!丁老爷怎么会是那种人呢?”
子升:“就是嘛,丁老爷是什么人?读书人,大善人,怎么会乘人之危呢?丁老爷,您说是不是?”
当着众人,丁德庵的脸不禁涨得通红:“嗯,对呀,老夫什么时候说过那种话了?简直……简直一派胡言!”
毛泽东:“听到了吧?人家丁老爷根本没有那么想。你这个当爹的也是,欠债还不起,可以来求丁老爷宽限嘛,就算免了你的债,那也是丁老爷一句话的事,怎么能拿女儿来抵债,这不是败坏丁老爷的名声吗?”
子升:“这话说得是啊。丁老爷的为人,安化全县上下,谁不知道?你看看你看看,‘造、福、桑、梓’,你有难处,丁老爷还能不帮吗?”
人群顿时一片附和之声。
子升笑吟吟盯着丁德庵:“丁老先生,您的意思呢?”
丁德庵的目光,从子升笑吟吟的脸,转到毛泽东,转到父女二人,再转到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和那块崭新的匾上,他这才醒悟过来,眼前这一幕原来是专门给他下的圈套。
“那个……啊,不是欠了点租吗?我丁某人怎么能逼佃户的租呢?那个那个……来人啦,把他家的借据找出来,还给人家。”
他身边的仆人似乎还不敢相信:“老爷?”
“快去!”
“丁老先生的慷慨仗义,真令晚辈五体投地啊!”接过了仆人拿来的借据,子升转手将那块匾捧到了丁德庵眼前,“那,以后呢?”
“以后……”丁德庵一咬牙,“以后的租子,也减半,一律减半。”
毛泽东赶紧扯开了嗓门:“老人家,丁老爷的话你听见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可是亲口答应,把你家的债全免了,还减了一半的租,丁老爷可是要面子的人,他说话,一定算话,你该放心了吧?”
颤抖着手接过那张借据,父女二人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两人同时重重磕下头去,泣不成声:“谢谢萧先生,谢谢毛先生……”
子升与毛泽东赶紧拦住了父女二人:“怎么成了谢我们呢?谢谢丁老爷!”
父女二人这才想起来,赶紧给丁德庵磕下头去:“谢谢丁老爷!”
“免了,免了免了。”丁德庵捧着那块匾,笑得比哭还难看。
九
离了安化县,那一路,毛泽东与萧子升还在为白天发生的事争执着,农民的疾苦,让两个人的心情都无法平静。
“一个芝妹子,我们救得了,可还有成千上万个芝妹子,她们怎么办?”毛泽东思考着。
“人力有时而穷,我们也只能救一个是一个。”子升也只能这样回答。
“不,这是不负责任!你那一套仁义道德,你那一套温柔敦厚,解决不了农民的问题,也消灭不了这个社会的黑暗!”
“可社会进步需要时间,完全的公正、完全的平等只能是不现实的空想。”
“为什么?为什么就不能有完全的公正、完全的平等?”
“人终归是有私欲的嘛。”
“那我们就打破这个黑暗的现实,那我们就消灭这些无耻的私欲,把一切的不合理、一切的不公正、一切丑恶的人丑恶的事统统埋葬掉,这个世界自然会迎来大同。”
“你那是理想主义,只会破坏社会的和谐。”
“不公平不合理的所谓和谐,我宁可它统统被砸碎!”
夕阳映在他们一样年轻的脸上,让他们彼此都看到了对方心里深深的疑惑。
这满心的疑惑一路困扰着两个年轻人,直到五天后,他们来到了宁乡沩山寺。这沩山寺的住持证一和尚乃是佛门有名的大德,两人便专程登了门,想听听佛门中人对这俗世中的不平有何见解。
进了证一的禅房,却见一床一几,此外便是四处堆积的书,把间禅房衬托得倒更像一间书房。那证一和尚年近七十,一身青衣短褂,如果不是光头上烫着戒疤,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个和善的老农。
听二人讲明来意,证一只是微微一笑,道:“佛门讲的是出世之理,二位施主的困惑,却是人间之事,只怕和尚是帮不上啊。”
子升便道:“出世之理,亦由世上来,所谓万理同源,无分佛门与世俗,还请大师不吝指教。”
证一没有答话,停了一停,端起茶壶,说:“先品新茶吧。”
他将壶中茶水向子升面前原已倒好茶的杯中倒去,杯中水满,很快溢了出来。
子升赶紧道:“大师,水溢了!”
证一倒茶的手停住了:“水为什么会溢?”
“这……因为杯中已经有茶了。”
“是啊,旧茶不倾,新茶又如何倒得进去呢?我佛门禅宗,于此即有一佛理。”证一放下茶壶,铺开纸,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四个字,将纸转了个边,面向萧子升和毛泽东,写下了:不破不立。
证一解释道:“所谓魔障所在,正见难存,旧念不除,无以证大道,不除旧,则无以布新,是当以霹雳手段,弃旧而图新也。”
毛泽东一拍巴掌:“此言正合我意!佛门普度众生,与我辈欲拯救国家、民族,道理本来就一样,只有驱除腐恶,尽扫黑暗,彻底打破这个旧世界,才能迎来真正的光明,才能建立普遍的幸福,正如凤凰自烈火中涅槃,重得新生!”
子升却不能接受:“可是新难道一定要从旧的废墟上才能建立吗?旧世界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徐图改良,为什么一定要毁灭旧的一切,这样的新,代价不是太大了吗?”
证一想了一想,徐徐道:“两位所言,一则疾风骤雨,一则和风细雨,老衲以为,若无疾风骤雨,当头棒喝,则魔障难除,然先贤亦曰: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疾风骤雨,终难长久,破旧以骤雨,立新以和风,相辅相成,原是缺一不可的。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则新可立,道可成。”
说罢又提起了笔:“老衲赠二位施主各一个字吧。”
他先写下一个“动”字,转过来移到子升面前: “萧施主和风细雨,君子气节,独善己身足矣,但欲图进取,变世道,化人心,还须振作精神,勇于任事,以动辅静。”
证一又写下一个“静”字,转过来推到毛泽东面前:“毛施主骤雨疾风,汹涌澎湃,以此雄心,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但世事无一蹴而就之理,施主于翻天覆地中,亦当常记,一动须有一静,一刚须有一柔,有些时候,是要静下来方好的。”
子升和毛泽东互相看了一眼,都似乎有所领悟,但又似乎并未领悟得透彻,看看证一已然收了茶具,有起身送客之意,只得道了一声:“多谢大师!”
第二十七章 工人夜学
一
暑假刚过,1917年秋,护法战争爆发了,护法军进军湖南,北洋系军阀傅良佐所率驻湘守军节节败退,安静了没几天的长沙城里,又是一日乱过一日。
这天孔昭绶正在教务室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讨论一师为普及平民教育而办工人夜学的事,他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却一直腾不出空来,好不容易这回打出了招生广告,不料十多天过去,才七个人报名,眼看夜学就要成了泡影,无奈之下,只得找了老师们共同来分析原因。
美术老师黄澍涛翻着办公室里的报纸,头一个便直摇头:“时局如此啊!校长,如今就连我们学校都朝不保夕,更何谈什么工人夜学?”
的确,看看那堆报纸,哪张上面不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火药味十足的大幅标题:《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孙中山通电护法讨段》、《黔滇桂粤宣告独立 护法军誓师出征》、《湖南战事急报:湘南护法军兵进衡阳》、《衡山告急,傅部守军昨日增援耒衡前线》、《湖南督军傅良佐令:长沙即日实施宵禁》……
方维夏也不禁叹了口气:“办夜学,普及平民教育,这件事本该是我们师范的责任。原指望谭督军在湖南,湖南还安稳一点,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也可以做点实事,可这才安稳了几天?唉!”
其他老师同样是七嘴八舌:
“要说时局,确实是乱,可夜学办不起来,也不能说都是时局所致吧?”
“可我们的招生广告打出去那么久了,才七个人报名,这样的学校,怎么办得起来呢?”
“依我看,这帮出苦力做工的人,他就没那个读书上进的心思!你们看看,读书不要钱,课本全免费,连笔墨纸张都是免费送,这样的条件,上哪找去?这就是请他们来学嘛。你请他他都不来,还有什么好说的?”
听着老师们的各抒己见,孔昭绶对自己当初的想法也有些动摇了:“这么说来,倒真是我们估计错了,这个工人夜学,工人们真的不感兴趣?”
“我看,结论不必下得这么早吧?”始终没有开口的杨昌济突然说道, “要说夜学办不起来,是因为工人天生的不求上进,那有一件事我就想不明白了。我记得校长最初产生办工人夜学的想法,来源于看见毛泽东在街边教人认字。毛泽东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生而已,为什么他教人认字,有人跟着学,而且学得认认真真,而我们,以一所师范学校的力量,提供比他那一根树枝当教鞭、一块泥地作黑板好得多的办学条件,反倒还招不来学生了,这能说得通吗?”
所有的老师都静默了,这个问题显然极有说服力。
“所以,招不来学生,我相信,责任不在工人,一定是我们的方法有不周之处。我的意思,还是先找润之谈谈。”
毛泽东被孔昭绶叫进了教务室,一听来龙去脉,当即就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