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武术应用学 >

第2部分

武术应用学-第2部分

小说: 武术应用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的“茫然不知”?我表示怀疑。如果偷袭者用的是刀,那么洗脸者的“本能技击”又作如何反应呢?我疑惑。 
  有一个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有一个师父,叫徒弟半夜三更去砍他,徒弟半夜潜至师父床前,见师父正酣然大睡,心有不忍,举刀用刀背朝师父身上砍了一刀。师父已有反应,一滚身脱离刀砍,又反身一压,压在徒弟的刀口上!可怜这个师父没料到徒弟会心地仁慈用刀背砍他,他自己却压上刀口,一命呜呼!…… 
  这是一个悲惨而动人的故事。 
  若徒弟真用刀刃去砍师父,师父虽然反击得效,但我可以肯定师父在此之前的“酣然大睡”,肯定是一种假象! 
  至于用脚去踢一个正在俯身洗脸的人反被反弹出去,这是不是一种“本能技击”,我也实在是怀疑得很!我以为,这位武林前辈可能比别人要警觉一些,当他洗脸时,身后“声”、“光”若有变化,对一位保持“警觉心态”的人来说,是绝不会忽视的!身后有人接近他,总会有些声音吧,提腿踢击,也有衣裤之声吧;光线总有明暗变化吧?这些微妙变化,对于一个机警的人而言,是逃不脱的! 
  如果真的这样,洗脸者事后“茫然不知”也许是开个玩笑,也许故作高深莫测,结果后人使冠之于“本能”二字了。当然这只是猜测。 
  “本能反应”人人皆有,当你被开水一泡时,手就会不由自主地缩回,这就是本能反应。 
  “本能发力”也会有,诸如失火时一个凡人也能抢出五六百斤重的物体来,这是“本能发力”。我有好几个徒弟均发生过这种“惊人”表现:一个是骑车相撞时他把与他相撞的人推出去四米多远;一个是有人举棍欲劈时他心里一急一拳把那人打得昏了过去;一个是被人叉住喉咙即将昏迷时忽然不知哪儿生出的力气竟把对手推到近一人高的树杈上…… 
  可见,这种“本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许多习武者当初是抱着“防身自卫”的目的步入武门的,结果却越走越远越走越迷惘,追求“高级功夫”、“上乘境界”,若期却不可得,还执迷不悟!有的自以为已经成为“高手”,见义勇为时却被人打得头破血流而灰心丧气! 
  越“神”的东西往往越“虚”,越“美”的东西往往越“假”;越“高级”的东西往往越不实用,越得不到的东西往往越有人追求!越朴实的东西往往越不被人注意,越真实的东西往往越不惹人注目,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被弃之不顾,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直不放之心上!就好像做生意:18元一件衣服无人问津,标价牌倒置错成81元却门庭若市! 
  武术也是商品,它也在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武迷们有什么样的心愿,这种心愿往往不久就能满足! 
 武馆是人家开的,学费是人家收,路却是你自己走的!南辕北辙,实在可惜!你失去的,不单是钱财,还有时间、精力,甚至是真正的事业!这一些,都是无法挽回的! 
  忠言逆耳,真话不动听,说不说由我,听不听由你。 


《武术应用学》函授教材之五 
——野山武道的秘密 
下面,我简介一下野山武道的秘密。 
  野山武道来自于深山老林,原来是训练人类跟野兽搏斗的学问。当野兽逐渐减少时,野山武道便转而用于对付人类自己! 
  野山武道极其注重训练一个人搏斗的“能力”,比较轻视“技巧”。统观武道大体,活脱脱地是把人当成野兽来制杀,很多窍门本来就用于野兽! 
  野山武道主要培养人的两种能力:即先天的生存力和后天的生存力。先天的生存力,又称“原始生存力”,以我的看法,即是现代武术界所追求的“本能”。后天的生存力,是讲一点斗窍门的,我称之为“技能”。技能包括:突发猝杀的窍门(即隐身术、潜身术、猝杀术、遁身术,如何接近对手并隐藏自己的企图,如何一击制杀,又如何脱身离开现场);随遇应杀的窍门(即隐身术、引诱术、固围术、遁身术,如何隐藏自己不让敌人发现,以假身引敌刺杀而真身脱险或反扑,布置外围防御系统,如何逃避对手的追踪);千里游杀的窍门(即迷魂术、追踪术、引诱术,如何追踪强敌不使其走脱,如何抢在前头布置陷阱,让对手上当入陷,如何骚扰对手使其精神困顿,等等);药法毒杀的窍门(即如何用药制杀对手),机关布置的窍门(如何布置机关制作暗器等)。 
  先天生存力人类原本就有,由于人类的进化,而逐渐退化,现代武术界追求“本能”即是培养人类那种原始的生存能力。野山武道认为有这么几种: 
  (一)、超常的耐力:在濒临危机时,人的求生意志会不同程度地开发出人类超常的耐力来,据报道国外有人掉下悬崖时恰好抓住了一根并不很粗的树枝,他竟然就这样悬身五天五夜而不放手,最后获救!这是人类的本能被激活了的缘故。在平时,任何人都无法达到这种耐力!类似的情况很多,一个母亲抱着病危的孩子能够奔走数十里路而不知换一换手,受人追杀能一口气跑出几十里而不觉疲倦,等等。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在野山武道的千里游杀和随遇应杀过程中,远地追杀敌人甚至超前行动布陷等待对手,或逃脱对手追杀,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超常的能量(爆发力),此即现代武术所述的本能发力,一个训练有素的武士,在危急时刻能够本能爆发超常力量。野山武道用特殊的训练手段来培养人类这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 
  (三)、超常的定力。临高地、悬崖、险况而不慌不忙,虽泰山崩塌、五雷轰顶亦如幻境,神定气闲,凛然不可侵犯。定力在野山武道中有一种训练方法,称为“九死一生”。 
  (四)、超常的忍受力。能够承受肉体和精神的双倍痛苦摧残而无动于衷。 
  (五)、超常的念力。运用念力来激发人的本能,是野山武道的一种训练手段。这里的“念力”指以精神控制大局的能力,也即摄制力。据传野山武道的前辈,以能用精神摄制猛虎为成功之标志,称此为“摄魂术”。 
  (六)、原始野性: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野性逐渐消失殆尽。但相对而言人类越来越脆弱,惯于享受,缺少不屈的意志!原始野性旨在恢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 
  (七)、原始的灵性:用现代行话,叫做机警,达高深者,就是本能反应。及时嗅出危险的气息,预先防范突然的暴袭,野狐一般的灵异,野兔一般的警觉,趋利避凶,随时应变,死里逃生之秘诀! 
  (八)、原始杀性。弱肉强食本是动物生存之规律,消灭敌人才能生存自己。此中机奥,大凡武林高手尽知其妙!我不详述。 
  野山武道认为:任何武的技巧都流于形式和表面,武的本质在于一种求生的意志和精神,也只有这样,武才能称之为道! 
  野山武道是不以胜负论,唯以生死论的武道,因而除了接受训练外,就是实践,训练的目的就是实践,从实践中去体悟真东西。 


《武术应用学》函授教材之六 
——回归实战 
武术与实战的距离为什么越来越远?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发展各阶段对武术的需求的不同! 
  原始的武术用于征伐同类,武术是制住和杀伤对手的重要手段,其训练的目的就是“征伐”。时代发展到今天,武术的这种实际作用已经消失殆尽,现代的“武术”,只能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项体育运动存在!打个比方说,原始的武术在教人写应用文:怎样写信,怎样写借条,怎样写合同,规格是什么,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明白;现代武术在教人写散文,或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来一些写作的技巧,搞一点悬念,凑一点呼应,加一点白描,添一些文彩,引几句诗句。应用文在于“清楚明白实用”,散文则大可“花言巧语”,“形散而神不散”,任人自由驰骋! 
  若以实战的角度,来评论现代武术,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种评论不是对现行武术的否定,现代武术是现行社会的产物,它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从“实战”这一角度来评论): 
  (一)相对而言,冷兵器的装备,使武术至少增强了数倍的杀伤力,因而原始武术,主要以械斗为主,手搏为辅。古人认为,手搏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展开械斗前活动筋骨之用,二是熟练身手之用。“武”这个字,象形取义而言,上面举的是“戈”,是兵器,而不是一只手,这才是武的原来含义。古代的刺客,多用刀子去刺杀敌人,没有一个刺客用赤手空拳去“打”死敌人!有的刺客一旦失去了武器,就束手就擒,可见他们对手搏这一技巧,实在陌生得很;也可见古代所谓的“刺客”,并非是凭借什么神功绝技,而凭的是勇气,“一去不复返”的气概!所应用的手段,也不外乎是如何接近目标,再如何用利器刺杀,如何功成身退,等等。这与现代所谓的“搏杀术”,那可真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禁止械斗,提倡手搏,本来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的一种愚民措施!在冷兵时代,武术的械斗与军事的械斗大体相同,如果老百姓都练习械斗,岂不是全民皆“兵”?如果这些“民”“兵”一旦起来造反;那统治阶段又岂能保住高高在上的宝座?因而,历史上曾出现过“销兵镝”的实例,集天下所有兵器,而铸成十二铜人,为的是防止平民造反!历史上多次“禁武”,为的是什么?还不是维持他们的“地位”? 
  为什么提倡“手搏”?因为手搏杀伤力小,既能顺应民心,满足平民习武的需求,又不会对统治地位有太大 影响,因而统治阶级极力提倡手搏! 
  现代军队训练也采用“手搏”,但采用“手搏”的目的,不是提高士兵徒手制敌的本领,而是增强士兵对敌的勇气,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当与敌人面对面离得很近对峙时,也不会有恐惧感。我有个徒弟曾在上海防暴中队和反劫机中队呆过,我看过他表演的“三十六式一招制敌”和“硬功”,若从鼓舞士气,提高威信,震慑歹徒这一方面而言,是不错的,从实战而言,实在难以一提! 
  当然,手搏并非毫无用处,它有一定的作用,但若拿手搏与械斗相比,械斗的优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不用我多说。两个同样水平的人,一个训练械斗三个月,一个训练手搏一年,他们交手的结果就很难讲!如果两人同时训练三个月,手搏肯定难以与械斗一比!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公平,我觉得真正公平的是,训练手搏得用一年时间才达到的水平,械斗者三个月就达到了,多用一种武器,少用几个月时间,值不值?值啊! 
  一个普通人练习手搏十年,能不能列入“高手”之流不很难讲,在社会上十年以上“武龄”却并非“高手”的比比皆是! 
  一个普通人若正规训练械斗三年,“手搏大师”能否平安无事地与之抗衡,也很难讲! 
  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武迷们都在追求单手“抖人”的高功能而不去练习械斗呢?为什么去练习“徒手夺刀”而不去练习“刀对徒手”呢?我看,那是大部分武迷把武术当成“艺术”来追求的缘故! 
  若习武的目标是防身自卫,是实战,是杀伤力,那么,我劝你赶紧清醒头脑,回头是岸!不要再做愚民政策的“牺牲品”! 
  用手搏的“艺术”去对付大街上成群结队的歹徒的铁管马刀,其结局必然惨烈!这种作法也绝对不明智! 
  (二)人的能力在某些方面被限制了,在另一个方面就会突出表现出来。如盲人,眼不见物,往往耳朵特别灵敏。武术技击也如此,械斗被限制,手搏必然被加强,当代武术界的高手,大师和散打运动员,教练员的手搏能力,均首屈一指!拳击运动由于攻击武器的限制和攻击部位的限制,其以“拳”击打的能力已达世界最先进水平(世界上任何一门武功其拳击技巧均不如拳击运动)。中国的散打,由于起步较晚,拳脚攻击的凌厉程度较国外搏击界为逊,就很自然地突出了“快摔”的技能! 
  中国武术发展至今,一些杀伤力极强的窍门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些“技”被逐渐遗忘,“术”被武术界人士孜孜以求! 
  如古代武士,多数重点突出如何突然袭击一击必杀,比如,用小刀从左胸部第几根胸骨之间刺入,刺入多少深度才能达及心脏,对这些东西古人极其重视。又如从后偷袭时,勒喉有哪几种方式,什么时候适用什么方式,几秒钟致晕多不时间致死,等等,也是一个刺客所必需熟知的。这些,是“技”的内容。 
  现代武术已撇开这一些不谈了,谈到的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现在所重视的,是直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攻击能够得手,怎样用组合拳攻击,怎样用连环腿攻击,腿攻与快摔如何连接,等等等等,这些,是“术”的内容。 
  “技”强调杀伤效果,“术”强调得手效果。 
  忽视“技”的训练,使一些武术中原有的精华内容丧失了,而这些东西在实战中绝不可忽视!比如,用马刀砍人,不能砍脑门,一砍脑门刀刃嵌入骨头拔不出来,敌人还照常会反击;要想重伤对手,要横着肌肉的纹理砍,不能顺着砍,顺着砍七天就愈,横着砍留下终生后遗症!……这些内容,在对敌斗争中,在实战中,不可不知!江湖“保命四字秘诀”中就有一“挨”字诀,即如何挨打、挨杀,也是一门学问,挨不好一棍就死,挨得好十刀也刺不死,这其实也是“技”的内容。 
  过分强调“术”,忽视“技”,这是现代武术的毛病,它使得攻击的杀伤力大大降低,效果不理想。直拳击“面部”不击“眼”‘,摆拳惯“耳”不惯“太阳”,可惜可惜!有人到某武协挑战,一拳打出,被对手一掖,复一拳正中太阳穴,倒地昏迷十几分钟才醒,还浑身哆嗦不止!─—如果这一拳不管具体部位只混混一击,恐怕,就没有这种效果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