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_2 >

第13部分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_2-第13部分

小说: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之洞搞出的这个超美观的理论,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大清王朝的面子。大清的改革啊,变法啊,说白了,都是逼出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大家都是稀里糊涂地干着,一人一个心眼,谁也说不清到底要干什么,很有点无厘头的色彩。 
  诸位也都知道,咱中国人干啥事都要有个理论做指导,否则就干不好。面对着理论缺位的现状,最高统治者的郁闷可想而知。这时,《劝学篇》的出现,给老太后解了围。 
  “中学为体”,说白了,就是把老祖宗的东西当基础看待,不管怎么变都不能离了这个宗。于是,老太后吃了定心丸,顽固派们也高兴。把保守集团这边哄爽了之后,老张又用“西学为用”把改革派也哄爽了。两边都哄爽了,事儿自然就好办了。老张还真不愧是大清的第一支笔啊。 
  老太后将《劝学篇》下发各省省长、教育厅长各一部,令其大量印刷发行,广为传达这一重要学说。《劝学篇》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一个叫渥内基的美国传教士竟将《劝学篇》译成英文,题名为《中国的唯一希望》。在华的耶稣会教士,还将此书弄到法国去了。它的影响广播于海内外,由此成为一代名著。 
  今天,每个上过高中历史课的人,都知道了张之洞和他的“中体西用”,但往往没有去深究其背后的玄机。

  (四)包尽天下事,方圆一瞬间
  对于一些大人物,如果总是仰视,恐怕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对于他们,也许只有在哈哈镜中,才能还原真实的面目。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这位张都督的奇闻轶事——哈哈镜中的模样! 
  张之洞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日下午2时始入睡,到晚上10时始起床视事。(如果那时有互联网,张公肯定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网虫。)下属们要找他,有时要等到半夜。当年的斯大林也是如此,全国官员的生物钟都为之改变,结果,当斯大林去世后,时差很难改变了。例如,李文石每日入署办公,皆在晚10时以后。藩臬两司于上午谒见,老头子有时还没睡醒,只好在门厅坐候,往往一等就是好几小时。道府以下属官,好几天都见不着张大帅的面那是常事。所以当时湖北的官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能“拼体力”。但是张帅毕竟不是铁打的,为大清国日理万机,操老心了,加上年纪也大了,体力难免不支,有时与客人谈话没几句,就呼呼入睡,将客人搁置一旁。 
  1902年,袁世凯从河南彰德返天津,绕道经汉口到南京,拜访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张之洞设宴款待,又屏退左右密谈二小时。当谈得起劲时,张之洞却睡着了。 
  《张之洞像》袁悄悄告退,嘱仆从不要惊动张大帅。清制,凡总督出和辕门须鸣炮致礼,袁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自当鸣炮礼送。炮声一响,将张之洞惊醒,自知失礼,急忙追至下关,向袁表歉意,相约后会有期。 
  次年,张之洞从武昌入京觐见,途经保定,袁世凯率北洋将领和属官司设盛宴款待。当袁亲自率领属官举杯为张祝酒时,张之洞又一次伏案呼呼入睡,使袁颇为难堪。 
  对大名鼎鼎的袁世凯都是如此,可见其他官员的遭遇了。对于张督的这种睡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书中有精彩的描述。后来,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其中一条即为“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清廷谕令粤督李瀚章查明具奏。瀚章因之洞督粤时理财有方,自己继任时应用裕如,心存感激,遂奏复:“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可见朝中无人莫做官真是至理名言。 
  清朝惯例,翰林当到内阁学士,不是内用为侍郎,便是外放为巡抚,原无足奇,奇的是张之洞升内阁学士还不到半年的工夫,就有此任命,不能不说是异数。因此,给他去道贺的人特别多。张之洞兴奋得不得了,亲拟谢恩折子,得意忘形,自命为“敢忘八表经营”的话也说了出来,一时传为口实。“八表”是八方之极,亦是“天下”的别称,“八表经营”可以解释为开国英主力战定天下。张之洞下笔不检,用了这句成语,如在雍正、乾隆年间,不丢脑袋也会丢官,但嘉庆以后,文字狱久已不兴,而且清流的口气,向来阔大,所以山西巡抚想经营八表,不过传作笑谈而已。而挖苦他最厉害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堂兄张之万。一天张之万带了两个挂表,有人便说,表只要准,一个也就够了。他这样回答人家:“我带两个表不足为奇,舍弟有‘八表’之多。” 
  梁启超,时年二十出头,举人的功名,无品无级的身份。他要来见总督了。按理说来了就来了,总督见你一面就是给你面子,可是张之洞呢,将总督府的中门大开迎接梁启超,还问巡捕官要不要放炮,吓得巡捕官大惊失色,忙说钦差大臣来了才放炮,直闹得热气腾腾、喜气洋洋。这还不算奇,奇的是远远一声竟喊出了“卓老”两个字,举座愕然。“卓老,我早就盼望你来了。”又是一声“卓老”,分分明明,再不敢怀疑是听错了。张之洞说:“你学问老到,文章老到,叫你一声卓老亦不为过。”可见张之洞很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但是也正是自诩才华盖世,因此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有一位布政使对此十分不满。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告辞。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了。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之洞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两人已经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已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鞠了个躬就没影了。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本人科举及第又早,很难理解一般读书人的贫穷,一贯拿钱当王八蛋。他常说:“一个人,身上总得有个二三十两的银子吧?”加上他为人豪放,讲究排场,喜欢搞点文物鉴赏,还经常请人吃饭,送礼更是大方。如此,一年到头结算下来,往往入不敷出,陷于窘境。到年关时手头拮据,之洞便让手下去当铺典质。所以当时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行情: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200两银子,并不开箱看内里是什么东西,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银根松动,督署再用银两赎回箱子,当铺则赚一笔可观的利息。总督典质,这在清末官场也是奇闻一桩吧。张之洞的一位弟子傅岳曾追忆说:“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一生显宦高官,位极人臣,而宦囊空空,可称廉介云云。”张之洞爱名不爱财在晚清那是出了名的,不过还是我们心直口快的辜先生说得实在,他说:“他挥霍了一辈子,欠那么多债,自己是潇洒了,后人怎么还?” 
  1905年,张之洞还与袁世凯等联衔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清政府批准。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走完了他那无比正确的一生。享年73岁,谥号文襄。 


  第六章 荣禄:政坛上的野狼
  在政治上,荣禄是一个彻底的冷血杀手,是一匹野狼。与他竞争的对手一个个被他踢出局,他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就连袁世凯这个大枭雄,如果不是在最后关头痛哭流涕地出卖维新派,向荣禄表决心,恐怕也早是人头落地了。 
  在斗争中,荣禄只认一个字-“狠”,任何对他有威胁的人他都要想尽办法弄掉,维新派自然就不用说了,就连李鸿章,最后也被他逼得靠边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连慈禧也敢忽悠,慈禧想废光绪另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帝,被他忽悠得只立为“大阿哥”(太子),然后他纵容载漪父子上窜下跳与八国联军对抗,而他却在战争中做小动作,最终载漪父子灰飞烟灭,他荣禄却是护驾有功,更加重用。 
  荣禄是一个名气小于实力的人。他的面孔模糊,他的形象含糊,他的一切,都似乎是个谜,但没人能绕开他。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对今天的历史研究者是这样,对读者是这样,对当时的巨头们更是这样。 
  “诛荣禄如诛一狗耳”,这句抑扬顿挫的话,是袁世凯拿来晃点愤怒青年谭嗣同的,本当不得真,不过老袁却说对了一点,那就是:荣禄确实是条狗,一条很厉害的狗。 
  在维新派眼里,奕?死后,荣禄这个“后党”是他们最头疼、最痛恨的人物。为什么呢?因为荣禄狡猾而有能力(用清政府的“正面语言”来评价,是“翊赞纶扉,竭力尽心,调和中外,老成持重,匡济时艰”),总之,是个非常难对付的人物——他要是像载沣那样无能或者奕匡那样既贪财又无能,那事情还好办。因此,维新派认定,荣禄不除,变法势必难成。而且,荣禄还当着康有为的面对光绪皇帝说姓康的不可用,更加招致了维新派们的忌恨。 
  康有为所谓的“杀一两个一品大员,变法即成矣”,恐怕首当其冲的便是荣禄。然而,造化捉弄人,变法的事儿弄崩了之后,极力平息老佛爷愤怒,保护光绪和维新派人士的也是荣禄。有证据云:“现今风浪胥平,皆中堂保全善领之力。” 
  而且,荣禄还认为“乱党既已伏诛,而中国一切变法自强之事,亦当择其紧要者次第举行”。而刚毅等人主张新法万不可用,维新党人应屏斥一空,荣禄以中外情势与之反复辩论。(《国闻报》,1898年10月23日。)与顽固派相比,我们的荣中堂,俨然一维新党人!因此时人评价“荣禄是一善恶中间人,其一生黾勉诚恳,以事太后,赞成太后所持之主义,即斟酌与执中主义也”。不过,评价荣禄一生的功过是非、忠奸善恶并非本文的目的,因为荣禄是好是坏跟笔者和读者都没有关系,笔者只想通过叙述荣禄这个晚清特殊人物的一些经历使读者有所感受,有所收获。目的达到那是最好,否则诸位大可一笑了之。 

  (一)算算荣禄的人脉指数
  荣禄的官场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古人常号召“任人唯贤”,可荣禄是“中人之资”,他是怎么位居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慈禧倚之如左右手呢?
  原来在大清这样的“宗法氏族”专制体制下,“任人唯贤”有猫腻。什么叫“贤”?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是当权者说了算。所以你得有机会向说了算的人证明自己的“贤”,你得进入当权者视野,让他给你机会办办差,历练历练。否则,大清国好几亿人,凭什么就让你当这个官?到最后,“任人唯贤”只能是“任人唯亲”,即任用亲者中的“贤”人。 
  因此,你如果自认为是个“贤”人,想干一番事业,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和当权者“亲”起来,找到机会,否则只能被讥笑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康有为,搞搞西方那一套还成,搁大清,就差得不是一点点了。他就不明白这一点,不亲近当权者不说,竟然一开始就要改革官制,摆明要将荣禄他们扫地出门,其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要接近当权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旗人,也有好几百万,也不是个个都能接近当权者。方法之一是你得有个“好”爹,而荣禄不仅有个“好”爹,还有个“好”爷爷。他的祖父在镇压叛乱中捐了躯,父亲在围剿洪秀全的马仔时捐了躯。这个躯可不是白捐的,是有血酬的——皇帝赐修“双忠祠”作为纪念,荣禄也以此弄了个好出身,属于朝廷信得过的自家人一类。 
  咸丰曾亲自召见“忠烈之后”荣禄,询问其父辈殉难情况。询问就是关怀。皇帝是一脸的慈祥,一脸的亲切;荣禄是一脸的感激,一脸的自豪。世代忠烈,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祖辈勋业的光彩,照亮了荣禄仕进之路。凭这个,得给荣禄的人脉指数打60分。 
  荣禄旧照但“忠烈之后”也多了去了,弄个处级干部一般没问题,要想往宫殿里爬,还得想点儿辙。于是,荣禄又有了另外一招:“结亲”,说白了,就是走枕头风路线。诸位看家,一定要切记啊,枕头风永远是世界上最彪悍的风。 
  荣禄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晚清旗人中唯一的状元崇绮,另一个嫁给宗室昆冈。崇绮是前大学士穆彰阿之子,穆彰阿晚年降官,但他积累的关系却对荣禄不无益处。昆冈到光绪末年成为大学士,对荣禄大有助力。就凭这俩妹妹,就得给荣禄的人脉指数加10分。(这招虽然很俗,但是屡试不爽,实在不行,没有妹妹可嫁的话,给人做媒也行。) 
  荣禄不仅有妹子,还有两个女儿,一个成了礼亲王世铎的儿媳,一个是醇亲王载沣(即晚清最后一位摄政王,光绪皇帝之父)的福晋。好,给老荣再加10分。
  荣禄不仅有妹子,有女儿,还有老婆。他找了个老婆也牛得很,是大学士灵桂的长女。再加10分。
  这一下子,荣禄靠着老婆、妹妹以及两个女儿,都拴在宗室亲要王公贵族的门楣上。人脉指数一路飚升,90分!剩那10分在哪里呢?呵呵,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10分,没这10分,你这壶水,就开不了。 
  剩那10分,就在于“经常走动”。
  没有前面那90分,你连权贵的面都见不着,一切想法都只能是“意淫”。而有了这些关系,还得走动走动,只有多结交掌握权贵,有好事好差才能轮到自己,有坏事才能逢凶化吉,不至于一辈子不得翻身。荣禄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官场结交甚多。他与两朝帝师李鸿藻换帖,结金兰之好。李鸿藻之同派中人、满门桃李,荣禄借此拉上了关系。牛人办事,总是找最直接最省力的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