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8宇宙将走向哪里-李 竞-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 竞,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兼任教授。主要从事恒星物理、银河系天文和天文史的研究。
内容简介:
2003年12月下旬,美国的著名期刊science,把“我们的宇宙中有暗能量”这一发现放在当年的十大科学进展的首位。什么是暗能量呢?现在还搞不清,只知道它是一个斥力性质的物理量。我们都知道一个科学常识,有正的、有负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正电就有负电,偶极磁场是有南极和北极,负电子带的负电,正子带的正电,可惟独在宇宙中只有引力没有斥力。为什么?或者说不为什么,宇宙就是这样子。
由于有了暗能量的存在,它是和引力正相反的一个作用力,而我们的宇宙在20世纪已经确认了它是在膨胀中。膨胀的来源,是来源于一个偶然的事件,也许是必然的事件,就是一次大爆炸。这个大爆炸的力量是斥力量,与引力正相反的,而现在发现了在加速,就是不仅有大爆炸往外的膨胀力量,还有一个力量使它加速,加速的结果,就意味着我们这宇宙的命运就是越来越膨胀,收不住。
那么我们宇宙向何处去呢?我们都知道,在20世纪末,一切关于宇宙的书籍都会提到,我们的宇宙今后可能有三种命运:一种命运,就是引力最终占上风。最后引力克服四向膨胀的力量,宇宙不再膨胀。然后我们的宇宙就开始大收缩。第二种可能就是一直膨胀下去,按照哈勃的线性关系,无穷无尽地一直膨胀下去。第三种它可能膨胀之后又收缩,收缩之后又膨胀,变成反复的脉动。可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命运只有一种,加速膨胀。大概在1000亿年,我们的宇宙已经虚无缥缈,四大皆空,因为所有的能量都用完了,发光天体再也不会发光了,物质还存在着。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谈得,我们的膨胀宇宙在加速膨胀,谢谢大家。
(全文)
2003年12月下旬,美国的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根据它的惯例要评出当年的十大科学进展,而这十大科学进展,它还有一定的顺序,就是把认为最重要的搁在第一位,这个第一位,就是2003年的十大科学进展的第一位是什么呢?就是确认我们的宇宙中有暗能量。暗能量现在这么称呼了,这个是不是国家规范的名词呢,我不敢说,它就是dark energy。什么是dark energy呢?现在还搞不清,只知道它是一个斥力性质的物理量。到了2004年1月份,我国公布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出来的十大科学进展,也有这一项,就是暗能量的发现。那么我今天就要讲讲暗能量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不管你学过矛盾论没学过,都知道一个科学常识,有正的、有负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正电就有负电,偶极磁场是有南极和北极,负电子带的负电,正子带的正电,可惟独在宇宙中只有引力没有斥力,只有万有引力,你们学过物理的,听说过万有斥力吗?为什么?或者说不为什么,宇宙就是这样子。是不是没有和引力相反的作用力呢。一直到20世纪末都没有发现,也没有通过天体观察来显现出来有和引力相反的作用力。因此在2003年确认了宇宙中充斥着与引力相反的斥力性质,在近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样的一个物理量的存在就变成了重大的事情。它怎么重大呢?由于有了它的存在,它是和引力正相反的一个作用力,而我们的宇宙在20世纪已经确认了它是在膨胀中。膨胀的来源,我们今天要讲,是来源于一个偶然的事件,也许是必然的事件,就是一次大爆炸。这个大爆炸的力量是斥力量,与引力正相反的。而现在发现了在加速,就是不仅有大爆炸往外的膨胀力量,还有一个力量使它加速,加速的结果,就意味着我们这宇宙的命运就是越来越膨胀,收不住。看来现在的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的年龄是137亿年。根据现有的观测资料,大概再过300亿年,还保持着加速,是不是再往后,又如何呢?还得进一步地去观察,进一步地研究。这些已经有计划了,已经排在日程上了,也很可能要继续膨胀下去,加速膨胀下去。大概在1000亿年,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宇宙已经虚无缥缈,四大皆空,因为所有的能量都用完了,发光天体再也不会发光了,物质还存在着,但是辐射能已经没有了。这个描述得好像太可怕了,不过这还早着呢。所以这点完全不必太操心。
在讲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愿意告诉大家,在20世纪有人做过一些公开的,在科技界圈子内做过一些民意测验,这民意测验是什么呢?问对天文感兴趣的一些科学家,叫你评一评,你认为20世纪天文中最重大的进展是什么,只许选一项,不要一,二,三。还有你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天文学家是谁?只选一人,百分之百的票,投中了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哈勃,没有选其他人的。最重大的天文学成就一项,就是我们的宇宙是动态的宇宙,是演化的宇宙。为什么这样子?我们看一看,在此之前我们怎么认识的。直到20世纪初,运用牛顿力学考察大尺度空间,得到的结论都是,我们的宇宙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永恒的,无穷无尽的,无始无终的,没有起源,没有开端,也没有终了。而这个是科学结论,是你根据天文的实测,你对周围的事物研究所得到的参数,然后用牛顿力学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仅是广大的公众普遍接受,科学界也普遍接受。恩格斯就把它写进了自然辩证法。因此认为我们的宇宙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几乎是天经地义。
有一个天文学家叫斯里弗,他就用手边的一个不错的望远镜,还有一个威力相当强大的光谱仪,他来考察那些不是星的星云状的天体,拍照出它的光谱,希望测量出来它的空间运动。他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成功地取得了46个星云的光谱,这真是不容易的创举。然后他就在实验室分析了光谱谱线的位移,然后把位移的量换算成为运动速度,他得到的结果不仅使他大吃一惊,也使干这行的天文学家都充满了问号,满头是问号。因为他得到的结果可不是大家熟悉的那个二、三十公里/秒,三、四十公里/秒,而得到最少的也是400公里/秒,500公里/秒,600公里/秒,上千公里/秒。一个天体和地球做相对运动,400公里/秒,500公里/秒,上千公里/秒,这根本不可理解。他发表了文章之后,首先很多人认为,干脆你是外行,你测得不对。所以斯里弗最早的一些文章是受到大家的讥笑。别人测出来的恒星运动速度都是几十公里/秒,你一测出来几百公里/秒、上千公里/秒,显然是一个荒唐的事儿。但是随着他发表了更多的后续文章,看来这个趋势是没有例外的,而且是一个什么现象呢?是越暗的星云,它的运动速度越大,这是一个。第二个现象更出乎意料的,就是所有的这些星云的谱线的位移统统是往红端位移,只有两个例外的是往紫端位移的。那么就是说所有这些星云,如果认为反映的是多普勒效应的话,那都是四向远离我们而去,这就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斯里弗开场性的观察所发现结果。
1929年一个美国天文学家叫哈勃,他就用了大型望远镜来估算斯里弗测量出谱线红移的46个星云的距离,这个很难做,因为距离太远了,都用的是间接方法,这就是哈勃的本事了。他用人家量出来的运动速度,用他自己估算出来的这些星云的距离,用这两个参数,一个是星云的距离,这是重要的距离,一个是这些星云离我们远去的运动速度,它用这两组数据,这两个参数来得到了这样一个关系式,横坐标是哈勃估算出来的距离,他得到了一个离我们越远的星云退行的速度越大的结果,它们呈线性关系,这个就被称之为哈勃定律。刚才看的是哈勃自己做出来的线性关系,自从他1929年确认了这个线性关系之后,哈勃一直到死,主要就做一件事情,继续延长这条线,看一看是否还是线性,如果偏离了线性,那就有两种可能,如果往下弯,表明膨胀的速度减慢,如果是往上弯,表明速度加快。哈勃从1929年跟他的同事继续延长这条线,一直到他去世,这条线还是线性的。他的学生继续延长它,一直到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这条线还是直线,就表明我们宇宙的膨胀是速度均匀的膨胀。
1927年比利时的一个天文学家勒梅特,他写一篇博士论文。他也是独立地去用广义相对论考察宇宙。这个人得到了一个不仅是动态的宇宙,而且在现阶段,我们的宇宙在膨胀,非常明确。
又过了将近二十年,到了1946年,美国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叫伽莫夫,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提出来的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非常有创造性。他在研究我们的宇宙为什么会四向膨胀,四向膨胀是观察到的,所有的星系都是四向膨胀。为什么会膨胀?他把两件事情结合起来。一件事情是现在我们观察到的,我们的宇宙在膨胀,所有的星系都在四向膨胀。在天文中还有一个谜没有解,这个谜是什么呢?就是关于元素的丰度,这是怎么回事呢?天文学家都知道,在宇宙中元素的分布普遍性的是什么呢?如果用粒子数来说,90%是氢,10%是氦,其他所有的元素都不足1%。如果用质量来说,75%是氢,25%是氦,其他的所有不足1%。为什么这样子?不知道。如果用恒星演化来说,不行。恒星演化,譬如拿我们太阳来说,我们的太阳就是内部氢聚变成为氦,然后在聚变中,氦又变成了更重的元素。而我们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在已知的这个年龄中产出不了那么多的氦,所以宇宙中的氦还有另外的起源,就是应该说宇宙一诞生,就有粒子数的10%是氦,或者质量上25%是氦,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所以伽莫夫是把这两件事情搁在一起,来解这个课题。他认为要想出现原始的丰度,按照粒子数来说90%是氢,10%是氦,那么最开始是应该在非常高的密度,非常大的质量,空间占得非常小,温度非常之高作为一个起点,在那个起点突然间一爆炸,这个爆炸的力量就是我们看到的星系四向膨胀。而在那一瞬间,宇宙中诞生的就是90%是氢,10%是氦,他做了这么一个理论计算。
这个学说发表之后,引起了一片哗然。其中有一个大天文学家,这个大天文学家在2001年才去世,是英国的一个大天文学家叫霍伊尔。霍伊尔坚决反对大爆炸学说。他在这边听到了大洋彼岸有一个所谓的αβγ学说之后,他就说了,我们的宇宙难道说就是这样“乒、乓”就炸出来的。他说这不简直是“Big Bang”吗,他完全是讽刺的,贬义的。什么αβγ学说?说“Big Bang”是胡说八道,结果在BBC广播电台中,一通冷嘲热讽之后,那边的伽莫夫听见了,伽莫夫说“Big Bang”不错嘛,名字不错嘛,就叫它吧。结果一个贬义的,讽刺的,一个讥笑的、谩骂语言,最后变成了这个学说正式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个αβγ学说发表之后,又过了一年多将近两年,这时候伽莫夫又干别的事去了。他的学生和助手阿尔法还想继续干下去,就又找了一个当时找不着课题的博士后,这个人叫赫尔曼,这俩年轻小伙子现在可能都健在,他们两个人继续干,就把伽莫夫的学说,就是αβγ学说继续往下延伸,他们延伸之后就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这个重要结论是一个预言。他说当年的一个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非常大的压力作为起点,这个高温、高压的火球,在大爆炸之后,到今天余烬还有一定的热度。根据他们算出来的是5K。后来随着科学的进展,把运算中的参数改一改,更近代化一些。比如说电子的质量,参数改成更新的,更确切的数据之后,这个5K就变成了3K。他们两个人说,这个当年的那一锅热汤到了今天充斥在宇宙中,还剩下3K的余温。这3K的余温应该是各向同性,在哪儿都充斥着3K的余温,再往后还将变成了2K,1K,最后寂静下来。但是今天是3K,就是…270℃。这就是1948年伽莫夫的两个学生在继续他老师的工作得到的一个重要的预言,这个预言在当时是无法验证的。
大家都知道,天文学家可以做出许许多多美妙的预言,美妙的理论。但是要想把这些美妙的学说变成了科学结论必须得到天文验证。那么对于阿尔法和赫尔曼的预言,天文学家并不兴高采烈,因为3K,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测量的。但是到了1965年,两个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他们做了一个非常精密的辐射探测器,他们做一个什么题目呢?做一个就是当时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已经发射了一些空间探测器,就是如何使这些探测器飞到很远的地方,还能跟地面取得很好的通讯联系。他们两个人在研究,如何使这个仪器接收遥远的微弱信号,还能把数据记录下来。他们两个就做这个题目。结果他们探测来,探测去,就总有一个噪音无法消除。他们排除了一切周围的干扰,一切可能有的噪音。他们确信,他们的仪器中没有混进他们已知的任何人为的环境造成的噪音。他们认为,他们探测到的,消除不了的噪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个消除不了的微波噪音,在微波波段十几厘处,它肯定是宇宙中固有的。他们得到的这个噪音要换算成为热温度,是黑体辐射3K。在1965年他们终于把十多年前,将近二十年前阿尔法和赫尔曼预言的3K背景辐射找到了。这两个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得了诺贝尔奖。这幅图就是艺术家在描述伽莫夫预言最开始的一瞬间,大爆炸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压力,到现在今日形成这样的哈勃称之为星云。现在把他它已经称为星系的天体,四向膨胀。
那么现在要问了,我们宇宙向何处去。我们都知道,就是在20世纪末,一切关于谈宇宙的书籍都会提到,说我们的宇宙今后可能有三种命运: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