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别做正常的傻瓜 >

第5部分

别做正常的傻瓜-第5部分

小说: 别做正常的傻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到另外一家店买闹钟。总之,不管怎么样,相比节省40元的闹钟,理性的决策者都应该更加倾向于去购买那个节省50元的手表。可是事实上,人们的选择却是与之相反的。这是因为这两笔交易给人们带来的“交易效用”是不一样。人们觉得骑车10分钟去买100元降到60元的东西要比买6600元降到6550元的东西更加值得,虽然从绝对数值上来看,后者省的反而更多,但“正常人”会这样考虑:100元的闹钟降价到60元,那是节省了40%,而6600元的手表降到6550元,降价幅度不到1%。同样的道理,你是否对一辆优惠100元的汽车无动于衷,但是却会关注一只优惠100元的微波炉?在这里也是交易效用在起着作用,不过这里的交易效用是由于价格差额与售价的相对比例所引起的,因而我们将此称之为“比例偏见”。

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欠理性的。因为像闹钟这样的小东西,我一年要买上好多次。如果我每次都能省上40元钱,那买十次就可以省上400元钱了。而对于名牌手表这样的东西,我一年顶多就买一次了,就算省个50元钱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也许像闹钟这样的东西你一年的确会买上十次,如果你每次都能够省40元钱,那么一年的确可以省下400元钱。但是每次为了省下40元,你都需要花费10分钟时间和精力的成本,那么要省下400元钱所花费的成本就不是10分钟而是100分钟了。收益翻了10倍的同时,成本也提高到了原来的10倍,这并不影响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比较。

    也许读到这里,你会有所疑问:难道根据比例来判断是错误的吗?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不都是看投资回报的比例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吗?没错,有些时候,我们的确应该以比例作为决策的标准。比如说,现在有两个投资项目让你选择,第一个项目是投入100元,一年后可以得到40元的收益;第二个项目是投入6600元,一年后可以得到50元的收益。你应该选哪个项目呢?毫无疑问,当然是第一个,它的投资回报率高达40%,而第二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还不到1%。在这里,我们比较的是收益——40元和50元,与成本——100元和6600元。用100元的成本可以得到40元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而投入6600元才得到50元的收益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而然,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闹钟和手表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闹钟和手表的问题中,我们也应该将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不同的是,不管是换个地方买闹钟还是换个地方买手表,我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都是骑10分钟的自行车,这是没有差别的。100元和6600元是闹钟和手表的原价,这两个数字和换家商店可以得到的收益是没有关系的。1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绝对值,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究竟省了多少绝对的量,而不该受到节约量与原价比例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往往过多地看重比例,而忽视实际收益的价值。

    正常的傻瓜在消费时,通常更加关注优惠的比例而不是优惠的绝对值。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应当仅仅考虑你所能得到的优惠的数额以及你为获得优惠所花费的成本。

    在此,我再给你讲个关于我朋友的故事。若干年前,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委托一家房屋中介机构买房,他和中介公司签了一个排外的合同,合同规定,无论我的朋友最终买什么样的房子,不管是否是中介公司找到的房源,只要买房成功,我朋友都需要支付给中介公司最终房价的3%作为佣金。不久,我的这位朋友通过自己的关系买到了一套价值20万美元的房子。因为整个过程中介公司没有出过任何力,我的朋友自然不乐意支付给他们3%的佣金。所以他想和中介商量看看可否免去这3%的佣金。中介表示,3%的佣金中有2%是要由中介公司得到的,这一部分是没有办法免去的,但由于中介本人在这场交易中没有出什么力,所以他愿意将本该由他个人获得的1%的佣金免去。但是,这样一来,原先签订的合同就要有所改动,需要我朋友在交房前去中介公司修改先前的合同。这家中介公司离我朋友的家比较远,去的话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我朋友想了想,觉得辛辛苦苦花上半天的时间去省这1%似乎不太合算,为了免这些钱花半天时间还要耗费精力,还是算了吧。最后,他为了半天的时间就这样放弃了原本可以省下的20万的1%,也就是2000美金。当时的2000美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光从这点来看,很难判断说他这样做是欠理性的,也许他本身就很富有,也或许他的时间相比这笔本可省下的钱更宝贵。

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到他家去做客,发现他家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富有,家具摆设都非常简单甚至简陋,我还在他家发现了另一件趣事:在他家的冰箱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纸片,仔细一看,原来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式各样的优惠券,大多都是些诸如1美元的鸡蛋优惠30%,3美元的牛奶打6折等等。去他家的那天,他家一岁大的小宝宝哭着嚷着要喝牛奶,可是当时他家却没有。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不去附近的超市购买呢?只见他仔细的从冰箱上面五颜六色的优惠券中挑出一张,指着它对我说:牛奶要等到星期天才搞促销活动,星期天买牛奶可以节省1美元多呢,所以当然要等到星期天才买咯,没办法,只好委屈宝宝忍耐一下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是多么欠理性,在前面委托中介买房的过程中,他不愿花半天时间去省那1%的佣金额,也就是2000美元。然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却更愿意花时间来剪那些优惠30%、40%,实际上才省了1美元左右的优惠券。让我们想一想,他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剪这些优惠券才能省出2000美元呢?不是半天,也不是半个星期,也许是半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在买房的事情中,可能是他碍于面子而不愿意去修改合同或者他本人特别享受这种剪优惠券的过程。但是,相比这两种情况,有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受了比例偏见的影响做出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由于比例小而忽视了实际更大的金额,因为折扣比例大而将自己局限在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钱上,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否也有很多类似过于看重比例而轻视绝对收益的行为呢?大多数人往往会受到比例的影响,过多地注重于小处的节约,而对大处小比例的节约却视而不见。很多人和正常的傻瓜一样,在晚上坐出租车时还要跟司机讨价还价一番,去饭店吃饭总要费尽口舌的向服务员要求一点折扣,可以花上10分钟时间将一件200元的衣服还价到150元并为此沾沾自喜,却不肯花上200倍的精力在购买100万的房子时争取1%的优惠。这正是大多数正常人欠理性的一个表现,即在小的地方斤斤计较,却对于大的事件麻木不仁。殊不知,大件中的一点点节约就能为你省下很多,比起小处的节约不知要翻多少个番了。

本章小结

在消费过程中,正常人往往会受到交易效用偏见的影响,从而做出欠理性的消费决策行为。你可以通过克服交易效用偏见而变得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需要意识到,做决策时不应该受到成本和收益之外的东西的影响,许多的参考价都是与决策无关的,不要被它们遮盖了双眼。唯一需要关注的是物品带来的真实效用和你为此所付出的成本。不要因为贪便宜而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同样,也不要因为比较贵而不买自己正需要的东西。不忍心放过那些看似合算的交易往往会在事后让你后悔。同时,切不可仅仅关注相对收益而忽视了实际上更重要的绝对收益。将绝对收益与绝对成本进行比较权衡才是做决策的依据。

坚持到底一定是胜利吗?

 

坚持到底一定是胜利吗?——沉没成本误区

    看看你怎么回答:

    为了奖励员工一年的努力,临近年末的时候,单位发给员工每人一张音乐会门票,位置在前排中间,价值800元。你本身对听音乐会颇为喜爱,拿到票子十分高兴。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开音乐会的那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雪,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雪导致路面积雪情况严重,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暂停使用,但是音乐会照常进行。你如果要去,只能冒着寒风徒步行走半个小时去音乐厅。请问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请圈出你的选择:

    去                                 不去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

    同样是一场你很感兴趣的音乐会,同样碰上了难得一遇的暴风雪导致交通瘫痪。如果这张票不是单位发的,而是你自己排队花800元钱去买的,你又会不会冒着风雪步行半小时去听音乐会呢?请圈出你的选择:

    去                                 不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很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不愿出门,音乐会门票就浪费算了,想想自己的损失也“不大”;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就感觉非常舍不得,宁愿冒着寒风和交通不便,也要坚持去听音乐会,因为那票子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排队又花钱买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你马上可以发现这里面是心理账户在作怪。单位发下来的票是“意外的收获”,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这样浪费了也不会太心疼,没有必要冒着风雪和生病的风险去听音乐会了。可是自己辛辛苦苦排队花钱去买的票,是付出了一笔不小的“成本”,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觉得放弃就是浪费了。心理账户已经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自己买票和单位发票两种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我们这一章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大家花了钱买票以后,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听音乐会。

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被称为沉没成本误区(Sunk Cost Fallacy):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是不应该影响我们决策的。当我们决定是否去听音乐会时,应该站在现在的角度,判断去听音乐会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是否足以弥补从现在开始去听音乐会所需付出的成本,比方说忍受的狂风暴雨还可能着凉感冒等等。如果你觉得听音乐会给你带来的精神享受要超过忍受暴风雪的痛苦和可能生病的危险,那么不管音乐会的票子从何而来,你都应该冒着风雪去听音乐会;反之,如果你觉得去听音乐会是得不偿失,那么你就应该决定不去,这也和音乐会票子的来源没有关系。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时候是不应该把沉没成本算在内的,因为过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不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就应该让它过去,在决策时应将其忽略。就音乐会这个例子而言,不管是去还是不去,钱都已经花了,800元它是个确定的常数,不应该影响我们其后的决策。我们仅仅需要考虑听音乐会这件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收益和从现在起去听音乐会所要花费的成本,如时间,精力等哪个更大。

    有一段时间,每次我看到正常的傻瓜的时候,他总是带着一条颜色过于张扬的领带,其实这种夸张的颜色与他的身份是很不相配的。有一天,当我终于忍不住告诉他这条领带并不适合他时,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哎”,他叹了口气说,“当初看中这条领带的时候觉得挺好看的,发了奖金一时冲动就买了下来,戴上了才发现这条领带实在是很不适合我,可是没有办法啦,花了五百多块钱买的,总不能就扔在抽屉里睡大觉吧?那不是白白浪费了?”

    这种情况再普遍不过了,比如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除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的影响外,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促销带来的交易效用,甚至有时候人们买某些东西仅仅单纯是因为已经逛了一整天街还没有买东西而导致的。我另一位朋友在评论与他整天吵架冷战的太太时竟是这么说:“当初好不容易追到的,虽然还没有孩子,但也投入了很多啊,如果离婚了岂不是我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正常的傻瓜往往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而做出欠理性的决策。

    正如我们前几章所讲的,行为科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正常人往往是欠理性的。我们所说的“既然买了领带,就戴上吧”,“既然买了票,就去听音乐会吧”,“既然好不容易追到,就忍受着吧”。实际上都是想通过这种“把事情进行下去”的方式来挽回沉没成本。可是我要问你,你花钱买领带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带上它能让你更有风度和魅力。你花钱买音乐会票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希望可以通过精神享受而感到快乐。如果领带和音乐会不能达到你花钱购买的目的,那还有什么回报可言吗?真正的回报并不是带上领带或者去听音乐会,终极的回报是自己开心。如果你带自己不喜欢的领带或者冒着风雪去听音乐会给你带来的是负效用,那么你不仅没有“挽回”曾经沉没的成本,反而是自己找罪受,招致更大的浪费。反正钱也花了,浪费五百多元钱也就算了吧,可是因为这个而继续带一条不好看的领带,岂不是更亏;去还是不去听音乐会,都已经是花了800元了,可是去听了呢,在寒风中来回一个小时,也许一路的怨声载道已经把音乐会带来的快乐都磨光了,弄不好还招致几天的感冒。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你戴买来的领带或者去听音乐会,我们只是要说,不要因为存在沉没成本而影响了你的理性决策。你仅仅需要站在现在的时刻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于以前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成本你是不应该考虑在内的。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