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文明大起源 >

第14部分

文明大起源-第14部分

小说: 文明大起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似乎有点出人意料。但是我是这样认识的,我们现有的文献史料和文明史基本上是以帝王贵族政治制度史为主体编写而成的,而且在各个时期的文献史料和评价中充满着太强的政治倾向和民族偏见,我们没有理由全盘接受,我们对地表中历代的文化堆积认识不清,不可能全部挖掘出来,我们只能在这里发现这样一种文化遗存,在那里又发现那样一种文化类型,从我们发现的这些新材料来研究确定某一段历史得出某种结论,过一段时间,偶然又发现第三种文化遗迹,之前的结论又被否定。我们目前的历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运转着,循环着。一个以文献史料为依托,做着梳理和考证的工作,另一个以考古和技术为依托,发现着什么,然后把它复圆一番。平面、平淡、平凡。假如我们在这两种历史功能的基础上再添加上宇宙环境演化史或宇宙人类变迁史,把二维平面的历史学科立体化,成为三维一体的历史学科,这样一来,地球人类的历史学科不就更趋完善了?我们从二维的平面构成跃升为三维立体构成,历史的所视空间无限开阔,人们认识的历史天空也无限开阔,在探索和研究历史的征程中,不仅多了一个思路,一种手段,而且增添了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4)
当然,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人们不一定接受这种新的结构调整,或许会这样发问:你增加一个宇宙环境演化史或宇宙人类变迁史,跟我们地球人类有什么关系?那是天文学家的事业,不是历史学科的有机组成。是的,按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关宇宙的历史跟地球人类的历史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你是否承认:6000万年前的恐龙是宇宙演变的牺牲品,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历史为什么就和宇宙没有关系呢?举个最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你昼起夜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你以为这是你自己的事吗?恐怕不是。你睡眠是因为太阳落山了,昼尽夜来;你劳动收获是因为植物得到光的照耀;你企盼着天晴、下雨,希望看到大圆的月亮,河流一样的星系,都不是你自己的事,而是你之外的宇宙世界提供给你的。你活动,建造住房,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都是在地球这个行星中完成的,而地球是宇宙世界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它虽然小,但也是宇宙世界的有机组成,也是按宇宙的运行规则在运行。从这个角度说,人类并不是单纯生活在地球上与宇宙世界没有关系的高级生物,人类的历史也不仅仅是人类自身的历史,它还是环境的历史,宇宙演变过程的历史,至少它是建立在三维空间之上的具有整体功用的宇宙环境演变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假如我们把历史的认识提高到无限空间的高度,从高处俯视,高屋建瓴,一览群山,则我们的历史观念,包括对历史文明和人类的起源都会产生新的思考视角,我们不再被十分有限甚至十分可怜的文明史所局限,我们会自觉地克服历史的不足,弥补上历史的严重缺陷,建立一个完善而又科学的历史学科,从全面而又综合的角度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
假如你觉得以上的论述还不够清楚,那么我可以举一个历史的例子继续阐述我的大历史观点。我们知道,在现代文明的源头上,有很多文明的古迹,有很多神秘文化,我们目前的历史对它是怎么看待的呢?把神话传说当虚构的故事看待,排除在历史的大门之外,把诸多的神秘文化,诸如建筑、石雕、岩画等,基本排除在现代人类文明的范围之外,当作“外星人”的创作看待。我们为什么把这么多本属人类的远古文化当作“不可信”的怪物,阻挡在历史学科的大门之外呢?既然历史学科不能容纳它们,还有那个学科能容纳得它们?现今的那些远古神秘文化像一些弃儿,一部分可怜兮兮寄居在文学的门下,好像它们应当是文学的产儿;一部分寄居在古代建筑学的门下,似乎它们又是建筑学的前身;还有一部分仍处在荒山野地里,关顾它们的只有个别古文化爱好者和考古学者。假如我们现行的历史学科不是褊狭的,有局限的,甚至有严重缺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容纳这些本属历史文化的远古神秘文化呢?为什么不把它们当作“历史“的有机组成,当作人类在另一个特殊的时空中创造的文明财富呢?正因为我们现行的历史学科体系有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才出现了目前这种历史学科不能容纳历史文化的奇怪现象。
所以,地球人类现在需要强化的不是自身非常有限的小历史的研究和精心雕琢,而是要建立起一种较为客观的完善的大历史体系,以立体###的,综合全面的大视角研究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起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突破目前的小视野、小历史,创造和构筑成一种大历史条件下的大文化、大起源观来。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5)
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鲁宾逊曾预言道:“历史观念是常常在变化的,因而将来会有一种新的观念发生,这是十分可能的。历史无疑的是‘一个果园,这个园子里面种着不同的树木,而且结出各种味道不同的果子。”④鲁宾逊预料将会有新的历史观出现,这话是说对了;但他比喻的“园子”我觉得又太单薄了,历史只呈现出一些“果味”,没有五谷杂粮怎么成呢?所以,我趁构建大历史框架的机会,给他的“果园”做些补充:鲁宾逊所谓的“果园”只是我们地球人类现有的文献史料和文明史,它就像“果园”成熟的土地,只要勤耕,总会长出果树来的。但是,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我们仅仅拥有这么成熟的土地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不停地拓荒,开垦出新的土地以便让我们发展和进步中的人类享用。这开垦或拓荒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不断延伸人类史前史的考古。历史和考古在学科形式上是分离的,其实它们就像一对兄妹,是不能分离的;历史需要考古发现来延伸,而考古又需要历史“老大哥”提供参照和印证,给“小弟弟”指点迷津,给予帮助。考古依托已有的“果园”向四面拓展,历史又因考古的不断拓展而扩大自己的“果园”;它们相依为命,互相支持,原有的“果园”就越变越大,不仅能生长各种味道的“果子”,还可种植出各种味道的五谷杂粮来。
当然 ,不断扩展着种植面积的这个“果园”,能否长出庄稼,能否有大的收获,还要靠“果园”之外的“大气候”。如果天不下雨,日照不够,或是发生什么天灾,“果园”里不但长不出各种果实来,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这个“大气候”犹如宇宙环境的演变对于地球人类的影响一样,它既是“果园”不可缺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类历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员。
二、地球人类的外星籍特征
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爱德华?B?泰勒曾这样说:“谁要了解人类如何到达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就应当先明确知道:人们是不久前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呢,还是地球上的固有民?他们是一出现就分成各种不同的种族并具有现成的生活形式呢,还是在许多世纪的长时期中,才逐渐形成这些种族及其生活形式?”⑤泰勒的意思是说,你要研究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现在的生活状态,首先要弄清楚人类是一种外来的生物还是地球上土生土长的生物。泰勒是“最具影响力的进化派”经典作家,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人类学》著作,自然也追从着进化论的学说。我摘引了泰勒的这段开场白,目的是要采用他的第一个观点,即“人们是不久前才到达到地球的外来者”这一说法,虽然我采取了跟他完全不同的立场。
的确,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的这种观点,包括泰勒在内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大力宣扬,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然而“人们是不久前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这种观点,既不是历史的内容,也不是人类学家们研究的对象。我之所以把这一话题纳入到“历史”的研究中来,是因为我刚刚扩展了“历史”有限的地盘和空间,试图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
在没有充分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还不能贸然地说,人类就是不久前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而只能说人类有可能是在历史的某个时候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人类不是地球上土生土长的“固有民”,也不是由猿猴演变来的,人类来自地球之外的某个星球,这个观点是明确无误的。然而,这个观点的提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叛逆,意味着“独出心裁”、“标新立异”,还意味着“滑稽可笑”以及相应的风险。要知道,在人类学和史学研究中提出这样叛逆味十足的观点不是闹着玩的,它会影响我们的文明历史,影响我们地球人类已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我们的传统思维,自然也影响到人类学家、史学家们正常的工作。因为迄今为止的人类学家和史学家们从没把“外来者”当回事,“外来者”只是科幻小说最拿手的表现题材,UFO谜们所谈论的热门话题,除此之外的人们只把它当作笑料看待。对于这样一种处于“边缘”的文化现象,正统的学者们都不予正眼,我却要把它拿来当作历史的主题处理。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6)
这难免会引起某种不必要的误会。为了避免误会和不适应的人类心理特征,我想首先从地球人类所具有的“外星籍”特征谈起。
我在前文中已经论及历史学科的缺陷与现代科学的有意回避,特别是自然进化理论存在的严重缺环,说明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有限的现代科学条件下产生的人类进化理论,不但证据严重的缺失,而且其理论也是回避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可以说是不能完全成立的。相反,在我们现有的人类历史文化中有着大量地有关“外来者”的文化遗存,由于我们地球人类历史的缺陷和科技水平的有限,对这一文化遗存的认识不足,甚至干脆不认识,这就为我们提出人类是“不久前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事实根据和社会文化基础。鉴于这样一种认识状况,我们先假设:人类是“不久前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这一观点成立,那么它有两种“到达”的可能性,两种地球之外的“来源”,还可能提供两种类型的相应的证据。
在两种可能性中,第一种是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点,我在第二章的第四节人类起源“外星说”中已有论述。根据天文学家们的预测,在我们所知的宇宙星球中,至少在100万颗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除了地球之外的若干行星上都有生命存在,地球人类是其中的百万分之一。如果“星外生物”和“外星人”存在的假设可以成立,那么“外星人”迁往地球和“到达”地球的可能性也就存在。20世纪以来,有关“外星人”、“天外来客”、“外星人后裔”之类报道越来越多,神秘的“外星人”飞行器“UFO”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是否真正意味着“外星人”探测地球生命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破译“圣经”续集》的作者苏拉米?莫莱借用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的口说:“生命不可能起源于这个地球,从世纪的生命理论中也不能够得出关于生物进化的解释,需要地球以外的基因来驱动这个进化过程。而柯尔得则声称:生命一定是由一个垂死的文明世界用宇宙飞船送到这里的,且恰好首先是送来了遗传物质。”⑥科学家们的这种说法是否也不完全是主观臆测,他们有他们各自的科学试验依据。还有像“外星人密探”在地球上活动的说法,“外星人”劫持地球人强行做试验的说法,“外星人”和母猿杂交形成人类的说法,等等。我想都不是没有原由的胡说八道。即使在科学界,在地球之外广大的宇宙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的问题上也是分成对立派,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这一切越来越靠近我们生活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将它置之不理,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成为一种令人可依赖的存在。
第二种就是迁徙“到达”地球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前提是,迁徙到地球上来的是星外人类,一定拥有非常发达的外星文明,当他们生活的星球能量耗尽,接近垂死(这是目前流行的说),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在那个星球上难以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就乘坐像地球人类的宇宙飞船一样的宇宙运输工具,把那个文明星球上的人类逐步转移到他们早已勘探好的地球上来。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他们的先行工程也不一定很顺利,不会不出差错。也许在用光年计算的时空迁徙中,有一部分外星人类迁徙“到达”了地球,他们就成了我们现代人类源头上的直接祖先;另有一些人类,不是迁徙到地球上来,而是迁徙到了别的行星上,也许他们成了我们地球人类经常看到或感觉到的“外星人”?!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7)
另外,迁徙“到达”地球上的外星生命不止是人类曾经生活过的那一个星球,还有其他星球上较为先进和发达的外星生命,也在不同的时间内迁徙“到达”地球,他们因为不能适应地球生存条件,逐渐从地球上消失了,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就是“适者”生存了下来,“不适者”被地球的环境淘汰了。
有关“外星人”迁徙“到达”地球的可能性方面,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对于银河系“文明星球”存在可能性的科学测算:“银河系的年龄大约120亿岁,前20亿年不可能出现生命,因为还没有第二代恒星,缺乏生命所必需的重元素。如果银河系平均每年诞生10个恒星,同时也有10个恒星死亡,那么以后100亿年间已有1000亿颗恒星死亡。这1000亿颗已经过世的恒星之中,有没有出现过文明的星球?我们已经估算过,文明星球诞生的几率是3000亿分之一,那么银河系中存在一个失去的文明的可能性只有三分之一。”⑦这也就是说,至少在银河系1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曾经存在过星球文明,当他们的星球走向死亡时,他们一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