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30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30部分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⑦“《四百论》云”一颂:《四百论·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第七》:“这里所破除的是:为见三有不起厌离,执增上生(人天趣)实有自性,心生爱恋,为求得增上生由爱而积业,並非破除为希求解脱积集人天身的一切业因,若是破除,即成颠倒。”诸智:现证真如之圣者。
⑧诸具贪生死意恆流转:诸具贪生死意者,恆时流转於三界。
⑨殄:音“舔”,灭绝。
⑩苦性:观受是苦。不淨相:观身不淨。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乐,二彼生起之量,三除遣於此邪执分别,四決择能趣解脱道性。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二发此之方便。  今初
  言①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於生死是能繫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於其中②结蕴相续,是繫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於第二时③定不安住,④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於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①解脱:《广论译释》:“解脱轮迴。”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自性者,谓麤重永害,烦恼永断。训词者,谓能脱种种贪等繫缚,故名解脱。”
《略论释》(四九九页):“通於清淨、寂灭、涅槃,乃一事而異名,皆无为法。此处所说之解脱,尚非究竟。如阿罗汉仅得解脱之一分,尚非真正清淨涅槃也。”
②结蕴相续:《攝大乘論》卷三作“結生相續。”《世親釋》:“謂攝受自體”。《無性釋》:“連持生故,名爲相續,攝受生故,名爲結生。”(又参考《广論》卷六,本書三八O页)
③定不安住:刹那生滅不住。
④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有为法第一刹那生起,不能安住至第二刹那,不需修习对治,自己息灭,则便以为一切众生,不须经过努力修治,就能解脱,此便造成过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①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於彼发起欲舍之心,则於苦灭不起欲得。②《四百论》云:「谁於此无厌,彼岂敬寂靜,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①取蕴:《俱舍論頌疏》卷一:“有漏名取蘊者,煩惱名取,能執取生死故也。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從因爲名。如草糠火,火從草糠生,名草糠火。或蘊屬取,故名取蘊,從屬爲名。如帝王臣,臣屬帝王,名帝王臣。或蘊生取,故名取蘊,從果爲名。如華菓樹,樹生華菓,故名華菓樹。”
②“《四百论》云”一颂:《四百论·淨治弟子品第八》:“若谁补特伽罗不厌离生死,彼人岂能敬重寂灭生死苦的解脱?比如对於自己小小的穷苦家室,不能完全断除贪爱,就不能离家。所以劣慧众生难得出离此三有网,因为由爱繫缚故。”如贪著自家:又译作“如貪自家室”。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一由於苦集门中思惟,二由於十二缘起思惟。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
今初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芻,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於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於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①根本断绝,彼於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闇覆,於诸苦性②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③《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於初先说苦谛。此后自见堕於苦海,则於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於苦后说。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④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於集后宣说灭谛。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於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⑤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⑥应知应断应证修。」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⑦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於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靜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①根本断绝:《略論釋》(五O一页):“則解脫之根本斷絕。”
②生死圆满:世間滿足。


③“《四百论》云”一颂:《四百论·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第七》。
④若见我执亦能止灭:參閱《广論》卷二十三(五二八页第四行至五二九页第六行)。
⑤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如人患病,应确诊为何病,此喻知苦。复应了解病因而断除之,此喻断集。为得无病而安乐住,此喻慕灭。应对症下药,此喻修道。
⑥应知应断应证修:应知苦,应斷集,应證滅,应修道。
⑦生死流转:苦集。生死还灭:灭道。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如①《亲友书》云:「仁和应厌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於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①“《亲友书》云”一颂:汉译《亲友书·别说慧学·出离轮迴》:“爱别老病死,斯等众苦处,智者应生厌。”依藏文本:“欲乏”为求不得苦。“仁和”:《广论译释》作“国王”,与汉译稍異。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唯当修习应时义体。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於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①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淨,渐次修习。②《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異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③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④毘缽舍那或其随顺。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⑤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①沉没:《广论》卷十五(三六六页):“沉没谓心於所缘执持力缓,或不极明,故虽澄淨,若取所缘不极明显,即是沉没。”“此与昏沉不同,昏沉癡分摄,身心沉重,无堪能性,是不善或有覆无记。沉没有二,谓善与无记。”
②《入行论》云:《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③真奢摩他或其随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何奢摩他,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眨槪澎o,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爲九種心住。”第九真奢摩他,前八其隨順也。
④毘缽舍那或其随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何毗钵舍那,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
《集異門論》卷三:“奢摩他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徧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毗钵舍那,是謂毗钵舍那。”前为随顺也。
⑤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略论》:“於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決定也。”
《略论释》(五一O页):“所谓止观之果,在大乘即指菩提心言,此心非专观心性,或不思善恶,即可发生。此心在小乘,正修止观,亦不能随顺修得。在资粮道正修止观尚不能得,必兼修随顺乃能得之。在加行道以上,则专修止观亦可得菩提心。盖止观与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皆无甚关连,故有得止观而后修菩提心者,亦有先得菩提心而修止观者。先得止观令心调柔,后修菩提心,是一种捷径,以所观易成故。总之随上师口诀而行,最为主要。”
按:此段文正确之解释,应参阅《广论》卷十四(三三六页):“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揀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毘缽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一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①诸一向唯苦饿鬼,並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於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二②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③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④不如欲自在而转。三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四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贪境瞋境癡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靜,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五⑤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故应思惟⑥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①诸一向唯苦饿鬼:餓鬼趣之一種。
②粗重:《瑜伽師地論》卷二:“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爲麤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③由有生、住、增长(之)烦恼种子。
④不如欲自在而转:隨煩惱轉故。
⑤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法爾離別之死。
⑥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中分配生苦五种:“一、众苦俱生,二、烦恼俱生,三、增长老病死等无量众苦,四、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五、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欲,复能令唯受众苦。”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闇徧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无量不淨周徧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於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母食食时,以①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②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③生臭变臭猛暴黑闇,不淨坑中上下撸ё灾羁嗨岽蛀y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淨汁而为资养。如坠不淨,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徧炙极徧煎炙,烧热徧热极徧烧热,烧然徧然极徧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如如其母转动,徧动极徧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乾太冷太热,鹹淡苦酸及太甘辛,④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於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摽。
①二齿鬘:二排牙齿。
②胎内五位为:⑴羯罗蓝(凝滑),⑵頞部陀(皰,如酪),⑶闭尸(柔肉),⑷健南(略坚肉),⑸钵罗奢佉(支分相现,手足微动)。
《瑜伽师地论》卷二:胎藏八位,加髮毛爪位(髮毛爪现),根位(眼等根生),形位(彼所依处,分明显现)。
③生臭:本来臭。变臭:时间久更臭。
④若行欲行:经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