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怨省D苌诵模纫孕尴耙倒岬热粑粗宋跎罱淌冢蛭暇乐芯瑁蠀彼Φ轮尽H舳涡腱段⑿∽锛蟛牢罚藜涿鸪涣钕嘈4鹌┤缍炯陨遂渡恚源瞬痪枚颈槿恚实彼俑睢H缡嵌裥新陨诵氖保羯岵还怂俦槿模捣俏⑿∷倌芄愦螅熟蹲畛跣朊鹆畈簧枰焉鹞藜溆Χ稀"廴缭疲骸溉缍疽漓堆倌鼙槿恚缡亲锏帽悖嗄鼙槿摹!谷舳し衬照笳撸坪我乐鼓钫"苋缭疲骸溉缰绰徲停唇W∑浜螅缭蛭菲渖保萁呷缡抢!刮接θ缡遣呃闳纰掊褥寡幽且蛟担Φ绷酥H缡遣呃保苤疃裥校丶刃傅≈蛳衷谇罢撸Σ蝗淌苡娑糁埂H缭疲骸溉缟呷牖持校视逼鹆ⅲ缡洽咚干杂λ俣糁埂!狗堑铣斗缸镄纳幌玻轿彝羧缡亲剩酥料衷谄魃溃纫哉芷腥梢牵窗沧⊙Тφ掀芳哨穑霸附窈箪度缡亲锒ú涣钌阑さ崩矗盯啾硕挠Χ嘈尴啊"崛缭疲骸敢灰蛔锷保Φ弊在穑夭涣罡瑦a思如是行。」应励修学能相续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应依止多闻等因。⑩如云:「於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总须多闻善辨菩萨学处取舍,次於所知法义,一切威仪,恆依正念发勤精进,故於所精进处要无错误。
①以念無擇境力故:《俱舍論頌疏》卷四:“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②無間能修:及時能修習正念。
③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④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⑤禁者:指菩薩具誓戒者。
⑥迦旃延那因缘:《略論釋》(八O二页):“昔佛世有邊地王,遣人迎佛,務令迎至,不然亦須迎一高座弟子。佛觀機遣阿巴那尊者率五百比丘赴之。王遣諸種伎樂遠迎入宮,坐定,王問尊者見迎迓伎樂否?答:不見。王不悅。尊者知王意,欲釋其疑,請王提一將死獄囚,令滿持缽油,二卒持刀挾之過巿,諭令油溢即斬。即過巿,問囚何所見?答:無所見,惟一心視此油缽。尊者乃告王,我之不見伎樂,亦係如此。世間獄囚一念死尚不見外境,況吾輩行人。王悅。故心在正知正念,外境不能亂。”
⑦睡懈:睡眠、懈怠。
⑧彼二心:不喜與防護二心。
⑨如云: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⑩如云“於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爲令罪不生,生已能除之故,於正知謹慎不放逸等時中,云何能修起正念?以如是思惟之發起意樂爲因,而修欲心求遇大乘善知識,無間即依教修行,或不值遇,亦隨其教授,應作之事即能修行。”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谓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说:「必须善学菩萨学处,及受已不学过患极重,当视烦恼犹如仇敌,於诸难行莫觉为担,应发心力视为庄严。」於未修业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於诸善事无堪能性,一切怯弱,学菩萨行令成轻利。①如云:「定於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如是励力能发何等精进耶,谓如树棉,去来飘动随风而转,自内身心於善勇悍,随勇悍转,此后精进能善成办。由生精进乃能成办一切资粮。②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又诸难行唯应策励不应棄舍,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难行业,不获难得位,故佛③不自顾,令精进增长。」
①如云“定於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見《入行論·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应念先哲传记作一切善业,悉具精进雄力,无论如何,必令所作善业完成,为如是故,慎无放逸(忆念《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念此之故,自於善事,愧此离恶,振奋轻举。”
②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云何修耶?如风去来,於兜罗绵自在飘转,以於善法欢喜踊跃力,於身语自在转,亦应如是。若能如是,则三门一切善业,悉能迅速成就也。”
③不自顧:不顧身體、性命。
第四正修此时应如何行。随发何精进,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及六波罗蜜多,精进施者,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应当随念,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则於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策发修学渐令增长。次於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於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又於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经极长时,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妙手问经》说:「若略发此广大意乐,即已积集广大资粮。」故当勤学。若不学者,不能增长种性堪能,恆为众多恶行染著,於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如是知已,虽尚未能如实修学,然心亦应趣向彼品,随力随能发勤精进,如《妙手问经》说,则於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学习靜虑波罗蜜多分五:一靜虑自性,二修彼方便,三靜虑差别,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五此等摄义。 今初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①《菩萨地》云:「谓诸菩萨於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靜虑自性。」②《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四八六页)。
②《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入行论·靜虑品》卷八。意,即心。
第二修彼方便。谓当思惟,修习靜虑所有胜利及不修过患,奢摩他时兹当广说。
第三靜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业分,谓身心现法乐住靜虑,引发功德靜虑,饶益有情靜虑。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靜虑;二谓诸靜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靜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随修何善三摩地,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六波罗蜜多,自住靜虑亦安立他,是靜虑施,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则於无漏靜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此坚固增长已,以地上诸靜虑作所愿境,虽未能生圆满靜虑,亦应时时精进不舍,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若不尔者,恆违学处罪所染著,於余生中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若能学者,即於现法亦少散乱心,所修善行势力强盛,当来亦如《妙手问经》说:身心喜乐靜虑波罗蜜多极易圆满。於奢摩他时当广解释,故此不说。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分五:一慧之自性,二生慧方便,三慧之差别,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五此等摄义。 今初
慧谓於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如①《菩萨地》云:「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声明,五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②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四九四页)。
②慧之自性:對一切法,善能差別其功德過失。詳言之,對三性法,依教依理分別思惟,對於爲功德,爲過失,最後生起決定心,爲智慧體性。(《略论释》八O八页择义)
第二生慧方便。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毘缽舍那时兹当广说。今当略说所余德失,先说功德,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如龙猛菩萨云:「①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为辨此二故,应当摄受慧。②明是求法义,及大解脱本,故应先敬持,大般若佛母。」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摄颂》云:「③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於余功德皆须慧者,譬如妙金所作庄严虽已殊妙,若更嵌饰帝青等宝,尤为可意。如是从施乃至靜虑,五种金庄严具,若以拣择理非理慧钿宝嵌饰,更为希有。④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⑤犹如意识,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别德失而为进止。如⑥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诸金庄严,嵌宝尤光显。慧於彼彼义,增广功德力,如根於自境,由意显其力。」如是信等根中以慧为主,若有慧主,则善了知⑦施信等德,悭等过失。次乃善巧尽诸烦恼,增长功德所有方便。如云:「信等根中慧为主,如余根中须意识,有此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断烦恼。」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如从药树而取,⑧无慢怯等分别变異,亦因智慧现证真实。又由慧故,能观⑨生死⑩涅槃所有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淨。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令心调伏则邪行众苦,无能夺转。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极昇进。又住真实靜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故淨施等五法以慧为依,如云:「菩萨开慧眼,虽施自身肉,如从药树取,无别无高下。」又云:「慧见三有狱,胜解度世间,持戒非自利,何況为三有。」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敌莫能害;如调伏象王,堪多业差别,唯勤堕苦边,有慧成大利。」又云:「诸已趣歧途,集过重罪染,恶人岂能成,靜虑妙喜乐。」
①慧为见不见:《略论释》(八一一页):“見,谓現世功德,不見,谓二世功德。又見,为現量功德,不見,为比量功德。”
②明是求法义,及大解脱本:智慧是求今生一切安乐诸法,和来世人天圆满果报(增上生),及大解脱(決定胜)之本源。
③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略论释》(八一一页):“菩薩持諸度,皆由持慧度,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
④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即指下文“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如从药树而取,无慢怯等分别变異,亦因智慧现证真实。又由慧故,能观生死涅槃所有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淨。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令心调伏则邪行众苦,无能夺转。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极昇进。又住真实靜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故淨施等五法以慧为依”。
⑤犹如意识,能於眼等五根之境,分别德失而为进止:眼等五根,意识为主,有此为主,才能分别五根之境,了其德失,而后知德则进,知失则止。
⑥吉祥勇:馬鳴菩薩。
⑦施信等德:施等六度,信等五根诸功德。
⑧无慢怯:無自矜自慢之心,謂唯我能施;亦無自怯自弱之心,謂我不能。(《略论释》八一一页择义)
⑨生死所有衰损:指凡夫言。
⑩涅槃所有衰损:指小乘言,小乘虽断生死流,而住於清淨寂灭等持,不能成佛,斷所知障,徧所知境,普利猩#ā堵月凼汀钒艘欢吃褚澹
又住真实靜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略论释》(八一二页):“菩薩以智慧,依教依理了別真實義諦而一心專注,乃能得真實空性定,而得殊勝安樂(最胜喜乐)。”
胜解:希求发愿。
持戒非自利,何況为三有:“具有智慧的行者,能看出三有犹如牢狱,发愿将一切有情度脱世间,这样的智者持戒不为自利,求世间区区幸福,这就更不用说了。”(摘自《广论译释》)
怨敌:指瞋恚。
堪多业差别:堪任多种事业。
唯勤堕苦边,有慧成大利:《略论释》(八一二页):“唯依精進,事倍功半。若以慧助精进,能得大利。”
诸已趣歧途:无离智慧依止正理,而行持歪理邪说之行者。
①又二功德似有相违,由是慧故能令无违。譬如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随欲尘迁转,是由具足慧臣之力。②如是虽生猛利慈心,见诸有情极可悦意,然无少分贪欲和杂染,见有情苦,虽生恆常猛利难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於所缘全无散动。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於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力均之障。如云:「菩萨具王位,③根境如天物,性不变非理,是慧臣德力。慈心纯利他,然无贪薰染,悲不忍他苦,不忧懈低劣。虽喜无散动,舍不棄利他,诸德所治品,由慧灭故妙。」又如《讚应讚》云:「④不棄舍法性,亦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於此法性获大定解而不棄舍,然与世俗内外因缘各别生果,所获定解无违随顺。又诸余人认为极相违事,然具慧者皆能随顺令无所违。如前论云:「⑤若开若遮止,佛语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违。」谓大小乘及⑥经咒中,见有众多开遮不同,若以一人双修二事,寻求无边经论密意时,诸愚无慧虽觉相违,然诸智者实见无违,亦是慧之所作。如是无慧觉为相违,及有慧者见不相违事虽有无边,然二谛建立及经论中互相开遮众多不同,以慧分辨意趣无违,即是智慧无上功德。一切功德皆从慧生者,如云:「世间圆满从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胜力,一切无等最胜事,及余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⑦世间艺术及胜藏,所有⑧如眼诸经典,⑨救护觉慧及咒等,种种建立法差别。众多異门⑩解脱门,彼彼利益世间相,大力佛子所显示,此等皆从慧力生。」
①又二功德似有相摺骸堵哉撫尅罚ò艘欢常骸坝址惨娤噙‘者,皆由無慧所致。如具慧,則不見其相摺D成道用。例如:四洲轉輪拢酰逵麎m福報,無慧則爲欲塵所轉,不見清淨功德。如具慧,則不惟不爲欲塵所轉,而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