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23部分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23部分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婚以后的姓氏。 她承认自己很反对女友的这桩婚事,而且十分厌恶女友的丈夫。(2)忘记自己的诺言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别人许诺,我们也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诺言。发生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因为我们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而是另有隐衷。 弗洛伊德认为,对“诺言”的遗忘,多半是由于一种与“诺言”相反的情感,潜意识中阻止了主体对“诺言”的执行,只是主体事后不肯承认这一点。 某位家庭主妇,本来邀请了一位客人,客人按时赴约。 女主人看见客人后却说:“哦,你来了。 你看你看,我忘了今天的约会了。”显然,这位客人并不怎么受欢迎。 当然,主人决不会袒

 201

    69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露自己的潜意识,而是很方便地归咎于自己的记性不好。 弗洛伊德举了一个正面的例子:在军队中,遗忘不能作为借口以求得宽恕而免于刑罚——这一条铁的纪律被大家承认,而这一事实本身就充分说明,对诺言的遗忘是故意的,遗忘者必须对自己的遗忘负责。生活中常常有这一类尬尴:某位或有权势或有门路或有本事的人答应给您帮忙,而且显得极有诚意极有把握。 您满怀希望地等待,好不容易到了对方给您许诺的时间界限,您又去找那位,您得到的回答却是:“哎呀,真对不起,我把这件事给忘了。”然后,对方再次许诺,比第一次还要诚恳还要有把握。 当然,您不会相信了,而且您心里头非常明白:他根本不是什么记性不好,而压根儿就没想办这事。(3)忘物丢失东西,忘记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这类事,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人们都深知因丢失东西而导致的烦恼,却没有认真想一想,我们对物件的遗忘,有时候是有目的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蓄谋”。一位青年丢失了他所喜爱的一支笔。就在这件事发生的前几天,他收到他姐夫的信,信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我现在可没有时间和兴致鼓励你浅薄游荡。”

    原来,这支笔就是姐夫送给他的。 姐夫在信中对他的指责,惹起了他的不快。 所以说,在他的“忘物”背后,有“遗弃赠品”之意。一个人遗失物件,或者由于同赠物者吵嘴而不愿记起他,或者由于厌旧喜新,企图找个借口来获得较新较好的物品。又如,将物品失落、损坏甚至毁坏,也可以用来达到相类似的

 202

    打开柜门791

    目的。 一个小孩在他生日的前一天,弄坏了自己的玩具、手表和书包,这能被看作是偶然发生的事吗?

    还有一种“暂时性遗忘”

    ,弗洛伊德谈过这方面的例子。一位青年前几年与他的妻子有许多的误会。 他以为她太冷谈了,虽然他愿意承认她的美德,但他们在同居时却缺乏感情。有一天,妻子散步回来,给丈夫买回一本书,并以为这本书可以使丈夫高兴。 当然,丈夫很感谢妻子的礼物,并答应好好读这本书。 可是,过了几天,丈夫忘记把这本书放到什么地方了,怎么找也找不到。 几个月过去了,偶然也想起这本书,也在屋子里找一找,可就是找不着。半年之后,这位年轻丈夫的母亲病了。 年轻人的小家与他母亲的家相距很远,但他妻子却不辞劳苦地去照顾婆婆。这件事使丈夫颇为感动,也改变了他关于妻子“冷淡”的成见。有一天晚上,丈夫回到家里,怀着对妻子的一腔感激,坐在书桌前,慢慢打开抽屉。 就在这一刻,他朦朦胧胧地感到(虽然他并没有完全的把握)

    :那本书,那件妻子馈赠的被他遗忘数月且遍寻不见的礼物将要出现了。果真如此。 ——信不信由您。弗洛伊德的结论是:动机既然消失,失物便可复得。(4)忘事常说“贵人多忘事”。其实,谁都会“忘事”。

    弗洛伊德举了他自己的两个例子。 有一次,为了一点小事,太太惹恼了弗洛伊德。 当时,他们正在一家小餐馆吃饭。有两个不知趣的人坐到他们对面,其中一个是维也纳人,而且他同弗洛伊德曾经有过交往,但后来关系破裂了。 弗洛伊

 203

    89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德很讨厌这个人,但弗洛伊德太太并不了解自己丈夫与与那个人的关系,对那个人的坏名声也一无所知。 所以,就很自然地与那个人攀谈起来。 谈话中,弗洛伊德太太还不时地询问有关问题,并对那个人的回答表示赞赏。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弗洛伊德终于忍不住,发起了脾气。几星期后,弗洛伊德偶然向一位亲戚抱怨他太太不懂事,但一谈起那次在餐馆里他太太同那个人的谈话,弗洛伊德却连半句也回忆不起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知弗洛伊德并非是健忘的人。弗洛伊德说:“我原是个经常陷于自我烦恼的人,不轻易忘记那些令我困惑的经历。 所以,这次健忘,显然是尊重我妻子,不愿意使她失面子的结果。”

    还有一次相类似的经历。弗洛伊德太太说了一句蠢话,惹得弗洛伊德发笑。 几个小时后,弗洛伊德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来访,彼此畅谈甚欢。 弗洛伊德很想重述他太太刚才讲过的蠢话,不料连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弗洛伊德深爱他的妻子,他对妻子的挚爱与尊重,导致了他的遗忘。弗洛伊德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为此,他常常闹一些笑话。每次去拜访朋友,走到朋友的家门口,就不由自主地掏出兜里的钥匙,就像在自家门口常做的那样。 弗洛伊德分析,这说明他与朋友的关系太亲密了,结果导致潜意识中关于自家人关系的那些习惯性动作突然冒了出来,出现了“如同回家一样”的错觉。从这些事情中,也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这个人的性格: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抓住不放,并想方设法去寻找与这些小事有关的心理规律。 如果没有这一点,弗洛伊德主义就不可

 204

    打开柜门991

    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联系了。

    2不愿开会的议长A这是一个笑话。某个国家的众议院开会,议长致开幕词:“诸位贤达先生们!我有幸介绍某某及某某先生来参加我们的会议,我就此宣布会议‘闭幕’!”在哄堂大笑中,这位议长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赶忙纠正。 议长的口误,无意中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苦衷。 日复一日,受着各种会议的煎熬,这位议长是多么讨厌开会,多么不愿意参加这种会议,以至于在会议刚刚开幕的时候,他就希望这会议赶快“闭幕”了。口误者,内心深处有两种相互牵制的心理机制:被压抑住的牵制倾向与意识到的牵制倾向。拿刚才的这个笑话为例,“闭幕”意念是被压抑住的牵制倾向,而“开幕”则是意识到的牵制倾向。 在正常情况下,“意识到的”应该管住“被压抑的”

    ,好比这位议长,应该说“开幕”而不应该说“闭幕”。然而,在这两个意念的相互冲突中,有时候“被压抑的”会不知不觉地冒出来,出一出自我的洋相,于是就有了在开幕式上宣布“闭幕”的笑话。上面这个笑话也是来自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日常生活中,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 比如一位学生并不喜欢他的老师,可是,按照超我的要求,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因此这位学生需要用超我管住他的本我。 但有时候,本我会出其不意地冒出来。 比如下面

 205

    0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这个例子。某大学历史系的一位教师,学问很好,出版过不少历史学专著。 这位教师对学生却非常严格,常常指责学生的缺点与过失,毫不留情面,学生对他是又尊敬,又恼恨。 有一次,这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一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过了几天,他和这位学生有一次谈话,其中两句是:

    学生:您是我们这个领域歇斯底里的(hysBterical)书写得最多的人!

    教师:是hysterical,还是historical?看来,你非常恰当地责备了我在课堂上对你的伤害。

    本来,学生是要赞扬他的老师“历史书”写得多,却无意中说成了“歇斯底里的书”。在英文里,“历史的”

    (historical)

    “歇斯底里的”

    (hysterical)这两个单词的读音非常相似,只有一个元音的读音略有不同。 那个学生发生口误是可以理解的。 但细心的教师从学生的口误中听出了学生对自己的批评。 可见弗洛伊德关于“日常过失”的心理学是有实际意义的。在这个学生的口误中,有两个相互牵制的意向:一个是意识中的“称赞老师”的意向,另一个是潜意识中的“指责老师”的意向,其结果是后者牵制住了前者。 还有一种口误,并没有相互牵制的两种意向。 弗洛伊德举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弗洛伊德在一次旅游中遇见两位维也纳女人,他陪她们

 206

    打开柜门102

    散步,并一起讨论旅游生活的快乐与辛苦。 有一位女士认为旅游是件苦差事,她说:“整天在太阳下面走路,直到外衣……

    和别的东西为汗湿透,这的确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弗洛伊德事后分析,这位女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在某一点上(即打省略号的地方)略为迟疑了。这位女士当时接着说:“然而,假如有nachhose换一换……”hose的意思是“裤子”

    ;这位女士本来是要说“nachause”

    ,即“我家里”

    ,结果发生了口误。弗洛伊德认为,这位女士第二句话中的口误,与她第一句话中被省略的内容有关。 在第一句话里,女士本来是准备列举一些衣服的名称:如外衣、衬衫、衬裤等等,但为了使她的谈话内容合乎礼仪,她将“衬裤”省略掉了。 在说第二句话时,那个被省略掉了的“衬裤”

    (hose)

    ,因其发音与“家里”

    (hause)相似,就悄悄地从说话人的潜意识中溜了出来,取代了后者,结果使得这位女士将“家里”说成了“衬裤”。

    在这个口误中,并无两种意识的互相牵制,只是前一句话的“思路的尾声”导致了第二句话的口误。还有一种“笔误”也是颇有意味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个例子。 当时的维也纳有一份《社会民主报》。某日,该报在第一版报道一次节日宴会,说:“与会者有呆子殿下……”第二天,该报专门为此发了一篇“更正”。且看它是如何“更正”的:“昨日本报的错句应更正为‘公鸡殿下’。”按弗洛伊德的观点,导致报纸一错再错的,并不是因为“呆子”与“公鸡”这两个单词的拼写很相似,而是因为写这条报导的记者在潜意识中对“殿下”不恭。

 207

    20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另一个例子与此相似。 某报随军记者访问某将军,写成了文章见报,却称这位将军是“临战而惧的军人”。次日,他在报上发表“更正”

    ,说昨日的话应为“好酒成癖的军人”。

    其实,连弗洛伊德也承认,并非所有的口误、笔误或别的什么误都是有意义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弗洛伊德关于“过失”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心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大可不必搞得神经兮兮,以为任何小事都有重大含义。

    3尼采的记忆与骄傲A德国哲学家尼采,比弗洛伊德大十二岁。尼采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弗洛伊德主义的先驱。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尼采的猜测和直觉,与精神分析学辛勤研究的成果,也常常会出现惊人的一致,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有很长时间尽量避免和他接触;我这样做主要是想让自己的思想免受干扰,我倒不在乎哪些观点是谁先提出来的。

    事实上,尼采的思想仍然“干扰”

    (或者说“影响”)了弗洛伊德。 比如我们在上一章所谈到的:尼采对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就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美学观念。在日常生活心理学的领域,尼采对弗洛伊德也有影响。尼

 208

    打开柜门302

    采写道:

    我的记忆说:“我曾做过那件事。”但我的骄傲说:“我没做过。”而且坚持不让。 最后,我的记忆让了步。

    弗洛伊德对尼采的这段话非常重视。 这段话,至少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人的记忆与遗忘是有选择的。 对那些痛苦的、引以为耻的、有损良心与尊严的经历,主体会将其压抑至潜意识,而导致自我将它忘记得一干二净;而对那些代表着成功、尊严、辉煌、得意的往事,主体却记得清清楚楚,连细节也不会忘记。 我们常常听上了年纪的人谈他的过去,一般来说,他不会去讲自己当年如何“走麦城”

    ,只会津津有味地讲自己当年如何“过五关斩六将”。

    尼采的这段话,还有着更为宽泛的含义。“我的骄傲”与“我的记忆”

    ,相辅相成、相引相斥地构成个体的人格冲突。爱洛斯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她的三大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身就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 而且,这三大部分又分别与“外部世界”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爱洛斯人格的生成与流变,从根本上说,是在冲突、矛盾与斗争中进行的。 这种带有总体特征的冲突与矛盾,反映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便形成诸如“我的记忆”

    与“我的骄傲”这种带有局部特征的人格冲突或分裂。我们在《焦虑——人格之碍》一章,已经谈到爱洛斯人格的总体性分裂;于此,我们从日常生活心理学的角度,谈

 209

    40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谈个体人格冲突的诸多侧面。(1)心共口敌“心”指思想,“口”指言语。 言语是思想的符号,思想是言语的实质。 从逻辑上讲,二者是应该完全一致的。 但我们知道,爱洛斯冲动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 因而,在爱洛斯人格的流变过程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心”与“口”为敌,也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