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

第4部分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4部分

小说: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有一种普泛性价值,因而可以用来作人格的评价;

 31

    6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而伦理上的“纲常仁义”却因其明显的局限性而无法进入人格领域。同样要警惕将性格与道德伦理混为一谈。 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严格地说,无所谓好坏善恶。 同为梁山好汉,李逵性急,宋江性缓,你能因性格原因而断定谁好谁坏谁善谁恶?

    汉语言文化背景中,内向、含蓄、稳重、谦虚被视为美德,而外向、直率、表现欲强则视为德行之瑕累。 其实,这些不过是性格上的差异,而且都是可以用作人格评语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人物性格分析,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所谓“人物性格分析”常常衍为“道德鉴定”

    ,甚至被弄成“阶级成份之划分”。这类文本中的“性格”

    ,全然成了道德的代码,或者成了意识形态话语,与心理学无关,当然与人格也无涉。如果说,性格侧重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类型化界定,那么,个体性(individuality)则着意于人的独特性与分别性。 同一类性格特征中,因个体不同,而区别微殊,如前举《水浒》中李逵、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人的“豪爽、鲁莽”。人格,也有着两层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类型化的。 比如,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格”

    ,有“竹林人格”

    ,前者以特定历史时期为标志,后者则以空间位置为规定,分别构成时间性与空间性的人格类型。 另一种就是个体性人格,比如“屈原人格”

    ,“苏轼人格”

    ,等等。 后一种意义上的“人格”

    ,便与“个体性”有了相重叠的部分。心理学上的个体性还有另一层含义:指生理心理机制(或构成)的某一方面。 因此,有人说马蜂、老鼠、石头、树

 32

    摘下你的面具72

    木也是有个体性的。对于人来说,个体性只是部分;人格,才是整体,它包括了人的意志、思想、态度、气质、性格、趣味、才能、人生哲学、体格及生理特点等诸多方面,它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各种个体性的系统整合。人格是对人的总体的、本质的描述,它不仅能解释、说明个体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而且能整体性指称或代表这个人。 而个体性仅仅指人之内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某些方面的差别,从而给人以特色。个体性与人格的另一个区别是,后者不仅有心理学内涵,还有社会内容。 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与人文思潮,是无法讨论或界定人格的。 个体性则不然,它完全可以成为心理测试或实验室研究中的专门术语。对人的社会化的承认,包含着一个前提:同时承认人的遗传性或生物、生理性。 因此,人格与气质(temperament)

    也有交叉式的联系。西方心理学史上,对人格的最早分类,实际上是气质分类。 气质,是比人格更为古老的概念。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特,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最早提出人体中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四种体液的组合,形成人体的特质,血液占优势则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则为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则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则为抑郁质。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气质分类的记载,如《论语。 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人之气质便分为“狂”

    、“狷”

    、“中行”三类。现代心理学讲气质,专指心理活动的不同倾向,而决定这些倾向的,是由个体的先天生理的和动力的禀赋所供给的。气质,是人格的“内部气候”

    ,它构成人格范型的生理基础,

 33

    8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它是人格赖以形成的原始材料。 气质所代表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稳定的情绪性,是形成人格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这样说,没有可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气质与遗传有关,因此,一种心理倾向越是先天性质的,越可以说是属于气质的。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也带给了人格。 由此可知,受气质局限性的影响,人格的发展也是有限度的。 个体的人,有时很难超越他自身的气质,性格之局限。 有一句名言:你的气质性格就是你的命运。然而,人之为人,便是要同命运抗争。 抗争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以人格超越那些生理素质方面的局限,就是要以社会性的、精神性的后天努力,去重铸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既着重先天性气质对人格的制约,也着重后天经验(尤其是童年时代的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影响。“爱洛斯”

    ,是综合了后天与先天两种因素的心理潜质。人格构成中的“面具”部分,是在后天形成的,是人格主体为了顺应社会所作出的后天性努力。 爱洛斯人格,主张摘下面具,追问本源,在深潜层次把握人格真谛。为了进入爱洛斯人格,请摘下你的面具。

 34

    冰山下的神秘bingxhanxiadeshenmi

    ……“弗洛伊德的”这一形容词几乎与达尔文同样耳熟了。 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波林《实验心理学史》

    套用一句眼下正时髦的话,弗洛伊德是一位“跨世纪的人才”。当然,他“跨”的是上一个世纪。 八十四个春秋,四十四个属于十九世纪,四十个属于二十世纪。

 35

    0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有趣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正好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前期在十九世纪,后期在二十世纪。 前期讲人格系统,后期讲人格结构。 人格系统用一张心理地形图表现,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部分;人格结构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不同的层次组成。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一书中提到,关于心理和人格结构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前提。 到晚年,弗洛伊德曾试图将两种人格学说合并为一个整体,以完成他自己对精神分析思想的统一,从而能够完整地说明人的精神活动。

    1弗洛伊德的地图A一八八二年,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 前一年,他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继续留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所,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任助教。 本来,弗洛伊德有志于生理科学的研究,并要求作为布吕克教授的助手而在研究所里长期工作下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研究纯科学只是有钱人的事。布吕克的两位助手都是出生于世代富翁之家的有钱人。弗洛伊德没有钱。 他要承担赡养父母弟妹的重任;他刚刚与玛莎。 伯奈斯订婚,他还要为自己的婚姻准备必要的资金。 而在研究所里从事纯理论的研究,收入微薄,干到中年也增加不了多少。窘迫的经济处境,迫使弗洛伊德放弃他钟爱的理论业务,离开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实验所,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开始

 36

    冰山下的神秘13

    了他漫长的临床医生的生涯。外科、内科、小儿科、眼科、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在综合医院,弗洛伊德什么都干过。作为一个刚刚二十六岁,以前没有任何临床医学经验的青年医生,一八八二年的“人生转折”

    ,无疑给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他从医学院学得的理论,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获取丰富而广泛的临床经验,为他日后从事精神分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到“人格研究,这一特定领域,甚至可以说,没有在八十年代头几年的临床医学实践,他后来的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理论的核心是”潜意识“(或叫”无意识“)

    ,而这一发现,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的。弗洛伊德医生,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接触到数不清的精神病患者,他采用催眠术或谈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 长期的观察、分析与实践,使他逐步认识到:病人的心理活动,除了能意识到的那部分内容,还有意识不到的内容。人的内心世界,犹如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能够为主体意识得到的,是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潜藏在水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为人的无意识。 冰山原本是一个整体,被海平面划分成两大区域;对冰山的考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无法辨识庐山真面目的。当我们借用“冰山”来比喻人的心理活动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借鉴了地形学:(topography)

    的方法。地形学是测量和绘制地图的一门科学,是把一个具有不同地势的区域以图标绘出来。 弗洛伊德借用这一方法,来表述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获取的心理学思想,来描绘他所认识的人的

 37

    2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心理世界,以期揭示心理结构的基本构造,揭示各个心理地域或心理系统之间的联系。想象浩瀚的大海中那神秘的冰山吧。浮在海面的部分,与海之上的世界相接触,感知着风和日丽或电闪雷鸣;潜于海底的部分,神秘莫测,伴随着它的是无边的暗夜与无尽的幽蓝……而在这两部分之间,也就是被海涛不断抚摸或撞击的那一部分,是一个“中介”。向下,它诉说着外部世界的绚丽多彩、世态炎凉;向上,则私语着海底的暗流、幽深、光怪陆离。“中介”的身份或位置也是不固定的,涨潮时,它潜入水下,与海底部分合为一体;退潮后,它重见蓝天,成为了海面部分。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地图。 这就是“地图”上的三大区域: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在弗洛伊德之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意识,虽然也研究心理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但仅限于“意识”

    (也就是“能意识到的”)领域。 是弗洛伊德,犹如地质学上的探险家,第一次发现了冰山下的神秘,发现了人的心理世界中那一片广漠的幽蓝的“海底”。潜意识,以及我们后面要谈到的性本能,构成了爱洛斯人格的两大基石。人的内心世界是看不见的。 但是,为了认识自己,从古至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力图以看得见的图示来揭示看不见的心灵。柏拉图描述人的灵魂,有著名的“马车图式”

    说。一驾马车,套着两匹马:一匹马外形丑陋,桀骜不驯,不顾一切地拼命地跑自己的路;另一匹马是良种的、贵重的,而且听从驾驭,善解人意。 驭者赶着这辆马车,奔向他自己所

 38

    冰山下的神秘33

    熟悉而那两匹马所不熟悉的目的地。 其难度之大、旅途之艰辛,可想而知。 在柏拉图的“马车图式”中,马车,象征着灵魂的理性部分;两匹马,则分别象征两个非理性的部分:高级的与低级的部分。关于马车的神话,表现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人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感性、理性之分,而且还有理性与动机之分。柏拉图进而提出“灵魂二度说”

    :理性灵魂(rationalsoul)与非理性灵魂(irationalsoul)。后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高尚的与卑下的,正像神话中的那两匹马。显然,弗洛伊德“三部图式”的心理地形说,与柏拉图“一车两马”

    的三位一体说,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思想根源。后来居上。 与弗洛伊德相比,柏拉图的灵魂理论毕竟是幼稚的。 比如,柏拉图将非理性灵魂的“高尚的”与“卑下的”的两个部分,分别与身体结构一一对应:其高尚部分位于心脏,司高尚情操,如勇气、抱负等;而卑下部分则位于横膈膜以下,司原始情欲,为性欲和低级情欲的根源。如果说,将心脏视为思维器官,是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那么,将理性层次与生理结构一一对应,则有明显的机械、牵强之敝。 现代医学科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器官是脑而不是心脏。 那么,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其三大分区,是否与大脑解剖的相关部位一一相对呢?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中曾谈到这个问题。 他说他试图把心理机制描述为一些相互联系的“系统”或“机构”。这些“联系”如何表述呢?只有借助一种可视的(实际上是想

 39

    4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象出的)空间关系。 他说这种心理地形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际上的大脑解剖没有任何联系。 弗洛伊德的《释梦》对此谈得更直接:“我们将完全忽略心理结构也是一个解剖标本的事实,并注意避免从解剖学意义上来确定精神位置。”

    弗洛伊德的研究态度是科学而严谨的。 他承认: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在大脑皮层区找到意识系统的解剖位置,在大脑皮层下找到潜意识活动的解剖位置,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说“我们的心理地形学目前与解剖学无关。”

    但这并不等于弗洛伊德否认意识、潜意识活动与大脑部位的紧密联系。 只是这种联系并非是机械的,并非像柏拉图所描绘的那种非理性与心脏部位的对应。 用心理地形学去理解的心理结构,好比一架显微镜或照相机,精神的位置类似于成像的点,这个点是在没有实物的空间之中。 地形图上的心理系统指的是心理空间;心理活动从一个系统移向另一个系统,指的是心理空间的移动,而非解剖位置上的变化。千万不要将弗洛伊德的“地图”当作了真的地图。 这是想象中的地图,这是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冰山与大海的神秘正表现于斯。

    2三楼入口处的警卫A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为了弄清某个对象的真实面貌,我们不得同时借助几种比喻。大海里漂浮的冰山,形象地表述出潜意识与意识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并颇为传神地描写出潜意识的幽深莫测。

 40

    冰山下的神秘53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系统图示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概念:压抑(represion)。

    为了弄清楚这个概念,也为了整体性地把握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我们只好换一种比喻来描述他的“心理地形图”了。压抑,同潜意识一样,也是得自于医疗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