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盾,他并不指望读者对小拉摩嗤之以鼻,他似乎承认小拉摩比作者自己优越,因为小拉摩代表了隐藏在社会理性虚饰之下的危险而又完全必要的因素。 当然,小拉摩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如果这个蛮小子一味地自行其事,始终愚眠不化,同时集三十岁汉子的狂暴情欲和襁褓幼儿的无理性于一身,他最终会掐死他老子,和他娘上床睡觉。狄德罗的“小拉摩”与弗洛伊德的“本我”颇为神似。《拉摩的侄儿》在狄德罗与小拉摩的对话中展开情节。黑格尔将小拉摩称为“分裂的意识”
,而称配角狄德罗为“诚实的意识”
,后者通情达理,公道规矩则有些麻木迟钝。二者的对话,可以视为本我与自我的对话。弗洛伊德受“对话”
的启发,而提出“本我”与“自我”的对立?也许是这样。至少,弗洛伊德对“本我”的态度,与狄德罗对小拉摩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弗洛伊德并非鄙弃本我,反而称它为“激情”
,并在《精神分析纲要》中这样描述:
59
4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本我的动力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
本我的需要或愿望就是避苦趋乐。苦,来自能量的积累;乐,来自能量的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与外部世界隔绝的,但它有着自己的感觉,它能极为敏锐地感觉出自身内部的本能能量的增强或减弱,感觉出那种痛苦与快乐的微妙变化。 这种感觉支配着本我活动的历程,支配着本我不顾一切地去寻求满足。 在满足(或不能满足)的过程中,本我看不到它与外界的冲突,更看不到它的一意孤行可能导致的危机。 在这一点上,本我与潜意识是同一个概念。 因此,我们在前面对潜意识的有关界说与描述,也同样适用于本我。危险也罢,冲突也罢,一大锅沸腾的激情总得有个宣泄的去处。 本我靠什么来释放自己的能量?一是靠反射活动与幻想性满足。 本我从不进行思考,它只有行动与幻觉。 反射活动是满足的最原始的形式,表现为冲动性的行为。 但活动要指向对象。 如果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对象,则本我的冲动会有悖于社会伦理准则,从而构成对他者的伤害。 正是因为这一点,自我与超我会抑制本我的冲动性行为。怎么办?
本我只好在梦中满足自己了。记忆意象与本能能量相联系,闯入知觉,成为本能的对象,形成一种幻想式的满足。 本我的另一种满足方式,是向自我缴械投降,接受自我的约束,从而达到迂回的满足。 这一点与“自我”的概念相关,我们留待下面再谈。无论是追求的目标,还是追求的方式,都显露出本我的
60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55
自然性与动物性,显露出它的潜意识特质。 本我是一连串的盲目的冲动,无拘无束,无规无矩。 本我的能量之源,变动不居,汪洋恣肆,四处寻找出口。 不要理性,不要时间,不要语言,本我是一片非逻辑的天国。 在这片土地上,相互矛盾的冲动并行不悖,相安无事,既不互相抵消,也不相互分离,亦不相互克制,而是形成一种荒谬的折衷。 时间的流逝对本我毫无影响。 那些个本能的冲动,那些个因受压抑而降于其中的意象,几乎与主体共存亡——不,个体的人死了,本我还不死,它遗传给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追根溯源,个体的本我,是个体通过种族遗传继承的,是人格结构中生而具有的最古老的部分。 混沌的本我,构成我们生命的核心;而构成本我的,则是本能——爱与性的本能。本我的内容。 来自遗传,它与躯体的历程直接接触,从那里接受肉体对心灵的要求,也就是本能。弗洛伊德说,“被压抑的东西也并入本我,并且仅仅作为它的一个部分。”
本能从躯体流入本我,并在本我中得到最初的精神表达。 本能为本我提供能量,使其精力不衰,欲望永存。 另一方面,本我由于受到压抑而与自我相分离,并从自我那里接受被“压抑”所驱赶进来的内容。 被压抑的东西来自于先前的经验,即对过去的观念、事件、活动、感受等的记忆,它们从意识中被排斥出来。 显然,本我仅与躯体相连,它又受到压抑,所以与外界没有直接的交流。 作为人的生命力的内在的核心,本我要被真正认识是很困难的,必须借助媒介,比如梦之解析,或者以自我——超我为桥梁,而曲折地进入对本我的探秘。
61
6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在人格分化的顺序中,本我是源头(当然,众水之源,则是包含在本我之中的“爱洛斯”——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详述)。
本我是通过遗传继承的,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而超我又是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每当有新的成分出现,人格的内在结构与关系便会发生重大变化。 ——这是个体人格分化、发展的情形。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是重演人类种族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体的进程,重演种族的进程:
因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个人的发展进程都是生命的过程——这就是说它们都必定具有生命的最普遍的特性。(《文明及其缺憾》)
于是,弗洛伊德为个体的进程和人类的进程找到了共同的基础:生命过程。生命过程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个体与人类。 二者的区别在哪?就在于“本我”的地位。 在个体的进程中,本我乃人格之能源,个体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快乐、幸福和满足,至于个体对整体的顺应,只是从属的(当然也是必须的)条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情形却恰恰相反:整体对个体的统驭、接纳、确证,并使人类个体结为一个统一体,是最主要的目的;个体本我的快乐、幸福和满足,则退居其次。 弗洛伊德对此做了一个比喻:个体好比行星,整体好比中心星球。 个体之以整体性为主要目的,好比行星绕着中心星球公转;而个体之以满足本我为次要目的,好比行星的自转。无自转,何
62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75
谈公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一仆三主A人格结构的第二要素是自我(ego)。
关于“自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一书在谈到“心理人格的解剖”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照录如下:
我们有一句格言,说一仆不能同时侍候两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境更苦;它须侍候三个残酷的主人,且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些要求常互相分歧,有时更互相冲突。 无怪自我在工作中常常不能支持了。
自我必须侍奉的三位主人是谁?外界,超我,本我。我们先接着上一节的内容谈谈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心灵深处的那一锅沸腾的激情,千方百计寻找宣泄的出口,正如狄德罗笔下的小拉摩,总是企图将他的种种荒唐怪谬邪狂,化为实际的行动。 奉行“唯乐原则”的本我,全然不顾及一己之冲动与现实之规范的深刻矛盾,更不可能预想本我冲动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灾难。那么,谁来“劝说”本我?谁来“缓解”或“消释”本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自我”的肩上。在一个健全的、顺应良好的人格中,自我是人格的执行
63
85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者,然而,以一个“仆人”的身份,自我的所谓“执行”
,绝非命令式,而是靠协调。它首先要协调本我与现实的矛盾,第一招便是为本我寻找非现实的“替代满足”。
何为非现实的“替代满足”?就是通过想象、幻想、幻觉体验等非现实的形式,来满足本我的千奇百怪的念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做梦。 渴时便饮,饥时便食,想当官时则飞来乌纱帽,欲求佳人则“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梦中,什么愿望不能满足?
然而,本我并不那么好糊弄。 画饼不能充饥,南柯一梦,带来的是醒后无尽的惆怅与悲哀。 梦中的替代满足并不能完全消释本我的强大的能量,它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冲出层层阻碍,而到现实中去获取货真价实的满足。于是,自我拿出它的第二招数:推迟行动。 与本我奉行的“唯乐原则”恰好相反,自我奉行的是“唯实原则”。
“实”
,就是外界存在的东西。 唯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本我的冲动性行为,一直推迟到那些能满足本我需求的对象直至被发现或产生的时刻。 比如,按本我的要求,小孩子,一饿就得吃;但是,按自我的唯实原则,小孩得学会不能肚子一饿就不管什么东西,随便往嘴里塞,而是要辨认食物,直到找到可以食用的东西时再吃。 否则,他就会遭受痛苦的经历。推迟行动,表示出自我对本我的宽容。 在本我找到适到的行为方式去宣泄之前,自我容忍本我的存在。 可见,实行唯实原则,并不意味着放弃唯乐原则,而只是考虑到实际的需要,将其暂时搁置一边。 这种“暂缓”
,其实也是为本我着
64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95
想,免得本我莽莽撞撞,惹事生非,到头来不仅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还要受到外界或超我的攻讦与谴责。 ——可见仆人之难当。关于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一个比喻——弗洛伊德很喜欢打比喻——驭手与马。 本我好比马,自我好比骑手。“马”
,为心理流动或人格生成提供动力与能源;“骑手”
则有责任按既定路程与速度,相安无事地到达目的地。当然,这个比喻也是有缺陷的:真正的骑手是用他自己的力量去驾驭控制奔跑中的马,而自我则只能使用借来的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自我是软弱的,它的精力是从本我那里借来的。 因为,按照个体人格的生成序列,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接受本我的本能的要求。 但对这些要求,并非是全盘满足,除了上面所讲的“替代满足”
与“推迟行动”两种方式之外,第三种就是“不予满足”
,也就是压抑。不过,单靠自我是不足以压抑那些潜意识冲动的,须得借助外界现实与超我的力量。 自我会将这二者搬出来吓唬本我:“你看,你的这些要求是不现实的,根本实施不了;再说啦,从道德和良心上讲也是不应该的。 别胡思乱想了,老老实实地呆着吧。”——引号中的这段话,我们多么熟悉!
每当我们劝说自己不要做某些事,或者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与冲动时,不是常常这样自言自语?这种内心独白,其实就是自我在调解本我与现实、超我的关系;或者说,是自我与超我、现实团结一心,共同对付本我。自我在调节本我与现实的关系时,所奉行的“唯实原则”
,正好体现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 现实(或者说“外部世
65
06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界“)
,是自我的第二位主人。 所谓“唯实原则”
,就是自我对现实的服从,个体人格对生存条件的适应。自我通过两条途径去服侍(或顺应)现实。 一是对现实的感知。 在早期人格理论的心理地形图中,住在三楼的意识直接与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反映外界现实。 与此相似,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感知觉对于自我,作用重大。 弗洛伊德认为“知觉对自我有着本能对本我所具有的同样意义。”我们知道,本我的基本能源与内容就是本能,本我只有依赖本能才能遵从并实施它的唯乐原则。 同样,自我只有通过感知觉才能与现实发生联系,也只有依赖感知觉才能遵从并实施其唯实原则。二是躯体的肌肉运动。如果说,感知觉还只是自我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那么,躯体的肌肉运动,才使自我真正地介入了参与了现实世界,才使自我能动地进入对现实世界的或顺应或干预或改造。感知与活动,使得自我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自我通过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形成对刺激的知觉意识;自我又通过记忆保持对外界的知觉形象,并作为经验贮存起来;尔后,自我又通过思维活动对既存的现实和已有的经验施行评估,并以思想的试探去预测行为的后果;最后,自我通过活动适应外界条件,或使外部世界产生有利于自身的变化。 ——这是关于自我与现实之动态关系的一般性描述。看起来,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还不错。 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自我,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或功能)是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是本我与现实,超我与现实的关系。 本我与现实简直是针锋相对,本
66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16
我的那些本能冲动,拿到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自我来从中斡旋。 虽然,从总体上说,自我奉行唯实原则,尽量将本我的冲动缓解平抑到现实可以接纳的程度或范围之内。 但有时候,倔强的本我拒绝自我的“缓解”或“平抑”
,一意孤行,要到现实中去满足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自我只好对“现实”作工作了,有时免不了避重就轻,花言巧语,哄骗现实,说一些“这类事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不会出大乱子”之类的宽心话。 当然,现实是不可能“接受”哄骗的,受骗的是“自我”它自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欺欺人”。
超我对本我的管束与压抑更加严格甚至苛刻,因此,超我所代表的东西是不现实的。 换句话说,超我,作为道德与良心的象征,对人的要求过高,在现实中有时难以实施。 于是,又需要自我来亲合超我与现实的关系。 自我会这样对超我说:“超我”
先生,您还是现实一点吧,不要这样高高在上,不要对“本我”先生管得太严,不要把道德标准制订得太高,以致于连我这个“自我”也做不到。回过头来,自我又对现实说:“现实”先生,作一点牺牲吧,为了崇高的道德、美好的理想。 不要太实际太功利,为了远大的目标,为了高大的人格,您就牺牲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