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与电影一起私奔 >

第4部分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4部分

小说: 与电影一起私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也颇似一个站台,一个20世纪80年代流行文化尤其是歌曲的大站台。从朗诵诗《风流歌》,表演唱《火车向着韶山跑》,到港台和内地的流行歌曲《美酒加咖啡》、《是否》、《秘密》、《成吉思汗》,以及拿来当影片名字的《站台》,可以说那个时代的重要的流行文化的符号都一一在“站台”上展示。在像纪录片一样自然逼真的书写下,让人不无怀念地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青春,有些酸涩,有些快乐,有些孤独,更多的是躁动、困惑、感伤和无奈。正像《站台》这首歌曲所唱的:“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这是我所见过的,没有站台和长长铁轨的实景却颇具“站台”神韵、充满人生况味的当代华语电影的经典。
  铁轨的意象就是人在路上、生活在他乡的符号化的注解。在我看来,至今还没有人把其中特有的寓意极其迷人和感人地拍摄出来。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因为铁轨带给人的感受确实太丰厚了。


***************
*第二篇
***************

性爱在婚姻中究竟占有多大的位置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爱与平等的基础之一。无论如何,“性爱”不仅是“爱”,还是婚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已被当今的多数国人所认同,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一个人,尤其是男人的尊严。《蓝》台湾海报


《蓝》台湾海报




玫瑰在心(1)



  二十多年前,我读到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名作《金玫瑰》(旧译《金蔷薇》),在这部既是小说又是散文和创作札记的著作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首篇《珍贵的尘土》。
  《珍贵的尘土》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男人用毕生的时间怀念和祝福一个女孩的凄婉故事。这篇译成中文仅有六千多字的短篇,竟充满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受长官委托,退伍士兵沙梅将长官八岁的女儿苏珊娜带回法兰西,在与苏珊娜分别很多年后,沙梅沦落成一个昼伏夜出的城市清洁工。一天,在夜晚的桥边,他与苏珊娜意外重逢了,当时她正被情人抛弃,陷入哀伤。在与苏珊娜一起相伴的五天中,沙梅感到生活中充满了明媚的阳光,他安慰她,并想方设法帮助这对情侣和好。当苏珊娜终于被情人接走后,沙梅开始保留每天在银匠那儿收集到的废弃尘土。在临终的几年里,沙梅夜以继日地从这些收集的尘土中,筛出金沙,铸成一小块金锭,用它打成了一朵精致的玫瑰,花边的细枝上还有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沙梅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母亲曾对他说过“这样的玫瑰世界上不多,可是谁要是拥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玫瑰,都会带来幸福……”他要将这朵金玫瑰送给苏珊娜,祝愿她幸福。然而,直到沙梅孤独地死去,这朵金玫瑰也没能送到苏珊娜的手上。它被银匠拿走卖给了一位作家,作家把其写成了札记,于是有了这个伤感的故事和后人的欷慨叹。
  玫瑰向来具有多重的寓意,在《珍贵的尘土》中,“金玫瑰”代表着深挚的爱与祝福,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的笔触书写了真情、浪漫的忧伤和温暖。作为一种美丽的精神,小小玫瑰的内涵和象征是十分悠远的。沙梅的“金玫瑰”最终虽打造完成但无法送达,人们对爱的追怀与对幸福的祈愿也多是保留在诚挚的内心。
  “十年浩劫”结束后,表现“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影片《泪痕》曾引起轰动,片中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女性形象—孔妮娜,为了像狗一样活下去,她不惜装疯卖傻,以精神病人的面貌示人。游荡街头的孔妮娜总是手执一朵玫瑰,口中唱着《心中的玫瑰》,看似疯疯癫癫,实则表达了对被迫害致死的爱人的无限怀念。孔妮娜的扮演者是曾主演过《舞台姐妹》、《青春之歌》的谢芳,可以说这是谢芳登上事业高峰的“第二个春天”,成为当年最具人气的影坛女明星,而《心中的玫瑰》也是风靡一时的“时代之歌”。“在我心灵的深出,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她灌溉栽培……”;“心中的玫瑰”成为劫后余生的代名词,成为坚贞、理想和信念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从电视的某个节目里看到介绍美国电影《开罗的紫玫瑰》,男主角从银幕上跳到影院的观众席上,与女主角互诉衷肠的戏剧化场面让人既新鲜又激动。多年来,我一直想看到这部影片,直到过了十几年后,才通过影碟看到这部伍迪·艾伦最浪漫的电影。事实上,我写这篇文章的缘起也是要说《开罗的紫玫瑰》(ThePurpleRoseofCairo),应该说这是一部表现影迷与电影情缘的最具想像力的影片。
  柔弱而耽于幻想的女招待塞西利娅和丈夫双双“下岗”,不思进取的老公除了赌博就是虐待塞西利娅。在一个经济大萧条时期,在这样一个偏僻小镇,生活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惟一能使塞西利娅忘却现实烦恼的,就是独自去看电影。一部名叫《开罗的紫玫瑰》的冒险影片让她深深沉迷。在反复观看这部影片中,有一天,银幕上的男主角汤姆突然走下银幕,向塞西利娅表达了自己感激和爱慕之情。塞西利娅和汤姆双双离开了电影院,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失去了主角的电影全乱套了,全体人员停下来怠工,电影厂长带着主创人员四处寻找汤姆,劝说他回到电影世界。汤姆也处在了两难之中,他不愿回到银幕世界,但对现实世界又无法适应。塞西利娅遇见汤姆的扮演者吉尔并爱上了他,但她的内心也是充满矛盾:汤姆是影片中虚构的人物,是虚拟的真实;而有着汤姆形象的吉尔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好莱坞明星,两者显然都不是塞西利娅生活的好伴侣。经过一番现实与影片的风波,每个人物最终各归其位,汤姆回到银幕,吉尔回到好莱坞,一无所得的塞西利娅只能回到醋意大发的丈夫身边。
  影片的结尾让人欣慰中不无辛酸和感伤,作为铁杆影迷的塞西利娅,与其说是对电影热爱,不如说是想通过电影逃避烦恼的现实生活。在经过一番与电影中人的浪漫历险之后,她又回到了严酷的生活中。她不愿面对冷漠而平庸的现实,别无选择地还是坐到了电影院里,她又看到了新的电影,她又有了自己的沉浸、陶醉和梦想。
  据说,白玫瑰代表纯洁天真,红玫瑰代表热情真爱,黄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恋。我想,开罗的“这一个”“紫玫瑰”应该是代表着其原本意义上的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有人评论说,伍迪·艾伦是个悲观主义者。虽然他的影片几乎全是喜剧,也总喜欢在影片最后让观众从悲剧中看到希望和幸福的幻影。但从本质上说,他的影片是对悲惨现实的一种苦涩无奈的反映,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对此我是认可的,但《开罗的紫玫瑰》让我想到一种烦恼人生中最实际的活法,就是对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形态的痴迷与沉浸。所有的无聊和空虚都源自缺乏信念与目标,缺乏一种痴迷与沉浸的精神。在我看来,塞西利娅选择回到电影院并不是简单的逃避,它是对一种嗜好的痴迷,是信念和追求,像歌曲中唱的是让“心中的玫瑰”盛开在心中。



玫瑰在心(2)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以交,是谓无深情也。我们生活的很多烦恼就在于“无癖”和“无深情”,何谓“癖”和“深情”,就是痴迷与沉浸,就是心中有“玫瑰”,尽管有些虚幻,但它使我们活得充实、平和与平安,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追求和幸福观呢?



温暖的河流



  20世纪的80年代初,我读了美国作家欧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温暖的河流》。这是一篇翻译成中文不到八千字的短篇,表现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在试图结束和告别一个女子的脉脉温情时,发现了潜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意。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故事,只是一个青年心理变化的过程。那朦胧的情感始终糅合着对一条温暖河流的感觉,通篇弥漫着浓郁的诗情。我大概读过两至三遍,有的段落,差不多都可以背诵。小说营造的幽暗而温暖的氛围,以及简洁而颇为传神的意识流叙述至今不忘。比如,写到“我”在紧张又激动地等待女主角格瑞琴的父亲说话时,“格瑞琴把她的椅子朝我挪过来一点,她动作轻柔,悄无声息。江水的暖气升起来了,在寒夜里就像一张毯子似的裹住了我们。”作品结尾是“我”对格瑞琴的情爱蓦然顿悟后的表白,结尾两句是:“……我要马上到江边去,用手去摸摸那流水。”
  小说贯穿始终的意象是“暖流”,即温暖的河流。考德威尔的小说我还读过几篇,他的代表作是篇幅不算长的长篇小说《烟草路》,但我最偏爱的还是《温暖的河流》。据说,考德威尔是个比较怪僻的作家,他的房间有一小块红地毯,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是因为早年他住的房屋地面又冷又潮,那小块红地毯,曾伴随他一起度过艰苦的日子。考德威尔有时喜欢在夜航船上写作,他说,河水的节奏对结构语句有所帮助。
  我想,温暖的河流其实一直是流淌在他心中的。
  不读考德威尔已有二十多年了,触发我想起他和他的《温暖的河流》,是看了日本大师级导演今村昌平的新片《赤桥下的暖流》。我不知道今村是否看过考德威尔的《温暖的河流》(以他的经历是完全可能的),尽管两个故事主题完全不同,但那两个故事的意境却有些神似。
  《温暖的河流》讲述的是爱情从朦胧到清晰的心路,《赤桥下的暖流》则是诠释从炽热的情欲渐渐萌生纯真爱情的过程。前者是将“欲”隐藏在“情”中,后者是将“情”糅进“欲”后。
  和《温暖的河流》一样,《赤桥下的暖流》也是从一个男人只身前往山区某地开始。影片表现的红桥岸边的风景:幽暗的阁楼、透着暖意的黄昏、滚滚流淌的一江绿水,基本是小说《温暖的河流》的影像再现。小说的青年男子是来告别的,却发现并找到了爱情;电影中的男人是来寻找“宝瓶”的,结果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女人。小说表现的是爱情中平凡里蕴藏的浓浓诗意,电影则夸张地表现爱情中的奇崛。两部作品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结尾上,小说以男对女的温情脉脉的告白戛然结束,言外的意蕴却十分悠长;电影却直露揭示性爱的惊世骇俗,堪称蔚为壮观:在河边的水泥护堤空隙里,男女主人公经过一些误会和赌气的对话,终于意识到彼此对对方狂热的爱欲,于是就在狭窄的空间里,两人不顾一切地紧紧拥抱、忘我地做爱……在男女爱欲交响曲的高潮处,突然间,由护堤水泥丛中如同喷泉一样喷发出来自于女人身体的汹涌爱液,爱液冲上蓝天,天空中随即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如果说《温暖的河流》是一首爱情诗的话,《赤桥下的暖流》就是一部关于男女情欲的童话。在影片中,已过古稀之年的今村昌平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女人,他对女人身体的展现和诠释都是空前的。影片中的男人是个被妻子抛弃、事业无成的失败者,他为寻找“宝瓶”与神秘女郎佐惠子相遇。他最终没有得到他寻找的物质的“宝瓶”,但他找到了女人佐惠子这个肉体的“宝瓶”。佐惠子的“宝瓶”让这个失败的男人领略到了生命的瑰丽和终极的意义。男人与佐惠子的初次关系,源于佐惠子的偷窃,她的这一恶习其实是其非同寻常的旺盛性欲需要发泄所致。佐惠子异于常人之处是,一旦情欲来临,体内的爱液就会像河流一样汹涌而出。而当她在男女鱼水之欢达到高潮时,体内的爱液则会像喷泉一样喷发。
  《温暖的河流》和《赤桥下的暖流》,都以温暖的河流寓意女人的爱,都是将“暖流”的寓意和人的主观感受杂糅一起进行表现,应该说,其深层次的性意识都是波澜壮阔的。两部作品,一长一短,一西一东,都是耐人寻味的情爱精品。前者温情,后者诡异;前者朦胧得几乎看不见,后者则清晰得似乎只见性。美、日两大艺术家,相距半个多世纪的两部杰作,让我们领略到情爱生活令人惊叹的迥异风景。



那自由,那蓝色(图)



蓝是一种意境和状态,与“情挑”无关。(《蓝》台湾海报)
  这是我第一次看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那时,我租房住在深圳的莲塘,是正在落难和逃离中,生活潦倒得一塌糊涂却不自知。就和《蓝》中女主角的逃离有了天然的共鸣。我一直觉得,人在命运的大起大落时,会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出现升华。当时我很想从某个切入点来写出这个感受,一个落寞无聊的周日,我看了《蓝》,眼前有种顿时豁然开朗的透亮,曾经有的很多感受忽然就找到了形象的印证。
  在此后又看了能找到的基斯洛夫斯基的另外几部电影,深深感到,《蓝》是他最从容和风格化的影片。他非常善于表现人在偶然事故之后的生命状态,《蓝》的故事开始就是一场非常的变故,突如其来的车祸使朱丽叶失去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作曲家丈夫和女儿在车祸中丧生。一个巨大的生活难题劈面而来,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惯用的也是十分管用的迅速切入问题实质的方法。青春尚在的朱丽叶不堪生命中这不能承受之痛,或者说是“轻”,因为忽然所有的责任和负担一下就没有了。她要通过改变过去生活常态的方式,告别自己的过去,在她与丈夫的助手安东经历了一次肉体交融之后,感到物质(另一个肉体)的改变,并不能使自己获得意想中的性爱之欢,便迅速逃离了。
  正如凝重的思想是无言的,影片的叙述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不动声色。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的色彩象征来自于法国的三色旗,其蓝色代表的是自由,看罢这部影片,就揣测他到底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自由。人当然是群体的动物,谁能超越群体而获得纯粹个体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是无法脱离过去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