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 赵林-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的考古,大量的发掘,我们最后要确证夏代确实是文明,它不是文明以前的野蛮。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说取得了很多成果,当然现在还是缺乏一些证据,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证据。
比如文字,文字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区别于野蛮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可以说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区别有很多,但是可以说最主要的两点,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点这样来区分。那么从物质方面来说,一个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必须有定居农耕生活,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大家知道农耕生活和游牧生活是不一样的,游牧生活游牧民族是追逐水草而生,所以,今天可能在这儿,明天可能就是到,几百里几十里,上百里以外的地方去了,所以不可能定居。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比较缓慢,那么也不可能出现城市,不可能出现城市中心。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过农耕生活了,大家知道,农耕生活的特点是春播秋收,所以说,你必须在那儿等着,那你就必须定居下来,而且初期的农耕生活主要靠天吃饭,但是毕竟比游牧生活稳定些,所以可以创造更多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可以是更高。而且由于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市中心。最初的城市当然不能跟现在的城市相比,但是它已经是人们的一个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了。那么正是在定居的农耕生活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能超出直接的生产活动,而从事一些非生产的活动,也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些高尚的活动一些文化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文明产生的一个物质标准、物质条件,就是看有没有定居的农耕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出现的城市中心,这是一个物质标准。文明还有一个精神上的标准。最初的文明都是随着庙宇而出现的,最初的城市往往都是一些庙宇,最初的城市中心都是一些庙宇中心,所以有人提出,说人类的文明是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间产生出来的,因为要有祭祀鬼神的这样的活动需要。人们从最初的图腾开始走向了一种固定的,有固定场所的一种祭祀活动,这是跟农耕生活联系在一块的。那么一旦我们开始有了一个固定的庙宇中心,那么就自然会产生一批专门从事宗教活动或者迷信占卜活动,祈祷占卜活动的这样一批专职人员,我们把他叫做祭祀集团,而我们发现人类最早的文明的统治者往往就是祭祀集团。最早的国王往往就是最大的祭师,他本身承担着人和神之间沟通的这样一个重要使命,而且老百姓也觉得他就是神的化身,这一点在埃及在两河流域,在中国以及在哈拉巴文明、克里特文明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例子。
那么所以这样我们说有了庙宇中心以后它自然产生祭祀、祭坛,而由于祭祀的产生,由于宗教迷信活动这样的一种要求,所以才就开始出现了对宗教、祭祀、占卜活动结果的记载这种记载就是最初的文字,所以文字最初都是出现在庙宇之中的,我们中国的甲骨文也是主要用来占卜的,求神问卜的一种文字,后来才逐渐推广到非宗教领域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从精神这个标准来看,精神文明这个标准来看。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文字,这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为什么西方学术界至今还认为我们中国的文明只能从商代开始,而不能从夏代开始,那么这是五个文明,我们做一个简单介绍。
那么在这些最初文明周围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包围着,如果我们刚才说了农耕生活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没有进入农耕,那些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基本上还是属于野蛮民族,没有进入到文明。尽管有自己的一些文化,但是没有进入到刚才说的文明这个范围之内。那么在这五个最初的亲代文明的南边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大海,而在他们的北边可以说一望无际的平原、草场、森林,当然也有高山峻岭。那么在这些森林草场中间,长期游徙不定地生活着一些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他们追逐水草而生。因此我们很难说,固定的地方在哪个地方。但是由于南方定居的这个农耕生活这种文明,它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它实际上在很长时间以来,就成为北部的那些游牧民族入侵的对象,游牧民族虽然没有进入到文明,但是由于都是过着马背上的营生,机动性非常强,而且由于长期追逐、打猎,所以他们比较剽悍,能够打仗,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这种野性比较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的农耕世界。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又形成了最初的文明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就是在亚欧大陆偏南的地方,这是北回归线与北纬35度线之间的,这个偏南地带的文明我们叫做农耕世界。他们都是过着农耕生活。再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北边的可以说像漫山遍野的黄沙一样,到处弥漫着的游牧世界,我们叫做游牧世界。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南农北牧这样的一个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对峙,那么这个对峙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500年。可以说,人类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世界的对立之中过来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在15世纪来临之前,在15世纪、16世纪,这个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构成了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刚才说了,游牧世界像汪洋大海一样地包围着农耕世界,那么游牧世界每次大入侵,其结果就导致了文明和农耕世界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空间效应,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时间效应。那么由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就导致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效应,那么所谓时间效应是一种什么效应呢?我们可以说,这种效应我们一般叫做文明形态的嬗变。文明形态发生了嬗变,那么这个文明形态的嬗变,具体举个例子来说,形象地说就好像是一只蚕,这只蚕它要脱皮,它蜕了一次皮后就变成一个新的,然后再脱一次皮又变成新的了。从一个黑蚕变成一个黄蚕,然后变成一个白的,变成一个透明的蚕,然后它又吐丝、结茧,结完茧以后它又咬破茧变成蛾子,然后又产卵。所以虽然它的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那个蚕还是那一个蚕,那么文明也是这样。
那么文明的那种形态的嬗变,我们说文明形态的嬗变也就是指这一个意义,就是同一个文明,在经过游牧世界的不断地冲击以后形态发生变化。从第一代文明变成第二代文明,从第二代文明又变成了第三代文明乃至第四代文明,那么我这个图实际上也就是说明,文明是如何在游牧世界的冲击之下是如何发生形态的嬗变的。竖着看就是这样,这是时间效应,待会儿我们会讲,这5000年文明是如何演变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讲解这个文明形态嬗变的过程。
同样我们说。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之下,农耕世界也发生了一个空间效应,这个空间效应我喜欢把它叫做酵母效应。所谓酵母效应就是看起来是弱小的,地域非常狭小的农耕世界处在游牧世界的包围之中,但是这个包围的时间长了以后游牧民族不断地入侵农耕世界,这个其结果最后就导致了什么?导致了文明反向地扩张到游牧世界生活里头去,其结果就使得原来是游牧世界、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现在反过来也变成了文明地区了,也变成了农耕了。看起来游牧民族是入侵者是主动者,但是经过长期地冲突以及融合以后,游牧民族反而纷纷地都皈依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游牧的习性,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整个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在扩展。所以就像一个酵母被一个面团包裹着,时间长了以后,酵母发酵,使得整个面团变成一个酵母,然后再一个更大的面团在包裹着它,然后它又发酵,于是更大的面团,又变成一个酵母。所以文明就是通过这种反向的作用而不断地发酵,不断地扩展、不断地膨胀,乃至于到了15世纪的时候,我们再看这个世界,我们说那个时候的世界,基本上到处都是农耕世界,基本上我们找不着游牧民族的立足之地了。再到今天,我们上哪儿去找游牧民族!我们找到的话,可以作为我们旅游观赏的对象了,那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对农耕世界和工业世界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了,它只不过是一个非常零星碎点地散布在文明世界的、农耕世界的这个缝隙之间的一些古老的一些遗迹,只不过是这样的东西了。所以对照4000年以前的那样的一种格局,就是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一种格局。我们可以说,今天这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那种具体的冲击的情况。
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后1500年,在这4000多年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冲突大入侵,可以说分为三次。从公元前3000年末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这个时候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融合的完成。那么这一次大入侵主要的发起者,是最初可能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平原上的,一批操持或者说原始雅利安语的一些游牧民族。那么这些游牧民族最初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在黑海和里海之间,但是后来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就不断地开始向南部渗透、向南部扩张。那么这个扩张是通过千百年而完成的,在这个一边走一边扩张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完成了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那么这个大冲击,使当时在中国以西的几个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残。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对最西边的克里特文明的入侵。那么可以说,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最早的亲代文明的入侵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是向西南,一个是向正南,一个是向东南三个方向。向西南冲入的那一支冲入了巴尔干半岛,冲入了希腊,然后通过希腊攻击了克里特,最后使克里特文明毁灭。然后在克里特文明毁灭的基础上,在希腊半岛东南角出现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而我们所熟悉的希腊文化主要是指第二代的希腊神话文化,这实际上已经是一支一支的游牧民族冲入了巴尔干半岛以后,跟当地的土居相结合的结果。那么这些冲入希腊半岛的民族,可以说有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主要是爱奥尼亚人,那么这些爱奥尼亚人他们还是以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渗透到爱琴海世界,渗透到希腊半岛,渗透到小亚细亚和西亚,建立了很多城市,很多城邦。紧接着就来了一支比较凶猛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叫阿卡亚人,那么这些阿卡亚人冲入到希腊半岛以后,就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在希腊半岛的东北角,在迈锡尼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带有很大的模仿克里特文明的色彩,很浓郁的这样一个色彩。那么迈锡尼文明的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战争,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荷马史诗》描写的特洛伊的战争。伊利亚特讲的就是迈锡尼时代的故事。讲的就是迈锡尼时代,所以大家如果看《荷马史诗》里边双方打仗的时候,是为了一位美女海伦。当时可以说,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这一场战争,那么当时是希腊人开始主动去进攻小亚细亚的一个特洛伊城邦,那么当时希腊人,都是自称阿卡亚人,所以大家看《荷马史诗》,希腊人就自称我们阿卡亚人怎么样。那么可见他们是当时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的那批人,叫阿卡亚人。然后在阿卡亚文明持续了300年以后,到了公元前11世纪,从北方又冲来一支更加野蛮的游牧民族,叫多利亚人,那么这支多利亚人就摧毁了迈锡尼文明。最后其结果就导致了整个古代的克里特文明的整个毁灭。克里特、迈锡尼是连在一块的,整个克里特、迈锡尼这种亲代文明的毁灭。那么这个毁灭以后就导致了一个什么呢?就导致了所谓黑暗时代的来临,那么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半岛这个地方,文明好像没有了消失了,又退回到史前的一种原始状态,那么这样就出现了所谓我们说的这个黑暗时代。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才开始出现那个非常辉煌的希腊城邦文明,所以希腊城邦文明本身就是在游牧入侵者和当地的土居相融合、相杂交以后所产生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那么我们说这些游牧者,当然在入侵希腊的这些游牧者之外,还有一些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他也就冲入到阿平宁半岛就成为罗马人的祖先。所以罗马人也是一些游牧民族冲进来的,然后还有一批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就是西班牙半岛,就成为后来的高卢人的祖先。那么高卢人后来又成为法国人以及西班牙文化的一个最早的一些创始者。那么这样我们说,这三个地中海上的中间的三个半岛,都是游牧民族来了以后,在那个地方扎下根来和当地的土居文化相杂交、相融合,最后导致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所以这样在西南这一支冲击的结果就使得克里特文明毁灭,导致了希腊、罗马文明的产生,这是西边。
往正南冲的那一支,越过了伊朗高原进入了两河流域。那么两河流域的文明,我们说最早的那个亲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它包括很多国家形态。从最初的苏美尔 到阿卡德、到古巴比伦、到亚述、到新巴比伦,尽管这些国家形态在变换,但是它都属于一个同源同种的,基本上我们都属于赛姆族或者闪族。说这个闪族或闪米特语言的那些民族,所以我们算他们都算同一个文明。那么这个文明持续到最后的阶段,两河文明从苏美尔开始,一直持续到新巴比伦,它最后的一个形态,最后一个国家形态。那么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时候,有一个从北方来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