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布莱德雷 >

第44部分

布莱德雷-第44部分

小说: 布莱德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雷在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最后几天里,看到了朝鲜战争的结束。
    朝鲜战争历时3年之久,美国耗费200亿美元,伤亡142091人,其中死33629人,
伤103284人,被俘或失踪5178人。这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
错误的战争,最后以人财俱失、全面失败而告终。
    布莱德雷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第二届任期8月届满。1953年8月5日,艾森
豪威尔在白宫向布莱德雷等人颁发了铜十字英勇勋章,这是他的第四枚勋章。布莱
德雷的妻子玛丽、女儿、女婿都参加了这一仪式。8月13日上午,布莱德雷应邀出席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第159次会议,会议由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主持。会上全体成员
一致赞扬布莱德雷的丰功伟绩,布莱德雷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布莱德雷离开会场时,
大家都起立送行表示敬意。当天晚上,陆军部长罗伯特·T·史蒂文斯在麦克奈尔堡
为布莱德雷和柯林斯举行了一次退休阅兵式和花园聚会。同一天,艾森豪威尔也从
丹佛给布莱德雷送来一封值得珍视的信件,向布莱德雷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他感
谢布莱德雷以自己的戎马生涯为美国贡献了才智和精力,并真诚地希望布莱德雷能
度过一个幸福、如意的晚年。
    布莱德雷在军营中度过整整42个春秋,他退休之时正好年过花甲。在欧洲战场
上,他率领百万大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建树了伟业丰功;不幸的是,
在他最后的军旅生涯中,参与制订了入侵朝鲜的政策,尽管不断出谋划策,调兵遣
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他虽然是按退休制度正常离职的,却正好是在美国侵朝
战争失败之时,难免给人们留下说三道四的话柄,这给他过去的赫赫战功蒙上了阴
影。这正是;戎马生涯数十载,功过是非后人评。布莱德雷退休后将怎样生活,且
看下章分解。   
   布莱德雷         
      第二十六章  辉煌余生
                     花甲退休度余生,将军又上经商道;
                     晚年自有真情在,名利兼丰安然去。
    1953年8月,花甲之年的布莱德雷退休了,在此之前,他任满了两届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按照美国的法律,五星上将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不退役,所以布莱德雷的
名字一直列在“现役”军人名册上并领取薪金。在70年代中期前,布莱德雷的退休
金是每年2万美元,以后增加到3万多美元。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如办公用房、旅
行、配备军事助手等方面的津贴。
    从1953年退休到1981年去世,布莱德雷度过了28个春秋的退休生活。将军的晚
年生活可以说是充实丰富、多姿多彩。
    首先,退休以后布莱德雷仍要时不时地参加一些官方组织的活动。如应邀作为
总统或国防部的代表出席有关节日,要在退伍军人节、阵亡将士纪念日和独立纪念
日发表演讲,参加在诺曼底举行的登陆欧洲纪念日活动等。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位
代表军方的高级政治活动家。
    除了用适当的精力应付这些活动外,布莱德雷还决定步入工商界。他在布洛瓦
钟表公司接受了一个职位,开始任该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实践室主任,年薪2.5万美
元。1958年公司董事长布洛瓦去世后,布莱德雷接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年薪为7.5
万美元外加认股权证。对于公司的工作,布莱德雷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甚至
有其他五六家公司也聘他为兼职顾问。
    退休时,布莱德雷和玛丽夫妇俩对安居地的选择曾犹豫不决。他们既想安居在
佛罗里达,又想去南加州,最后选择了后者。1953年12月,他们就在贝弗利山的南
洛地路租了一幢房子。电影明星洛雷塔·扬也曾经在这幢房子住过。就在他们迁居
过程中,传来了使布莱德雷夫妇悲痛万分的消息:1954年1月19日,布莱德雷的女婿、
年仅28岁的比尤克马不幸在飞行事故中身亡,当时他驾驶的F—86喷气式战斗机栽进
了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河。比尤克马被安葬在西点军校,留下伊丽莎白一人带着4个
孩子。布莱德雷夫妇便请伊丽莎白和孩子们暂时与他们住在一起。由于一下子增加
了5口人,原来的房子就显得太紧张了。为此布莱德雷在贝弗利山的布莱沃德买下了
一幢较大的房子,而将原来南洛地路的那幢退了。这样,布莱德雷第一次真正拥有
了自己的房产,在此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成员有布莱德雷夫妇、女儿及外孙们,还
有从1948年起就一直跟随布莱德雷的斯特瓦德等两位勤务兵。
    布莱德雷在洛杉矾居住的3年多时间里,主要忙于布洛瓦公司的管理工作,但也
利用一些时间与朋友们打高尔夫球、钓鱼及狩猎等。这些人有的来自工商界,也有
些是过去军队中的好友。布莱德雷还很喜欢赛马,这是二战后在华盛顿养成的爱好。
他把参加的每一场比赛都看作是另一种战场,尽管取胜机会很少,但从不放弃努力。
    1957年春天,布莱德雷夫妇又回到了华盛顿。在此之前,伊丽莎白与孩子们已
先搬到了华盛顿,她与一位名叫本杰明·H·多塞的律师结了婚,并且有了第五个小
孩。在给马歇尔的信中,布莱德雷这样写道,“促使我们这次回到华盛顿的最主要
动机是为了亲近女儿和外孙们。”他们在华盛顿西北部的斯普林峡谷购买了一套舒
适的六居室住房。不久,伊丽莎白夫妇又有了第二个小孩,这已是布莱德雷的第六
位孙辈。
    接下来的8年中,布莱德雷的生活比较稳定,除了仍然致力于布洛瓦公司的事务
外,也沉浸在一系列的“退休者”的社会活动中。他们经常到迈阿密去过冬天,在
那里赛马;到全国各地去旅行、发表演讲及收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证章等。但
由于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打橄榄球时受过伤的膝盖旧伤复发,不得不中止了他所喜
爱的高尔夫球、狩猎等项运动。
    到了1965年秋天,玛丽的体质越来越差,她患有溃疡病,后背经常酸疼。家庭
卫兵斯特瓦德回忆说:“那时她动不动就觉得很累,必须经常躺着休息。”到11月
底的时候,已73岁的玛丽住进了沃尔特·里德医院。可就在12月1日,住院才4天的
玛丽便死于病毒性白血病。人们为她举行了一个非官方的告别仪式,而后安葬在阿
灵顿无名英雄墓。这时正是她与布莱德雷金婚纪念一年后。         失去了玛丽,人们发现72岁的布莱德雷将军精神一下子垮了,住在斯普林峡谷
的大房子里孤独、伤感。斯特瓦德说:“将军在夫人去世后的几个月里,简直有些
丧魂落魄了。”朋友们也回忆说,他们拜访布莱德雷时,“还从没见过一个男人是
如此孤独。”
    正当人们为此忧心仲忡,担心这位五星上将会从此一蹶不振时,柳暗花明又一
村。布莱德雷的晚年又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开始了与以前不同的崭新生活。而促成
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或者说“火种”,便是动人的好莱坞女剧作家基蒂。
    基蒂当时43岁,曾两度离婚。她出生在纽约,曾在堪萨斯州萨莱纳的一所大学
攻读写作课程,后来便选择在好莱坞当作家。基蒂与布莱德雷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二
战时期。40年代末,基蒂在日本的冲绳岛当记者,是美国《星条旗》杂志的专栏作
家。1950年2月布莱德雷路过冲绳岛时,基蒂曾专门采访过他。50年代基蒂又回到了
好莱坞,创作了不少剧本,同时也在洛杉矾的几所大学里上课。后来基蒂获得了采
写布莱德雷将军生活轶事的专访权,他们曾多次安排时间在纽约的阿斯脱饭店进行
录音采访。
    玛丽去世后,布洛瓦公司的事务正好使布莱德雷也回到了南加州。在整个夏天
里,基蒂抓紧机会对布莱德雷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就在这接触过程中,基蒂和布
莱德雷双双堕入爱河。1966年9月12日,他们在圣迭戈正式结为伉俪,当天下午在德
马赛车场举行了结婚典礼,晚上还举办了一个结婚招待会,第二天早晨又前往首都
华盛顿。
    基蒂的到来,使布莱德雷的生活焕然一新,充满了活力。她安排重新装修了布
莱德雷在斯普林峡谷的住宅,修建了一个全玻璃封闭的日光浴室,内有温水游泳池,
以便于布莱德雷在这锻炼膝部受伤的腿。在这幢房子里,基蒂为布莱德雷和西点军
校的同学、工作时的同事举办家庭舞会,不时宾客盈门。由于布莱德雷收集的奖章
和装饰物特别多,塞满了晚礼服的口袋及旧鞋盒。基蒂又灵机一动,专门联系在宾
夕法尼亚州的一所陆军军事学院,布置了布莱德雷博物馆,把将军的制服、奖章、
所收集的装饰物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在那里陈列。
    1967年夏天,在基蒂的建议下,布莱德雷偕夫人奔赴越南战场进行采访。应约
为《观察》杂志进行详细的战场态势报道提供素材。在越南前线他们奔波了两个星
期,累得筋疲力尽。离开时布莱德雷得出结论,认为这是“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
时间与正确的敌人——共产主义分子进行的一场战争”,并与基蒂联名将它发表在
《观察》杂志上。
    1968年,他们将斯普林峡谷的房子公开拍卖,而在贝弗利山的一座小山顶上购
置了一幢专门为他们设计的住宅。以后几年的岁月里,布莱德雷的生活生机勃勃、
乐趣融融。基蒂仍然保持与好莱坞的密切联系,五星上将的声誉使他们家颇受好莱
坞电影圈的注目。许多电影明星都与他们友好相处,举行了数不清的联欢活动,影
星们都为身边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战争英雄而兴高采烈。
    与基蒂这次美妙的婚姻还使得布莱德雷晚年财源滚滚。基蒂经济意识很强,结
婚后,布莱德雷也自然地被引入了她的经济活动圈。当制片商弗兰克·麦卡锡(二
战时曾是马歇尔的助手)为摄制影片《巴顿将军》来征求布莱德雷的建议时,基蒂
很快说服麦卡锡租用布莱德雷的二战备忘录《一个士兵的故事》作为背景材料,并
由布莱德雷和她担任该片的高级顾问。合同规定,除了支付一次性现款外,影片制
成发行后再按赢利分成。果然,由大明星乔治·斯科特主演的《巴顿将军》上映后,
获得空前成功。光这一项安排基蒂就使得她与布莱德雷得到了数额可观的进项。基
蒂又用这些收入进行妥善的投资,加上他们房产的不断增值及另外几笔成功的生意,
布莱德雷也可以算是财大气粗了。对于财产,他们立下遗嘱,决定将它们全部留给
布莱德雷基金会、布莱德雷博物馆和在西点军校设立的布莱德雷图书馆。他们还在
数学和军事历史这两个学科设立了布莱德雷奖学金。
    1973年和1975年,布莱德雷先后两次险被病魔夺去生命,又都是基蒂将他从死
神手中夺了回来。
    一次是1973年,当时布莱德雷已80高龄。7月份,他辞去了布洛瓦公司董事长的
职务,只保留有一个名誉职位并作为公司的顾问。一个月后,8月13日早晨,布莱德
雷被剧烈的胸疼惊醒,基蒂发现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布莱德雷意识到自己肯定
是心脏病发作快不行了,便向基蒂告别。基蒂一面叫救护车,一面对他进行紧急抢
救,并压迫胸部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直到救护车赶到。在医院,医生发现布莱德
雷肺部有多处危及生命的血栓。在成功地为他施行了一种发明不久的新手术后,不
仅保住了将军的生命,而且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还有一次是1975年1月,82岁的布莱德雷在下飞机时摔了一跤,头上还划破了一
个口子。在医院里医生为他缝合了伤口,事情也就过去了。也许是这次头部受到了
碰撞,两个月后他患了脑血栓。大家匆忙把他送往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的医疗中心,
他又一次接近了死亡的边缘。布莱德雷的助手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几乎都以为
他要离去了,他本人也已绝望并拒绝他人帮助。可基蒂又一次使他挺了过来,她
‘命令’他绝不能死,促使他从绝望中走了出来。”但这次抢救过来后,布莱德雷
不得不坐上了轮椅。
    此时基蒂又担心布莱德雷会因久坐和生活单调而再放弃生存的念头,便把自己
的主要精力放在陪伴和照顾布莱德雷上了。她设法让布莱德雷多参加活动,每天让
布莱德雷做理疗,陪他出去旅游,邀请布莱德雷的朋友们来会餐、打扑克等等。这
样,基蒂一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布莱德雷的生活充实、快活,一面管理家庭财务
帐目、为布莱德雷基金会和图书馆准备资料,逐件答复成千上万的信件。在治疗、
休养的同时,基蒂又鼓励他继续完成已经中断了一段时间的自传。
    对布莱德雷医疗护理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在家里已有许多不便甚至难以完成。
为此,1977年11月布莱德雷住进了离基地医院较近的一座军营,在军营里专门为布
莱德雷准备了特别护理的房间。这时在布莱德雷身边有助手、医护人员、勤务员加
上基蒂共16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1979年夏末,由布莱德雷口述的自传《一位将军的一生》进入打校阶段。那时
他已86岁,但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做几次理疗,每周要有几次户外活动,与军营的
官兵聚一聚或到周围的学校作报告。如果医生觉得他身体可以的话,他还定期地到
以色列、英国、法国等地进行访问观光,当然都是由助手和医护人员陪同。人们看
到晚年的布莱德雷仍是那样和蔼可亲,忙碌不停,尽情享受人间的乐趣。
    1981年4月8日,他们一行旅行来到了纽约。在“21”俱乐部的温彻斯特间,布
莱德雷接受了由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一枚金质奖章,可谁知这竟成了他有生之年的最
后一项活动。就在接受奖章仪式结束后10分钟,布莱德雷坐着轮椅准备上电梯,突
然之间脑血栓发作,他安详地去世了,看上去毫无痛苦。从生到死是如此之快,以
至在他身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