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第2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网式搜捕,其间偶尔还会因为兵力分散而被某些能力较强的倭寇各个击破,那就更窝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大宋朝廷心怀不满的危险分子也乘机冒充倭寇作乱,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各地“倭寇”的总人数迅速发展到万人以上,甚至还有平民百姓被裹挟成倭寇的,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江南一带的地方官吏们再也掩盖不下去了,这才硬着头皮向朝廷请求派野战军下江南平寇
其实赵抗原先设计的统治模式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漏洞的,但是为了方便习惯中央集权制的官吏容易适应,中国本部基本上还是维持了原来的直辖方式。所以问题也就由此而生,在直辖模式下官吏工作的好坏并不直接与其利益挂钩,所以积极性明显不如自治的情形,而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情况则大大增加。自治行省因为地处边疆,所以民风必须强悍,要不然那些当官的就等死吧。而直辖行省位于内地,在一般情况下民风文弱一点没有大碍,再考虑到民风若太强悍,明显不利于官员们鱼肉百姓,他们自然在各方面都不会鼓励“强民”路线。所以直辖行省的民风普遍文弱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第五百八十二章 群众路线
当然,这也跟原先底子太差有关,要知道唐代民风从尚武转为文弱也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可大宋当年已**弱到家了,现在这些年才刚刚扭转了趋势,又哪儿来的那么多底子可供败家呢?
赵恢虽然为东南沿海百姓所受的伤害而感到痛心,但客观来讲他们的出现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赵恢接下来虽然利用倭寇之乱逼迫内阁大幅度增加军费,却没有采用直接派出大军拉网式围剿的方法,而是再次祭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而且运用上比起以前来更加娴熟。由于民风的改变与习练武艺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事,即使将江南百姓组织起来也很难正面对抗凶残的倭寇,所以初期官军平寇时都忽略了他们的作用。但是赵恢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利用好百姓的力量,即使不能正面击退倭寇,也至少可以传递消息,帮助官军更准确地掌握倭寇的动向,这样一来他们灵活多变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征剿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群众路线”第一次在本族民众中得到了应用,当大获成功的消息反馈回来后,赵恢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开始深思。虽然大多不通武艺,但是江南的下层民众在倭寇袭来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抵抗,但是由于缺乏组织他们付出了太多无谓的伤亡,但当赵恢派出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以后,倭寇便很难再猖狂了。因为这些乡民虽然大多武艺平平,但守家保土的信念使其充满勇气,再加上倭寇毕竟人数有限,最后大宋的正规野战军只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就将这次造成江南动荡的倭寇之乱彻底平息下来。
下层民众忠勇的表现令人动容,而那些富人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表现却令赵恢无比失望,他们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战而逃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居然花钱买平安,做出了事实上形同资敌的行为。赵恢对此的看法是贫民一无所有,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那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家伙则全然不同。但赵恢却遗漏了一点,事实上上层人士中坚贞忠勇的也大有人在,论比例比起下层来还要略高一些,但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待下层民众的要求总会放低一些,所以才会产生下层民众更加值得尊敬的印象。而赵恢也没能摆拖这一习惯性心理,使得大宋的国策倾向开始偏离正确的轨道
利用剿灭倭寇的机会,赵恢进一步强化了本已十分强力的情报与宣传部门,并利用民意从宰相手中夺回了大部分权力,又大力提拔军官与下层出身的人才进入内阁,原来的文官集团迅速失势。不甘心失去权力的他们开始采取抗议、示威、请辞、怠工等手段进行交涉,但赵恢却前无古人地发动下层民众揭发批斗,一时斯文扫地,而赵抗当年也没能驱除干净的旧官僚终于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不过,光kao文化水平低下的下层百姓,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赵恢到头来还是不得不依kao知识分子。但是,他对其进行了区分,大力提拔学那些应用学科的人才入阁为官,而那些没有专长的官僚则被扫地出门。由此,大宋帝国虽然付出了短时间动乱的代价,却令全国的风气为之一振,国力继续稳步增强。但是,赵恢再次忽略了一个隐患,下层民众与应用型人才的确也有可能当个好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自己的政治主张,当作优点的话就是服从性好,能将上面那些英明的决策精神尽可能地传达贯彻下去;但作为缺点来看则显得不知变通,对上面的那些错误决策提不出也不会提什么意见,更别说作出纠正和改良了。现在是赵恢能力过人、头脑清醒、眼光长远,极少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弊端还不明显,但如果以后的继任者没有他这样的才能,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虽然大宋在平定倭寇之乱后,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但毕竟为日本争取到了一年多的时间。而这一年多时间一过,情况更是变得对日本愈加有利起来,这是连千鹤当初都没有预料到的。就在大宋调集大量舰船与登陆部队,准备对日本发起惩罚性战争的时候,远在大漠的成吉思汗却利用大宋人对于燕云防线过于信赖而产生的麻痹大意,率领十万精锐骑兵南下将其攻下,消息传来后大宋朝廷一片震动。
袭取居庸关之战中,成吉思汗将奇兵发挥到了极致,先是示弱诱敌,将居庸关驻军主力诱出歼灭,然而又从当地的樵夫口中逼问出一条小路,出其不意地派出五千精兵绕到居庸关背面,将其一举拿下。这样一来,原本固若金汤的燕云防线就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一旦蒙古人进入中原,在广阔的平原上他们的骑兵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这对大宋将极为不利。
由于有“靖康之难”的前车之鉴,不少大臣都提出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主张,但赵恢却显得很冷静,“现在的大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宋了,你们难道忘记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努力了吗?南方的倭寇虽然一度对我们造出了困扰,但现在不还是被扫除干净了?蒙古人数量虽多,但他们合兵一处,对地方上的破坏力有限,反而方便我们歼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好事啊!”
不过赵恢嘴上说得信心十足,不过是为了安慰臣下罢了,心中其实也有一点忐忑,毕竟中原也有二三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如果百姓恐慌的话,势必影响军心,到时候也未必就不会滋生什么变数。还好情况并没有发展到这么糟糕,由于河北等地kao近边境,自赵训在位时就在乡间建起了不少堡垒,而各地城墙也得到了普遍的修葺,这便大大增加了蒙古纯骑兵队伍将其拔除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下层民众被赵恢发动组织起来以后,自发地拿起武器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没有投降乞命或者落荒而逃,这便令缺乏攻城能力的蒙古人难以下咽。当然,北方原本就比南方民风更加尚武,百姓的身体素质也更出众,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使得蒙古人纵使深入平原腹地,也无法所向披靡。
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代天骄,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对蒙军极为不利,立即下令全军放弃与寻常的郡县纠缠,而集中兵力直捣大宋的国都洛阳,到时候如果能够直接拿下最好,就是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围城打援,通过野战歼灭大宋军队的主力,而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
第五百八十三章 蒙古入寇
事实上,大宋北方两大军团知道蒙军直逼中枢以后确实迅速派出了援军,不过他们并不怎么焦急,因为与当年无险可守的汴梁不同,洛阳的易守难攻可是天下少有的
蒙古军队进逼洛阳之后虽然一时气势逼人,但两方的聪明人都知道蒙古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由于下层民众被赵恢发动组织了起来,坚壁清野的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本来指望着“以战养战”的蒙军开始面临粮草不足的窘境。因为大部分地方的民众即使是将粮草物资都烧掉也不会留给蒙古人,反正战后朝廷会给予相应的补偿,而蒙古人即使想要屠城立威,也不是那样容易的,因为老百姓都齐刷刷地躲进了防御良好的城池或者堡垒,kao近山区的百姓更是直接躲进了山里。蒙古人虽然不擅攻城,但战斗力毕竟比这些老百姓强得多,发起狠来也不是攻不下来的,但成吉思汗却很清楚,他如果真的下达这样的命令,会付出不小的伤亡自不必说,士气也将会受到打击,更麻烦的是他们行军的速度将会大受影响。那样的话,他这次选用纯骑兵队伍的意图就无法实现了,在深入大宋腹地的情况下,如果失去战争的主动权,那他们这十万人无疑将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纵然是成吉思汗这样的军事天才,在这样的危局面前也不由皱起了眉头
虽然各地来援的宋军越聚越多,逐渐对蒙军形成了反包围,但是成吉思汗却显得不紧不慢,他传下命令,让三军开始准备攻城器械,说是要一举突破洛阳外围的防线。在准备期间,蒙军还与包围他们的宋军之间发生了几次规模不打的交战,他们惊人的学习能力再次得到了体现。本来宋军车步混合阵型面对纯骑兵队伍时能够以一敌十,但蒙军却向汉人学到了挖坑战术,还开始使用缴获的战争机械,对付宋军坚固的战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其间套索等特殊兵器的广泛运用,就更是令灵活性不足的宋军战车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蒙军这样做了几天,观察多日而强压战意的辛弃疾终于发现了可乘之机。次日,辛弃疾率三千精骑利用蒙古人不擅布阵的缺陷,从缝隙间高速cha入蒙军之中,大肆掩杀机动力严重不足的蒙军攻城部队,而接近二十万人的宋军主力则做出大举压上之势,喝阻蒙军使其不敢集中兵力围歼辛弃疾所部骑兵。辛弃疾虽然只带了三千人,却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虎贲之士,蒙军纵然善战,一时之间也难以抵挡。再加上这支宋军在装备上也有明显的优势,兵器全部都采用了锻打花纹钢技术,蒙军的铁制兵器也常常被宋兵一劈两断,而他们与战马身上穿的虽然都是皮甲,但却是大象与犀牛的皮革制成,坚韧无比,蒙古人的弓箭再怎么厉害,也很难伤得了他们分毫。而更难得的是他们的战马,这三千人胯下的战马全都是这些年精心培育出来的大食骏马,各方面都远胜过蒙古矮。再加上辛弃疾的勇猛本就天下少有,这三千人在蒙军阵中左冲右突,势不可当,当他们力尽而退的时候,蒙军已经付出了过万的伤亡,而攻城部队更是死伤殆尽。这场战斗之后,普遍认为现在有了优质装备,因此拿下中原易如反掌的蒙古将领们开始心生退意,但现在退兵无异于找死,成吉思汗这下终于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蒙军营地周围的宋军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都是各野战军团的精兵强将。即使勇猛如木华黎、博尔术之流,也都有些绝望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却突然召集众将,宣布了全力突围的命令。众将愕然不解,但成吉思汗却显得信心十足,原来在他看来,宋军来了这么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归不同的将领统属,彼此之间想要配合好是很困难的,这便为蒙军突围创造了可乘之机。
尽管如此,要想让宋军配合出现足以浑水摸鱼的混乱,蒙军必须进行佯动以调动他们,但这支佯动的蒙军势必无法全身而退。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做这个冤大头。这时成吉思汗表态了,他会让他的亲军“怯薛军”负责这个任务,令大家非常感动,他的威望由此进一步提高。结果,在成吉思汗的筹谋与“怯薛军”的死战之下,蒙军的主力终于突出了重围,由于燕云守军大多赶来洛阳增援,以至于燕云地区的防御大大削弱,何况燕云地区重归大宋以后南面的防务就一直受到忽视。蒙军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冲回了大漠,但这时十万蒙古骑兵已经只剩不到一半了。而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损失最大,只剩下三千多人,但成吉思汗的胸怀征服了几乎所有的蒙古人,越来越多的勇士主动加入到“怯薛军”中,这支军队的实力反而更强了
而大宋方面,虽然成功地将蒙古人赶了出去,军民的伤亡也不算大,但是中原几大行省的经济却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再加上朝廷需要向战区百姓支付的补偿金以及调动数十万军队所带来的惊人耗费,大宋一个季度的岁入就这么打水漂了。说起来好在现在大宋的货币已经改成纸币为主,要不然会有更大的损失。其实,纸币的广泛使用客观来说也对蒙军南下抢掠的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如果抢到了金银或者铜钱,到哪儿都能用掉,而且居民撤退时也无法毁掉,最多只能就地掩埋,还是有被蒙军找到的可能,那样他们便可以借助战争而壮大自己;而现在用的都是纸币,情况就大大不同了,首先,居民很容易将其毁掉,而不致落入敌人手中,就算他们缴获了一些,纸币的自然损耗很快,在战争期间尤其如此,他们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自然大打折扣。当然,粮草等物资还是逃不掉的,可带上这些累赘,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便大打折扣,也不再那么可怕了。纸币这一看似平凡的事物,竟然会在大宋对抗蒙古人时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一个人能想到,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某位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的成果公开后自然是一片骂声,谁愿意将祖先的荣耀让给这些纸片啊?
第五百八十四章 内忧外患
成吉思汗这次入寇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借此机会终于切身体会到大宋的强大,也找到了庞大帝国的缺陷。由于此次入寇纯属试探和投机,蒙军主力并未南下,所以蒙军的实力并没有明显削弱,成吉思汗自认为入主中原还是大有机会的,但他却不知道,现在的大宋正处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前夕
蒙军这次入侵虽然并未得逞,但也给已经有些飘飘然的大宋臣民敲了一次警钟,而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