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梁启超谈佛 >

第10部分

梁启超谈佛-第10部分

小说: 梁启超谈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玄奘三藏孤游天竺;十有七年;归而译书千三百卷;为我学界第一恩人。而其所最服膺者为戒贤显识之论;于是大阐之;立〃法相宗〃;亦称〃唯识宗〃。其弟子窥基最能传其学;基住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称〃慈恩宗〃焉。自〃十地宗〃成立以后;华严研究日盛;唐法藏(贤首国师)与实叉难陀重译《华严》;乃大阐扬之;立〃华严宗〃;亦可谓中国自创之宗也。此后宗密(圭峰)、澄观(清凉)盛弘其业。自慧远提倡念佛;至唐善导大成之;是为〃净土宗〃。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宣大成之;是为〃律宗〃。自唐善无畏、金刚智传授密咒真言;是为〃密宗〃。此诸宗皆盛于唐;而其传最广而其流最长者;则〃禅宗〃也。相传佛灭度后;以衣钵授大迦叶;心心相传;历二十八代而至达摩。达摩以梁时至中国;更不译经说教;惟物色传法之人;六传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鉴禅师);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语言文字;号为〃禅宗〃;亦称〃心宗〃。其徒南岳让、青原思传之;后为衍为〃云门〃、〃法眼〃、〃临济〃、〃沩仰〃、〃曹洞〃之五宗;数百年间;遍天下焉。此宗虽称来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无传布;则虽谓中国自创之宗焉可耳。禅宗与〃天台〃、〃华严〃、〃法相〃皆极盛于唐;彼三者称〃教下三家〃;禅宗则称〃教外别传〃;此为唐代之重要事业。
  以上诸宗;实为我国佛学之中坚。通计佛教盛于中国前后将及千年;法海波澜;不无起伏。最初输入小乘;墨守所谓〃三法印〃;即〃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之教;以尘世为可厌;以涅磐为可乐。既而闻方等般若之说;谓涅磐真空。既并涅磐而空;则乐涅磐者丧其所据;此慧导、昙乐之徒所为大怖而盛诘也。般若昌明以后;空义既闻而习之矣。及《法及》、《涅磐》传来;又明佛性不空。浅根闻之;疑非佛说;故道生阐提成佛之论;旧学指为邪说;集众而摈之也。诸大经次第都来;群疑亦既涣释。而〃相宗〃之入;犹滋疑议。所以者何?诸宗所说皆当今世西欧哲学所谓〃形而上学〃之一部分;相宗所说;则当其所谓〃认识论〃之一部分也。前此既未之闻;而其所说;则当其所谓〃认识论〃之一部分也。前此既未之闻;而其所用〃因明〃又为外道所同用;其论心物之法;又与小乘之《俱舍》相翼辅;重以繁重艰深;不易明习;则厌而蔑焉。故法泰〃屡演《摄论》;道俗无受〃(《高僧传》本传)。直至奘师归来;乃始大昌;而数十年后已莫能为继也。教下三家;鼎立盛行;诸经义解;发挥略尽;然诵习愈广;渐陷贫子说金之讥;故禅宗出而荡其障。惟密传心印;取信实难;呵佛骂祖;滋疑尤众;故六祖得法黄梅;十年乃布;而荆溪著《金刚*》以非难之。自比于距杨、墨;新说推行之不易;自古然矣。及夫两■开基;五花结实;禅宗掩袭天下而诸宗俱废;公案如麻;语录充栋;佛法于兹极盛;而佛法即于是就衷矣。
  五
  唐以后殆无佛学。唐以后何故无佛学耶?其内部之原因;则禅宗盛行;诸派俱绝。踞座棒喝之人;吾辈实无标准以测其深浅。其外部之原因;则儒者方剽窃佛理;自立门户;国中上驷咸趋此途;而僧界益乏才。若在宋代求佛教史上有价值之人;吾惟数一延寿(永明禅师);倡〃禅净合一〃之教;〃净宗〃复兴;实受赐焉。戒环(温陵)之理解;抑其次也。元代师礼蕃僧;颇兴密教;其于显说;则未有闻。有明末叶;莲池(■宏)、交光(真鉴)、妙峰(福登)、憨山(德清)、■益(智旭)先后崛起;斯道称中兴焉。入清转衷;清诸帝虽皆佞佛;然实政治作用;于宗教无与;于学术益无与也。清僧亦无可特纪者;惟居士中差有人。晚有杨文会者;得力于《华严》;而教人以〃净土〃;流通经典;孜孜不倦;今代治佛学者;什九皆闻文会之风而兴也。
  附录:佛教大事表
  表例:
  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后无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历;省混杂;便省览;惟诸帝纪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吴赤乌十)立建初寺;江南有寺之始
  二五三(吴建兴二)支谦卒;谦译经百种
  二六○(魏景元元)朱士行出家;汉地沙门之始
  二六六(晋秦始二)法护始译经
  二六九(秦始五)《方等泥洹经》初出(护译)
  二七二(秦始八)《道行般若》再出(护译)
  二八八(晋太康九)《法华》初出(护译)、《光赞般若》初出(护译)
  二九一(晋元康元)《放光般若》再出(竺叔兰译)
  三○二(晋太安元)《维摩诘经》再出(护译);护卒(?)
  三七七(苻秦建元九)道安入长安
  三八四(晋太元九)惠远入庐山
  三八七(建元十九)《阿毗昙》初出(道安监译)
  三八九(建元二十一)道安卒
  三九七(晋隆安元)《中阿含》、《增一阿含》出
  三九九(隆安三)法显往印度
  四○○(姚秦弘始二)鸠摩罗什至长安
  四○二(晋元兴元)智猛往印度
  四○三(秦弘始五)《摩诃般若》三出(什译)
  (晋元兴二)《阿毗昙毗婆娑》初出(觉铠译)
  四○四(弘始六)《百论》出(什译)
  四○五(弘始七)《大智度论》出(什译)
  四○六(弘始八)《法华》定本出、《维摩诘》定本出(什译)
  四○八(弘始十)《小品般若》三出、《十二门论》出(什译)
  四○九(弘始十一)《中论》出(什译)
  四一一(弘始十三)《成实论》出(什译)
  四一二(弘始十四)罗什卒
  (凉玄始元)昙无谶至凉
  四一三(弘始十五)《长阿含》出(佛念译)
  四一四(凉玄始三)《涅磐》定本出(谶译)
  (晋义熙十)惠远结白莲社念佛
  四一六(义熙十二)法显归国
  四一七(玄始五)《大集》出(?)(谶译)
  四一八(义熙十四)《大般泥洹》三出(?)(法显译)
  四二○(宋永初元)晋初《华严》出(佛驮译)
  四三五(宋元嘉十二)《楞伽》定本出(求那译)
  四四六(魏太平真君七)魏焚佛经;坑沙门
  四五二(魏兴安元)魏复佛法
  五○○(魏景明元)菩提流支至洛阳
  五○四(梁天监三)武帝集道俗二万人发愿皈佛法
  五一一(魏永平四)《十地论》出(流支译)
  五一六(魏熙平元)遣宋云、惠生求经于印度
  五一九(梁天监十八)慧皎著《高僧传》成
  五二二(魏正光三)惠生等赍经百七十部归
  五二七(梁大通元)达摩至建业
  五五三(梁承圣二)《大乘起信论》出(直谛译)
  五六三(陈天熹四)《摄大乘论》、《俱舍论》出(真谛译)
  五七二(周建德元)周废佛道二教
  五七五(陈太建七)智珝初入天台
  五九四(隋开皇十四)敕法经等撰《众经目录》
  五九七(开皇十七)智珝卒
  六二四(唐武德七)傅奕前七上书请废佛法;不报
  六二八(唐贞观二)玄奘适印度
  六四五(贞观十九)玄奘归国始译经;《显扬论》出
  六四八(贞观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出
  六五○(永徽二)《俱舍论》再出
  六五九(显庆四)《大毗婆沙论》出、《成唯识论》出
  六六三(龙朔三)《大般若经》出(以上俱玄奘译)
  六六四(麟德元)玄奘卒
  六七四(上元元)惠能受衣钵于弘忍
  六七六(仪凤元)惠能在曹溪开演宗门
  六八二(永淳元)窥基卒
  六九四(武周证圣元)义净适印度
  七○○(武周久视元)唐译《华严》出(难陀译;法藏同译)
  七○一(武周大圣元)法藏始在长安讲新译《华严》
  七○五(唐神龙元)《佛顶首楞严》出(密帝、房融同译)
  七一二(先天元)惠能卒
  七一四(开元二)无畏至京师
  七三○(开元十八)智撰《开元释教录》
  佛教之初输入
  佛教之初输入
  苦修佛像莫高窟第248窟北魏苦修是释迦为修成佛道而经历的最重要的修行阶段。据说;他在经历漫长的苦修后;最终在菩提树下成佛。佛像形体枯瘦;筋骨突现;但在端庄中蕴含着自信与执着;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刚毅。
  外来之佛教;曷为而能输入中国且为中国所大欢迎耶?输入以后;曷为能自成中国的佛教耶?此答案非求根柢于历史焉不可也。
  今吾所首欲讨论者;第一为佛教最初输入年代之问题;第二为最初输入地之问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韩愈《论佛骨表》语);此二语殆成为二千年来公认之史实。吾人心目中;总以为后汉一代;佛教已粲然可观;乃参稽考证;而殊觉其不然。《后汉书?西域传》论云:〃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骞、超无闻者;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据此足证两汉时人;鲜有知佛。官书地志;一无所载。学者立言;绝未称引。王充者;后汉学者中学识最赅博而最富于批判精神之人也。其所著《论衡》对于当时社会流行之思想;无一不加以批判矫正;独于佛教;未尝一字论列。此即当时此教未行一有力之反证。故语佛教之初纪元;自当以汉末桓、灵以后为断。但前此史迹;于此间消息;固亦有可窥一二者。
  其一;朱士行〃经录〃称:〃秦始皇时;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咸阳;始皇投之于狱〃(《历代三宝记》卷一引)。此经录本不甚可信。此种断片且传疑的史实;似无征引之价值;但最当注意者;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秦始皇:西纪前二四六——二一○;阿育王:西纪前二六六——二三○)。阿育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当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法人拉克伯里考据此事颇详)。然则育王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佛门掌故称;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其二在中国。此虽荒诞;然或是育王与中国有关系之一种暗示)。但藉曰有之;然既与当时被坑之儒同一命运;则可谓与我思想界没交涉也。
  其二;鱼豢《魏略?西戎传》云:〃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三国志》裴注引;《魏书?释老志》祖述其说)。此事在历史上虽为孤证;然其时大月氏王丘就却;正征服■宾;而■宾实当时佛教极盛之地;则月氏使臣对于佛教有信仰;而我青年学子之怀抱新思想者;从而问业;亦意中事。但既无著述;亦无传授;则影响固不及于思想界耳。
  其三;《后汉书?楚王英传》云:〃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赎。英……奉送缣帛;以赎愆罪。……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即优婆塞)、〃桑门〃(即沙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此为正史中最古最真之佛教掌故;中国人信仰佛教见于载籍者;自当以英为首。然以帝子之尊(英为光武子);而服其教;则在社会中先已有相当之根柢可知。故教义输入;不得不溯源于西汉之季也。
  其四;《后汉书?襄楷传》载桓帝延熹九年楷上疏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语见诸奏牍;必为事实无疑。帝王奉佛;盖自此始。此盖在永平百年后矣。
  汉明之永平求法说;大略谓明帝感梦金人;遣使西域;赍还经像;创立寺宇。今藏中《四十二章经》;即当时所译。魏晋后之洛阳白马寺;即当时所建。甚者演为释道两教竞技剧谈;谓佛教缘此盛弘京邑。虽然;试稍用严正的史识一绳之;则兹事乃支离不可究诘。盖当时西域交通正中绝;使节往返;为事实上所不可能。即兹一端;则此段史迹;已根本不能成立。其所宗据之《四十二章经》;察其文体;案诸经录;皆可断为两晋间人作;绝非汉时所有。至于各书关于兹事所记载;其年月;其所遣之人;所历之地;所作之事;无一从同;而矛盾罅漏;随处发现。故以吾之武断;直谓汉明求法事;全属虚构。其源盖起于晋后释道阋争;道家捏造谰言;欲证成佛教之晚出;释家旋采彼说;展转附会;谋张吾军。两造皆乡曲不学之人;盲盲相引;其先后涂附之迹;历然可寻。治佛学史者;须先将此段伪掌故根本祓除;庶以察觉思想进展之路;不致歧谬也。
  附录一:汉明求法说辨伪
  金刚曼陀罗莫高窟第465窟元金刚曼陀罗;曼陀罗主尊是大幅上乐金刚;男女双身;相互紧抱;勾腿交臂;嘴角相亲。脚下各踩一人;一仰一伏。
  汉明求法说;最初见者为西晋王浮之《老子化胡经》。王浮盖一妖妄道士;造为老子出关西度流沙之说;指彼佛陀为老子弟子也。其书经六朝唐数次禁毁;稍有识者皆知其妄;独所造汉明求法说;反由佛教徒为之传播。洵一怪事也。其述此事概略云:
  〃永平七年甲子;星昼现于西方;明帝梦神人;因傅毅之对;知为胡王太子成佛之瑞应;即遣张骞等经三十六国至舍卫;值佛已涅磐;乃写其经;以永平十八年归。〃
  此种记载之荒谬;一望而知。莫如张骞姓名;盖以二百年前之人物;插入此剧本中;其固陋太可怜矣。但尤有极强之反证;为世人所罕注意者;则西域交通之历史也。考《后汉书?西域传》云:
  〃王莽篡位;贬易王侯。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遂通西域;……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此记西域通绝年岁;谨严详明。永平七年;正西域受胁匈奴、构乱猖獗之时;下距十六年之复通且十岁;安能有遣使经三十六国入印度之时。其不学杜撰;正与攀引张骞同一愚谬耳。即此一反证;而汉明求法说;已根本推翻;无复成立之余地。
  然则王浮曷为造此说耶?彼不外欲证成其佛陀为老子后学之说。因佛经中言佛出世、成道、涅磐、皆有六种震动等瑞应;因谓恒星昼现;为佛成道之象;强派佛陀为汉明帝时人耳。故又言汉使至而佛已涅磐也。然则彼又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