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江山-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这不是拆借几个钱,而是要他们把老本都拿出来。就算是尊他信他,众人又怎能轻许他呢?
“我肯定支持师傅。”见没人说话,传富率先表态道:“店我先不开了,十万贯全给师傅。”
“呵呵……”陈恪感激的看看传富,但他那点钱,实在是杯水车薪。
“三郎,不是我们不信你,你得告诉我们实情。”李简看看另两位,轻声道:“我们本就是出来冒险,若是可行的话,自然会跟随你。”
分割
还有一更,吐血了吐血了!
第二二六章巨资
第二二六章巨资,到网址
第二二八章 汴京钱号
第二二八章汴京钱号
“方才三郎说到,担心咱们将来不团结,这确实是个大问题。(——网。)”钱昇马上进入角色,想一想道:“亲兄弟也得把丑话说在前头,到时候真要有人一时犯浑,咱们大伙儿的基业,转眼就让人夺了去!”
“能不能想个法子,把这种危险消灭掉。”李简问道。
“人家一赐乐业人为啥没这份担心?”涂阳也问道。
“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陈恪解释道:“在祭祀和族长的领导下,所有问题都在内部解决了。”
“哦。那我们干嘛不学学他们?”钱昇道:“干脆咱们先成立一个商号,再由这个商号来向汴京钱号投资。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只有商号的股份,而没有钱号的股份,对方想拉我们变节也无从下手。”
“好主意!”李简几个赞道:“看来还咱们还真选对人了!”
“那就这办吧,”其实陈恪早就这样想,但有些话,还是让他们说出来更自然。
~~~~~~~~~~~~~~~~~~~~
第二天,陈恪和钱昇到蓝帽街去签署协约。
“青神财团?”看到陈恪他们有样学样,李维暗暗失望,却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他们这边,也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以蓝帽商会的名义签约。如果表示反对的话,只能说明他们有不良居心。
可要是就这么签约了,日后万一想要夺去控制权,就难上加难了。
“利韦有什么异议么?”陈恪笑着走到他身边。
“哦,没,没有。(——网。)”李维干笑着看看白雅铭,白雅铭也是一脸的无奈,总不能因为对方堵上了漏洞,而指责他们吧。
“既然没问题,”把毛笔蘸了墨,送到李维的手中道:“就签了吧。”
李维接过毛笔,悬在纸上。
“快签,签了咱们好喝庆功酒。”陈恪眯眼笑着,目光却压迫感十足,竟把李维看得心慌意乱,完全没了章法。
“签……”李维一咬牙,提笔在纸上写下名字、花押,又拿起商号的印章,闭眼盖了下去,抬起手来,他定定看着陈恪道:“大人,我们一赐乐业人的百年财富,可都归你支配了,可千万不要负了我们!”
“前路风高浪大!”陈恪朗声笑道:“你我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李维笑得比哭还难看。
接下来的时间十分紧迫,作为一家志在高远的钱号,总得让人知道名号吧,总得有间店面吧?店里面总得五脏俱全、摆设高档、宾至如归吧,还有伙计、档手、掌柜的……在陈恪看来,这都是繁琐至极的活计,可一赐乐业人只用了短短两天,就全办妥了。
殊不知,这是一赐乐业人准备走出小圈子,跻身大宋朝上流的第一步,阖族上下都极端重视。当初一和陈恪签订盟约,他们便开始紧张准备。打的就是哪怕陈恪最后撂挑子,自己也要把这家钱号开起来的主意。
第一家店铺,开在最繁华的马行街上,望着那阔气的三层店面,气派的欢楼彩门,欢腾的狮子锣鼓、劈啪作响的爆竹烟花,陈恪都有种如坠梦中的不真实感。
“汴京钱号!好气派的名字!”一赐乐业人邀请了他们在京中的生意伙伴。赵宗绩、曹评、杨怀玉几个,则带了一帮朋友,前来给他捧场……话说北海郡王当上大宗正后,小赵同学身边一下就热闹起来。
“来来来,快里面请…恪笑着伸手延请道。
“好小子,不声不响,把钱庄都开起来了!”曹评半真半假道:“怎么不叫着我一声掺和掺和?”曹家是汴京城数排名前列的富户,产业之广,耸人听闻。
“我可不是东家,只不过在里面入了点股份,跟着挣点零花钱。”陈恪打个哈哈笑道:“再说还不知道挣不挣钱,哪敢惊动你老哥?下次吧,等着要是真赚钱,定要拉你入股!”其实早预备了些干股,准备投资在一些重要目标身上,曹评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显然不是说这个的场合。
“咱可说好了。”曹评笑道:“大家做个见证,到时候不许这厮赖账!”
众人进了店中,一边说笑一边打量这座新开张的钱号。只见新装的红松木地板刚用桐油打过,柜台上的黄铜隔栅擦得锃明瓦亮。墙角处还设着让客人休憩的桌几茶几,一旁站着养眼的侍女,随时奉上茶水点心。
陈恪引着众人上了二层,二层的装修,比简洁大方的一楼,要豪华多了。随便打开一间门,只见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墙上挂着唐人字画,墙角摆着古董瓷瓶,一溜官帽椅全都是紫檀木的。长长的茶几上,摆满了十几样时鲜水果。
陈恪领着他们进去,关上门,外面的声音便一点也听不见。
“你这店不糙啊。”推让之下,赵宗绩坐了正位,笑道:“看来是要大干一场。”
“这话可别到门外说,让人家东家听见,会撵我拿钱走人的。”陈恪坐在主人位上,招呼众人吃水果道:“我就是个穿针引线的,把我们蜀中的富户,和本地的财主拉到一起,人家念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才让我入了点股份。”
“本地财主,说的是不是那些蓝帽回回?”一个贵公子问道,看在赵宗绩、曹评的面子上,他对陈恪还算客气。
恪点点头道。
“这些人有钱?”另一人问道:“总觉着他们神神秘秘的,也不大跟外界来往。”
“那是你光玩去了,”有一人爆料道:“我可知道,这帮人是做钱生钱的买卖的,北边的边商,十个有九个是他们的主顾。”
“看见了,刚才楼下,瞧着侯义、李全几个汴京城有数的大财主都来捧场。”那公子又道:“看来,这路神仙平时还真是藏得深!”
“管他是哪路神仙,能借钱给我就是好神仙。”另一人两眼期盼的盯着陈恪道:“仲方,你不帮着问问东家,怎么个规矩、多少的利息。”
“好,我给你问问。”其实陈恪就可以解答,但他毕竟是个读书人,还是要尽量撇清的。
拉了拉手边一根线,敲门声便响起,一个身穿皂衫,头带八角帽的一赐乐业人走进来,看打扮就知道,这是钱号里的经济。礼貌的朝众人躬身施礼后,陈恪把那人的要求,对他一说,这位经济便笑道:“那要看你借多少了。像刘公子这样的身份,一千贯以内,不需要任何抵押,凭你的名号就能借出来。至于利息么,开业优惠,月利三分。”月利三分,折成年利是百分之三十六。现在汴京城典当业普遍的年息都在三四成左右,但是,必须要全额质押才能贷出来。若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年利都要达到六成的。
见利息如此之低,众人登时都来了兴致,问道:“那要是有质押呢,能给到多少?”
“足额质押的话,月利两分五。”经济微笑道:“月利两分五,就是年利百分之三十。绝对是全汴京城最低价。这还不算什么,顿一下,他又放出个重磅利好道:“借款超过万贯的大客户,全额质押的情况下,月利可以再降!”
“降多少?”众人感觉心跳有些加快道。
“一万贯月利两分四,两万贯两分三,三万贯两分二,以此类推,直到十万贯月利一分五封顶。”月利一分五,年利就是百分之十八,这在习惯了高利贷的宋朝人看来,跟白送没什么区别了。
“***,果然是大优惠啊!”那刘公子喘着粗气道:“你们什么时候开始营业?”
“今天就可以办理。”经济彬彬有礼的笑道:“去官府办了质押手续,当日便可提款。”
“诸位,我失陪了。”刘公子一下蹿起来,朝着赵宗绩抱拳道:“回头我请客!”说完,嗖得窜下楼去。
“我们也失陪了。”众人一看,心说我们也别待着了,这钱号有个几十万贯撑了天,晚了可就贷不到了。说着便鸟兽四散了。
那经济也躬身退下。
雅间里,除了陈恪,只剩下赵宗绩了。两人相视苦笑道:“都是让十三行铺给闹的。”赵宗绩现在恨不得披着两片麻袋上街,自然不会掺和。他奇怪道:“曹国舅有百万贯家资,怎么曹公正也凑这热闹?”
“百万贯家资,不一定能拿出十万贯钱来。”陈恪笑道:“弄不好就得变卖产业,那可都是下蛋的金鸡啊。现在有这么低利息的贷款,不用的话不是傻子么?”
“你们不怕赔钱么?”赵宗绩关心起好兄弟来。
“哈哈哈,全额质押怎么可能赔?”陈恪笑道:“月利两分已经是大赚了,是那些典当行太贪婪了,非要把人的血吸净!我们这家不一样,我们放水养鱼,利人利己。”说这话,他脸都害臊。但跟那些九出十三归的当铺比起来,却又是理直气壮。
说完,他意味深长的望着赵宗绩道:“兄弟,你知道么,历朝历代,都是被高利贷毁了的……”
分割
老人好不容易来一趟,也不能老不出去,上午带他们出去配了眼镜,转了转。下午才开始写,不过甭担心,三更。小郎君说的。
第二二八章汴京钱号
第二二八章汴京钱号,到网址
第二二九章 开张
第二二九章开张
“这话,”赵宗绩呷一口茶,笑道:“有些危言耸听了吧,我最近看了很多史书,可都没听到过这种说法——网。”
“一点也不夸张。”陈恪摇头笑笑道:“你之所以在书里看不到,是那些编史书的人,要么脑子里灌了浆,要么故意不说。”
“为何?”赵宗绩问。
“无它,人总要为自己的利益集团服务。”陈恪淡淡道:“那些写史书的文官们,家里本身就是放高利贷的,他们怎么可能把这黑锅背在自己身上呢?”
“愿闻其详。”
“高利贷在城市就是典当行,在农村则是地主。”陈恪轻声说道:“大宋之前历朝历代,尽管有关市之征、山泽之禁、盐铁之榷,但这些只是小菜,国家的真正主食,是农业和农民。农业提供了主要税收,农民还负担者主要劳役。所以我们先只看地主放高利贷的危害。”
“对于高利贷的危害,我大概知道一点,把借钱的贫民搞得身无分文、家破人亡。”赵宗绩道。
“不错,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危害。”陈恪道:“农村的农民,最好的状况,便是家里有十几亩地,七八口人。自己种粮食种棉花,养鸡养猪,可以自给自足,再用剩余的农产品,到集市上去买些盐铁等必需品,手里就不剩什么钱了。但因为唯一的负担是朝廷的赋税,所以生活还算将就。”
“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农民家庭了。”赵宗绩点点头道。
“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一旦遇到了荒年,红白喜事、生老病死等状况,收入减少或者开支大幅增加,就不得不靠举债过关——网。而向周围的贫农借钱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地主借。”
“一直到这里,这家人还想着,自己第二年好好干,紧紧裤腰带,就可以还上高利贷,从而过上原来的正常生活。”陈恪接着道:“可是,他借的是高利贷,且是他没有议价能力的高利贷,第二年他收成好了也没用,因为多收了三五斗,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他还是还不上。”
“另一方面,农村的高利贷,比城市里的要野蛮多了,往往每年利息的增长,要超过农民那点微薄的收入。农民忙活一年,往往只能还上新增长的利息,这还是好年景,若是年景差,连吃饭都成问题,又何谈还债?而欠款却利打利利滚利,越来越高,最后只能把自己的地、牛、妻子儿女,乃至自己,抵给地主还债。”
“一旦遇到荒年,大规模的农民无以为继,其后果必将是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农民要么成了佃户,要么背井离乡成了流民。”陈恪认真的给这小王爷,讲述在别处可学不到的兴衰之学:“还有两个因素推动了这种现象。一是土地在多年耕种后会退化,产出会越来越少,能养活人口的数量自然减少。另一方面,只要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就会慢慢增长。时间一长,两相作用,又会使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益发严重。”
赵宗绩听得无比认真,连发问都忘了,只在那里默默的做笔记。
“而对一个王朝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致命的。土地兼并,使国家大量的财税之源,聚集到了豪强地主的手中。比起如绵羊般驯服的农民,地主们狡诈而有力,他们通过种种政治特权,可以有大量的田亩免税。再贿赂地方官吏,使应税的田亩和免税田混淆,或者干脆瞒报田亩,总之有的是办法逃脱税负。则朝廷的收入必然锐减。”
“农民破产的危害更严重,方才说过,破产农民有两个流向,一个是给地主作佃户,一个是离开家乡、成为流民。(…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国家纳税人的减少,承担劳役的人群缩小。”陈恪缓缓道:“这又会使没有破产的农民负担加重,从而使更多的农民破产,产生更多的流民,导致遍地土匪、强盗的情况。匪乱横行必然民不聊生,更多的农民无法生存下去。这时候若是再遇到连续荒年,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造反。”
“而国家,早在此之前,便已经深陷财政危机,军队人心涣散,无力镇压造反。最终导致一个政权的衰落乃至灭亡。尽管有的朝代,并非被农民造反覆灭,但皆是先被其动摇了根基后,才点燃了枭雄们的野心。”
“其实这一番剖析,其实并非难事,只不过历朝历代的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承认这一点——承认了就意味着‘抑兼并’成为国策,在土地就是财富的年代,你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