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暴-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命令随着俞国振回新襄而传了出去,不过俞国振才回到新襄。首先见到的并不是宋应星带领的科研攻坚队,而是郑家派来的代表。
“竟然是施将军来了,郑三将军为何未来呢?”
见到来使,俞国振笑着问道,此人便是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施福。他在郑芝龙麾下,甚得信用,因此被派遣为使者。
“三将军要考武举。故此未来。”施福陪着笑脸,话语里却带着某些意味深长的东西:“下官拜见南海伯,得南海伯拨冗相见。实是大幸!”
“郑将军身体还好吧?”
俞国振这番客套的话轮流说过来,施福却没有半点轻松,心中更加惴惴不安。
他是知道俞国振的实力的。因此明白自己此次出使,若是弄得不好,只怕会惹来大麻烦。
“南海伯,我家将军令下官向伯爷请安,因为公务繁忙,一直无暇前来拜晤,实是大憾。”
“无妨,他忙我也忙嘛。”俞国振淡淡笑道:“不绕圈子了,你此来有何事?”
“我家将军想向南海伯请教,当初我家三将军与南海伯达成的协议是否还有效?”
“哦?我当初与郑三将军达成了不少协议。你是说哪一条?”
“便是干系到大员的事宜。”
“当初我与郑三将军对大员是如此安排的,郑家控制的大员,我绝不插手。”俞国振笑了起来:“这几年你见我插手过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协议当然有效!”
“那么。不知为何南海伯的舰队为何泊在澎湖?”施福神情肃然:“最初时说是避风,念在两家守望互助份上,我们接纳了南海伯的舰队,可这一避风便是三十余日,南海伯……能不能给一个说法?”
“此事九河没有对你们细说?该打,该打。待九河回来,我必罚他。”俞国振笑眯眯地道:“他在澎湖不会再呆许久,大约还有十日左右便会离开。我也不瞒你,我们准备截一支船队,你回去之后与郑将军好生分说,待事成之后,新襄必有酬谢。”
“这不合规矩,南海伯当初可是说了,东洋尽由我们郑家处置,如今南海伯到东洋界面上来截船队……这不合规矩!”
“我要截的是番鬼佬,若是你们郑家愿意截,我便退出,交由你们来截。可你们郑家既是不截,莫非还想不让我动手?”
俞国振此语一出,顿时施福大惊失色!
郑家与欧洲人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双方关系极为复杂,但大体来看,郑家此时对欧洲人还是颇为敬畏的。他们当然不敢主动去挑战荷兰人,西班牙人他们也极忌惮,倒是葡萄牙人,他们不太在乎。
“这如何……”
施福话才说出一半,然后,他便看到俞国振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
“最近我听到传闻,荷兰人正在巴达维亚集结部队,准备攻打会安,而倭国的德川幕府图谋不诡,意欲攻取耽罗,据说郑家与倭国德川幕府、荷兰人都有极为亲密的往来,不知道郑家是否听到这方面的消息?这一北一南,一东洋一西洋,如何都赶在这个时候要对我们新襄动手,其中纯是巧合,还是有人在穿针引线,请施将军教我!”
此语一出,施福脸色煞白,情不自禁咽了口口水。
但他仍然觉得喉咙发干。
俞国振说的事情,他都知道,而且他甚至明白,这背后,确实与郑家有着某种联系。
荷兰人占据了台湾南部,一直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郑家与他们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现在是合作多过竞争。倭国则是郑家起家之所,大明前往倭国的航线,每年要给郑家带来百万两以上的利益,让郑家可以养得起一支庞大的舰队。故此,在如今他们三家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而面对新襄越来越大的海上压力,同时也是面对新襄越来越充裕的财富,他们三家都有联手夺取之心!
甚至有一份密约:德川幕府夺取耽罗岛和南部朝鲜,平定岛原天草四郎时贞的叛乱,荷兰人得到新杭与会安,而郑家获取新襄和俞国振的造船工坊。
只不过此事尚在筹划之中。无论哪一方,都还没有下最后决心,但是,俞国振此时却将他们的秘谋揭穿!
“南……南海伯,绝无此事,绝无此事!”短暂的惊惶之后,施福大声道:“不可能的。我们郑家与南海伯如此……如此……”
“那么说,我听到的是别人造谣?”俞国振打断了他。
“定然是!”
“但愿如此。”俞国振起身道:“既然郑家不是与番人勾结为难我新襄,那么想来也不会阻止我收拾想要对付我的番人了?”
“不。不会,不会。”
这个时候,施福完全忘了自己是来兴师问罪的。他心中明白,郑家还没有做好与俞国振全面冲突的准备,而且没有倭国与荷兰人的呼应,单凭郑家,也不可能与俞国振抗衡!
想到就在六年前,俞国振还只是南海的一个小势力,就是三年前,他们还曾经准备与俞国振进行一场海战,到现在,没有得到番人的支持。他们根本不敢与俞国振对抗,施福心中便极是感慨。
“既然南海伯要对付番人,我们郑家绝对不能坐视,当鼎力相助。”施福深吸了口气,脑子里急转。大声道:“我这就回去,将这边消息带回给我家将军!”
俞国振原本沉着的脸转为欢喜:“若得郑将军相助,那自然更好,此事重大,越快越好,我就不留施将军了。”
他这般客气。施福心中更是惴惴,不过俞国振不留他,还是让他松了口气。在他行礼离开之后,俞国振哑然一笑,回头对茅元仪道:“想来他回去之后,荷兰人要紧张了。”
“哈哈,不过方才他那神情,主公猜的果然没错,郑家与倭国、荷兰人果然有所勾结。葡萄牙人所说的荷兰人意图攻击会安,只怕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还得小心!”
“跳梁小丑,不必担心,我们还是去旧港,看看宋先生的新杰作吧!”俞国振道。
“主公一回来就见施福,连宋先生的杰作都不急着看,想来不仅仅是吓唬一下郑家吧?”两人起身之后,宋献策在旁道。
近来他有些沉寂,在茅元仪也加入新襄之后,他渐渐发觉自己的不足,心中常怀忧恐,怕自己的地位难保。不过俞国振待他还是信任,他和茅元仪一般,都是作为参谋而存在,而俞国振不在新襄时,便会留他在新襄。
“嗯,施福回去之后,郑家会以为我们要对荷兰人动手,他们会向荷兰人放出风声,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掩饰我们的真实目的。”俞国振随口答道:“这只是一步闲棋,用得上用不上都无所谓。”
出了门所乘的是琪瑞产的马车,俞国振还在襄安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弹簧,到了新襄后,更是专门有研究员负责这一块,而琪瑞与吉利所产的马车,便使用了弹簧悬挂防震系统。再加上现在使用了橡胶轮胎,马车的防震性非常出色,而新襄的道路自不必说,平整宽阔,所以坐在这样的马车上,都是极为舒适。
俞国振的马车是特制的,空间极大,靠着背后的车厢是一面书架,还有一张床,书架上堆满了各种书籍——这些书并不是装饰,而是俞国振确实在看。床前是两排固定好的长凳,茅元仪、宋献策便坐在这里,他们各自寻了一本书在看,俞国振也缓缓地翻书。
但新襄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交通渐显拥堵,走了不过几分钟,便堵了几回,俞国振微微皱起了眉:“新襄越发堵了。”
“主公有所不知,新年之后到现在不足三月,便有一千二百辆三轮自行车投入市场,两轮自行车的数量更是达到三千辆,加上几百辆马车,拥堵是必然的。好在街头有交管,就算是拥堵,也不至太长时间——若是主公要快,可以清路嘛。”宋献策笑道。
“此事绝对不可。”俞国振撇了一下嘴:“让几百几千人不痛快,只为我一时痛快,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
四九五、好风借力上青云(三)
俞国振的话,让茅元仪大为感动,也让宋献策有些惭愧。
俞国振不在的时候,他虽然不是新襄的主事人,但身份算是较高的,而且他这人性喜奢华排场,故此外出之时,前呼后拥是少不得的,让他轻车简从,那倒不如免了他的职司。
大丈夫得意之后,率性而为,颐气指使,若不能如此,何必得意!
而根据新襄的制度,宋献策身边可以有一个伙的警卫,也就是十人,宋献策每次外出之时,免不了让这十人忙得团团转。不过宋献策也知道,他安排虎卫布岗排哨,那是他们的职责工作,却不敢在人格上侮辱他们,与他们说话之时,也都礼貌客气。
但和俞国振相比,他还是太过高调了。
看出他的尴尬,俞国振笑道:“宋先生不必在意,我在新襄体系之中,已经用不着再用前呼后拥来彰显了。宋先生若出入无声势,如何能体现我俞国振重视人才?”
这话一半是真心,一半是调侃,宋献策拱了拱手,没有再说什么。
他知道,俞国振那一半调侃也是对自己的敲打,不过这也是上位者御下之道,不足为恼。
大约花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他们抵达了旧港码头,这里原本是俞国振他们初到新襄时建的码头,但现在已经成了单纯的内河码头,海船都是在新港停靠,不再停于此处。
码头一隅,宋应星、蒋佑中等人早就在此等着了。
见到俞国振到来。众人纷纷施礼,宋应星满脸红光,而蒋佑中则是笑逐颜开。宋应星道:“南海伯所说,果然是对的,蒸汽机上船,可以用暗轮带动船行,而且船运转便利。完全不需要风了!”
“宋先生和诸位的心血,我只是信口说说罢了。”俞国振道。
“不说废话,先让南海伯看看咱们的船!”宋应星此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他有些失礼地道。
俞国振顺他所指望去,只见在这边码头上停着一艘船,船不大。俞国振估计也就是一百吨左右的排水量,与别的船不同,这艘船的船尾处船楼顶上有着一个大约三米多高的烟囱。
船上的水手与研究员见俞国振看过来,纷纷向他行礼,俞国振还礼之后,做了一个出发的手势,那些水手与研究员便各就各位,很快忙碌起来。
“燃料是普通的煤,就是冶金工坊不要的那些劣等货,原先只能来填路。现在却可以派上大用场了。”宋应星道:“不过锅炉起动需要一点时间,南海伯且稍安勿躁。”
“我是不急,倒是宋先生你急着呢。”俞国振笑道。
“那是,那是,官人怕是不知。船造成的初几天,宋先生可是整日都睡在船上,片刻也不愿意离开。”蒋佑中也笑了起来:“倒是让宋家婶子起了疑心,在横波社那边到处抓狐狸精。”
众人都大笑起来,宋应星也不着恼,事实上。蒋佑中虽然年轻,可是在机械、化学等方面的成就,已经让宋应星倍感压力,在某些领域甚至自愧不如。他们二人,也是俞国振治下进行实学科研的两大巨头,相互之间,惺惺相惜,早就结成了忘年之交。
众人嬉笑之间,那边的船上烟囱开始吐出黑烟,俞国振看着这黑烟,精神猛然一振。
这黑烟对于新襄的人来说不陌生,因为如今冶金工坊、船坊等等诸多工坊,都开始采用蒸汽动力取代不稳定的水动力,蒸汽机烧煤会出烟,这是常识。俞国振并非不注意环境保护,在昌化建码头,他就再三强调不得随意砍伐周围山上的树木,防止水土流失,但是他也知道,发展过程之中,不出现任何污染是不可能的。他虽然没有让紫禁城也冒黑烟的豪气,却也不会被所谓的环境保护裹住成为小脚女人。
大约过了三分钟,那船缓缓动了起来。
俞国振并不惊讶,但是茅元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一艘船缓缓移动,既看不到帆,也看不到桨,更看不到撑的长篙。茅元仪瞪大了眼睛,虽然早就知道新襄的实学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能到这一步,还是让他震惊。
船还有些笨拙,转向时也有些吃力,不过这可能是因为船上的舵手刚刚接触这种船,束手束脚放不开有关。船先是顺流而下,行了半里左右,然后又掉头逆流而上,航速竟然不减!
“时速有多少?”俞国振问道。
“顺流时可以开到十五,逆流时则有九。”
这个速度并不让人十分满意,甚至比起现在的帆船,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想到这船可以在任何风向、洋流的情形下航行,对于新襄来说,这已经是了不得的进步!原本一年中有些风向或洋流不利于航行的时段,都可以被利用起来,俞国振还是喜上眉梢。
旁边的茅元仪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种船在军事上的用途,若用蒸汽船造成军舰,无论顺风逆风,皆可以出击攻敌,抢占风向,便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再往深处想,龙门船坊早就在试验装甲铁船,也就是给船装上钢板,以此防备敌军的火炮与火攻,但是试验的结果让人相当不满意,要达到足够的防护,钢板就不能太薄,而加装钢板之后的船笨重不堪,速度极慢。可是蒸汽船上,只要蒸汽的动力能做得更大,必要时将几台蒸汽机放在一起联动,就能驱动它了。
紧接着,茅元仪又想到,如今新襄造的大船,最大者已经近两千吨,钢架龙骨的结构使之更为坚实,但同样太过依赖于风力。若是转用蒸汽机为动力。那么便能运送更多的人口与物资!
这对于将新襄体系下的诸地都统合于一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献策则在旁喃喃地说了一声:“万世基业成矣!”
他一直有些担忧,新襄体系完全靠海运维系,而从最南的新杭,到最北的耽罗,乘船即使顺风顺水,也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这对于一个政权的统治是极不利的。以宋献策对历史的认知,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快马奔跑在一个月内能到的地方。就是其有效统治的极限。因为超过一个月的地方,中央对其的掌控力就会极大削弱,容易滋生各种割据势力。
而蒸汽船的诞生。就意味着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