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立志传 >

第71部分

民国立志传-第71部分

小说: 民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改变孙中山的心意,杨洪森再三道,“先生,不可放虎归山啊!忠言逆耳,忘先生三思。”
    孙中山身后之人一脸不屑的说,“难道就你一人忠于革命吗?”杨洪森瞪了一眼当面顶他的那人,把他吓的连忙退到了孙中山身后。
    杨洪森的提议未在这些国民党人中未能产生共鸣,在这个国民党占多数的房间内,他的提案再好也很难通过,这就是杨洪森反右所留下的后遗症。汪精卫等人向孙中山大谈和平谈判。“这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光江苏南京一带就有数十万百姓陷入战火之中,我们革命党人不能因自己私欲,而不顾天下苍生。”孙中山终于做出了妥协。杨洪森平静的坐在哪里抽着烟,但是杨洪森的手下却坐不住了,这些小丑上窜下跳,身为“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他们如此欺骗先生。两摊人马顿时相互攻坚了起来,争的是脸红脖子粗。皖军上下对“和平谈判”想不开,然纷纷致电询问,毕竟现在的形势大好。
    什么袁世凯下野,什么恢复临时约法,这都是虚的,最实在的是多占地盘,多拉部队。尤其是湖北一线,北洋军如同惊弓之鸟,近十万大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内部矛盾严重,湖北的北洋军就是一头案板上的肥猪,怎么能说不打就打不。
    湖北这肉他杨洪森吃定了,遂不顾全国性的和平呼声,开始了积极对湖北用兵。
    黎元洪及一班湖北籍议员电请孙中山停止内战,让湖北百姓免于战火之灾。英、法、美也在进一步敦促孙中山,而日本政府也希望孙中山能接受北洋的和平诚意,同时不希望持续的陷入战乱之中,否则各国将不得不进行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听从了左右的意见暂时解除了杨洪森元帅之职,接着又运动其它各盟军,湘军很快退出了入鄂计划,北方的白朗听从了孙中山的建议正准备带兵回归故里。
    孙中山亲自拆台让杨洪森大为恼火,还好此刻他脑子还算冷静,没有搞出来“清君侧”这样的事情来,不过杨洪森此时动向关系着整个和平的倾向。
    袁世凯通过第三方与杨洪森进行谈判。杨洪森认为谈判的前提是停战,即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立即停止一切对革命军的敌对活动。黎元洪代总统同意,并致电各线北洋军全面停战。
    谈判主要内容就是地盘的划分,杨洪森要的很多除安徽、江西外加南阳、信阳、襄阳三镇。
    安徽、江西已成订局,不管袁世凯答不答应都是一样的,可是南阳、信阳、襄阳全给杨洪森,日后有什么突发事件,湖北瞬间就会被杨洪森吞并。可袁世凯有办法,他把皖军长期盘距的黄安、麻城、罗田三县直接划到安徽省。把襄阳镇一分为二,变成襄阳镇、勋阳镇。河南信阳镇被一分为二,信阳镇、商城镇。至于南阳镇袁世凯任免了非社会人民党的白朗担任南阳镇守使。在苏北问题上杨洪森与张勋秘密达成协议,杨洪森联合赣、湘、闽三省都督推荐张勋为江苏都督,袁世凯要任免冯国璋为江苏都督,被逼急的黎元洪一刀把江苏砍成了二段。和平的谈判进行的很顺利,南北双方把该分的全分的,权利、责任也都明晰了一遍,革命党人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国内也就没孙中山什么事了。
    第六卷 马扎 第一章 马扎传说中的神器 
     更新时间:2008…12…25 16:11:37 本章字数:2985
    袁世凯从总统的宝座上走下来,新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成为了中国百姓、中国政党乃至于西方各国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镁制闪光灯下,中国总统选战极其热闹地开锣了。
    革命的胜利了,国民党却陷入了内部的倾轧之中,中华革命党与国民党的矛盾在杨洪森所领导的社会人民党退出后,开始逐步激化,这不是孙中山与宋教仁之间的矛盾,而是两党之间的矛盾,这大大的削弱了两党在大选的力量。国民党作为战前第一大党,此时却不得不让出第一的座位。
    中华革命党因与社会人民党合并改组事宜未能如约成达,使得该党在大选中沦为三流党派。
    进步党在战后突然崛起,成为全国第一大党派,作为进步党的理事长黎元洪当选的呼起最高,他不但有前总统袁世凯的支持,更有社会人民党杨洪森的支持,进步党在首轮大选已绝对多数票击败二号种子现任国民党理事宋教仁。
    进步党上下一片欢腾,这是一场真正的胜利,没有一点虚假,是一场实打实的胜利。
    获胜后的黎元洪却没有一丝欢喜,因为当天晚上他就被袁世凯给叫去了,回府的时候怀里揣着一张由袁世凯拟定的内阁大名单。这份名单就算黎元洪能通过,其它进步党同志也绝不同意。在党务会议上,黎元洪宣布了这份内阁的大名单,梁启超带着反对。
    “是你当总统,还是袁世凯当总统,要不然老头子我当总统。”
    梁启超要当总统,绝对有号召力。
    全国性的党派矛盾此时已经由战前的北洋与国民党的矛盾转化为北洋与进步党之间的矛盾。
    进步党的腰板在西南,蔡锷、唐继尧、陆荣廷此三人手握有重兵,所占之地山高皇帝远,且又有蔡锷这样的名将,再加上一个杨洪森,袁世凯自不敢轻举妄动,不过一切都在布置之中。
    进步党拟定推荐杨洪森为陆军部总长,推蔡锷为陆军部次长,电请二人来京详谈。
    蔡锷那边更有老师梁启超邀请电,蔡锷本不想去北京,但思虑再三后决定起程前往北京。杨洪森有黎元洪示警,其以安徽都督之职不能兼任陆军部总之责为由,拒绝北京之行。
    袁世凯的阴谋反而刺激了杨洪森的军备迅速,作为监视杨洪森的冯国璋压力倍增。
    考虑到未来的欧战,杨洪森取消了从德国购械计划,但由于安庆兵工厂产量无法满足军队扩充的需要,御用军火商瓦里奥向杨洪森推荐了优秀的意大利步枪。
    “我们意大利步枪是欧洲最为精良的。”
    “不是我怀疑意大利步枪不精良,但是你见过意大利部队装备有如此品种繁多的步枪吗?”
    瓦里奥耸了耸肩,“我完全能理解您的意思。”
    杨洪森很想实现步枪制式化,统一的制式有利于弹药供给,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无法贯彻,但是只要条件允许,杨洪森只买七九口径的毛瑟或仿毛瑟步枪。中国市场上的毛瑟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原版,大部分为日本和俄国仿造,日本仿造的毛瑟步枪要优于俄国,质量与德国造不相上下,完全可以冒充德国造,实际上大部分洋行也都是这么干的。瓦里奥从杨洪森手中得到了一笔价值1500万元军火订单。其中包括毛瑟步枪80,000枝,子弹30,000,000发,马克泌机枪1000挺,子弹3,000,000发,山炮168门,炮弹80,000发及其附属装备。这些武器将极大的缓解人多枪少的局面。
    在新总统未选举出来前,黎元洪代行总统职责,按照袁世凯的命令,各地首先裁军,裁撤军民由地方政府安置,军械由陆军部统一调配,北洋首先进行裁减,这并不是袁世凯的姿态高,而是因为北洋军在此次战争表现出了诸多不足,袁世凯准备利用这次机会,对北洋内部进行一次清洗,整顿军队,提高素质,这项工作袁世凯准备交由袁克定完成,以增加其在军队的声望。可是事情总是不能如意,有段祺瑞这样的死硬分子,袁世凯想不操刀都难。
    杨洪森根本没有裁军的意思,反而进一步巩固扩充部队。将安徽方面军整编为4个军,共计12师3旅,16万人。江西方面军整编3个军,共计7师2旅,11万人,主力部队扩充至27万人,这还不包括郧州、南阳、商城三地的驻军以及民兵武装。袁世凯的参谋们给了他一个较为客观的数字,主力部队约在33万人,非主力部队难以估计。
    这么庞大的军事系统让袁世凯感到害怕,闽、湘两省与杨洪森私下结盟,两省兵力约在6万人,只要杨洪森不爽,凭借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可以横扫东南。
    袁世凯针对北洋内部的裁军整编根本无法推行,反对者诸如冯国璋、段芝贵、王占元等将领,他们都清楚和平是假象,他们裁军的时候杨洪森突然发兵怎么办,不要认为这种事只有袁世凯能干的出来,杨洪森也是能干出来的,而且杨洪森在南方扩军整备,他们必须时刻保持着兵力上的均衡,不能有一丝懈怠,这时候裁军整编纯属扯蛋。
    另一个特殊的人物就是张勋,他与袁世凯貌合神离,“南征”期间与杨洪森有“里通卖国”之嫌,冯国璋告过御状,但是张勋在徐州手握4万大军虎视中原,袁世凯也只好忍了,他不忍也要忍。
    张勋不会裁军,更不会让“太子”到他这里搞整编,面对着半公开的决裂,他选择了与杨洪森结盟。
    为了防杨洪森和袁世凯,张勋的部队编制很大,军械和粮饷皆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在苏北开始了大规模的军囤——“种烟土”。张勋也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他在北洋系统属后娘养,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双手,而最来钱的生意当属烟土。
    “不种鸦片也可以,陆军部的那些老小子先把我这个月军饷付了。”
    黎元洪虽为代总统,但是每一笔花销需经过前总统签字附议才能生效,做总统到他这份上也算是郁闷到极点,无怪乎进步党内正在推荐新的总统后选人。
    张勋对舆论天生免疫,天下指责他,他就指责陆军部,指责袁世凯,反正都到这个份上了。
    袁克定在老头子下野后也灰溜溜地离开了陆军部,气愤之余跟着老头子去了皇家避暑山庄。
    “作为上位者要一定要沉住气,你这样心浮气躁不行。”
    “父亲,那些家伙一个个拥兵自重不听上命,再这么下北洋就完了。”
    “不要满口这家伙,那家伙,段祺瑞、冯国璋都是你的长辈,我是信任他们的,有我在北洋是不会垮的。”
    “可是,父亲,那些进步党人。”
    “有黎元洪在出不了大事,那些是步党人能蹦就让他们蹦去吧。”
    袁克定就知道老父一定还有后招,不然不会心甘情愿的下野。
    黎元洪并没有袁世凯离开北京城而松懈下来,密探们依旧在他身边晃荡。梁启超期间找过他,称已将其得意弟子蔡锷召到京师,他准备推荐蔡锷担任陆军部总长,以此来整顿北洋陆军,进而控制京畿。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他还蔡锷取道安徽,见见“讨袁”名将杨洪森。这个安排简直就让黎元洪吐血,这个梁老头子连这个都敢想,控制京畿,你也太天真了。
    第六卷 马扎 第二章 
     更新时间:2008…12…25 16:11:37 本章字数:3272
    受其老师以及副总统黎元洪电请蔡锷动身来京,离开云南之前对部下都做一一安排,这才起程。
    京师的时局梁启超已派人转告,进步党要想在大选中取胜,最大的敌人不是国民党,而是北洋袁世凯。
    北方诸省均在北洋军人控制中,进步党要稳坐天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所以此次上京他蔡锷另一个任务便是结盟杨洪森。
    杨洪森的大名蔡锷早有所闻,正是此人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取南京、援湖北,所到之处战无不胜,皖军善战天下闻名。据说此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在德国深造,其不但在军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军械也极其有研究。蔡锷对此次的见面可是期待的。
    北上入川之后,蔡锷这个活动家与川中各将大肆串联,尤其是驻守在涪陵的熊克武。
    熊克武在川中“讨袁”之时并无多大作为,本来准备应杨洪森之邀出兵入鄂,后因袁世凯下野革命胜利结束,入鄂军事行动终止。
    蔡锷与会面,也是为以后做准备,袁世凯下野捧出黎元洪这招并不高明,但却极有效果。目前,北洋实力犹在,袁世凯定会卷土重来。北洋军与国民党交手,他可以中立不问,但是袁世凯卷土重来的话,作为执政的进步党一员的他是绝对不能坐视不理。此后,其乘船东行数日,避开北洋眼线,他乔装后乘坐洋火轮到达江西九江。
    蔡锷决定实地考察一下皖军的军容,军貌。维持九江码头秩序和安全以正规军为主,民兵辅助。蔡锷一眼就认出了民兵,还惊奇地发展民兵中有女的。
    “大帅,怎么皖军里面还兴女的当兵。”副官朝着女民兵多看了两眼。
    南方各省均提出了男女平民,但在这个问题安徽做的最坚决,军政府约法中明确规定了女性有参政、议政、婚姻自由、受教育等权利,安徽谘议局中连女议员都有,更何况是女军人。
    蔡锷一早就听说皖军军纪严明,他曾托人抄录一份杨洪森亲自制度的《革命军人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蔡锷认为皖军《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完全就是曾国藩《爱民歌》的精减版,与原版相比,因字数少,更便于士兵牢记。
    杨洪森为此还编有“军歌”曲调套用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编练新军所用的队列歌曲,歌曲原名为《德皇威廉练兵曲》,与《爱民歌》相比曲调优美,且更加朗朗上口: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革命纪律条条要记清,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保卫祖国永远向前进,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
    蔡锷在去南练兵之时,原来所用便是《爱民歌》,后来改用了皖军《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皖军值得借鉴的地方蔡锷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